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来源:   作者:自立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前一章,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织而成的,离开了四大而外,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可以说人身就是空、无我的。佛又恐怕我们误会肉体的我不足轻重,又要执著「名’是实有的,不妨去追求它,于是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因此,本章佛再告诫我们,‘名’也是假的,喜欢好的名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求名,更是要不得,所以佛要我们破除‘名欲’。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豹的皮非常漂亮,尤其在寒带的地方,用它来做皮袍,穿起来是非常温暖的。豹死了以后,最主要的,是可以把它的皮留在世间,而我们一个人辛苦了一辈子,死了以后,都希望留下好的名声。因此,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做一个君子,最怕的是死了以后,他的名声不能在世间流传,让大家称赞他。

  孔子也说过:‘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我们在世间,活到四十岁、五十岁了,在社会上还是没没无闻的话,那末,你这个人算是没有出息了,从这一点看起来,孔子虽是一个世间的圣人,但对于‘名’还是非常看重的。

  孔子又说:‘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在古时候,夏、商、周三代以上(前),大家都没有争权夺利之心,要是有人想出风头,要争名的话,大家都会认为他很无聊。但是,在三代以下(后),要是有人希望他有好的名声,这个还是很好的,因为一个人希望争取好名誉,他就会朝著好的方面去努力,他在社会上才有地位。

  中国关于名的成语太多了,好像‘名垂千古’,希望我们的大名能够千秋万世流传下去。还有,‘留芳百世’和‘遗臭万年’,是说好的名誉‘千秋万世’流传下去,像古代的岳飞,他精忠报国,虽然被奸臣陷害了,而他的芳名永远流传在人间,这就是留芳百世。好像秦桧,把岳飞害死了,他的臭名永远在世间流传著,永远为后代的人所唾骂,这就是遗臭万年了。但是,有人说:‘纵然不能够留芳百世,也希望能够遗臭万年。’他主要是希望能够留名于后世,即使没有好的名誉,也要留个坏名在世间,使大家都能够认识他,这未免‘好名’得太过份了。

  现在也有人认为‘名誉是人生的第二个生命’,并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犯了诽谤罪,会遭到判刑,还要赔偿名誉的损失,可见,大家对名誉都非常看重的,都希望获得社会人士的赞叹,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知名度’。

  好名并非绝对不好,它的过错,在于一个‘求’字。古人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上等的人,他是不要名的;中等的人,是要建立他的名望;等而下之的,就是沽名钓誉,硬出风头,让大家都认识他,而事实上,他对社会人类并没有真正作出一番贡献,只希望求得一个空名,这是没有意思的。你假如对社会有贡献,对苦难的人家有帮助,纵然你不要名,人家也会赞叹你的。平常我们看见报上的广告,祝贺人家‘实至名归’,你实实在在有那一份道德,你的名望自然而然就有了。

  以上所讲的,都是世间法,很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佛教讲起来,这个‘名’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魁首,其他的四欲,是属于物质方面的,研究它的恶性,比较容易了解,至于‘名’,属于心理上的希欲,就较为复杂了。佛教并不赞成沉溺在五欲当中,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追求五欲的话,为了达到欲望,最后难免不去作恶,它的后果,难免不会堕入地狱去的。所以,佛教诫我们不要去追求空名。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随顺世间的欲望,大家都去追求好的名誉、声望。

  ‘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要是一天到晚,随顺世情和欲望,盲目地追求好的名誉,有一天,果然让你达到了,名声的确非常显赫,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受到大家的赞叹。可是‘身已故矣’,故,是死的意思,这个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死了。一个人既然死了,徒有空名,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古代,有个名叫杨朱的,曾经说过:‘假如在世间的时候,名声是好的,当你死了,好的名声对著你的枯骨头,又有什么用呢?’这话,同佛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一个修道的人,贪恋人世间很平常的虚名,而不肯精进去修学佛道,冤枉地浪费时间,白白地辛苦几十年,到头来是一场空的。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说个譬喻,一个求好名声的人,就好像我们烧檀香,或者乌沉香,大家都闻到很香的味道,可是,这枝香已经燃成灰了。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我们学道的人,假如舍本逐末,只是企图虚名,这一辈子没有好好地尽自己的本分去修持,危害身体的烈火,还在后面,贻患无穷的,那就是还要随业流转。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作所为,还要随业受报轮回不息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虽有好名声,就像香烧尽了成为一灰,那有什么用处呢!

  佛教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一个人活在世间几十年,辛苦了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一样可以带去的,那就是我们的‘业’──我们在世间所作的好或不好的行为,到死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会跟随著我们去的。要是我们做了不好的事,‘业力’随著我们去受果报。因此,经文说‘危身之火,而在其后’,就是指果报是后患无穷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