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01生命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2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01生命的智慧

   生活的智慧—一          海涛  辑

  1.当人处于嗔恨心境时,就连看到密友都会觉得「不顺眼」,觉得人家冷淡而陌生,或是「相当讨厌」。

  2.一个人能否获得喜悦和快乐,取决于个人的心境如何。愈能保持心灵宁静的人,就愈能享受快乐和喜悦的生命。

  3.真正的内心平静乃植基于慈心和悲心,这其中蕴涵着极精细的灵敏和情感。

  4.如果我们拥有内在心灵宁静的质素,以及某种程度的内在沉稳,就算外在物质条件极为不足,我们仍能拥有幸福喜悦的生活。

  5.仔细省视我们内心生起的愤怒或憎恨之情,就会发现它是出自于受伤害感,是我们感觉无法得到他人预期的对待时所产生的挫折感。

  6.如果伤害已造成,那它就是发生过的事了。所以,无论如何,采取报复手段都不可能减低或避免伤害之形成,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了。

  7.生起嗔恨心不仅会导致诸来生堕入「三恶道」,而且嗔念炽旺、怒火攻心的瞬间,无论一个人怎么努力维持体面样态,那副憎恶的怒容都是十分丑陋的。

  8.如果不以容忍而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回应困境,非但不会立即有好处,反而会为将来的挫败预先埋下种子。

  9.生气的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磁波力也极具敌意,这些力量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这些微妙的情绪波动不仅人类能够感知,甚至连宠物或其他动物都会尽量避开怒火中烧的人。

  10.嗔恨心的产生带来许多立即后果,它会使发怒者的外形变得面目可憎。

  11.盛怒之下的人,脑子根本无法发挥功用,就好象陷入疯狂状态似的。这些都是内心产生愤怒和憎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2.了解佛教对忍辱的重视,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事。

  生活的智慧—二          海涛  辑

  1.人一旦发展出强烈的修行心,就应该真正付诸实行,也就是要增进自己的安忍心。

  2.当嗔恨心已起才想要设法消弭,效果极为有限。因为在那瞬间,心灵正被嗔恨之情紧攫着,而妄图在那一刻去压抑怒气有些愚蠢,因为人在那时候几乎已失控。

  3.内心那种扰人的不满足感和不对劲之感,正是使我们产生愤怒和嗔恨的根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避免这种不快和不满足感的生起,而不是等到嗔恨心已形成才来寻求对治。

  4.寂天菩萨云:「如果事情仍有补救之道,就毋需愠怒或不悦;而若情况已败坏到无可挽回的余地,那同样也没有恼火或生气的道理。」

  5.我们人类有避开受苦、不快乐以及麻烦的倾向,而会自然想寻求喜悦、幸福和快乐。由于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和我们内心所生起不满足和不快乐感息息相关,寂天菩萨于是指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可能需要一番修正。受苦不见得如我们所想的是件坏事。

  6.安忍要求的是内心的自我锻炼,明白自己虽然可以采取其他攻击性做法,但却故意不那么做,这和被迫采取容忍态度不同。

  7.产生快乐的因缘偶尔才发生,但造成痛苦的困素却极其多。

  8.苦难是人类实相的一部分,是我们存在的本然面貌。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就是我们必须忍受的事情。

  9.藉由培养安忍的态度,使得心理上不致太受苦难遭遇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具备某种程度的容忍力,那生命将变得悲惨不堪。

  10.没有受苦的经历就不会有出离心,因此我们的心志应该固守安忍心。不只省思人的苦难是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更能获得极大好处。

  11.谦卑与安忍之间也有极密切的关连。因为所谓的产生谦卑心,是指一个人虽有能力报复,但却决定不这么做。

  生活的智慧—三          海涛  辑

  1.无明犹如首相或总裁,执着和憎恨则如两个最有权势的大臣,这三种负面力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心灵的「三毒」(贪、嗔、痴)。我们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在三毒的影响力下运作的。

  2.当我们谈到自我或我执的观念时,应该先区别两种「我执」的差异。第一种我执,是某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指一个人将自己的利益当做唯一值得考量的因素,而对别人的需求或情感则一味忘却或漠视。另一种我执则是一种信念,相信有一种长存、永久、具体的自我或「我」存在。

  3.贪欲是一种欲望的形式,但它是源自于过分期待所导致的一种夸张欲望。

  4.对治贪欲,真正的解毒剂乃是满足之心。

  5.贪欲虽然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寻求满足,但即使达成了获得某物的欲望,人的内心仍难餍足。另一方面来说,若人拥有强烈的满足感,那么无论实质上他是否得到这样东西,都还是觉得心满意足。

  6.一个人是否过着灵性的生活,取决于他是否能成功地开发自己的内在生命,锻炼及调伏自己的心境。

  7.在谈及修行大乘菩萨道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时,最重要的实践就是要生出爱心和慈悲心。而为了能真正拥有这爱和慈悲的心灵特质,我们就必须能够对抗修道上的障碍物。

  8.大乘佛教的修道路上,讲究的是智慧与方便兼顾,并互相影响,因此修习安忍就显得相当必要。

  9.有智慧的人纵然历经苦难,其心境仍然维持澄明不乱。因为与无明烦恼做殊死战,会对心灵造成许多伤害。

  10.真正骁勇的战士,应该是不在乎任何痛苦、只想灭除内心嗔恨大敌者;而普通战士只能砍杀敌人而已。

  11.当我们修行安忍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对抗嗔恨和愤怒的战争。

  生活的智慧—四          海涛  辑

  1.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最殊胜的幸福是获得佛性,沐浴于佛性的境界是人生最快乐的境地。

  2.服务所意味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幸福,还有去帮助其他的有情众生,得到更多幸福。

  3.西藏有句谚说:「一个人应该把痛苦当做耳边风。」这句话表示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有很大部分看他如何回应当时的情况。

  4.我们往往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芝麻小事看得太认真,而在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严重问题,反倒是轻忽了事。

  5.若能取悦他人,就会有更好的机会服务众生。这是一个立志守菩萨戒者应遵守的原则。

  6.一旦了解心识是由负面业因力量而生,就能察见人生的不足和痛苦本质。

  7.如果一个人的作为名实不符的话,是件非常不幸的事。

  8.一个人要累积福德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爱与慈悲。那才是真正法性的实践。而欲圆满修行爱及慈悲,修习安忍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9.美丽的容貌即是耐心和容忍所得到的结果,而富裕则是由于为人慷慨所致。

  10.为了让一个人的安忍心修习成为修忍辱波罗蜜,这当中所需的动机即生起菩提心。

  11.为了能成功发起菩提心,我们须具备使命感及责任感,要将救渡众生脱离苦难视为己任。这是一个人能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但反过来说,我们也需要有宇宙的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受苦的悲悯之心。

  12.在世俗眼光中享有成功或财富者,往往饱受心灵和情绪的痛楚;而贫穷的人则是受肢体病痛所困扰。

  13.人类与生俱有爱与慈悲的潜能,要发展这种潜能,就必须对抗与爱和慈悲相反的势力,就是愤怒与憎恨。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