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佛法笔记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佛法笔记

   佛法笔记—一 海涛 辑

  1.修持六度之法。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以六度来修行。

  一、当你心中怎样都不怀有任何的吝啬或偏执时,即是布施度。

  二、当你能善巧地灭除烦恼时,即是持戒度。

  三、当你能完全离于瞋心和怨恨时,即是安忍度。

  四、当你能不懒散也不怠惰时,即是精进度。

  五、当你能离于分心和执着禅趣时,即是禅定度。

  六、当你能全然离于造作的念头时,即是般若度。

  2.有四种耕耘方式。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具有四种耕耘的方式。

  一、你必须以坚固的信心,来翻松内心的砾土。

  二、你必须以禅定的修持,来施加转心的沃肥。

  三、你必须以抱持菩提心,来播下善根的良种。

  四、你必须以精进的双手紧握智慧的犁头,在悲、智双运的耕牛上,来铲除五毒和一切妄念。

  ◎倘若你如此做,不可能不让证悟的曲芽长成佛果的果实。有太多人无法从事解脱的耕耘,但却从不会对世俗的耕耘感到厌倦。

  3.当修持佛法时,有三种追求。

  一、下根者所追求的,仅是为了来生而不管其它的事业,因此不可能不获得较高的投生处。

  二、中根者对整个轮回感到厌倦,只追求善业,因此不可能不证得解脱。

  三、上根者只追求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菩提心,因此不可能不证得究竟正觉。

  ◎一般而言,所有人们从早到晚所追求的目的,无非仅是为了此生的欢愉而已。被此生的烦恼所困扰者,他们不可能不在来世中落入下三道。

  佛法笔记—二 海涛 辑

  1.当修持佛法时,你必须将五毒从根斩断。

  一、瞋心重的人会受到最大的痛苦。

  二、愚痴深的人就像野兽般,不能理解佛法。

  三、高傲的人不能长养美德,且树敌多。

  四、贪欲重的人不能持戒,也常会被诋毁。

  五、嫉妒心强的人有很大的野心,也喜欢耍心机。

  ◎不要追逐这五毒,你应从内在斩除它们,当五毒一生起的剎那就将之放掉。恣意地投入五毒的人,只会制造自身的悲苦罢了。

  2.当修持佛法时,有五种需要之事。

  一、需要被圣者摄受,这样你才能获得口诀的精髓。

  二、需要对你的上师具备深刻、无竭的虔诚心,这你才能自然地得到加持。

  三、需要累积特定程度的资粮,这样你的心才能够柔软。

  四、需要有一颗柔软的心,这样三摩地才能在你身上彰显。

  五、需要三摩地在你身上的彰显,这样你才能尽速地证得正觉的佛果。

  3.明了修行的伦常。

  第一、修行伦常的老师是善知识,也就是喇嘛或师长,而佛陀的教诲是其来源。

  第二、人们应该修持忏悔,生起菩提心、净见、禅定等等,这些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根本,适用于具有下等、中等和上等根器的修行者。

  第三、尽除吾人自心染污的根本,是获致证悟。此乃一切圣教法门的精髓。

  4.如果人们对三宝表现出一点点信心和虔敬或累积功德,其结果将难以想象。像我们这样的人无法分辨三宝的良莠品质。世尊说:「除了我或像我的人之外,人们去评断他人是不恰当的。」

  佛法笔记—三 海涛 辑

  1.自在的方法。若你知道怎么做,是有方法自在的。

  一、当离于二元的拘泥时,见是自在的。

  二、当远离昏沉、掉举与散乱时,禅定是自在的。

  三、当执着净除如虚空时,修是自在的。

  四、当心的染着清净时,禅境是自在的。

  五、当心离于烦忧时,你所在之处是自在的。

  六、当分别心被清净时,悲心是自在的。

  七、当拘泥由内清净时,布施是自在的。

  八、当明白食物和财富是虚幻时,受用是自在的。

  九、当你没有任何高傲的外貌时,你的日修是自在的。

  十、当你没有主导充满悲哀的家庭生活时,营生是自在的。

  十一、当你没有竞逐名门的特质时,交往是自在的。

  十二、当远离幼稚的行径和我执时,此人是自在的。

  十三、当服侍具有悲心和口诀的尊贵上师时,此人是自在的。

  十四、当了知佛性具存于一切六道有情时,是易于感觉他们是你的亲眷的。

  十五、当你斩断贪执时,就能无入而不自在。

  十六、当现象和器世间任运解脱时,是易于现起大乐的。

  十七、当明白声、色俱是如幻时,是易于斩断悲苦的。

  十八、当你了悟本来面目时,是易于免除费力和挣扎的。

  十九、当证悟念头为法界时,是易于以任何所见为禅修的。

  二十、了悟这些,你将无入而不自在。

  ◎在浊世的众生若不离于我执的话,是毫无快乐可言的,着实可悯。

  2.佛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看破、放下、自在。

  3.「放下」不是「放弃」;「不执着」不是「不要」。

  4.平时就要学习放下,不要让无常逼使你不得不放下。

  5.放下心中是非见,人生何处非菩提。这样的人,会普敬一切、尊重一切,因为一一皆是。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