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4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8日
来源:   作者:果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4)

  第一讲 ④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说到菩提心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菩提心,一种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善财童子最初发心时的那种心。也就是说,发心者虽然还没有证悟,但在内心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的大愿心。如《大智度论》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萨心。”从三乘道来讲,首先我要觉悟,也就是要能够自觉;其次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觉悟,我们称为觉他;最后在修学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声缘小乘;后面的觉他是进入菩萨大乘;最后觉行圆满,就是究竟佛乘了。

  经常我们会听到菩提心,那么我们怎么来检验自己的发心算是菩提心呢?它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在自己的誓言里面,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佛。其次我们成佛来做什么?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说我们发心的对境是非常圆满的,包括十方所有的众生,哪怕是自己的冤家仇人也要去救度。如果说我发心了,但是那种对我有仇的人,我不要去度他。如果是这样的发心,那是不能称为菩提心的。再有就是发心无有退转,哪怕遇到再大的违缘障碍,也不会舍弃要救度众生的决心。

  这样说来菩提心的对境是非常广博的,包括了所有的众生,有我们看不起的蚊虫蚂蚁,甚至是我们看不见的地狱里的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大心量愿意去救度他们,让他们脱离苦难,让他们最终也能成佛。检验一下自己的发心,第一是我要成佛,第二是我成佛要救度的对象是所有的众生。第三是我发了这个大愿永不退转。

  所有大菩萨都有这样很宏伟的誓言。像地藏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菩提誓言。在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们还会体会到,普贤菩萨也有这样的大誓言。

  以上三个条件是检验是否为菩提心的重要标准。如果在发心上我们这样想:我不要成佛,成佛的路太遥远了,我只当一个自了汉,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就不叫菩提心。如果在发愿的对境上,如果说我只关心人类,甚至我只关心一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亲人,如果是这样发心的话,也不叫菩提心。如果在时间上,如果只有一段时间的发心,比如这段时间状态特别好,突然感觉到众生很可怜,自己愿意去救度他们,但是当遇到一件让自己生气烦恼的事时,又觉得众生很可恨,于是又退心,这也不叫菩提心。

  讲到这里有一个关于发心的故事。有个小和尚跟着自己的师父去云游,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了。跟着师父出行的小和尚当然是当侍者,要给师父背包。这样背着包一路走着,小和尚看到路边的众生为生计而奔波特别地可怜,于是他就发了一个愿: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当他的这个愿望一发起,他的师父马上就知道了,因为阿罗汉有神通嘛。于是就叫他的徒弟说:“你把包给我,我来背吧!”小和尚觉得很奇怪。

  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小和尚又想:哎呀,我要救度这么多的众生,现在没有能力呀?我现在什么度生的本事都没有,算了吧,这个愿我不发了。小和尚念头一起,他师父又知道了,把包递给小和尚:“包你背着吧。”

  继续往前走,小和尚又想:发愿嘛,就是应该发大一点,这是自己的目标。当他这样想时,师父又说:“把包给我吧。”

  走着走着小和尚又觉得自己不行,毕竟自己现在什么都没有啊。谈成就,好像成就的一点气息都没有;谈自己有多大的功德,也不过刚出家而已。那拿什么来救度众生呢?小和尚又开始退心了。他一退心,师父又知道了,说:“拿去,包该你背。”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小和尚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他师父说:“师父啊,您刚才为什么一会儿叫我把包给您,一会儿又叫我自己背,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呀?”师父就说:“你一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菩萨了,我只是一个小乘人,你的地位当然比我高,所以我应该来背包。但你的心一退呢,你就不如我了,我已证果而你现在还是一个凡夫,那你当然该给我背包了。”

  从这个故事说明,有一念菩提心发起,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发菩提心的众生,据佛经讲,人天都要恭敬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心众生,不但人道的众生要恭敬,连天道的众生也要恭敬。当然我们说这样的发心是有三个标准的:第一个,是果位殊胜,发心是希望成佛;第二个,对境殊胜,发心是希望救度所有的众生;第三个,时间殊胜,从一开始发心直到成佛为止,发心无有退转。我们如果真正发起了这样的大愿心,那人天都要来向我们恭敬顶礼了。

返回目录

----------------------------------------------------------------------------------------------------------------

更多果平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