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九 唐代佛教与妙乐湛然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来源:   作者:池田大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九 唐代佛教与妙乐湛然

 

  开元之治与佛教界

  松 本 妙乐大师即荆溪湛然是中国天台宗的第九祖,从天台大师算起则是第六祖,被人们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这次我想谈一谈他。

  在讨论妙乐其人及其思想之前,我想首先谈一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佛教界的状况。……

  野 崎 据说妙乐湛然是出生于公元711年,即唐玄宗皇帝[唐玄宗(685-762),唐朝第六代皇帝。玄宗即位时,妙乐大师两岁,在位45年,所以妙乐的前半生完全生活在玄宗的治世期间。玄宗28岁即位,最初施行善政,被人们誉为“开元之治”,晚年自杨贵妃入宫以后,疏忽政治,沉溺游荡,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起因。]即位的前一年。十年前李白诞生。湛然出生的第二年,杜甫诞生。这说明创在大唐帝国最隆盛的时期活跃的人物。

  池 田 玄宗是人们称为“唐室中兴”的君主,所谓“开元之治”被看作是王道政治的楷模。当时的首都长安,宛然呈现一片国际城市的景象,成为东方文化的一大中心,讴歌是“长安之春”。

  可是,玄宗到了晚年,由于宠爱有名的杨贵妃,国家紊乱。因公元755年的安禄山之乱而西逃,不久即在深深的失意和哀伤中结束了他的曲折起伏的一生。

  松 本 关于玄宗与杨贵妃的罗曼司、盛唐诗人李白与杜甫以及安禄山之乱等,我国往往把这些当作文学的题材,已经人人皆知。可是,基本上在同一时代出现的荆溪湛然,复兴了天台教义,以及佛教对绚烂的唐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等,都意外地鲜为人知。

  野 崎 例如《佛祖统纪》记载,湛然接到过玄宗、肃宗[肃宗(711-762),唐朝第七代皇帝。与妙乐大师同年出生,在妙乐45岁至51岁期间在位。为玄宗的第三子,取代其兄李瑛成为皇太子。安史之乱、玄宗逃往蜀地时,与玄宗同行。后因要夺回为叛军占据的首都长安,与玄宗分手,在北方的灵武即位。第二年夺回了长安、洛阳。但未能抑制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的权势,后来在张皇后与李辅国发生争斗时去世。]、代宗[代宗(726-779),唐朝第八代皇帝。在妙乐大师51岁至68岁期间在位。为肃宗的长子。安史之乱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立有军功,父死后即位。代宗平息了安史之乱。并杀了在内廷擅权的宦官李辅国。但唐朝从这时起已转向以节度使为核心的分权体制。]三位皇帝的诏书,三次都以有病为理由,拒绝了皇帝的邀请。其真实的理由是什么?佛教各派与唐皇室是什么关系?等等,我觉得都是今后应当进一步加深研究的题目。

  池 田 所谓唐皇室,是由公元618年灭隋的高祖李渊兴起的。继承他的是太宗李世民,本来都是出自李氏家族。因而尊崇李姓老子。到了高宗时代,终于在650年把道教定为“国家”。唐代经常发生道教和佛教的对立。所谓“道先佛后”这句话表明,唐朝基本上是优先保护道教。

  进入玄宗时代,皇帝本人就是道教的信奉者,提出保护道教的政策,而对佛教则采取了强迫3万僧尼还俗之类的镇压政策。但是,民众寻求佛法的热潮并未衰落,佛教反而日趋隆盛。结果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全国各州建立了开元寺。

  野 崎 日本也在三年后的741年,由圣武天皇[圣武天皇(701-756),日本第45代天皇。名首,文武天皇的第一皇子,神龟元年(724年)即位,在位25年。与光明皇后都信奉佛教,在全国建立国分寺、国分尼寺,在奈良建立东大寺,铸造大佛。——译者]在全国建立国分寺。我想这大概是仿效玄宗的设想。因为日本这一时代曾多次派所谓“遗唐使”,迅速地吸收了大陆的先进文化……

  松 本 不过,有人认为玄宗建立开元寺是企图通过国家权力来控制佛教寺院。玄宗曾想用道教来压佛教,没有成功,因此想通过怀柔手段来利用佛教,以防止人心离散。——有的学者是这么解释的。

  池 田 妙乐大师没有接受玄宗的邀请,也可以考虑是因为早就看透了玄宗的这种用意。据说诏书的发出是在天宝末年,那已经是玄宗的暮年了。尽管诏书中称赞了湛然完成了《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但湛然丝毫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松 本 我还想举出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玄宗在佛教中特别偏袒真言系统。日莲大圣人在《复上野阁下书》(又名《土饼供养御书》)中就曾教示,真言密宗传入中国正好是在玄宗皇帝的时代。

  善无畏[善无畏(Subhakara-Simha,637-735),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中天竺人,甘露饭王的后裔。13岁嗣位,后让位于兄而出家,入那烂陀寺,奉命去中国传教,开元四年(716年)到达长安,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日经》、《苏婆呼童子请内经》等。——译者]三藏被称为中国真言宗的开山祖师。他从印度来到长安是公元716年、即玄宗皇帝的开元四年。这位赶时髦的皇帝把善无畏迎入宫中,让他修炼秘密真言之法,译出了所谓《大日经》等经文。接着在4年后的开元八年,金刚智[金刚智(Vairabodhi,669-741),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南天竺人,10岁于那烂陀寺出家,学大小乘。唐开元七年(719年)携弟子不空来中国,后入长安,先后译出《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译者]和不空[不空(Amoghavaira,705-774),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原籍北天竺(一说师子国——现在的斯里兰卡)。15岁师事金刚智,20岁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参与译场。后奉金刚智遗命往天竺、师子国广求密藏,回中国后,译出大乘经典77部、120余卷。——译者]三藏又从印度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的皈依。

  野 崎 刚才提到的三个人,被人们称作“开元三大士”。宫中以玄宗皇帝为首,一直以握实权的官吏、有实力的军阀,上上下下都对他们表示绝对的皈依。

  据佛教学者说,其原因是秘密真言的咒法在以前中国佛教界从未有过,它对于一向把带有咒术因素的道教当作国教的唐皇室来说,有着特别容易接受的一面。尤其是被称为“历史上稀有的大咒术师”不空三藏,奉仕于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截至公元774年70岁入寂,30年期间一直君临长安的佛教界。

  池 田 据说刚才提到的三代皇帝都向妙乐大师发过诏书,而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背景一定是朝廷这样倾倒于真言密教,因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吧。

  当时大唐帝国的皇帝拥有世界无比的绝对权力。不接受三代皇帝的邀请,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所以我想还有着更坚定的原因。

  表面上的理由是“疾”——有病。其实湛然在肃宗时代曾去过南岳,在代宗时甚至上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佛教名山。与峨眉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佛教三大灵山。唐代为华严宗的中心地。妙乐大师晚年也来访过五台山。]去朝拜。由此看来,他不去长安,恐怕不单纯是由于健康上的原因。从妙乐大师来说,认为连佛教的正统派天台家的教义都遭到歪曲,那就没有必要接受皇帝的邀请。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再兴甚深的法门

  松 本 到荆溪湛然出世为止,中国的天台宗学的状况被称为“第一期黑暗时代”。自从天台大师于公元597年入寂后,在3000多名弟子中由章安大师继承法灯,接着继承的为智威[智威(?-680),从中国天台宗智顗算起是第三祖。在天台山国清寺师事章安大师灌顶。以后开炼丹山,为该地起名法华。据说听讲僧徒700人。人称法华尊者。]、慧威[慧威(634-713),从天台宗智顗算起是第四,师事法华寺智威,当时人称为“小威师”。后来回出生地婺州东阳,深居山谷中的天宫寺,很少与世俗人往来。但为求道而来访者无数。因住天宫寺,亦称天宫尊者。]、玄朗[玄朗(673-754),据《佛祖统纪》,出生于446年。这里采用《宋高僧传》和《释门正统》所说的673年。天台宗第五祖。家祖为博大士。9岁出家,20多岁时听说慧威在天宫寺弘扬止观往访,精通天台宗教义。后因厌人世,住浦阳左溪山,故亦称左溪尊者。妙乐大师走访左溪山玄朗时,玄朗56岁,妙乐20岁。]。但一般认为,自章安以后一百几十年期间,天台宗学一蹶不振。调查一下其原因何在,我想就会了解妙乐大师出现的意义。

  池 田 是这样的。首先要提到的是,要考虑到天台大师所建立的教义体系是相当高深的,是一般凡人很难理解的。这一点在《天台及其思想》的对话中也曾讨论过,看来智顗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据说在3000的听众中,能够真正理解天台大师三大部讲说的,只有章安大师一人。而且就连这位章安大师,例如他从听讲《法华文句》到整理讲说记录完成,也花了42年的岁月。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可以想象当时中国佛教界一般人要理解天台家甚深的法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简单的片言只语也许可以理解,为人们所熟知……

  野 崎 刚才我们谈到的真言系统就剽窃过天台教义的片言只语。例如善元畏三藏的门人中有一个一行禅师。他以前学过天台学。开元九年一行奉旨入宫,在善元畏的后下翻译《大日经》,又著了《大日经疏》,在唐土传播了密教。

  印度传来的真言,本来是以咒术的事相和陀罗尼为中心,并不懂得哲学的教相。而且“诸法实相”的教理,显然是中国佛教、特别是天台佛法所创立的独特的法门。所以,如果在日真言中也能看到这种法门,那只能说是从天台家的教理中剽窃来的。

  松 本 佛教界在妙乐大师中兴天台宗以前,刚才所说的真言宗以及玄奘和慈恩的法相宗、南山道宣和义净的律宗[律宗有相部、东塔、南山三派。在唐末五代之前,唯有南山宗昌盛。南山宗的始祖是道宣(596-667),继之是周秀。妙乐之师玄朗由南山宗系统的道岸受戒。妙乐跟相部宗系统的昙一(692-771)学律。而华严宗的澄观也师事昙一。相部宗、东塔宗自大历十三年(778年)妙乐68岁时开始逐渐衰落。]、法藏等人的华严宗[华严宗的始祖是杜顺(亦称法顺,557-640),第二祖是智俨(602-668),第三祖是法藏(643-712),法藏在妙乐大师出生后第二年去世。法藏有弟子慧苑,慧苑有弟子法诜。第四祖澄观(738-839)是法诜的弟子,出生晚妙乐26年,据说华严宗也从唐宗时代开始衰落。]等。都以长安为中心,极其隆盛。

  相反,天台教义却一蹶不振。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天台山地处远离首都长安的江南……

  池 田 这也可以考虑是一个原因。但也可以认为这种远离首都的地理条件,可以不中政治权力之毒,对纯粹地弘扬佛法的正统教义是必要的。

  长安是唐文化的中心。佛教各派在那里虽然获得了繁荣,但大唐朝廷还是把道教当作国教。所以,正如刚才密教的例子所看到的那样,佛教方面越是接近政治权力,就越带有道教的色彩。后来妙乐大师对于同朝廷的关系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恐怕也是由于看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

  野 崎 这确实可以考虑。

  湛然出生于儒家家庭,最初是作为儒学家成长起来的。本来他可以通过科举、走出仕当官的道路。据说他17岁时游学浙东,跟金华的芳岩学习了天台的教观,因而有志于钻研佛法的深奥的法理。从这时起,湛然才放弃了世俗的出世途径,选择了献身于钻研法理的人生道路。

  松 本 关于金华的芳岩,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说是从天台大师数起的第五世法孙玄朗的弟子,亦说是与玄朗同门。总之,湛然20岁时投入左溪山的玄朗的门下,直接跟玄朗钻研天台的法门。

  池 田 《佛祖统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开元十八年两人初次见面时,“溪(左溪玄朗)语之,知为道器”。

  这段记载虽短,但它表明了在师徒见面的一瞬间,玄朗就已经洞察到湛然决非平凡之辈。年轻的湛然一定具有一种让人感到“后生可畏”的特质。

  野 崎 由于种种原因,湛然直到38岁仍未出家。当他还穿着儒家穿的处士服时,玄郎就已经给他讲授了天台的教观二道。可见他对湛然的期待之大。

  池 田 玄朗以82岁时高寿而入寂。我想了大概是一直在衷心地等待着能出现更多的像妙乐大师那样的优秀的人才。

  在首都长安和洛阳,真言、唯识、禅、华严等各派风靡一世,只有天台家的奥义在江南独守孤垒。玄朗一定强烈地怀着这样的愿望——佛教从印度传来已经700年,早已在中国扎下了根。希望能尽快把正统派天台的法门传遍大唐的四天下。

  松 本 我想湛然早已切身感受到尊师的这种悲愿。天宝十三年,湛然43岁时,玄朗入寂,湛然继承了法灯。以后他阔步各地,大大弘通天的法门,才公开声称是“天台宗”。

  湛然的业绩及其意义

  松 本 我想接着谈一谈湛然的业绩和思想。他的著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首先,注释类中有名的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玄义释签》,是妙乐大师注释天台大师的《法华玄义》的书。妙乐在30多岁至40多岁期间给学徒讲说《法华玄义》,把当时解答学徒的提问记在签下,后来整理编成此书。所以书名叫“释签”。在本书中首次阐明了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等“十不二门”。]十卷、《法华文句记》[《法华文句记》,是妙乐大师注释天台大师的《法华文句》的书。因在故乡常州的妙乐寺讲说的,又称《妙乐》。作为三大部的注释的最后一部,人们认为最成熟。]十卷和《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是天台大师所讲说的《摩诃止观》的注释书。妙乐大师45岁时写成初稿,以后多次修订,55岁时最后完成。据说是妙乐花最大精力写的,作为《摩诃止观》的注释书没有超过它的。从起名为“辅行”可以看出,妙乐在这部书中重点是阐明《摩诃止观》中所说的“妙行”。]十卷即所谓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另外还有《止观大意》[《止观大意》是妙乐大师受一个名叫李华的官吏(礼部员外郎)之托,而写的天台大师的《摩诃止观》的概要。非常简短,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仅约三页。本文首次说到导入天台教义的随缘不变说。]、《止观辅行搜要记》[《止观辅行搜要记》是妙乐大师删节自己所著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而写成的该书的概要。]等有关天台教义的论著以及《维摩经略疏》[《维摩经略疏》,将天台大师的28卷《维摩经文疏》摘略而成,共10卷。妙乐丝毫没有改变《文疏》的原型,只是删节了冗漫的字句,作成《略疏》。据说后世人们更加珍视《略疏》。]。

  另一类是对外论战性的论文,主要是为了破折华严、法相和禅宗的教义而写的。特别有名的《金錍论》[《金錍论》,妙乐大师晚年最后的著作,正式名称是《金刚錍论》。这是一部强调非情也有佛性的著名论文,在妙乐大师的著作中也大放异彩。历来都说这部书是为了破折华严的法藏和澄观的的观点而写的,所以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反论。]卷破折华严,《法华五百问论》[《法华五百问论》,是妙乐大师破折窥基的《法华玄赞》的书。采取的形式是按品提出《法华玄赞》的主要观点加以破折。其中最主要的是定性二乘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的权实问题以及三车四车论等。另外还论及各品的分节当否、释义适当与否和文字的解释。]三卷针对法相,《止观义例》[《止观义例》,妙乐大师47岁时所写,也可以说是《摩诃止观》的内容教义的总例。《摩诃止观》由于内容广泛,难以掌握,故将其要义分为七种,阐明天台观门的正道。另外也和《金錍论》、《五百问论》同样带有破折其他教义的强烈色彩。]破折达磨禅。

  野 崎 关于第一类注释,日莲大圣人在御书中也和天台三大部一起引用过。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御义口传》中,大圣人首先引用天台的文句,接着根据情况又介绍了妙乐的注释,最后才从文底观心的角度教示了甚深的法门。

  第二类对外论战文,我想可以把它放在天台教义对外应用的位置。在妙乐活跃的中唐时代,令人感到佛教各派论争的观点已经全都摆出。妙乐一方面从整体上鉴别这些论点,同时阐明各宗与天台学的区别。这些成果中确实令人感到横溢着湛然的折伏精神。

  池 田 是这样的。

  湛然的业绩,恐怕首先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对天台三大部的正确而又详细的注释。只要想象一下,如果根本没有妙乐的著作,问题就完全清楚了。例如与湛然同时代的鉴真[鉴真(687-763),唐代律宗僧人,日本律宗的始祖。743年(当时妙乐大师32岁)应日本僧人荣叡的请求,准备赴日传律授戒。但五次渡海计划均遭失败,又目失明。仍不屈初志,754年终于到达日本,于东大寺建戒坛,并为唐招提寺开基。把律和天台的经典带到日本,为日本天台宗的先驱。]和尚曾把天台三大部带到了日本,但太难懂了。后来传教大师最澄[最澄(767-822),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日本近江国滋贺郡人。自幼出家。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来中国天台山学习天台教观。一年后回国,在此叡山建延历寺,成为天台宗道场。谥号传教大师。著有《法华秀句》、《显戒论》等。——译者]入唐,受教于妙乐大师的弟子道邃[道邃,生卒年月不详。中国天台宗第七祖。师事妙乐大师。原为官吏。弃官出家。据说学过戒律准备学大乘时,梦见妙乐大师在常州说法,因而奔赴他的身边。传教大师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入唐后第二年二月,道邃在龙兴寺为其决疑十条,三月为最澄及义真等人授大乘菩萨戒。人们称他为兴道尊者。]和行满[行满,生卒年月不详。妙乐大师的弟子。20岁出家后,住浮槎寺。听了妙乐在荆溪讲说天台的章疏后,成为其弟子。妙乐入寂后,住天台山佛陇寺,传持法门。贞元二十年九月最澄从日本来到天台山时,行满极其高兴,交给他82卷书和一封书信。这是表示传授天台始觉法门的意思。]二师,才把天台的法门准确地传到了日本。

  另外,对妙乐大师来说,天台三大部的注释也是他一辈子辛劳的结晶和毕生的事业。妙乐大师肯定从这里发现了他付出人生也不后悔的价值。年轻的湛然由此才终于征服了耸立于当时中国佛教界的天台哲理的高峰。

  松 本 要解读难解的天台家的著作,必须以妙乐大师的注释书为指南。这已经成为佛教研究的常识。

  湛然详细地解说了天台大师所建立的法门,同时又把佛法的哲理推向更深的层次。其代表性的哲理,就是《法华玄义释签》中所说的“十门不二说”和《止观大意》、《金錍论》中所说的“真如随缘说”。

  池 田 十门不二亦称十不二门。如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等,都是在这里首次提出的。

  松 本 天台大师在《法华玄义》中创立了本、迹二十妙。其中迹门十妙对我们也是非常熟悉的。它们是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和利益妙。我们经常使用的感应妙、眷属妙就是出自这里。

  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解释了这个迹门十妙之后,说了十门的不二。它由色心不二开始,然后是内外不二、修性不二、因果不二、染净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三业不二、权实不二和受润不二。他指出像这样被一般人看作是相反的二法,实际上是相即不二。

  野 崎 例如他说:“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更加生动地解说了天台大师所说的迹门十妙。“总在一念”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池 田 湛然大概是认为,光有迹门十妙的名目,人们恐怕还不能够充分地理解相即不二。这个十门不二说可以说是给天台教义增添了新的理念。湛然确实不是单纯的注释者,而是进一步加深了佛法哲理。

  松 本 他还在《止观大意》里首次提出真如随缘说。他阐明了自己的心法中具有一切法,则成为即空、即假、即中。然后这么说道:“如是观时,名观心性。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

  另外,他还说不变即随缘、随缘即不变,主张从相即不二上来证得己心实相、三个圆具。

  野 崎 看来这一方面也是回答当时华严系统的论师们对天台教义的批评。因为《摩诃止观》里说:“心为一切法,一切法为心。”所以当时有人批评说,一切法是怎么从心产生的过程不明确。

  不变随缘说原来是在传说为马鸣[马鸣(Asvaghosa),古印度佛教理论家、佛教诗人。约公元1-2世纪人。重要著作译成汉文的有《佛所行赞》、《大庄严论经》。相传《大乘起信论》亦为其所作。——译者]菩萨所作的《大乘起信论》里说的。因此,华严系统的论师以此为根据,建立了一种说明诸法是如何生成的生起说。于是说天台大师的一念三个论中没有说生起。湛然用《止观大意》和《金錍论》粉碎了这种批评。

  松 本 《金錍论》据说是湛然最后的著作,所以表达更为明快。其中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从不变和随缘两个方面来理解真如,说明了它们的“相即”。由此而论证了天台的法门要比仅强调随缘一面的华严教义高深得多。

  野 崎 《金錍论》里还说草木瓦砾也有佛性。认为草木也可以成佛,开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法理。

  池 田 在湛然出现之前,从当时的潮流来看,华严学派在理论上占优势。而湛然把这种潮流完全扭转过来了。由于湛然使用了不变随缘这个词,佛教学者中有人认为他吸收了华严的法门。其实不然。应该说他是完全从自己独特的立场来运用了不变随缘说,用起信论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天台的法门。

  总之,可以说天台家的法门通过这些学说更加增添了光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妙乐大师的这一时代出现的意义是很大的。

  野 崎 还可以说他是起了把佛教的正统派传到日本的桥梁作用吧。

  池 田 妙乐大师说:“末法之初,冥利非元,且可大教流行,据时之故。”他明确地意识到,可以流行于末法时代的大教是存在的。

  在中国,妙乐大师再兴天台宗后,理论方面已达到最高的顶点。以后整个佛教界都走向衰落的下坡路。天台宗也处于所谓“第二期黑暗时代”的状况。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以比叡山的天台学为中心,佛教界呈现一片日益兴隆景象。

  从这一情况来看,我认为应该说妙乐大师建立的天台家“哲理的一念三千”法门体系,是把正统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重要桥梁。

  野 崎 据载有湛然传记的《宋高僧传》[《宋高僧传》,宋赞宁撰,30卷。集录了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约340年间高僧的事迹,记述了本传531人、付见124人共655人的传记。按业绩分为译经、义解、习禅等10种。妙乐大师列入义解。]和《佛祖统纪》说,妙乐大现还大力培育了可以继承的英才。最澄从日本入唐后,传授他天台家佛法的就是妙乐大师的弟子。我想由此也可以说他的培育人材的辛劳已经开花结果。

  池 田 这一点是妙乐大师在旨法史上的功绩之一。

  松 本 他的弟子很多,具体地说,如刚才提到名字的第七祖道邃,另外还有行满,以及著《菩萨戒疏》的明旷和著《文句私志记》的智云等等,在日本的佛教界也都知名。据说湛然灭后,他的弟子梁肃在尊师的墓志铭中写着由于湛然而“天台中兴”。可见他受到弟子们多么敬慕和高度的评价。

  池 田 我们已经变过,岛地大等先生以前也曾经指出过,被称作慈恩大师的窥基、贤首大师法藏以及善无畏三藏和不空三藏等人,都靠巴结唐朝皇室而名震一时。在这样的做法被当作佛教僧侣理想的弊风流行的时代,妙法大师能始终致全力于法理的钻研和对后进的培育,应该说他完全是为了“令法久住”而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不仅如此,另一方面他周游各地,破折真言、法相、禅、华严各宗的论义,纠正了其错误。

  松 本 这些宗派主要是在天台之后得势的。但在理论上却被妙乐大师抛在后面。所以传到日本以后,在教相方面还是无法同天台学对抗。

  野 崎 关于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我想另找机会再讨论。最后我想在这里稍微谈一谈妙乐大师同华严的澄观[澄观(738-839),唐代华严宗僧人。14岁出家,广学三藏,博通经传子史,后专弘《华严》。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300余卷。封清凉国师。——译者]的关系。

  池 田 华严的澄观最初学南山律和三论,公元775年跟妙乐大师学止观。他虽然博学,但在所依的经典上迷失了方向,最后把《华严经》当作别教一乘。在长安还列席于不空三藏的译场。直到102岁去世。曾为唐朝七个皇帝之师,被称作清凉大师。这样的一生同妙乐大师相比,完全是鲜明的对照。

  松 本 妙乐大师称法华经是“超八醍醐”,明确规定了它的位置,彻底破折了澄观的这种人生态度。

  池 田 从澄观对佛法的暖昧态度来看,不能不说他对应当作为一切的规范的佛法的严峻性并没有理解。佛法是宣说人的根本生活态度之法,应当始终把它当作宗教而不是单纯的学问来理解。所以,把佛教各派的各种因素拼凑在一起,作为理论必然会露出破绽。

  野 崎 妙法大师对于曾在自己门下学习过的澄观,极力避免指名批评,但在理论上还是严厉地进行了破折。

  池 田 特别是澄观,他曾经在天台家学习过,所以在宣说华严的观门进,往往借用天台教义,例如他曾把华严经的“心如工画师”的经文当作“一念三千”的依文,给后世带来恶劣影响。这种态度即使对其人可以宽容,但对于在教义上一向采取严格态度的妙乐大师来说,我想是决不容许的。

  总之,妙乐大师乍看好像是一个一生献给法理探究的“静的人”。实际上他对宣扬正义是极其热情的,对于来自各宗的论难也从未保持过沉默。他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从南方到北方,又溯长江西上,四处奔走,使停滞的天台家完全复兴,最后被尊称为“中兴之师”。他的一生是激烈斗争的一生。因而称他为“动的人”是完全恰当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池田大作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