古寺中的书院(唐长寿)
古寺中的书院(唐长寿)
《四川佛教》2009年第4期
巴蜀古寺乌尤寺地处乌尤山上,始建于唐。乌尤山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为李冰所凿离堆,古称“中流砥柱”,北望乐山大佛,西眺峨嵋仙山,钟天地之灵气,风光独胜,因乌尤寺而为佛教名山。
抗战开始,国难当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乐山这座西蜀小城成了民国内迁之重地。各界文化名流作为文化传播者纷纷来到乐山,其中一位就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是中国现代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留学美、日,通拉丁文、英、日、法、德、西班牙文等七国文字。研究和翻译了大量西方哲学、文学名著,对我国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深有研究,对宋明理学造诣尤深,有“儒释哲一代宗师”及“国学大师”之誉。梁漱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周恩来则称他为“我国当代的理学大师”。
1939年,马一浮到了乐山,那时武汉大学等学校已迁到乐山办学。马一浮来后也办学,但他办的不是新式学校却是中国传统的书院。
中国书院自南唐升平四年(940年)在庐山白鹿洞创设以来,到南宋盛极一时,标榜“自由讲学”而与官办学校相别,但经元明到满清又完全变成了官学。到清末的1901年,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教育机构被国家明文废止,改制的改制,撤消的撤消。不料,在人们差不多把它忘得一千二净的时候,马一浮却在乌尤寺创设了“复性书院”,由自己任院长并担任主讲。
复性书院是在马一浮门人陈立夫、陈布雷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以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名义,电请蒋介石指令教育部筹办并拨专款成立的。以“复性”为书院名,盖因“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
乌尤寺建筑面积不大,除佛教殿堂建筑外,只有始建于明的旷怡亭和始建于宋的尔雅台是非佛教建筑。因此在选择作为书院用房时就颇受约束。但当时升任主持的遍能方丈是一个极富学识且十分开明的高僧,故书院的用房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体以旷怡亭、尔雅台作为讲学课堂,东客堂作为图书室,罗汉堂两侧小院作为职工办公住宿用房,弥勒殿二楼作为学生宿舍(因楼前院内有两棵荔枝树,故名荔枝楼),共使用寺庙房舍十余间。
1939年年9月15日,马一浮于旷怡亭讲堂前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正式开始了复性书院的教学。教学以《诗》 《书》《礼》《易》《乐》《春秋》六艺“统摄一切”;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主旨。书院为纯粹研究学术团体,不涉任何政治意味。书院课程分通治、别治二门;书院设主讲、讲友、都讲等教职。
马一浮除自己在书院担任主讲外,并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为学生讲学。熊十力、梁漱溟、谢无量、赵熙、贺昌群、沈敬仲等人先后来院讲学,复性书院一时间名家云集,名播巴蜀。
复性书院授课制度很特别,主讲每周只讲一个上午,其余时间学生可向主讲“请益”。所谓“请益”,是由书院典学安排时间,学生向主讲提问,一般半天安排3人,学生提问,主讲引导,地点就设在尔雅台。在复性书院,学生主要靠自学,读书作札记,札记每半月呈阅一次,由主讲审批。书院重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掌握治学之道,斐然有成的优秀学生,书院还给予奖励。
教学外,书院还刻印书籍,如《复性书院讲录》(六卷)《尔雅台答问》(一卷)《尔雅台答问续编》(六卷)等。
书院从1939年9月15日开始讲学,到1941年5月25日停止,前后共一年另八个月。有肄业生近30人,加上参学人不足40人。乌尤寺住持遍能法师虽不在其中,但也抽出时间听完了马一浮讲授《孝经》,算是个旁听生。
由于寺院内办书院闻所未闻,便引得了英国教授从成都专程来访。那一天,马一浮用英语与素昧平生的西方学者在释迦牟尼像前大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成了千年古寺从未有之景观。
马一浮初到乐山是住在城内洙市塘,书院成立选定乌尤寺为院址后,马一浮便迁住于乌尤寺内尔雅台楼上。马一浮青年丧偶,为爱妻作了一百首悼亡诗后,便终身不再娶,与其侄女一家生活,到乌尤寺后,侄女一家便与之同住于尔雅台。所以,当马一浮在旷怡亭中大讲“六艺统摄一切”之时,他带来的活蹦乱跳的外侄孙儿孙女便出入佛殿禅堂嬉戏玩耍,虽然破坏了佛门清净,但寺院僧人并未斥责,表示了极大的宽容。
其后,马一浮在乌尤山北麓麻濠河畔新建五间平房,以竹篱为墙,作为他一家人的居所。取庄子“濠上辩论”之意,自名为“濠上草堂”并自题了“濠上草堂”四字门牌挂在围墙门上。
一次,乌尤寺内的荔枝成熟下树后,遍能法师亲自送与马一浮品尝。马一浮说:“出家人化缘十方,可我却化缘十一方。连和尚的缘我也化啊。”遍能法师答道:“这不叫化缘,是先生和乌尤山的因缘。”出家人、在家人有缘相会,古寺与书院如此因缘和合,世间少有。
1940年,复性书院迁到了濠上草堂继续办学,1941年春,钱穆来书院讲学,地点就在濠上草堂。其后因经费不支,教学难以为继,书院便在1941年忍痛停讲。到1946年春离开乐山返杭州前,马一浮一直住在濠上草堂,其间也时时上山,参禅礼佛。
马一浮先生晚年曾居杭州市西湖蒋庄,现已辟为“马一浮纪念馆”。展厅内陈列有反映马一浮生平成就的照片、手稿。其中有乐山的“复性书院”挂牌,有马一浮与亲友弟子1942年合影于乐山濠上草堂的照片,有“复性书院学规”……记录了马一浮与乌尤寺复性书院的史事。
现在,乐山乌尤寺的复性书院已不复存在了,然而马一浮当年办学的旷怡亭、尔雅台、荔枝楼仍旧存在;旷怡亭内“马一浮讲学处”的横匾依然;方丈室尚存马一浮小篆体书“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的楹联;马一浮“雨花崖”手迹刻在岩上;为乌尤寺所作的数十首诗仍流传世间,其中一首《乌尤楠树歌碑》还刻石立于寺内。它们记载了乌尤寺与复性书院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写下了中国佛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相容并存的佳话。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