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的病类病相与诊断(肖雨)
佛教医学的病类病相与诊断(肖雨)
病 类
对于疾病的分类,佛典中有多种。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第八,把今世之病分为两类:一是内病,即五脏不调,结坚宿疹。二是外病,谓奔车逸马,堆压坠落·,兵刃刀杖,打架斗殴等所致诸病。同书,又把疾病分为先世行业病和现在失调病两类。所谓先世行业病,是因先世好行鞭挞、拷掠、闭系种种恶法,恼害众生,故感今世多病。所谓现世失调病,是以冷热风雨,不知将养其身,或是饮食不节,卧起无常等所致诸病。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也把疾病分成两类:一是身病,二是心病。所谓身病,就是指身体因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以致产生的诸病。其中,四大者,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等。以人揽外之四大而成内四大之身,其坚、湿、暖、动之性,在内交攻,不相和顺,毒害如蛇,故曰四大毒蛇。它又把身病分为五种: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所谓杂病,就是沉重,或曰地病、总集病。所谓客病,就是外因所致之病,其又分为四种:一是非分强作,二是忘误堕落,三是刀杖瓦石,四是鬼魅所著。所谓心病,以心体灵明,虚圆湛寂,但因欢喜不胜而致踊跃,怯懦无勇而生恐怖,及优愁苦恼,愚痴昏昧等,挠动于中,使心失去平和,故生诸病。其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其次,它又把身心之病分为三种:一者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恶对,三者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复次,在同书卷三十九中,它又把身病分为三种:一者热病,二者风病,三者冷病。心病亦分为三种:即贪、嗔、痴等三病。而<增——阿含经》卷第十二则是依疾病的性质,把身病分为风、痰、冷、或风、寒、热、并谓之世间三大病。而将心病亦是分为贪欲、嗔恚、愚痴三病,且谓是比丘三大患。所谓贪病,就是由贪爱之心所引起的恼害善心之病。所谓嗔病,就是由嗔恚之心所引起的恼害慈悲之心之病。所谓痴病,就是由无明所引起的诸病。 <大明三藏法教)卷十一则是把疾病分为业病、鬼病和四大之病三类,而(乳味钞)卷八以病的程度又把疾病分为易治、难治和不可治,或重病、极重病和可治病三类。华严五祖宗密在<圆觉经略疏)卷下二中,从佛教立场出发,则把疾病分为四类:一者作病,作者,生心造作之谓。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可得,故名为病。二者任病,任者,随缘任性之谓。谓若有人言,我等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可有,故名为病。三者止病,止者,止妄即真之谓。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可得,故名为病。四者灭病,灭者,寂灭之谓。若有人言,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灭相得,故名为病。 <长阿含经)卷第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又把疾病分为九类:一者寒病,谓人须寒温得宜,身体才能安乐。若为寒冻所逼,则会产生疾病。二者热病,谓人须温凉得宜,身体才会和畅,若为热毒所中,则会产生疾病。三者饥病,谓人须假饮食,以资其身,诸根才会强健。若不得其食,身体就会虚弱羸瘦,乃至成病。四者渴病,谓人必假浆水,以养其体。若不得浆水之饮,肠胃就会枯焦而成病。五者大便,以人必假饮食,资益诸根。饮食人腹变坏,乃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即会生病。六者小便,谓人必得汤水,滋润色身,入腹之后,乃须便利以时。若强忍过当,即会生病。七欲病,谓人贪于淫欲,身体就会得痨怯虚弱等病。八者饕餮,饕餮,即是贪食。谓人必得饮食以养其身,若贪食过度,即会生病。九者老病,谓人老则会筋力衰弱,或起居食息不能中节,也会生病。我国隋代著名高僧、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总结了前人经验,对疾病作了系统分类。首先,他把疾病分成二类,一、因中实病,二果中权病。所谓因中实病,就是“业报生身四蛇动作”(四大失调)之病。所谓果中权病,就是“托疾兴教,因以身疾”。如维摩托疾,向众讲说不二法门,就是果中权病。对因中实病,他又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类。所谓身病,就是指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官、五脏、六腑所起之病,所谓心病,就是指人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等苦恼。第三,他又把身病分为两类:一、四大五脏之病,二业报感招之病。其中,四大增损所生之病为:地大增者,即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地病101种;水大增者,即生痰涌胀满,腹痛下痢等水病101种;火大增者,即生煎寒壮热,肢节疼痛等火病101种;风大增者,即生虚悬战抖,呕逆气急等风病101种;地、水、火、风四病,计生404种病。五脏所生之病为:从心生病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以心主口故;从肾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以肾主耳故;从肺生病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痛,心闷鼻塞,以肺主鼻故;从肝生病者,多愁无喜,忧思嗔恚,头痛眼昏,以肝主眼故;从脾生病者,身面游风,遍体熠熠,饮食无味,以脾主舌故。至于业报感招之病,前面说的毁犯五戒,就会产生五脏、五根之病是也。再如《梁皇宝忏》说的过去毁谤别人,今生得了耳聋口哑之病;过去轻蔑别人,今生就长成五短身材;过去鞭挞众生,今生的身上就会产生疥疮;过去遮佛光明,今生的皮肤就会又黑又丑。等等。对于心病,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第三《弃盖》中,则分为:贪、嗔、痴等分为四分烦恼。他还说一分中有21000种烦恼,四分中就合为84000种烦恼。那么,如何却除这84000种烦恼呢?<贤劫经)卷二<诸度无极品)中说: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时, 自第一光耀度无极,至第350分舍利度无极,以一度无极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计有2100度无极。若对贪、嗔、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2100度无极教化觉悟,就合成8400度无极。这8400度无极,又名有十事,即成84000度无极。这里的十事,即是地、水、火、风等四大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衰。所谓度无极,就是以圆满的事理行为教化无穷无尽的众生,从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役岸。这说是佛教那以84000种法门对治84000种烦恼的理论,即对治心病的法门。
病 相
病起相状,简称病相,也谓病症。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中指出: “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三种:一者四大增动病相,二者从五脏生患病相,三者五根中患病相。”I 一、四大增动病相1 1、若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I是地大病相。1 2、若身体虚肿,痰期胀满,饮食不消,I是水大病相。1 3、举身洪热,骨节酸楚,嘘吸顿乏,是I火大病相。, 4、若心悬惚恍,懊闷忘失,呕吐气急,是为风大病相。
二、五脏生患病相
1、从心生患者,身上或冷或热、口干舌噪等,心主口故。
2、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疼痛,烦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3、从肝生患者,多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目疼等,肝主眼故。
4、从脾生患者,身有游风,通身熠熠,痒闷疼痛,饮食失味,脾主舌故。
5、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 ·
三、五根中患病相
1、身体卒痛,百节酸痛疮痒,是为身患病相。
2、舌疮强急,饮食失味,是为舌患病相。
3、鼻孔壅塞,流浓鼻涕,是为鼻患病相。
4、耳疼耳聋,噪然作声,是为耳患病相。
5、悬视流流,翳暗疼痛,是为眼患病相。
四、六神病相
1、若多昏昏,是肝中无魂。·
2、若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
3、若多恐怖癫病,是肺中无魄。
4、若多悲哭,是肾中无志。
5、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
6、若多怅怏,是阴中无精。
五、五脏相克病相
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它们共同的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佛教医学吸收了中医这一理论,也认为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其相生关系是:心从肝生,脾从心生,肺从脾生,肾从肺生,肝从肾生。其相克关系是:肝克脾成病,脾克肾成病,肾克心成病,心克肺成病,肺克肝成病,其相克病相为:
1、眼睛疼赤,脉慢成翳,或眼睛易破,或上下生疮,或触风流冷泪,或痒或刺痛,或眼睛凹陷,触事多嗔,就是肺害于肝之病相。
2、若心淡热,手脚逆冷,心闷力少,唇口噪裂,脐下结症,热食不下,冷食逆心,眩奥喜眠,多忘心肿,头眩口讷,背胛急痛,四肢烦痛,心劳体热,状似疟疾,或作症结,或作水僻,眼为布绢中视,见近不见远,是肾害于心之病相。
3、肺胀胸塞,两胁下痛,两肩胛疼似负重,头项急喘气粗大,唯出不入,遍体生疮,喉痒如虫,咽吐不得,喉或生疮,牙关发风,鼻中出脓血,眼暗鼻颈疼,鼻中生肉气不通,不别香臭,是心害于肺之病相。
4、百脉不流,节节疼痛,体肿耳聋,鼻塞腰痛,心腹胀满,上气胸塞,四肢沉重,面色黑瘦,腹急痛闷,或淋或尿道不利,脚膝逆冷,是脾害于肾之病相。
5、体上风痒熠熠,通身痒闷,是肝害于脾之病相。
诊 断
诊断就是动用诊法向病人了解病史、病相、病因、病机,以便掌握症候,进行综合分析,为断定病名、病位、病情和病的性质,提供坚实依据,从而进行对症治疗。智者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中说,呼吸像风的人,心中一定散乱;呼吸似喘者,心情结滞不畅;呼吸如气流者,身体容易倦怠;呼吸细微的人,心情一定宁静。这就是说,生理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理变异。这就是中医上说的“有诸内,心形诸外”的原理。依此就可进行“揆度奇恒”、 “以常衡变”。其诊断的方法是“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的“望”、 “闻”、 “问”、 “切”等四诊。这里的“神”、 “圣”、 “工”、 “巧”四字,就是评定诊法高低之辞。在<摩诃止观)卷第八上,智者大师说: “若善医术,巧知四大。上医听声,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这里的相色、诊脉、听声,就是中医说的望诊、切诊和闻诊。虽然他没说问诊,其实已在意中了。因为僧医见了患者,何尝会不问答呢?因此说,僧医看病也用这四种诊法。那么,何谓望、闻、问、切四诊呢?所谓望诊,就是望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体表及小儿指纹、虎口纹等等。所谓闻诊,就是嗅气味、听声音、听呼息而知其所苦。所谓问诊,就是问病史,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妇女,问小儿等。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按诊。四诊以各自了解的内容不同,故需把其所行的有关病史、症状、形色和脉象等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掌握病情,判断病机,确立疗法、用药。所以要四诊合参,以便取得正确诊断。如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八上说: “若脉洪是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尖锐冲刺是肺病相,如连珠是肾病相,沉重迟缓是脾病相。”这是就切诊说的。接着他又从望诊上说: “面无光泽,手脚无汗,是肝病相。而青葩是心病相。面黎黑是肺病相。身无气力是肾病相。体涩如麦糠是脾病相。”显然,智者大师是以切诊和望诊合参断病的。除此之外,智者大师还提出“坐禅和梦占”的诊法。他说:
五脏病隐密难知,坐禅及梦多见青色、青人、兽、狮子、虎、狼而生怖畏,则是肝病。若禅及梦多见赤色火起,赤人赤兽刀杖,赤少男女亲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喜生畏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随色验之。
依照智者大师这种“禅和梦占”的诊法看来,禅及梦多见黄色人兽等,当是脾病。多见白色人兽等,当是肾病。多见黑色人兽等,当是肺病。
总之,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和坐禅、梦占等方法,确定了病位、病机、病情和其性质等后,即可进行对症治疗。
原刊《五台山研究》2000年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