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汝欲居何方(胜译)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汝欲居何方(胜译)
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言道:“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初看到这句话时,我顿觉如沐春风般豁然开朗,风过竹不留声,雁过潭不留影,这不正是我们修行时于境界显现时该保有的一种心态吗?当境界现前时,不要受境界影响,一切的幻像都不要留在心中,如过眼云烟,似雁过寒潭无留痕。当保持如如不动的定境,心不为外境所牵。而身处嘈杂尘世中的修行者常常会被外境所扰,于是很多人都向往着清净幽雅的山林修学环境,寄意于静境中修道。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到底该抉择怎样的环境才真正得于我们修道呢?隐居山林,抑或是丛林道场?如若于汝,汝欲居何方?
《六祖坛经》中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如兔是没有角的,似龟无毛,离开世间去找菩提了不可得,要知道佛法在世间,并不离世间觉,慧可大师在付法三祖僧璨后,便随缘行住于世间弘法。其文曰:“即于邺群随缘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四十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厮役。
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
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是啊,世间中处处有佛法,处处是觉悟,于尘世中修行最能调心。二祖随缘住世,弘扬正法,救济世人之苦,而又不染世法。实际上,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修行便是彻底的心了,它应当像慧可大师一样,处世间心而不为尘世所染,心外无法,则满目青山,无需离人间而隐居深山去修学证道。若能达到这种境界,便无所谓住山林或是隐居丛林了。
《六祖坛经》又云:“于一切时,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也就是说,如果你能于一切时间里,念念见到自己的本性,了知万法本没有滞碍,若在真如的立场上,观照得一切法皆真,若能照彻这一切,那外境的喧静自然不能使你心动,万境自如如。这如如不动之心,即是真实。
六祖惠能大师在引导众生如何修行时,向来淡于外境,而重于心境的坚定。《坛经》中这样记载道:在面对信徒虔诚恭敬的发问:“何谓‘坐禅’时,惠能大师作如是言:“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动,名为‘禅’。”在面对种种的外境干扰时,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于深山幽居以成就道业,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事过无痕,对于外在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心念,在内见得自性原本不动,心境一如,则尘扰纷纷的外境焉能泛起你心中的一片涟漪?故惠能大师在解释何名为“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是啊!我们本性原是自净自定的,只因遇境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思虑这外境,心起执著,因此我们的内心就被扰乱了。倘若我们见一切外境能了知其虚妄,则不会扰乱自心,这才是真定也,如雁过寒潭无留痕。同样地,我们在俗世中于一切外境中心不乱,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则万事不扰,是真定也。修道主要在于自净其心,自净其意,然后方能入道,若心不净,心不真定,纵然我们身处山林,内心一样烦恼纷飞如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的接踵而来,而无法定。即使我们因远离了凡尘的喧嚣,安于深山林中宁静的外境,也只是在执著外境,不是真定,必将产生一种静妄,也难免不落顽空。《坛经》云:“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在清净幽雅的山林修学环境中不知不觉中你已“心被净缚”。因“妄无处所”也。
永嘉玄觉大师在《永嘉集》第九“劝友人书”中也不主张隐居山林修道。文中曰:“郁郁长林,哦哦耸峭;鸟兽呜咽,松竹森梢;山石峥嵘,风枝萧条;藤萝萦绊,云雾氤氲,节物衰荣,晨昏眩晃。斯之种类,岂非喧杂?”玄觉大师认为修道者若未了心疑而入山修行,执著外境,还是为山境所惑,更添了一份迷清,为外境所转,而忘失自心修习,依然迷失自性,不见道。因此,在他看来,住山必先识道,否则便会执境生迷,如惠能大师所言的:“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
其实修行主要在于修心,佛教的八万四千法,事实上都是指向修心之道。佛陀曾言已与心斗无数劫,终能成佛,亦是心之所为。所谓“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成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故悟者惠能大师也强调明心见性。在《坛经》中,有六祖惠能大师的一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世间万物虚无没有一物,若心对外境不起一念,不为五欲六尘所染,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了知外在覆满尘垢杂染的喧闹外境如梦如幻一样虚妄不实,那哪里会惹尘埃呢?所以,在面对尘劳纷纷的境界时,我们可以以惠能大师的这一偈颂常作如是观,每一念间都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心的主人,不随外在的一个染缘起念,而是随真如而行,当知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即我们就不会因外境而惹起心里的尘埃,而系有住深山修学证道之念了。如是这样,当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时,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尘世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地生活修行。因此,修行人只有隐居在俗世的丛林道场中才是心灵真正的洒脱自在之人,则人间处处是净土,天涯任你修。
“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只要我们能了悟自心,明晓这心原本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根本,便不固执于静境修道,明了“慕寂于喧,市尘无非道场”嘛!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常自勉,于自己心上多下功夫,相信你的心灵会获得一方青山翠岭,风清月白的境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