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环保与心灵净化(佛义)
浅谈佛教环保与心灵净化(佛义)
内容摘要:本文从佛教的经典经文着手,不仅关注着人类社会,为人们提示了自我完善的本质,指明自我完善的道路。而且阐述了当今世界最令人担扰的环境污染及心灵污染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孽缘所致,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就要从人类自身做起,净化心灵,多结善缘,多行善事。
关键词:保护环境 净化心灵
引 言
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地球这个特殊环境。几千年来,人类以勤劳和智慧,在地球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但由于认识水平,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我们的建设发展中往往出现破坏环境的情况,当我们为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而发出赞叹时,却又惊异地发现,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空气、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动植物灭绝。人类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必须教育、引导人们去保护自然资源和调节生态平衡。这方面佛教经典、教义、教规中有许多有益思想,历代高僧也曾为我们做出过榜样,佛教可以为保护环境,净化心灵做出许多事情。
1.以佛教提倡环保,以环保宏扬佛教
1.1佛教的善恶观
佛教的善恶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扬善抑恶,关爱自然,关心他人,力求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建造美好家园,共创和谐世界。
佛教认为:修善能破恶,念善则罪消,积善致福,积恶遭祸,祸福有根,善恶有报。佛教中流传最广的《七佛道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解释此偈说:
“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这些论述所阐明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整个佛教伦理道德的根本精神。为了使人们修善止恶,劝善警恶,佛经将对己对他都有利的规定为善,不利己而利他为善:对己对他都不利为恶,利己而不利他为大恶。中国的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古到今曾教育和影响了不少人。而佛教则强调对于有利他人的事,即使不利于自己也要去做。人类的恶念,导致污染环境的恶行,进而了造成生态严重被破坏的恶果。今天,在世界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
“黑色悲哀”正时时伴随,天空飞鸟尽,河中鱼虾亡。在环境问题上,人类已经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爱护众生,搞好环境,是当今最大的善举。我们应唯善是从,尽力去做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社会,有利众生的事。
1.2佛教的慈悲观
佛教的慈悲观,要求人们慈爱众生,乐他人之所乐而与其乐,苦他人之所苦而去其苦。怀抱慈悲仁爱,平等对待万物,有利于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感同身受,立大志拔除一切苦难,让众生获得真正的快乐,共创利益众生的优美环境。
东晋政治家郗超《奉法要》指出“何谓为慈?愍伤众生,等一物我,推己恕彼,愿令普安,爱及昆虫,情无同异。何谓为悲?博爱兼拯,雨泪恻心,要令实功潜著,不直有心而已。”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必须寻求一条彻底解脱的道路。因此佛教慈悲观要求“等一物我”,强调众生平等,视一切有情如父母眷属般之亲缘而行慈悲对待。佛教慈悲观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否认人是宇宙万物之主宰,强调一切有情的平等性,主张爱护众生,尊重生命。使我们更加感到佛教慈悲观在教育人们,深切关怀生命,将仁慈之心广施于一切有情,保护环境,维护地球家园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同体大悲,努力保护环境,尽自己所能保护一切众生,并积极主动地解救处于危难之中的生命,以模范行动去影响带动人们,共同推进环保事业。
1.3佛教的“不杀生”戒
佛教“不杀生”戒,要求慈悲护生,尊重生命,使一切有情和谐相处,有利于保扩大自然,保护动物,进而保护人类,实现生态平衡。
不杀生就是尊重和保护众生,只有不杀生,才能真正实现众生平等。可是,当今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已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的程度。在少数“美食家”的餐桌上,龟、蛇、蛹、虫应有尽有。一些食客,恨不得将珍禽异兽全部填于腹中,方能满足,大量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遭偷猎,-这无疑是对生命的戕害,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有人为了捕捉河中的鱼虾,天上珍禽,已从网捕、枪击发展到用药毒。宋代高僧契嵩在《辅教篇》中指出:
“物有性,物有命,物好生,物恶死。”佛经也说:
“不应杀生,不应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世上是强者还是弱者。”好生恶死是一切生灵的本性,不杀生正是为了促进生命的完善,护生而不杀生,戒杀而能放生,善莫大焉。从佛教伦理道德上看,任何一种生命都没有理由和权力,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杀害其他生命。人类杀生以求生,害命以养命,不仅不道德,而且最终会毁了人类自己。
2.以佛教净化心灵,以心灵善待一切
如果说环境保护是今天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那么,心灵环保的提倡也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因为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仅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更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甚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1净化心灵做到心境相应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瞠、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
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瞠,痴。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有漏的种子,也有无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
心灵的净化就是从改变这些种子开始。如何净化我们的心灵呢?我们自身要有这样的需求,从内心行起迫切的环保意识。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有形的,它所构成的危害也是直接的,因而比较容易被我们感觉到。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会提醒我们去植树造林,河流的全面污染会提醒我们去净化水源。可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那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在我们心灵深处,是不是已被那些色声香味触法,遮蔽得没有一丝空间了呢?是不是已经在名利声色的主宰下,丧失了自由?是不是已经被那些贪瞠痴烦恼,扰乱得不得安宁?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这样深入的反省,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正面临着和生态环境同样的危机。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色身虽然会结束,但由它所造下的业力却会生生不息地伴随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对它善加保护,终会将未来的生命推向黑暗的深渊。所以说心灵净化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2.2佛教提出“依正不二”的思想
未来人类将拥有一个怎样的生存空间?此刻的我们正在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我们必须了解只有心解脱,才有境解脱的可能,也必须知道只有境解脱,才有心解脱的必然。做到心境相应才可熄灭那内心燃烧的欲望。佛教对此更近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何为“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息息相关,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种恶行,才使得不幸时时光临地球,大自然的报复降临:气候异常多变,旱涝灾害连年不断,不曾有过的疾病相继出现,非典虽离我们远去,但那可怕的“5·12”汶川大地震还让我们至今难忘。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唯一的家园,面对这生死存亡的威胁,难道我们还要对大自然敲响的警钟视而不闻吗?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所生存的“依报”——生存环境,做出有效的改善,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结语
总而言之,佛教与环境的保护,心灵的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上述佛教的善恶观,慈悲观和不杀生戒来看,不仅是净化心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表现了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展示了博大的仁慈之心,为了众生利益,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鼓舞,佛教徒才将扬善抑恶,拔苦与乐,舍己为人,普度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为奋斗目标,这就与环保的目标“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生态破坏”别无二至了。因此我们就要以历代高僧大德为榜样,把爱财之心变成更多的热爱自然,把占有的欲望变成存在的审美,把对金钱的渴望变成更崇高的对生命意义追求,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人们,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从而加入到拯救地球家园的行列中来。我们的心灵才能拥有一个纯净的空间!我们的世界才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班级:3届1班指导法师:惟禅法师)
参考文献:
[1]《七佛道戒偈》
[21《增一阿含经》
[31东晋政治家郗超《奉法要》
[41宋代高僧契嵩《铺教篇》
[5]《人世间》杂志
[6]《寒山寺》杂志08年十二期
[7]《八识规矩颂》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