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智慧语录 大智慧过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智慧语录 大智慧过生活

 

  圣严法师

  目录

  序 -- 做人一点都不难!

  关于法鼓山与圣严法师

  壹.金钱的价值

  贰.挫折的真义

  参.因与果

  肆.心灵环保

  伍.何谓四要

  陆.欲望取舍

  柒.感恩报恩

  捌.感动

  玖.处事四态度

  拾.谦虚

  结语

  圣严法师的话

  --------------------------------------------------------------------------------

  序 -- 做人一点都不难!

  有人说,做人很难。这指的是做一个快乐的人不容易。因为人常常为了外在的因素,让心里存在太多的情绪,例如不满、嫉妒、比较、贪恋等。为了满足这些情绪,可能就会说了、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或伤害自己的事。而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接受别人的成就,体谅他人的难处;或面对自身的不顺遂,调适自己的心理,下一步就会走得比较轻松。脚步轻松了、脚程快了,也就不会觉得道路崎岖了。

  关于法鼓山与圣严法师

  法鼓山是圣严法师数十年的悲愿所在。圣严法师曾说:「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却那么多。」

  归结其原因是弘扬佛法的人太少了。因此,圣严法师集合十方善信功德,在台北县金山乡创办划时代的世界佛教教育园区。除了建设有形的道场,同时用无私的慈悲与智慧,来净化无形的人心,期望在世间「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壹.金钱的价值

  钱少一些,结的缘多一些,把自己的财富储存到社会上去,这才是最可靠的财产。

  我们常常听到宁愿要钱也不要命的故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在人间也可以说是一个常态,但也是一个悲剧。有很多的人以为有了钱,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其实有了人,才是最安全的。钱少一些,而我们结的缘多一些;把自己的财富储到自己的亲友那里,或者是社会上,这才是最可靠的财产。

  因此没有了钱,结果得到的却是平安。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观念,所以没有了平安。我们结的缘是广结人缘,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安全,依靠在大众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上,这是最可靠的。一般人如果有这样的观念、心态,大家都很平安,而且也得到很多很多的支援,这个比钱还重要。

  贰.挫折的真义

  欢喜迎接挫折

  人生过程之中,如果没有挫折,那就显不出人生的瑰丽来。人生就是这样子。在颠颠簸簸、挫挫折折之中过来的人,是最坚强的。拿我个人来讲,我从小开始都是在挫折当中,两次出家,然后做学问、修行,以及到现在为止,已经过了七十个年头,我还是经常在挫折之中。我认为这就好象游泳的时候,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没有浪头的水游起来是不过瘾的,有浪头的水游得更好一些,因为其中充满了挑战的乐趣。

  要能够面对挫折、接受挫折,不要在挫折面前举手投降。应该面对、欢迎挫折,很欢喜地一个挫折一个挫折走下去,这样挫折就不再是挫折,而且是自己的一种成就,也是自我成长的轨迹。

  参.因与果

  因跟果是同时的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讲,因果应该是同时的,种因的当时已得到果了。我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有几位弟子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每次他们到我们山上来做义工,砍柴、砍树、开路,总是自己带了饭、带了饮食、带了饮料来做,一天下来他们好欢喜地回去了。我说:真是对不起你们,感谢你们,我们什么也没招待,而你们则替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他们却说:感谢有这个机会,让我们来做义工。我们平常老是为了赚钱、赚钱、赚钱,而今天就是为了奉献而来的,所以做得非常愉快、非常高兴。

  今天我们来做义工,就是得到报酬,报酬是什么?就是内心的快乐、欢喜。这种观念让我感觉到就是佛法。佛法讲你现在种的因,事实上就是得了果,因跟果是同时的。

  肆.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就是慈悲心

  我讲的心灵环保是从自己做起。心灵环保并不是期待你要做,他要做,所有的人都要做。而是说我自己要做,自己如果没有想要做,只是希望人家做,这一定是落空的。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东西给人,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取得什么东西。心灵环保就是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慈悲心,就是如何让人家得到福利、得到平安、得到欢喜,这就是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是由我们自己做起,那么环境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是清净的、平安的、快乐的、欢喜的,而受到我们的影响,也变成了清净、安定、平安。这个叫作心灵环保。

  伍.何谓四要

  想要是一种痛苦的事,

  需要是一种快乐的事。

  想要和需要仅仅是一线之隔,有时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的确,我想要很多东西,可是再仔细考虑一下,就不见得非要不可了。想要的东西得到了是很快乐,而要不到却很痛苦。比如说:我需要一顶帽子,也买了一顶帽子,这不是累赘。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一顶一顶的买,那么我就要想办法来保存、照顾这些帽子,这就是累赘了。所以想要是一种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种快乐的事。需要并不是罪恶,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恶。如果说我想要,要到了以后也把它分享给需要的人,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

  我当然可以想要,但必须在该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么是该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的、分内的,比如:要求高薪。是不是能要?有很多人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职位,还有整个大环境的因缘,不许可我要,我还是要,这是一桩非常痛苦的事。

  陆.欲望取舍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我们讲人的问题,就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并不是很多。如果想要的太多就会造成贪得无餍,而自己就变成了物质的奴隶,掉进痛苦的深渊里去。我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太太带了很多钱去逛百货公司,她看到这个也想要,看到那个也想要,衣服、化妆品她样样都要。她想一想之后,因为曾经听到师父讲过,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结果她一样东西也没有买,拿着钱就回家了。

  后来她把钱拿来做功德、做好事。她现在更高兴,因为第一她心里没有了负担,第二她做了好事,也觉得高兴。

  柒.感恩报恩

  感恩就是饮水思源;报恩就是自己必须努力成长自己,然后奉献给他人。

  如果一个人知道感恩的话,他就会饮水思源。能够饮水思源的人,就好象源头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来,永远不会枯竭。如果不知道感恩,我们叫作过河拆桥;过了河,桥拆了,把自己回头的路也断了。我每一次吃饭的时候,人家看到我会先合掌然后再吃饭,问我做什么?我说我在感谢。感谢什么?感谢施主们种稻、种菜。他们好辛苦,把稻种好之后,再布施到我这里来,我吃了当然要感谢。

  如何感谢呢?我想要报恩。如何报恩呢?那我就要奉献。这个感恩对自己是非常好的,为什么?第一,自己觉得来之不易,就会非常珍惜自己的福报。第二,要感恩图报的时候,自己必须努力成长自己,然后奉献给他人,这就是报恩了。所以知恩报恩,一定是要感恩的。

  捌.感动

  欣赏别人的成就就是感动,也叫做见贤思齐。

  我们不会欣赏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会感动,就变成嫉妒人家。看到人家得到了荣誉,得到了光荣或者是成就,还会酸溜溜地说:没什么了不起。这种人是最没有出息的。如果经常能够欣赏人家的成就,赞叹人家的成就,看到人家的光荣,看到人家的好事,觉得好感动,心想这个人真是了不起,能够这般努力,完成了这样好的成果,那真是好啊!这叫见贤思齐。

  我们赞叹人的时候,自己也希望能够向他学习,还有我们赞叹人、欣赏人的时候,也影响其他的人来欣赏值得我们感动的事,或者感动的人。这对于生活环境来讲,对自己,对当事人,以及对周遭的人都是正面的。

  玖.处事四态度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遇到事情的时候,特别是比较严重问题的时候,我通常用四个态度或者四个层次来处理:第一个就是面对它;第二个接受它;第三个处理它;第四个放下它。这个很好用。任何问题发生的时候,特别是严重的问题、困扰的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所以面对它是最好的。然后你面对它的时候,你要接受它。你不接受它,这个问题还是在那里。接受它以后,如果你用方法来处理,能够处理的当然是非常好。但如果是不能处理的,你面对它的时候,这就是处理了。你接受它的时候也就等于是处理。然后可能你觉得非常懊恼,心里面忿忿不平,老是心里边挂着那件事,很痛苦。

  这时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条路来了,那就应该放下。所以任何事情发生以后,你处理了就把它给放下。

  拾.谦虚

  谦虚是从内心表达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嘴巴说说而已。

  谦虚是从内心表达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就像山谷那样,自自然然地低下走,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样子。谦虚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的的确是太少了,因为人往往只能够学到自己所知道的一小部分。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经验,如果我们见到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向他学习,然后再感谢他的指导,我们就会不断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提供我们的所知所能,来奉献给他作为回馈,这表示感谢,也是请教。我见到任何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连小孩子,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

  结语

  当阅读完以上的小故事之后,相信您得到许多人生启发,对生活的体验更为深刻。法鼓山诚恳地邀请您一起推动心灵环保,让这个社会充满祥和、宁静,人与人在互助互谅中一起成长。

  圣严法师的话

  圣严法师说:

  「环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种是从物质环境的保护,一种是正本清源从心理的净化做起,前者是治标,后者是治本。如果从心理做起,那我们可以心甘情愿地少用一些东西,少浪费一些自然资源,而且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牺牲,从佛教观点看,这是积福、惜福,也是培福。」

  「我只是本着佛教的精神,依据禅的内涵,提倡爱护自然,不要以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来提升生活的品质。」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那么人格的品质也会提升。」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