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书题解:圆觉经 解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书题解:圆觉经 解题

   经名:圆觉经

  著译者: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圆觉经》,一卷。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略称,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祕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於武后长寿二年(693)四月八日译於白马寺,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

  為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本经的内容是佛与十二位菩萨的对答,透过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十二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而宣说大圆觉的妙理,并為不同根机眾生开示各种修行方法,使眾生能随顺悟入圆觉。

  全文分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圆觉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长行,后重颂;最后贤善首菩萨章是属流通分。全经主要说明大乘圆顿之理及如何观行实践之法,内容结构严谨,譬喻精彩,南宋后流通甚广。

  本经名「圆觉」,即圆满的觉性。是如来所证的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其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名如来藏;就果而言,即是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為同义词。

  本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又说「一切眾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故收入华严部。又本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禪法相合故本经在禪门中也传习甚广。其奢摩他、三摩钵提、禪那三种禪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禪病,这些教旨都适用於禪门修学,因而本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是经名為顿教大乘,顿机眾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故后世学人称本经為大乘顿教。本经阐释大乘圆顿妙理及如何观行实践的方法,自古以来即深受修行者所重视。

  本经在教禪之间的盛行弘传,实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禪师,其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禪系,对於本经极為欣契,精详地显发了本经的义蕴。在华严和禪宗盛行的当时,由於宗密的弘扬,致使本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订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一卷,用以便於修习,亦有多人為本经注疏。十二世纪间,当时教禪一致的风气流行,更有天台宗秀州竹庵可观等注疏。由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本经,而其见解各别直至十七世纪,这是由於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禪教融会的风气,而本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本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為流行,有宗密、净源、大軻、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

  本经在日本禪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註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普寂的《义疏》、大内青峦的《讲义》、汤次了荣的《研究》。

  本经叙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眾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十二位菩萨,次第请问因地修证法门,佛為其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故本经分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圆觉章,共十一章,先长行,后重颂;最后贤善首章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内容结构严谨,譬喻精彩,各章略述如下:

  (1) 文殊章

  是一经的宗趣所在。主要在说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大乘菩萨发心的标準;及菩萨於大乘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本章首先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接著说明一切眾生於无生中妄见生灭,故轮转生死。只有观净觉相如虚空,体常不动,於如来藏中无起无灭,无知见,如法界性,究竟圆满,普遍十方,是名因地法行。本经主要著重在行,本章说明如来因地的圆觉清净境界,以下十章,则阐述欲知证此境界的方法。

  (2) 普贤章

  一切眾生种种幻化,都是从如来圆觉妙心建立。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知幻即离,不用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须别立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而证真觉。

  (3) 普眼章

  本章於无方便中,权宜為说修行渐次,乃至种种方便。即:新学菩萨及末世眾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止)行,坚持禁戒,安处徒眾,晏坐静室。观身心皆如幻化,如是渐次修行,一切悉皆清净,平等不动,遍满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去来。

  (4) 金刚藏章

  藉金刚藏代设三难,说明眾生本来成佛,真如净觉,眾生本具,非待外求,使诸菩萨与末世初心依之修学,生决定信心,永断眾生本来是佛的疑念。

  (5) 弥勒章

  说示爱欲為轮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凡夫性、二乘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外道种性等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6) 清净慧章

  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於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7) 威德自在章

  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奢摩他、三摩钵、禪那三种差别。此三种法门,可名為三止,或名為三观,随顺修习皆可直证圆觉,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菩萨所修种种方便,都不出此三法门。

  (8) 辩音章

  说明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共有1.单修奢摩他、2.单修三摩钵提、3.单修禪那、4.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5.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6.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禪那、7.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钵提、8.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禪那、9.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禪那、10.齐修奢摩他、禪那,后修三摩钵提、11.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12.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禪那、13.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禪那、14.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禪那,后修奢摩他、15.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禪那、16.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禪那、17.齐修三摩钵提、禪那,后修奢摩他、18.先修禪那,后修奢摩他、19.先修禪那,后修三摩钵提、20.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21.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22.先修禪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23.齐修禪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24.齐修禪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25.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9) 净诸业障章

  说明修行过程中的禪病,即自心病。觉性本净,但由眾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眾生、寿命,认四颠倒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所以虽有种种修行方便,仍是迷闷不能入於清净觉。

  (10) 普觉章

  修圆觉者,以发大乘心為正因,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当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眾生同体无异,以平等的心观法,则生死、涅槃无殊,於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此发心以策修行,则不堕邪见,直至求证圆觉之道。

  (11) 圆觉章

  修行大圆觉者,建设道场,安置净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禪那三观等方便,加功用行以证入。

  (12) 贤善首章

  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本经义无不尽,理无不融,若能深解此经,则大小乘十二部经教得以贯通,喻如清净眼目,明见一切等功德利益等。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