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69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2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69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一   海涛  辑

  一、赞净土超胜

  1.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2.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3.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4.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具摄初中后法,普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于现生中,定出生死,不历僧祇,亲证法身,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实众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

  5.故与专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渊悬殊也。以故将堕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发十愿而回向净土。

  6.是知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

  二、劝信愿真切

  1.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

  2.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

  3.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4.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二   海涛  辑

  5.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6.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三、示念佛方法

  1.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2.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某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4.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5.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四、评修持各法

  1.吾人心性,与佛同俦,祇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渡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三   海涛  辑

  2.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3.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4.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

  5.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6.纵使理明功深,亦须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

  五、勉居心诚敬

  1.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2.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3.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四   海涛  辑

  六、论因果事理

  1.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

  2.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现在世界之劫运,吾人所受种种灾难,皆是过去恶业所招,以致感受现在苦果。故知此恶业者,即过去恶因之所造成也。

  3.欲免苦果,须去苦因。过去已种之苦因,念佛忏悔,乃能消去。现在如不再造苦因,将来即能免受苦果。

  4.何谓苦因?贪瞋痴三毒是。何谓善因?济物利人是。若人人明达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害自无从起。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欲填胸,无恶不作,祇知有己,不知有人,讵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七、训皈戒之要

  1.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

  2.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皈,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道品等无量法门。

  4.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五   海涛  辑

  八、释戒杀之义

  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设法救护,尚恐不及,何可为悦我口腹,以杀彼身躯乎!

  2.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吾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

  3.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

  4.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受彼展转杀食,其可得乎!

  5.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

  6.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九、明伦常大教

  1.天下无二道,圣凡无两心。举古今中外,莫不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为立身行道,治国安民之本。良以此种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彝。

  2.无论智愚贤否,悉皆具备,其所作所为,或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及迷心逐物,肆意纵情之所致也。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六   海涛  辑

  3.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4.佛教虽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浅而入深,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可以知其梗概矣!

  5.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6.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十、倡家庭教育

  1.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2.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

  3.今世乱已极,其源皆因世之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教儿女,但以溺爱憍养,机械变诈相教。

  4.故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愚,——以至越礼犯分之事,时有发现也。使为父母者,各尽其教子之道,则世道何至如此!

  5.以前儿女教不好,尚无大要紧,不过不孝顺,不成器而已。今若教不好,则其祸实有不堪设想者。此说,宜与一切人说之!

  6.世少善人,由于家庭无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时,日在母侧,其熏陶性情者,母边最多,是以女人以相夫教子为天职。

  7.使无贤女,何有贤妻贤母哉?由是言之,善教儿女,令知三世因果,实为平治天下,正本清源之道。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