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书题解: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解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书题解: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解题

   经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著译者:宋求那跋陀罗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也简称為《楞伽经》,又名《四卷楞伽》、《宋译楞伽经》,梵文名称為Lankavatara-sutra,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经号670。

  「楞伽」是梵语,是「不可入」或「不可往」的「危险处」之意,只有具神通人方能到达,而意译则為「难入」。另外,「楞伽」也是山名,原本指的是一处地名,一般传说是在今印度东南的斯里兰卡,古称為「楞伽国」。印度传说,古时此一岛国有一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罗剎、夜叉,因此人皆不敢前往,恐被伤害,故又称「危险处」。

  阿跋多罗,「入」的意思,佛入此山说法之意。宝字应是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是无上之宝。因此《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就是说本经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

  本经最早為北凉曇无讖所译《楞伽经》,但此本已佚,现存三种:

  第一即是本经,只有〈一切佛语心品〉一品,而再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译文多依梵文直出,语多倒缀,不易句读,比较质直。

  第二是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经号671。此本分十八品,除第一〈请佛品〉、第十七〈陀罗尼品〉、第十八〈总品〉外,餘十五品与宋译相当。此本译文為求畅达有加字混文,如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截然分开,称「如来藏识不在阿赖耶识中」等与原意多有背离,但它是法相宗所依持的根本经典之一。

  第三是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经号672。此本分十品,内容与魏译相当,仅品目开合有异。译文经多次校勘,採用梵本对照前两个译本的方法,因此义理教準确,文意内容超越现存的二译本,并且文笔通顺、详实。

  在三种汉译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而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则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亦最广。

  除汉译本外,另有西藏译本与日译本。藏译本有二种,第一种与梵文原典完全一致,第二种则為求那跋陀罗汉译本的重译本。而本经现存的梵本是尼泊尔所传,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河口慧海等人於一九二三年将之校正出版。

  本经是印度后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犹如一大集要的经典。但他阐明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此经明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标明為「一切佛语心品」。在大乘经典中,都会出现眾多佛、菩萨的名字,但是本经唯有大慧菩萨一人。从始至终,只有佛陀与大慧二人之间的问答。而且本经著重於哲学智慧的思辨,富有大乘唯识、唯心理论的哲理思维特徵,贯通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融会大小二乘,统合如来藏系和唯识系的思想,融摄性相二宗,同时也具有宗教冥想的意蕴。

  全经主要以哲理思辨為主,而辅以各种形象的比喻,事理互相发明,使修习者易於理解、掌握。内容上既没有描绘放光现瑞的奇跡,也没有咒语,更少谈及陀罗尼有不可思议力量。在批判外道邪论,為眾菩萨解疑析难的同时,还指出了修行正确的态度与正确方法,以及各种修行结果。

  此经在南朝刘宋时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佛教產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唯识思想,是从涅槃学向唯识学过渡的桥梁,是后世大乘起信论思想的先驱;它的种性论,特别是一阐提人可弃恶从善的思想,对中国佛性论產生极為有力的影响;它的唯心论、禪法、顿、渐之法,则成為禪宗开宗的基石,至唐代,则随禪宗之发展,本经亦随之备受重视,於当时有所谓「楞伽师」、「楞伽宗」之出现。经中将禪分為愚夫所行禪、观察义禪、攀缘如禪、如来禪等四种,是禪宗史上颇值得注意的资料,对中国禪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据说禪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将此经授予二祖慧可,希望以此做為印心之法而祖祖传授,因而达摩以后的禪者,无不以此作為研究的参考经典。

  此外,藏传佛教寧玛派的最高法门「大圆满」也依《楞伽经》為基本经典。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者皆重视《楞伽经》,如西藏初传佛法的寂护,即谓《十卷楞伽经》的「总品」已尽摄大乘佛教义理。

  本经先由大慧菩萨发问,共有一百零八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 、二无我」等為中心论典,详细地阐述了后期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涵盖了「三界唯心」、「唯识」、「种性」、「缘起」、「涅槃」、「禪定」、「渐顿」等重要内容。特别是它指出一阐提的人(即断了善根的极恶之人,在佛的教化下,可重植善根,弃恶从善。最后提出「断食肉」,说明食肉的过患与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经也具有律的性质。

  本经各卷品大意,依《阅藏知津》摘录如下: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卷一

  与《十卷楞伽经》的问答品及集一切佛法品前半,《七卷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前半同。

  佛住楞伽山顶,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眾俱。大慧菩萨,以偈问百八句。佛以偈颂,并為出所末问,总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次答诸识生住灭有二种。次明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次答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次明上圣智三相。次答所问圣事分别自性经。次答净除自心现流顿渐之问。次答常不思议非同外道之问。次明五无问种性及菩萨一阐提。次明三自性。次明二种无我相。次答离建立、诽谤、见。次答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之问。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卷二

  与《十卷楞伽经》的集一切佛法品后半,《七卷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后半同。

  答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次答修行者大方便。次答一切诸法缘因之相。次答言说妄想想心经之问。次答自觉圣智所行之问。次明四种禪。次答般涅槃问。次明二种自性相,二种神力建立。次答缘起不同外道因缘之问。次答常声為惑乱。次明一切法如幻。次明当善观名、句、形、身,及四种计论。次答四果差别通相之问。次明有二种觉。次明当善四大造色。次明当说诸阴自性相。次明外道有四种涅槃。次说妄相自性分别通相。次答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之问。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卷三

  与《十卷楞伽经》的佛心品、卢迦耶陀品、涅槃品,《七卷楞伽经》无常品相当。

  说三种异生身。次答五无问不入地狱之问。次答佛知觉问。次答诸佛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次答不说是佛说问。次答离有无有相问。次答宗通相问。次答不实妄想问。次答善义问。次明智识问。次明外道九种转变论。次答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问。次明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次答智不得问。次分别说通及宗通。次答勿习瑢世间论问。次答外道妄想涅槃,非涅槃。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卷四

  与《十卷楞伽经》的法身品至遮食肉品,《七卷楞伽经》无常品后半至断食肉品相当。

  答如来為作為不作等问。次答不生不灭无奇特问。次答外道七种无常,非是佛事。次答灭正受次第相续问。次答如来非常非无常。次因谁生谁灭问,明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次答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次答如恆河沙。次答一切法剎那问。次答六波罗密,有三种分别。次有种种相违问难。次答不食肉义。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