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74慈悲的特性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74慈悲的特性
慈悲的特性—一 海涛 辑
1.佛教的慈悲之所以是绝对的,就是在于佛法使人成佛。
2.慈悲的完全俱现者就是佛。佛的大慈悲,对恶人更加怜悯,所以恶人得救,乃是惟有佛教才有可能的事。
3.佛就是大慈悲,没有罚人的事,罚是自然的报应,是各人自己招来的。如果菩萨有罚人的事,那也只是为了救苦恼的恶人的一种方便。这是佛教慈悲的一项特性。
4.慈悲行的实践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求道者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怀着代替众生堪忍苦的心。—梵文《菩萨地》
5.「菩萨为诸有情,于生死堪受一切苦。」—梵文《菩萨地》
6.「愿我念他所爱,如念自寿命。愿我念众生,万倍胜自爱。愿彼所作恶,于我果报熟。」—《宝行王正论》
7.奉献由同情生。愿意奉献的心,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情。所以,慈悲是任何一个俗人也可以实现的。
8.日本亲鸾大师悲叹自己是「无小慈小悲之身」。他述怀说:「无小慈小悲之身,不要想利益众生。没有如来的愿船,怎么能渡过苦海。」
9.日本的净土教认为就是微小的善行也要去实行的心是非常宝贵的。—《往生要集》
10.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平等,叫做上求菩提;怜悯众生迷妄无知,名为下化众生。
11.「佛道中,有人本具慈悲智慧。设使无者,也可学而得之。要口身心都放下,回向佛法大海,任佛法所教,莫存私曲。」—《正法眼藏随闻记》
12.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不要遗失就行。别人怎么想,都要无所介意。
13.「有慈悲有道心,就不要苦于愚痴之人的诽谤。无道心而被认为有道心,就要万万谨慎。……刻苦、省约一切而有慈心,叫做真的行者。」—《正法眼藏随闻记》
慈悲的特性—二 海涛 辑
1.「所谓菩萨者,不犯淫爱之不淫,不食嗅肉之不洁,坚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法大道,大悲心与佛菩萨相等,怜一切众生,日夜愿救之,谁不敬之。」—《禅门法语集》
2.「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苦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大悲为本,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
3.慈悲的实践不是人所具肤浅的分别所能做到的。以宗教上的事来说,只有念佛不仅是人人所能做的事,也是慈悲行。
4.念佛是基于我们对已经被救的感恩报谢的心而念。
5.一生之中,所念的念佛,都该想成是对如来大悲的报恩与谢德。
6.知如来大悲之恩,当认真念佛。
7.信仰不是由于人的意志而来的。是如来所促起的;我们喜欢听闻正法,也是佛的慈悲所促成的。
8.凡夫众生对任何事物会生厌倦,但对成佛以及弥陀深恩的喜欢则从不厌倦。火烧而不失的珍宝,是南无阿弥陀佛。
9.释迦、弥陀是慈悲父母,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使我们发起无上信心。无论怎么样的不相信,只要用心听闻,就会由于慈悲而得信。听闻是佛法的至极,得信就是蒙受如来大悲。
10.一旦归入弥陀智愿广海,凡夫善恶之水转成大悲心。由于皈依佛的无我心,自然地成为大悲心。
11.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令生安乐净土之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
12.凡是人都有不落人后的心,以此从事各种学习。佛法是没有「法我」的,所以宁愿输人也要求取信心。不在情理上争长短,才是佛的慈悲。
13.除却了慈悲,佛教就不可能存在。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