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玄奘思想研究:唐高宗与玄奘法师(赵文润)
唐高宗与玄奘法师
赵文润
唐高宗李治是一代文化巨匠。他尊儒崇道信佛,兼容三教,促进盛唐文化的发展[1]。他崇信并保护佛学。从他与玄奘法师的新密关系上,可以看出他对发展唐代佛教文化的贡献。
一 太子李治关照玄奘法师入住慈恩寺
唐高宗李治自幼熟读经史,“宽仁孝友”[2],显著特征是“仁孝”[3]。即位后,他便以儒家经典治理天下。永徽四年(653)三月,高宗“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4]。高宗继承祖、父传统,尊崇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为李皇家族的祖先。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仪凤三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道士隶属宗正寺,使道教成为唐朝的李皇家族宗教[5]。
高宗特别信佛。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我国内地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己相继出现洛阳白马寺、扶风法门寺、嵩山少林寺等寺院。到隋唐之际,佛教便进入全盛期,开始中国化,并产生各宗派。隋文帝、炀帝皆崇佛,广建佛寺、佛塔,使随朝佛教经典迅速增多,“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6]。唐朝21位皇帝除后期武宗外,都不同程度地崇佛。高祖支持修建佛寺,把京城一座宅第赠给僧人昙崇,并赐名清禅寺。太宗曾将一部分佛经赠给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刺史。贞观十九年(645)春正月,玄奘法师从天竺(古印度)取经回到长安。时太宗在洛阳筹划征高丽的战争。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遣宫迎接玄奘。当玄奘进入长安城里,朱雀门街,大道两旁,数十万僧尼、官吏、百姓迎候,“人物喧拥,取进不前”[7]。遵照太宗的旨意,房玄龄将玄奘安置在修德坊内弘福寺(今西安南郊木塔寺)。弘福寺是太宗为母太穆皇后窦氏所修建。二月,玄奘赴洛阳拜见太宗。太宗盛情接待,并劝玄奘还俗当官。玄奘不肯,太宗便命他撰写途经西域的见闻。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后,在弘福寺开始翻译佛经。贞观二十年(646)七月,玄奘将所译佛经五部及由他口授,经辩机记录、整理,又经他审订的《大唐西域记》,奉表上奏,唐太宗看后亲笔答复。玄奘大喜过望,又奉上《重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请太宗为其新译佛经写序[8]。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接到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9]。太子李治读完父皇《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后,兴奋异常。于是才华横溢的他,援笔立就,写成一篇同样传世的名篇《述三藏圣教序记》。他说“夫显扬正教,非留无以广其评议;崇闸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赞扬既有智慧又很贤德的玄奘法师,“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宇。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和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10]。
在以上佛教活动日益兴盛的氛围内,皇太子李治很自然地把崇信佛教与思念慈母结合起来,同年末在晋昌坊为己故文德皇后长孙氏建造的慈恩寺落成。度僧300人,住在慈恩寺内63座院落。太子李治命令玄奘法师为该寺上座继续翻译佛经。玄奘一番推辞之后,感谢皇太子的关照。在玄奘法师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的当天,朝廷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唐太宗和皇太子李治、后妃等在安福门(长安皇城西墙北门)城楼上,执香炉临送,观礼者达数万人[11]。
二 唐高宗批准玄奘建造大雁塔
从贞观二十二年(648)末,玄奘法师入住大慈恩寺以后,优美、宽畅的环境,促使他更加聚精会神地翻译佛经。经翻经院里,50名高僧当助手,弟子窥基、普光等协同译经。据统计,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来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1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即法藏)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明论13部以及如来佛祖肉舍利150粒;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3.3尺,等等。以上佛经共657部,这和法师自己所说“玄奘今从西域带回佛经600余部”[12]是一致的。和唐高宗在(述三藏圣教序记)中所说“凡六百五十七部”完全相同。
玄奘法师熟悉佛教经典,精通梵评文等多种古文字,又很敬业很专心,因此译经的速度较快,质量甚高。在弘福寺时,己译出《菩萨藏经》、《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16卷、《瑜伽师地论》100卷等佛经,并批撰成《大唐西域记》。入住慈恩寺后,又译出小乘、大乘佛教经卷许多部。由于在慈恩寺内堆放的译著越来越多,从古印度带回来的原经典及宝物,也都有一个保存、防潮防火的安全问题。这使一向心情平静的玄奘,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于是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奏请朝廷在慈恩寺内造塔,用以安放佛经、佛像及舍利等宝物。唐高宗迅速批准了玄奘法师的计划,并“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足得成办”[13]。据说,开工奠基那天,玄奘带头劳动,搬砖运石,他亲自设计,仿印度塔形式,亦借鉴西域塔形状,很快一座高五层、180尺的宝塔建成,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但由于结构砖表土心,不够坚固,时间一长砖缝又杂草丛生,塔身开始崩坏。长安年间(701~703),则天女皇自神都洛阳返回长安时,看到如此情形,下令王公贵族施钱重建,磨砖对缝,结构坚固,高至10层(后年久失修只剩下7层)。
大雁塔的建成,不仅妥善地保护了佛经等文物,而且为长安城增添一道重要景观。迄今,大雁塔己成为西安市的市标,闻名全世界。这是玄奘法师的一大功劳,也是唐高宗、武则天促进佛教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
三 唐高宗安排玄奘去玉华寺译经
永徽三年(652),长安大雁塔建成后,玄奘法师有了藏经之所。他住在大慈恩寺内继续译经。这时玄奘的声名己远播海外。四年(653),日本遣高僧道照入唐,从玄奘法师学习佛经[14]。五年(654),高宗为了加快玄奘的译经速度,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住在慈恩寺内协助玄奘译经[15]。就在这个时期,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窥基亦成为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显庆元年(656),玄奘请求高宗派人润色经书,高宗命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俯、杜正伦等为译经润文使,并亲自撰写《慈恩寺碑文》。这年四月,玄奘法师列队迎接《慈恩寺碑文》,前面用天竺法仪幢幡等开道,队伍长达30里[16]。高宗登上安福门(唐长安皇城西墙北门)城楼观看。不久,高宗又命雕塑家吴智敏为玄奘等高僧塑像。五月,玄奘法师患病,高宗命御医蒋孝璋、上官琮去给法师治病[17]。可见,高宗对玄奘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显庆二年(657),玄奘随高宗去洛阳。这一年高宗以洛阳宫为东都。这里距玄奘的故乡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陈河村很近,经高宗恩准,玄奘回故乡改葬父母,附近民众闻声而至者万余人。事毕,玄奘曾请求入嵩山少林寺译经,高宗不准[18]。显庆三年(658)二月,玄奘随高宗返回长安,时年高宗31岁,玄奘59岁,君臣二人关系密切,可谓忘年之交。
回到京师长安,高宗时刻挂念玄奘。大雁塔斯社虽好,雄伟壮丽,但给慈恩寺周围环境带来车鸣马嘶、人声鼎沸;再说这里夏日天气炎势。慈恩寺己适宜玄奘译经了。七月,西明寺(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建成,高宗便让玄奘法师徙居西明寺[19]。在西明寺,玄奘译毕《大毗婆沙论》,又译出《成唯识论》10卷等佛经。这时高宗发现西明寺并不是译经的理想场所。于是他把目光关注到关中北部宜君县的玉华宫。
玉华宫的前身是仁智宫。史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在宜州宜君县造仁智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七月,在宜君县凤凰谷将仁智宫扩建为玉华宫。总设计师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大师阎立德。正门为南风口,殿名玉华殿,皇太子李治所居。“正殿瓦覆,余皆葺之以茅,意在清凉,务从俭约。”盖茅草房,意在清凉是真,“务从俭约”没有办到。实际上营造玉华宫耗资巨大,太宗爱妃徐充容上表劝谏,说“玉华复兴,因山借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20]。二十二年(648)四月,太宗御制《玉华宫铭》,诏令太子李治以下并和,现有李治和铭传世。他用四字骈文赞美此处风景,如同虚幻的仙界天国[21]。
玉华宫的遗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北郊,距市区约有40多公里。1993年春季,我与李健超、胡戟、徐兴海、葛承雍、张建林、王双怀、臧振等诸位学者,去玉华宫遗址进行学术考察,我们一进入凤凰谷,立刻感到凉风习习,空气格外清新,面前绿树葱茏,风景十分秀丽。再往前行,百花争艳,翠峰黛崖,松涛云海,叠瀑流泉,幽谷悬冰,尽收眼底。大家一致感叹:唐高祖、太宗选择这里建造避暑行宫,真是好地方。
永徽二年(651)九月三日,高宗废玉华宫,以为佛寺[22]。显庆五年(660)“法师以为在京多务,恐难卒了(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翻译工作),于是屡请居山,方蒙恩许,往玉花(华)宫寺翻译”[23]。需要玄奘法师“屡请”,是因为高宗舍不得法师远离京城长安,最后出于译经的需要,恩许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并妥善安排了法师一行从长安西明寺徙居玉华寺。
四 唐高宗下诏把玄奘灵骨迁葬兴教寺
玄奘法师一到玉华寺,便继续翻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600卷《大般若经》,十一月,玄奘命徒弟窥基表请制序。十二月,高宗命通事舍人冯义宣敕答应为此经写序[24]。玄奘法师感到非常振奋,这是皇上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译完《大般若经》后,又忙于翻译别的经典。麟德元年(664)正月,译完《咒五首经》1卷后,他感到体力不支,当众僧劝他翻译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大宝积经》时,他只译了几行,便对众僧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己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辞俱胝佛像”[25]。二月初,玄奘法师命弟子嘉尚将自己所译的经、论目录记下来,共计75部1346卷,除去《大唐西域记》1部12卷系著作不算译经外,据台湾《大藏经》总目录载,玄奘法师20年的译经生崖,共译佛经74部1334卷[26]。二月四日开始,玄奘病危。二月五日(公历3月7日)夜,玄奘法师于唐代宜君县玉华寺圆寂,终年65岁。
玄奘法师圆寂的消息,使京城长安震惊,关中大地震惊,整个唐朝震惊。文武百官、僧尼俗众,莫不伤痛,莫不悼念。高宗十分悲痛,说:“惜哉!朕国内失奘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于苦海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随即宣布罢朝数日。玄奘遗体运回长安后,奉高宗旨意安放在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遗嘱,将其灵柩安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据说入葬日,周围500里内送葬者有百万余人,夜宿墓地者三万多。玄奘法师圆寂入葬后,高宗李治日夜不安,因白鹿原距离长安皇宫太近,使他经常夜梦玄奘而引起悲伤,影响外理朝政。总章二年(669)四月,高宗敕令将玄奘法师墓迁葬到长安南郊樊川北少陵原畔,并且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又因塔建寺,以纪念玄奘法师[27]。后来,唐肃宗来此游览,题塔名为“兴教”二字,故称该寺为兴教寺。
最近,笔者再一次来到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的兴教寺,伫立在玄奘灵骨塔前,心中十分敬仰,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玄奘法师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他的事业成功,不仅因为他勤奋好学,历经磨难,还由于他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两位好皇帝,唐太宗、唐高宗支持他的译经等佛事活动。特别是唐高宗李治,崇信佛教,与玄奘法师关系密切,关心、保护、支持他的事业,见证了玄奘法师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译经的全过程。因此,在玄奘法师的历史功绩中,也有唐高宗促进唐代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这是光耀史册的文化成就。
注释:
[1]详见拙作《论唐高宗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刊《人文杂志》1997年第2期。
[2] [4]《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97年精装本,页36~38。
[3]《资治通鉴》卷197高宗永徽四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
[5]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0,页25。
[6]《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97年精装本,页283。
[7]《高僧传》二集卷五。
[8]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
[9]董皓:《全唐文》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
[10]《全唐书》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
[11]《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寻塔记下》。
[12]参阅何磊著《三藏法师玄奘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页135、138。
[1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14]《宋史》卷四九一《日本传》。
[15]《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401。
[16]《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八。
[17] [1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
[19] [24] [25] [27]《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20] [22]《唐会要》卷三○《玉华宫》。中华书局,1955,页555~556。
[21]《会唐文》卷一五《玉华宫山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72~73。
[23]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218C,转引自季羡林《玉华宫·序》,胡戟等主编《玉华宫》,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26]参阅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页200~20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