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来源:   作者:自立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本章解释什么叫‘力’?什么叫‘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随佛出家的弟子,请问释迦牟尼佛,什么是最有力量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位弟子:能够忍辱,是最有力的。说到忍辱,有三种意义:

  耐怨害忍:对于人家的嗔怒、谩骂、恶打、伤害……种种人事上的迫害、阻难的逆境,我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恼怒心来;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维我们,甚至以各种上好的东西供养我们,在名闻利养的顺境当中,我们面对著一切外境都能够忍受,不为它所诱惑,不生起骄慢心,这种是观人而忍──观察人际关系而忍受讥、毁、赞、誉,所以称为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对于生理上的饥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热、风雨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我们都能够忍受下来,而不会退却学佛的初衷,坚持修行不放逸,这种是观法而忍──观察诸法的无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称为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对于佛法的特色──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必须用心去观察它,体会它,把心中对人、事、物的执著,都能够放下来,这就是观空而忍──观察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空相,本来就是没有实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认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荡荡的,不去执取任何事物,不为外境所转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称为谛察法忍。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们内心的不愉快压抑住,要是硬著把它压在心底,这样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发起来,就好像山洪瀑泻,不可收拾的。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以智导情,也就是以智慧来疏导我们的感情(情绪(,当我们为了某一件不愉快的事,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如果多忆念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这样心情开朗了,那里还会闹情绪,所以说,我们修忍辱,必须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缘,千万不可以抱著压抑的态度。

  说到忍辱,有什么好处?我这里引证一首〈忍耐歌〉来加以说明,这首歌的作者是台湾新竹福严佛学院的院长真华法师,歌词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祸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

  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国的文字结构来看,忍,从刃从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间的事,有许多是我们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华法师就劝我们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间好多的事情,我们没办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说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来诬害我们,或者外界的环境、气候,甚至种种的境界,会造成我们痛苦的,我们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们一下子学不来,慢慢地学著忍,有一天你就忍得来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开,那是歌词对称的写作技巧。耐啊,耐啊!你要慢慢地耐啊!总而言之,是劝告我们:当不好的境界出现时,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学著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能够忍耐,又有什么好处?作者告诉我们,你能够忍,能够耐,就会‘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觉得轻松、平安;就感觉得世间很太平,没有事的。反过来说,你不能够忍、不能够耐,就会生起种种的祸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小的事情,不能够忍耐的话,往往会演变为大问题来,搞乱了我们的计划。

  在我们家乡过年的时候贴春联,总是在大门上贴著:‘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对联。你希望快乐的话,不要太贪心,要能够知足;你能够忍耐,就会得到平安。谈到忍,就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要‘难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要学佛的,不学‘难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罗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作者进一步再告诉我们,我们要求福,福从那儿来呢?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然有八福田可以让我们种福,但是,你能够忍耐,也同样可以种福,得到福报的。我曾经看到《弘一大师传》中记载:有一次,弘一大师为青年开示,他教导青年要能‘吃亏’。吃亏,就是本来我不应该受的苦难,或者受了委曲,能够默默地吞忍了下来,不与人家计较,这样我们虽然吃亏,身心却很泰然,心广体胖,这也是一种福呀!

  曾经有一位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感觉得,你能够吃亏,就是一个君子,你就有福。反过来说,你要是处处贪便宜,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给人家吃亏,就是小人。

  古时候有一个贤人,当他临终的时候,儿孙围绕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遗训,指导为人处世之道,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只有两个字告诉你们:“吃亏”!我死了以后,你们和人家交往,就抱著这样的态度,便宜给人家占好了。’可见吃亏,是我们待人接物所必须具备的态度,也是我们种福的根本。

  所以,真华法师在这首歌中,非常强调忍耐,认为‘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须忍耐、吃亏。反过来说,你不能忍辱,动不动就发脾气、动肝火,不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嗔怒则是慧之碍’,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境界,不然的话,你要是常常动无名,所有的功德都被无名火烧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碍。佛教中有两句名言:‘嗔是无名火,能烧功德林’,不论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论你的功劳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气大,动不动就‘怒发冲冠’,你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的,这一点,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够互相勉励!

  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两足,并不是两只脚,当然,两只脚是顶天立地,万物之灵的人,固然是最尊贵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两足,是指‘福慧两足尊’,因此,‘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们要修行、要成佛的话,必须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福慧从那儿来呢?第一个妙方、最好的妙诀,就是忍耐,你能够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们欣赏过真华法师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们要福慧双修,就必须忍耐。这首歌的歌词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记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够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语:‘柔能克刚’,你别以为年纪大了,非常顽固,人家都应该服从你,要知道,刚强是敌不过温柔的。你要做学问,希望成就大事业,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够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为‘不怀恶故’,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并没有仇恨心,也不想报复。何况佛教是讲因果的,无论行善或造恶,都会自己受到应得的果报。别人自己造恶,想要加害于我们,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心中不怀著仇恨,就有力量。这股力量是储藏在心灵深处的。

  平常我们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术中,以太极拳最为温柔的,柔能克刚,这种柔软功夫,比刚强的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能够不怀恨(不想报复)人家,就能够平安无事。

  我们念《金刚经》,里面有一则故事,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一个很残暴的国王,把忍辱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把他的手、脚,一块一块的肉割下来,他还能够忍受,不起嗔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怀恶故’的证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们没有仇恨心,反而抱著一种慈悲心去对待恶人,不但没有受到损害,我们的身心,反而能够得到轻安,更加有力。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萨,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对待人家没有怀著仇恨心,也不会去做恶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众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对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释完了,接著,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问题。

  《三字经》说:‘三光者,日月星。’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种光体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赏月。明代冯梦龙有两句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个人,当他逢到喜事的时候,精神特别好;月亮到了中秋节的时候,也显得特别的明亮。因为讲到‘明’,我先讲一个和中秋月明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的晚上,话说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他不是住在大丛林,而是独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个人在那儿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节的晚上,月亮好像一个洁白的玉盘似的,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经行赏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偷去光顾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机会下手,这一天,发觉他离开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马上闯入他的茅蓬。谁知进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东西让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认倒楣,空著手跑出来。

  小偷正当要下山的时候,恰巧跟良宽禅师碰面了。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夜已深了,山上的气温下降,使人难免不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看到他衣服单薄,恐怕会著凉,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很温和地跟他说: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供养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当小偷走了,良宽禅师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语道:

  ‘啊!但愿我能够把光明美丽的月亮送给他,该多好!’

  这话小偷是听到了,就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好像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门外,一看,他的袈裟折得很整齐地放在那儿。

  这个小偷从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来,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好!现在我们再回过来讲经中的问题: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从‘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以下,都是谈这个问题的。

  ‘心垢’,垢是垢秽、肮脏,好像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肮脏太多了,空气非常的污染,到处堆满了垃圾,非常不卫生;我们往往嫌弃外界的不净,却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看看我们的内心肮不肮脏呢?老实说,我们的内心,比外在的环境更加污染,所谓三毒(贪嗔痴),种种的烦恼,我们什么东西都贪取,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痴垢秽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称为心垢。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你要是能够来一个大扫除,把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习气,都消灭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清净,因此称为‘心垢灭尽’。那末,我们内心的清净,又是怎么样的呢?‘净无瑕秽’,没有瑕秽,瑕是瑕疵。有时候,大家带一个玉镯、挂一个玉佩,品质好的都是非常透明,丝毫没有杂点混合在里面。当我们内心的垢秽去除清净了,就像一块没有瑕疵的玉那样清澈透明,又像是一面明镜,一点尘埃都没有,非常光明的。所以,净无瑕秽,就是以玉或明镜来譬喻我们的内心──本性,是清净的。

  一般人认为世间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阳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来,真正最光明的应该是我们的光明本体,它是最清净、最灵活、最光明的,所以,这个地方,佛答复说: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肮脏都去除了,一点的瑕秽也没有了,所显现出来的真如本体,是最光明的。

  讲到我们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没有天地之前,换一句佛教的成语,就是从无始以来,‘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著的。

  你也许会问:未有天地,这宇宙世界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有真心了,那末,这个真心看起来岂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们念疏文的时候,一开始就念四句偈:

  大圆满觉,应迹西干。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大圆满觉’就是大觉世尊,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大彻大悟,已经证得了圆满的真如本体,而后为了救度众生,‘应迹西干’。在我们大雄宝殿木刻的八证道,全部是佛陀应化在西干的事迹。西干,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觉悟成道以后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虚’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盖了整个的虚空,他的量,千千万万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罗在其中了,因此,经文说从没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的,都离不开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正是佛经所说的:‘一切唯心造’。

  在没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这是就时间来说明的;是十方所有的,这是就空间来说明的。佛教对于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说法。十方,指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证得了真如本性这一种境界的时候,对于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看不见的,这是证到天眼通。‘无有不知’,什么都知道,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无有不闻’,什么都听得到,好像我现在站在讲台上讲话,必须透过麦克风,大家才听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讲堂里面,在外边就听不到了,而真正证得了天耳通,无论在多远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证了神通,成为大觉以后,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样样都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内心所有的烦恼都铲除、断尽,恢复了本具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得一切智’,就可以证得一切智,简单地说:就是证到佛的无上大觉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这个时候,‘可谓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种大圆镜智。

  因此,你问什么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那是最光明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