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25《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25《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
《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一 海涛 辑
◎最上供养(编辑整理自《大乘庄严经论.供养品》)
1.略说供养如来有八种。何谓为八?一者依供养,二者物供养,三者缘起供养,四者回向供养,五者因供养,六者智供养,七者田供养,八者依止供养。
一、依供养:依现在及过去、未来诸佛而供养故。
二、物供养:以衣服等而供养故。
三、缘起供养:以深净信心而供养故。
四、回向供养:为满福、智二聚而供养故。
五、因供养:由有宿愿,愿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虚供养故。
六、智供养:设供、受供、供具,三事不可得故。
七、田供养:众生为田,教彼供养,令种善根故。
八、依止供养:此依止有十一种:
(一)依止物:由依财物而供养故。
(二)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希望思惟故。
(三)依止信:由信大乘,发菩提心故。
(四)依止愿:由发弘誓愿故。
(五)依止悲:由怜愍众生故。
(六)依止忍:由难行能行故。
(七)依止行:由诸波罗蜜故。
(八)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
(九)依止正见:由如实觉了故。
(十)依止解脱:由声闻烦恼灭故。
(十一)依止真实:由得大菩提故。
2.问供养种差别云何?偈曰:因果及内外,麁细与大小;亦远近差别,是名供养种。
一、因果:彼过去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果。如是因果谓去来今。
二、内外:内者自供养,外者令他供养。
《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二 海涛 辑
三、粗细:麁者利供养,细者随顺供养。
四、大小:小者劣供养,大者胜供养;有慢者为劣,无慢者为胜。三轮不分别故。
五、远近:远者欲后时供养,近者即今时供养。隔世供养者为远,无间供养者为近。发愿于未来欲供养者为远,发愿于现在即供养者为近。
3.问何等供养如来为最上供养?五种自意供养如来,应知此供养为最上供养。何谓为五:
一者净信:于大乘法说供养处生净信故。
二者深心:深心者此心有九种。一味心、二随喜心、三希望心、四无厌心、五广大心、六胜喜心、七胜利心、八无染心、九善净心。
三者神通:谓依虚空藏等诸三摩提故。
四者方便:谓无分别智方便摄故。
五者和合:谓一切诸大菩萨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
◎亲近善友(编辑整理自《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
1.云何亲近善知识?应知亲近善知识亦有依等八种。
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
(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
(二)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
(三)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
(四)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
(五)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
(六)经富者:得多闻故。
(七)觉真者:了实义故。
(八)善说者:不颠倒故。
(九)悲深者:绝希望故。
(十)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
《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三 海涛 辑
二、物亲近养:一者财,谓恭敬供养;二者身,谓随顺给侍;三者心,谓给侍时身心相应。
三、缘起亲近:缘起亲近亦有三种,一者愿乐,二者知时,三者除慢。
四、回向亲近:不为贪着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
五、因亲近: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因。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
六、智亲近:善解于三乘,自乘令成就者。
七、田亲近:田有二种,一众生田,二佛土田。问此二云何名田?答:自所闻法于众生相续中而建立故,随所住佛土修清净因故。
八、依止亲近:菩萨但以法利具足为依止,是故亲近善知识,不以财利具足为依止故。
◎菩萨德行(编辑整理自《大乘庄严经论.梵住品》)
1.菩萨所修四梵住云何?梵住者,谓四无量,即慈悲喜舍。
2.此中应知菩萨四无量,一一各有四种相:
一、治障:由所治、断故。
二、合智:得无分别智对治胜故。
三、转境:由众生缘、法缘、无缘故。
四、成生:由作胜业成就众生故。
3.何等众生为众生缘?何等法及无缘为法缘及无缘?四种众生聚是众生缘:一求乐众生聚,二有苦众生聚,三有喜众生聚,四烦恼众生聚。
4.慈者,于求乐众生聚起与乐行;悲者,于有苦众生聚起拔苦行;喜者,于有喜众生聚起不离行;舍者,于诸受起烦恼众生聚起令离行。是名众生缘。
5.法缘者:即是说彼四种梵住法,说名法缘;无缘者,即是彼如以无分别故,说名无缘。
《大乘庄严经论》法语辑要—四 海涛 辑
1.四梵住有四种行差别:一者动,二者不动,三者啖,四者不噉。
一、动者:退分,可退故。二、不动者:住分及胜分不可退故。
三、啖者:染污,贪着乐味,无大心故。四、不噉者:不染污。
2.此退等行,是梵住差别。诸菩萨住不动及不啖中,不住于动及啖中。
3.四梵住能得几果?菩萨住诸梵住为因具得五果。
一者欲界众生中生,是果报果;二者二聚圆满,是增上果;
三者成熟众生,是丈夫果;四者一切生处不离梵住,是依果。
五者所生之处恒离彼障,是相离果。
4.菩萨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烦恼,过失悉远离故;二者不舍众生,为成熟众生,生死不能污故。
5.菩萨大悲以何等众生为所缘?略以十种众生为境界。
一、是炽然众生,谓乐着欲染者。
二、是怨胜众生,谓修善时为魔障碍者。
三、是苦逼众生,谓在三涂者。
四、是暗覆众生,谓恒行不善者,由不识业报故。
五、是住险众生,谓不乐涅槃者,由生死险道不断绝故。
六、是大缚众生,谓外道僻见者,由欲向解脱为种种僻见坚缚所缚故。
七、是食毒众生,谓啖定味者。譬如美食杂毒则能害人,善定亦尔,为贪所着则便退失。
八、是失道众生,谓增上慢者。由于真实解脱道中而迷谬故。
九、是非道住众生,谓于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
十、是瘦涩众生,谓诸菩萨于(福德智慧)二聚未满者。如此十种众生,是菩萨大悲所缘境界。
6.菩萨大悲功德,菩萨观世间苦,见其自性时即生悲苦。如彼远离方便亦求如实知,知已恒修不厌,是名大悲功德。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