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农历12月5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9日
来源:   作者:陈世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

 

  编辑:陈世忠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混沌学、靴袢理论对牛顿经典力学时空物质观的超越,以及物理学家对大统一场论的寻求,还介绍了东方哲人老子、庄子、惠子、墨子、淮南子及《易经》对时空、物质及统一场论的阐述。最后重点阐述了现代物理学与佛典对时空、物质的认识,并对其惊人相似处作了类比。有现代物理学家亦认同,唯有直觉(即佛陀菩提树下的顿悟)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宇宙人生的真相。

  关键词: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学靴袢理论顿悟因陀罗网

  作者简介:陈世忠,男,1940年出生。温州仙岩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禅宗思想史。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物质是什么?这三者关系又是如何?生活在时空中的生命又是什么?

  时间

  何谓时间?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使多少古今中外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诗人迷惑,苦思冥想而又无法得出完整正确的定义。

  古代西方世界有亚利士多德时间内禀说,而惠特罗、阿基德却对时间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又有柏拉图的时间是“神工”的创造说,而其他人又反对时间创造说。

  近代物理学总述有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

  人们把时间分成生活时间(具象时间)、抽象时间,还有科学时间、哲学时间、地质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心理时间、量子时间、电磁时间等等。

  英国爱丁顿提出时间之“矢”,说时间是单向流动,从过去流向未来,不能回到过去时间邀游。但也有人说“时间之矢是随意的”,还有人说过去、现在、未来互相包含的。

  无时间矢说如牛顿方程不分过去和未来,与时间方向无关,时间说成是可逆的。德国波尔兹曼认为把时间作为单向变化为一种幻觉。丹麦波尔也有放弃“时间之矢”的打算。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把时间引向单行道,而熵是对时间不可逆起决定性作用。比利时伊·普里戈金认为时间是随机地出现的,哲学家康德不同意费尔巴哈肯定时间、空间、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是“人类心灵的本性而必然条件”,已认识到时间与人的意识是不可分的。柏格森又从主观时间移到自然时间。爱因斯坦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幻觉,认为在物理学“物理定律没有时间性”。也有人说时间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时间是客体位相变化历程的量度。有说时间根本不存在,它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意识而已。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巴认为地球直至遥远的星系,所有都永恒不变,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实际上时间和运动不过是幻觉,时间在宇宙不起任何作用。也有认为时间不是一个直线,而是一个平面,过去、现在、未来不是处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开放交错态,处在一个平面上。有说时间又因文化背景不同而认识上不同。有把时间约化成由某个决定论的定律连接起来若干瞬时状态的一个序列。也有提出时间是圆圈线无限循环模式,历史、宇宙是无止境地重演,不管古人、今人,人人都会复生。同样亲人、朋友、生活、往来活动,并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生活方式,居住的城镇及至每块土田,所居屋子,小猫、小狗都恢复原样,这种复原不至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至永远。有说有把时间空间化了,如小孩猜测人的年龄;又有“空间计时”,如村庄城市建设发展,这是空间加上一个时间维。有说时间有七个指向。莱布尼茨说:“空间和时间是事物的次序而不是事物本身。”但有人说:“与此相反,不同物质就是不同的时空相。”现代天文学界广为流行的“大爆炸模型”说,认为时间起于奇点,又终于奇点。又说奇点时刻,空——时基本上被引力破坏了。最新报道,天文学家又发现黑洞周围的时空漩涡。前苏联魏尼光又提出全新的假设,宇宙万物都属于时间物质,都具有时间的连续性,时间物质也像电子辐射、电母磁波一样不停放射出一种时间粒子,它能起信息载体的作用。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中说,中国古代炼金术士,最终目的,并不是把铁变成金,而是要操纵时间,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时间究竟是单向的,还是异向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是随机的,还是有序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起点的,还是无起的?是决定的,还是概率的?时间与意识是各自独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或者只是意识的产物?时间、空间、物质是各自独立的?还是相融相渗不可分的?时间之轴是否存在?时空隧道是否存在?时间之轴与空间之轴是否可以互换?“时间膨胀”、“时间断裂”、“时间间隔”又是怎么一回事?飞行员驾驶飞机看见“过去世界”(见中世纪欧洲、古埃及、史前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等)、“未来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大爆炸模型”说时空起于奇点,奇点以前时空又什么?英国的霍金又提出虚时间,时间有无开始和终点?时间是创造的媒介(编造物)还是什么都不是?还是像瓦茉莉说的“时间就是建设”?时间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又如何?宇宙线驱动钟“没有时间的时间”又是什么?美国混沌学家费尔鲍根也思考时间:它究竟平滑地流逝,还是像一连串宇宙动画那样跳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比利时伊·普利戈金在青年学生时曾被科学在看待时间的方法上的巨大矛盾惊呆了,因而开始了他一生的工作。他认为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随机性和不可逆性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正重新发现时间。英国的惠勒也说面临原则性深奥课题之中,再没有比“时间”这一概念所带来的困惑,更为严重的问题了。爱因斯坦也为“现在”这个问题感到十分烦恼。故伦德勒说《相对论》教我们对时间要警惕。美国天文学家赫尔诺特温克勒无奈地说:“尽管我们对时间注意已大大超过了对自然其他变量的注意,但时间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诺尔尔奖得主理查德因曼无奈地说:“我们研究物理天天与时间打交道,但千万别问我什么是时间,它难得让人无法思考。”茉莘巴赫在《时间的方向》中说:“物理学和别的科学不同,它已过问时间的本性。”

  科学又是如何“重新发现时间”?“过问时间的本性”?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对时间、空间及物质认识似乎在深化,生民从自然界的日出日落,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因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列出刻度时间(生活时间)。欧洲在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奠定绝对时空观(绝对时空说源于古希腊亚利士德等)、绝对运动观的理论体系。把时间当作一条均匀的直线,是匀速流动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一刻都被认为与另一刻完全相同。又认为空间是遵循平坦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定律,空间与其中所含的物质无关,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也无关是各自独立的,完全脱节的,它们只是相互贴在一起,而不发生相互作用。一维时间是独立三维空间之外。而物体又被看做是客观存在,按严格的因果性,并有着决定性规律的概念。所以牛顿的时空模型只适用空间的某一局部而不适合于宏观整体及涉及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极小尺度上,不适用于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

  至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不能完全独立,它和空间(三维)结合称为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在“相对论”物理体系中,时间和空间因而得到统一。并且物体不是存在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时间与空间与物质的观念。

  “狭义相对论”又告诉我们光速不变的原理,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物体的长度会缩短,时间的流速就会变慢;当物体运动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戛然停止(零),该物体也就变为零。即物体进入“隐态”四维时空,时空也跟着奇妙变化,而隐态运动可任意超光速(即经书中的所谓神通变化),故使我们认识到时空并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可更改的。当物体的运动超光速时,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相互转换,时间就会倒流。然而,爱因斯坦又认为,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即光障)。爱因斯坦相对论公式又显示,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质量就会增加到无限大,时间为负值。所以物体不能达到光速,更不能超光速。因为爱因斯坦设立了光障,所以相对论无法解释物体“隐态运动”与时空关系。

  1916年爱因斯坦又提出广义相对论,修正并推广了狭义相对论关于时空与物质运动可分性,认为时空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整体。并发现了时空和物质运动在引力场(重力效应)作用下是弯曲的,即所谓两条基本原理;空间决定着物质如何运动,质量决定空间如何弯曲,宇宙即使真空也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程度不同,宇宙中不同空间的流通速率也不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整个时空依赖于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完全真空”已失去意义。在四维世界里,力和物质是统一的,物质可以是不连续的粒子,或者是连续的场。物质与虚空这两个概念在广义相对论无法再区分了。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仅仅是一种标志宇宙事件的坐标,在时空流形之外,它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爱因斯坦又使科学家和哲学家认识到,几何学并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头脑中的产物,从而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欧几里得几何被当作空间的真实性质。

  事实上据学者考证,地球自身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是不同的:现代珊瑚上一年为365天;在3. 5亿-4亿年前化石中一年为400天;在15亿年前的化石中约为800-900天;研究4亿年前的鹦鹉螺化石,当时地球绕太阳只有9天。故时间是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也源于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和生活经验而定,故不是绝对普遍适用的。欧洲到了14世纪城市采用机械钟后,一天才分为24小时。学者发现,光速也在不同的“经验时间”里,可以出现不同的值。如南极洲光速每秒11×107公里;木星上的光速每秒12万公里。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上的两次革命,他是牛顿以来最杰出物理学家。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基本上还是建立在牛顿力学万有引力基础决定性和因果性结构之上,故仍然是经典连续理论的一个继续。有人评说:“而今天已发现弱力、电磁力、强力,对自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还预示着超强力的存在,建立在万有引力基础上的时空观终将被否定。爱国斯坦只认识到时空和物质的不可分性,也开始认识时空的弯曲。但没有认识到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不同时空相的‘0’(零)态物,就这层意义讲,时空就是‘0’态物(时空不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东西)。物质和时空不可分割性这个观点,只是把物质时间、空间三者混溶在一起,如糖和水一样,还没说明时空的物质性,没有说明(或没悟到)各种不同物质就是不同时空相,根本不存在可分不可分的问题。”(李明《“零”态物时空观》)此见颇有深义。爱因斯坦也自认相对论是局部理论。英国海菲尔德《时间之箭》中说:“爱因斯坦对解释时间之箭无能为力。”正如华盛顿大学威尔指出:认为时空奇点存在,在那里,广义相对论和其他所有物理规律都失效。故西亚玛说,广义相对论“本身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

  20世纪物理学另一场划时代的革命——量子理论,对时间、空间及物质的关系又有全新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时间的本性问题。量子论的中心思想玻尔的并协原理不为爱因斯坦所接受,两人因而辩论28年,并进行了所谓光束分离的实验,即“延迟选择实验”。使我们看到过去、现在及将来之间的混淆。这个实验向我们显示过去并不存在,过去只是理论的词。量子论更重要的是把意识引进了物理学,明确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参与。一种基本现象,只有当它成为已被观察到的实在时,才是一种现象,森罗万象宇宙是参与者的宇宙,故量子论不承认有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世界存在。基于意识参与的量子理论,时间流逝只能说是一种心理效果,时空将是个被禁用概念,我们人类的智能因而也包括在研究系统之中。美国物理学家惠勒还说:在量子时代之前,人们想象“时、空”似乎是一个巨大的“记录纸”。在这个纸面上,运载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个巨大的纸面上,时间就是一些粘在上面的沙粒,有它们固定的位置。然而,对这呆板的图景,量子论却强加了一个无比生动的修正。它说,被我们称为过去的那个时空,过去的那种事件,实际上是由前不久的过去以及现在所实现的选择测量来决定的,由这些决定所实现的现象,可影响到过去,直至宇宙之始。此时此地所用的观察仪器,对于我们认为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来说,确实有一个无可回避的作用。说世界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孤立地存在着这一观点,已不再真实了。在某种奇特的意义上,宇宙本是一个观察者参与着的宇宙。哥本哈根派量子理论另一根支柱,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把波尔的量子论发展成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在亚原子世界里,我们无法同时测得一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如果速度越清楚,则位置越模糊,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原子所固有的一种根本性限制,与测量技术无关。测不准原理还表明“事件时间的不确定性”,影响到时间的测量,因而把概率引进到了微观物理学。测不准原理反映出粒子波粒二象性佯谬,位置为粒子性质,波没有正确定位,故不确定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事实,电子无处不在,同时也是无处在。自从量子论支配了被称为魔幻般的微观世界,我们看到的量子世界到处是问题和佯谬。所以波尔也说:“不存在量子世界,只存在抽象的量子描述。”

  现代物理学深刻改变了人们关于空间、时间、物质、因果等概念,从而也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空间

  何谓空间?空间被定义为:是物质存在广延性,是运动着物质存在形式。科学家哲学家等对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古希腊有亚利士多德空间,嗣后欧几里得空间;近代又有如牛顿空间、爱因斯坦和现代数学空间等等。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理论一直认为空间是三维的,是独立于一维时间之外,空间是平坦的。直至爱因斯坦才认识到四维时空,空间是弯曲的。现代数学空间大体分为三类:零空间、正空间和负空间。并认为空间(在某参照系时)与光同样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在远离引力场的宇宙中,空间是平直的即所谓的零的空间。在引力场中,空间则是弯曲的,即所谓正空间与负空间,现代数学空间是综合。在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以外是什么?

  被称为物理学第三次大革命的超弦理论,就要求有一个十维时空的背景。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我们所感受的四维时空以外,另外六个自由度时空是蜷缩起来了。近来物理学发现,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结合,空间必须有更多的维,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宇宙不仅无限大,而且还是十一维的。这些额外维大多被认为小到无法觉察,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可能是四维的表面(即膜),它围绕着一个无限的多维空间和时间的泡沫。

  但有的学者认为,宇宙空间兼容了任何可能的维度,从负维到无穷大维,也包含了分数表示的维度,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可以视为由适应性原则演化的结果。即是说,在早前宇宙,三维空间是由更低维进化而来的,在未来,它还会向更高维演化,三维空间只是一个历史阶段。

  空间维度也可能退化,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然后成为宇宙中的“畸形区”。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宇宙存在中,时间和空间均不存在维数概念,维观概念在宏观概念研究中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宇宙的时空存在中,时空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只有小小局部区域里,才能创建出它的维度。我们人类生存在地球表面,在许多世纪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依据直观感觉建立了三维空间概念,又一步步延伸下去,变成了大家理论依据。又认为空间道路不是由人的想象而随便引申的,因此从根本上讲,地球人类到底可旅行多远,本质并不取决于速度,即使到光速,旅行多远取决于所在天体拥有的空间,取决于你脚下的道路能够延伸到哪里。也可说一个物质体(系)所拥有的空间范围本质上就等于它所具有的时间历程,即你能生存多长时间,你就(才)能够走多远。

  在谈空间时,也必然要涉及“真空”。真空,也随时代演变有不同理解。经典力学理论认为真空是一无所有,而量子论却有完全不同真空概念,在相对论量子场中。真空含义:“不存在任何物理属性存在”,即不存在质态、能态、大小形状、限度等概念。即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动与静,力和物质,粒子和波的范围。因为真空有不稳定性特性,而在时间上发生延续,因而产生了空间,空间是客体的内涵与外延。由于量子论的不确定理论,真空实际上沸腾着活力。科学家把真空看作宇宙中最复杂而不可思议的客体,真空的性质,因知之甚少,而被认为其特性古怪。如真空充满着幽灵般的活动,各种类型的所谓虚粒子对(通常一为物质粒子,一为反物质粒子)不断进入,一瞬间又互相湮灭,返回真空。这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物质、能量等效原理的一种具体表现。真空还具有像幽灵般并且持久的结构,渗透到整个宇宙空间,这个结构(称Chiral 冷凝)由某种夸克——反夸克对组成。艾福得说:“有如此多的夸克对,它们被锁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看不见的大背景。”(陈壮叔《透过加速器看原始宇宙》)海森伯测不准原理中能量和时间的关系表明,由于随机的量子涨落,能量可以从虚无中约出。有些宇宙学家相信,从这不确定性中可以生出一个宇宙,即沸腾真空启发一个宇宙如何诞生的模型。如果引力量子化,则必然有引力场的随机涨落,这就会给出一个“无中生有”的“机制”。宇宙学家盖斯相信:“宇宙本身就一份免费的午餐”。

  物质

  何谓物质?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物质的原子微粒不可分理论,一直到牛顿的宇宙模型,都是建立在独立实体的基础上。认为世界是由一组具有基本性质,基本实体构成的,是无法进一步分解的独立实体的集合体。

  自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及量子理论问世后,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物质和实在本身的观点。

  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E = MC2 表明质量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反之运动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质量。爱因斯坦又说,物质是场强很大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存在。(所谓场乃是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粒子的存在和消灭只是场的运动形式,物理学中心的概念由原来的粒子物体逐渐转移到与时空联系的“场”。故我们只能用时—空语言来说明粒子。如果说物体是实在的,那只是动态的实在,故只能称为过程或现象。相对论又证明了物体的长度与它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有关,所以若问物体“真正”的长度是没有意义的。

  量子理论认为物质永远不会静止而是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所有粒子都是波。量子力学描述了亚原子基本粒子不断相互转换的理论框架。亚原子粒子可以以粒子/反粒子偶形式从能量中创造出来(现发现的粒子有300多种,时间不到百万分之一秒),只是动态过程暂时形式。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每个核子的位置是“弥散”到整个原子核区域,事实上是无法看到独立存在的基本粒子。观察者参与是量子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亚原子世界里,无法把我与世界分割开来。波尔浅显地说:“原子模糊世界只有在受观察时才变成具体实在,没有观察到时,原子是幽灵,当你看到它,它才成为物质。”量子论彻底改变了机械论所描述的物质是被动的实体,它具有刚性和自然界决定性规律的概念的认识,演变成一种基本相互转换的理论并认为物质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系。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个名符其实的基本粒子。在四维时空里,亚原子世界,粒子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在空间运动,而是表示有关事体的网络。粒子看成是含有确定能量的动态模式,这种能量连续的流动是通过大量不同的粒子模式。从微观到宏观,宇宙万有并不是物体的集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宇宙被形象地形容为“刹拿生灭的有节奏的湿婆之舞”。不仅仅物质世界是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量子力学还描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深刻地了解到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人类意识对自然的影响。故宇宙基本统一性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发现之一。

  量子论和相对论结合——“量子场论”不仅导致了全新的“粒子”概念,而且深刻地改变了虚空概念,粒子及周围空间原来的根本差别消失了,虚空被认为最重的动态量之一。

  所以美国物理学家惠勒说:“物理学是一扇神奇的窗户,它使人们在实在的后面看到幻觉。因在幻觉的后面则是实在!物理学范围远远超过了我们已实现了的东西,我们并不满足于只了解粒子、场、几何、时间和空间。今天,我们还要求物理学去理解存在本身。”

  然而有人问:既然基本粒子非实体性,为什么物体呈现固态及刚性?原子为什么具有不寻常的稳定性,过去卢瑟福星系模型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而现代物理量子论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物体的固体性质是由于与物质波粒两重性有关的“量子效应”。粒子是被约束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区域内,约束的区域越小,粒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这种高速就使原子显得和刚性球一样,这样的原子是难以压缩的,因而使物质具有固体刚性。

  现代物理学既然发现了宇宙统一性,然而何以又呈现无限多样性,即千差万别的物质世界?

  在现代科学看来微观、渺观下的物质还是千差万别,因而认为世界统一于千差万别的物质。我们目前在微观中所知道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变子、反粒子、强子、轻子等等大约300多种基本粒子。在渺观中认识到有构成场(如引力场、核子场、电磁场等)的更细的粒子,在超微观中又认为有比粒子更小的“线状涡”。整个物质层次似乎呈现出越往下差异性越小的趋势,直到细分到一定层次后,物质将不再具有差异,成为无差异的粒子。反之,有许多无差别的粒子,它们经过不同的组合构成稍有差异的物质层次。这些稍有差异的物质再组合构成更多有差异的物质层次,直到构成现在这个千差万别的宏观宇宙。

  无独有偶,生物学家发现,我们人体每个细胞所含的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在母亲十月怀胎时,均源自一单细胞,可是我们的人体却有如此广泛的差异。在九个月以后生出形状和功能各异的细胞,不同细胞组成身体各部分,我们的头皮细胞会生出头发,而鼻子到肺部的细部却会分泌黏液,我们的脂肪细胞会膨胀,视网膜细胞会把光变成电流等等。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动植物单细胞繁殖、克隆技术的成功,“说明一个细胞已涵盖了生物整体全部信息。自然天地万物与人同样涵盖了全宇宙的全部信息”。“李杰超《全息原理的抽象及其哲学意义》说:‘物质无不具有波性质,波是弥漫散于全宇宙,因此任意一块(一粒、一团)物质只是函数分布有大小,原则上皆充塞于全宇宙。’”(转引钱景莲《朱熹的“理”与宇宙全息》)

  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组成原子的亚原子粒子是动态的形式,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网络的整体组成部分。粒子相互作用涉及能量无休止的流动,表现为粒子之间的能量交换,在这种动态的相互影响中,粒子以不断变化的能量形式的产生和消灭。粒子间相互作用导致一种子稳定结构,犹如真实的物质世界也就这样形成了。

  有一种弦论解释:现代物理学又发现所有粒子都是由可能六种不同的夸克构成,夸克不是一个点粒子,而是一根振动的小弦,运动起来像一根扭动的结,构成物质基本单元是“弦”。并认为不存在很多种弦,只有一粒弦,一类弦可以完成不同模式的运动。如一根弦可以奏出不同的声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质。

  有学者说:“文明的终极只是人类彻悟宇宙的灵光。”当今理论科学即现代物理学是否已达到终极真理,即“彻悟宇宙的灵光”呢?没有!正如美国惠勒1981年10月在中国演讲时说:“当今的物理学问题正如此深地陷在困惑之中。”英国海菲尔德《时间之箭》说:“量子场论,不能处理引力”,“今天的量子理论还是不完备的”,“量子论有严重的内症”。因为不分时间的两个方向,所以诺尔贝奖得主普里高金说:“尽管物理大师跟我说了,我总还不明白,怎么能从可逆性里得出我们宇宙、文化和生命的演化形式?”量子理论还无法解释电子的质量,也不能描述生命和自觉,物理学只满足于近似地了解自然。生命的起源问题仍然是个困难问题,大爆炸理论是未解决的三个问题之一。亚历山大·柯伊莱不得不说:这个生命的世界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这是现代思想的悲剧,它“解决了宇宙之谜”,但仅是用另一个谜——它自身的谜来代替。伊·普里戈金也说:“在理解持续过程本身的时候,科学是无能为力的。这时需要的是直觉。”

  是的,只有“顿悟”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有局限性,所以至多是近似的,因为所有的理性知识都是有限的,用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无法同时解释全部自然现象。即使现代物理学靴袢理论思想:所有宇宙现象,从宇观星系到微观的亚原子粒子,都是由相互自洽性唯一决定。如被称为强子图景,显示每个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组成,所有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方式的动态地组成。这个理论,超越科学无法思唯的世界,无法用一般语言来表达传递。但不少学者都承认,在科学中阐述时还是局限的、近似的。很多古今中外哲人都明确表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尽管霍金不认同“宇宙是某种人们可直觉、却永远不能完全分析和理解的东西”这种结论。但事实上,我们都“生活在盲人国里”,我们都在“瞎子摸象”。当然,我们也不反对霍金所说的:“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早在1812年,法国大科学家拉普拉斯所著《概率解析理论》预言,世界将会有一种智慧,能用一个单独普适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像对于过去那样,都能一目了然。

  大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知道他的相对论还是一种不完整理论,他与其他物理学家一样致力于寻求一个大统一场理论。晚年尤甚,直到生命终止的一刻,即是把所有已知的力:重力、电磁力、强力场、弱核力等归纳成一个统一理论,从数学上证明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存在的磁场、电场。引力场乃至生物场,所有一切都是宇宙统一场的表现形式,这种理论可以预言宇宙中一切的东西。即是把物理学一切定律都浓缩到一个“统一场论”,找到能支配世间万物的方程式(宇宙万物归一的一条定律)。他经30多年的寻找,但没有成功。也有报导说,爱因斯坦出于道义上的考虑后来又推翻了该理论,因为实验所得的结果使他惊恐不安。

  在爱因斯坦后面科学家欲建立的统一场理论大致有:

  霍金的无边界模型,有人称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自足的宇宙模型,还说在这框架中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的波函数坍缩理论必须加以扬弃。霍金认为由于黑洞不停发射出辐射和粒子,最终达到零质量并完全消失(黑洞蒸发)。而把黑洞粒子取走的婴儿宇宙是在虚时间里发生的,因而粒子不会像实时间里的历史会在一个奇点处终结。粒子在虚时间里的历史将会继续。它们将进入并通过婴儿宇宙,而且作为从另外一颗黑洞发射出来的粒子而重现。霍金提出的虚时间问题:宇宙应当取在虚时间内历史的求和,而且这些历史正如地球表面那样,自身必须闭合的,因为这些历史不具有奇性或任何开端和终结。在他们中发生什么可完全由物理定律所确定,这表明在虚时间中发生的东西可被计算出来。如果你知道虚时间里的历史,你就能算出它在实时间如何行为,以这种方法,你可望得到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它能预言宇宙中的一切。霍金又认为,婴儿宇宙理论对于寻求能描述宇宙中万物的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尝试意义重大,而这统一理论能把所有这些量都预言出来。霍金基于这样的信念,即宇宙由秩序制约,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种秩序。我们不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会在宇宙的完整理论上取得突破,理论物理学的重点已在望,我们就会真正成为宇宙的主宰。但他又说,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即便有也找不到,且说一种完全统一理论发现不会有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

  超弦理论被称为物理学的第三大革命。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为找出一个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物理学家发明了超弦理论,认为自然界所谓基本粒子并不是只占空间单独点粒子,而是九维空间中振盈着极小的像线一样的“弦”,比原子核还小得多,还必须拥有超对称性。“弦”表现为一种无质量的粒子,九维中除三维外其他的维都蜷缩到比原子还小的球形维中。如电子、质子、夸克等微小粒子也是由“弦”构成的,所以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弦”。霍金解释为时空充满了许多像一根弦似的小圈圈,基本粒子实际上是这种不同方式振动的小圈圈。到了70-80年代,超弦理论迅速发展成了物理学中包罗万象的统一的理论,并实现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协调,从而将引力量子化。弦论一问世,很多人认为能处理并统一包括引力在内的粒子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不会出现棘手的无法控制的无穷大,不会出现奇点。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超弦理论将导致对空间——时间观念的全新认识。弦不是定义在普通物理时空中,而是定义在另一个被称为“弦空间”的二维内部的时空中。从普通物理空间看,基本粒子是一个点粒子,无结构,但从二维空间看,基本粒子不再是点粒子,而是一根弦。只有弦的张力趋向无穷大时,弦才收缩成一点。根据“弦”的振动和旋转方式,它们可以代表任何已知的基本粒子。如夸克、电子,也可以表现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力,用这个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式以解释各种力的现象。学者认为,目前只有超弦理论能干净利索处理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无穷大的问题,使科学家能统一描写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但超弦理论还比较粗糙,即使计算一些普通理论也相当繁琐。

  英国罗伯特·马修斯《万物终极理论》说:理论家提出的超弦理论却足足有5种,且没有明确的方法能够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故有学者评说超弦似乎仅仅是某种更加宏大东西的一个影子。

  1955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的超弦理论家爱德华·威滕指出,所有5种超弦理论仅仅是对一项单一的、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理论的粗略的描述,他称之为M理论。一些理论家争论说,“M”代表“母亲”、“神秘的”,甚至“魔术”。马修斯又说:今天,M理论仍然最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所追求的目标。此外,它所提供的一项统一的描述不仅包括电磁力和引力,而且还包括其他基本作用力,以及这些力施以作用的所有粒子。这实在是一项惊人的成就,而且尚未完结。世界上的许多最出色的理论家都正在探索M理论丰富的数学空白,寻求尚存在的许多谜的谜底。究竟M理论11维当中,除了4维之外的所有维是如何卷曲到小得看不见?为什么会是如此?它们是可以通过试验察觉的吗?力和粒子之间优美的统一性为什么如此难以发现?甚至M理论最终也可能会被证明缺乏回答所有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威力。但是最起码,它使我们获得了对宇宙以及其中万物的基本统一性叹为观止的一瞥。

  被人称为20世纪的科学只有三件事将被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混沌学也被认为是20世纪的物理科学的第三次大革命。混沌学的出现,物理领域,高能粒子和量子力学占支配地位开始被打破。混沌学打破了各门科学的界限,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并改变了科学家对系统组成只是各部的集合体(如夸克、染色体、神经元等),以此穷极分析、观察,转而从整体上理解复杂系统。开始把物理学与生物学、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相合在一起。混沌学是过程科学,不是状态科学;是演化科学,而不是存在科学,宇宙也曾发生了从混沌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混沌学打破了天和地、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的隔绝的屏障,并连接和统一了宇宙,混沌无处不在,就是时间对称的牛顿运动方程,也存在有混沌。自命为“混沌福音传道士”的物理家福特说:“一个大革命正在开始,我们对宇宙的整个看法,都会改变。”柯文尼认为,在这个世界里,动力学混沌是主导,不是例外。过去是固定,而未来是开放的;这样,我们重新发现了时间之箭,从而使创造性的演化成为可能。混沌学诞生在60年代的美国,70-80年代中,急剧兴起,使停滞不前的物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霍金的一篇报告就题为《理论物理学已否是穷途末路?》)人们对自然看法正经历着一个向着多重性、不平衡、非线性、暂时性、复杂性的根本变化,混沌着研究大自然不规则不连续那个侧面,这个无序复杂的使物理学不敢涉及的世界,将导致一场观念和心理的革命。故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混沌的世纪”。著名物理学家惠勒在演讲时曾惊呼:“没有比电动学、几何动力学和色动力学这三个我们时代的最漂亮的场论体系与质朴性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了。这三个体系包含一世纪的辛劳,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的论证,是那么令人刻骨铭心,怎么可以想象这些累累成果竟会源于混沌呢?”

  东方哲人的思索

  除西方物理学家对时间、空间、物质及统一理论思考、探索外,东方又如何?先秦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如何?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撰文说,对老子模糊哲学大为惊叹。认为与物理学从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见到亚原子世界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完全一模一样!对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英国物理学家惠勒也大为兴奋,宇宙不是从一无所有而产生森罗万象的世界吗?正与他近年倡导着“质朴性原理”,即物理学是从几乎一无所有达到几乎所有一切。何其相似乃尔!

  《庄子·秋水篇》记北海若答河伯问大小问题:“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这里说物质所具的空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无穷大和无穷小的。物质存在的时间是也是无止境的,物的界限(变化)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是无常的。这里庄子借北海若之口,道出了物质、时间和空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并认为是无始无终的。《天下篇》又介绍了惠施的时空物质观:“至大无外,谓之一大;其小无内,谓之一小。”说空间之大无边际是无穷大的,其小也是无穷的。“无厚不可积,其大千里”是说物质即使分割到极微,也是空间,所以也是与“其大千里”的空间没有什么两样的,因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山泽,大小、高低,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也说出了空间与物质的统一性。对时间与物质的论述:“日方中方倪,物方生方死。”一旦时空放大到“至大无外”,那么刚见到太阳在午时(现在)忽已日斜(过去),日中日落是刹拿的事。又说“今日适越而昔来”,“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都是破除时间和空间绝对的观点,要我们用相对观点看待时间和空间,并说明对时间和空间的分割区别并非实有其事。惠施最后又对天地万物下一结论,是一个统一体,故应该“泛爱万物”。从对时空、物质认识论,归结到社会伦理学。

  《老子》“有无相生”,也说明了物质(有)与空间(无)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再看战国时另一位哲学实践家墨翟对时空物质的认识。《墨子·经说上第四十二》:“今久(宙)古今旦莫(暮)(指时间),宇东西家南北(指空间)。”《墨经下·第四十一》:“宇或(域)徙(指空间)说在长宇久。”《墨经下·第四十三》又解释:“宇,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暮,宇徙久。”这里说物质的运动必须在空间中完成,由此时此地至彼时彼地,又如从南至北,由晨至晚。时间的变异与空间的变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空间和时间统一于物质运动中,又说明物质与时间空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汉朝《淮南子·齐俗篇》卷十一给出时空的定义:“往古今来谓之宙(时间),四方上下谓之宇(空间),道在其中莫知其所。”这里也说时间和空间无穷无边,就是体悟大道的人也无法穷究其边涯和大小。后人因此推测,也许古人早已知道时间之轴与空间之轴之存在。

  中国另一部被称为大道之源、中国哲学之源的奇书《易经》,不仅古今中外学者悉心研究,现代西方物理学家也对之产生了极大兴趣。玻尔发现他所倡导的并协原理(为量子论的中心思想),《易经》“阴阳”图正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认为“阴阳”就是“相反相成”。阴与阳是对称的,但这种对称并不是静止的,这种合理的对称暗示着无休止的运动。图中的点,象征着:每当两种力量之一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它早就孕育着自己对极的种子。

  古代中国是又如何认识宇宙万有的统一理论呢?东西学者对此都有研究和论述,今举王锡玉所撰《当代自然科学162道难题》说。在人类认识史上唯一经久不衰,且随着现代尖端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其集深邃奥秘真理于一体的就只有中国的《易经》。《易经》绝非单纯是占卜问卦搞预测的一门学问,实际上是囊括天—地—人一切领域的总学问、总宇宙观。《易经》的本质,即宇宙阴阳场数(素)交换的对立统一。而中国《易经》本源是河图、洛书和伏羲先天古太极、八卦图,它们即是宇宙场的本源,亦是宇宙数(素)的本源,是整个宇宙的本源。英国李约瑟博士经半世纪的研究,发现并证明人类文明的源头在中国。这个“人类文明源头”指什么?即是指代表“宇宙一元方程”,伏羲先天古太极八卦图彻底破译,以及宇宙元素周易经络图和宇宙元素周期表的完成。如同爱因斯坦等寻找发现“宇宙学—统一场论”。伏羲先天《古太极八卦图》正代表整个宇宙,是包容天—地—人整个宇宙之太极数(素)。

  西方的混沌说是无形物质与无穷空间之无序,是有序宇宙存在之前的状态,这和《周易》中“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定义是不谋而合。蕴含宏深的古太极图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处处皆混沌的世界。在太极图中,黑白阴阳鱼代表两个互为镜像的世界,它们在时空上互相依存,互相耦合,正如中间那条奇妙的“S”曲线所寓示的那样。阴阳曲线图所表示“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刚柔相济而生变化,正表现混沌学理论所涉及的具有无穷多个自由度,无穷大维度的相空间之中。

  宋明理学倡”理一分殊”,朱子在集前人理学基础上,提出了理之体太极,与宇宙万有阴阳五行的统一。“本只是一太极(理),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理皆同出一源,但所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朱子语类》卷十八)。“各有等级差别”(同上卷九十八),“和而有别”(同上卷二十二)。“理”不仅产生、包容、规范着宇宙万有,我们人类的“心、性、天、一理也”(《孟子集注》)。“理、性、命、初非二物”(《论语或问》卷三》。这里又把理、天、性、心融和为一体。“其理本一,其分未尝不殊”(《孟子或问》)。若分而言之,万物各有名相,宇宙万物,森罗万象;人类心理,善恶万殊。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道之道尽于天矣,天之道尽之于天地矣,天地之道尽之于万物矣,天地之道尽之于人矣。”很明显,邵雍认为自身已经涵盖了宇宙的全部信息。朱熹的“理一分殊”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就是说人与有形万物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理”。换言之,人与万物都涵盖了能量宇宙之理的全部信息。(段景莲《朱熹的“理”与宇宙的全息律》)

  王阳明《大学问》有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同程子:“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与亲民之用,作了颇为详细的阐述。

  《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也是说宇宙起源于混沌。

  佛典是如何说时间、空间、

  物质和生命的?

  时间和空间在百法中属心不相应行法时、方。

  (所谓)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杂集论》卷九)。

  案: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人的生命如水一样相续不断(包括物质不断运动)的过程而假立为时。又因为人的生命在相续不断(包括物质的运动)时,有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的现象,前已经消失,则称为过去;还没有产生,则称未来;已经产生尚未消失,则称为现在。

  (所谓)方者,即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何以故?即十方因果偏满,假设方故,当知此中唯说色法所摄因果(大种所造),无色之法,遍布处所,(无功能故),无有方义。(《同上》)

  案:这里说空间(方)是物质(色法)在运动过程时(运动必由时间参与)产生的分位差别(这分位差别即产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人类就假立叫空间。若无物质(无色之法),则不存在分位差别,那么也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义。这里已把空间、时间、物质乃至生命统一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上。

  这里说“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因果差别,假立为方”。正说明时间和空间与因果有密切关系。何谓因果?《成唯识论》卷三:“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第八)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无故非常,非断非常。”“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无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

  这里说由时间、空间与有情之识(精神),和无情(物质)组成的宇宙万有是前因灭后果生。既非断灭(相续)又非实有(不常相续),所以组成这森罗万象的现象世界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这就是深妙离言的大乘缘起性空的正理。《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问:

  依何分位建立时?此复几种?答: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时,此复三种:谓、去、来、今。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复几种?答: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此复三种谓上、下、傍。

  案:此明建立时间和空间原因。因物质不断的运动产生位移,而建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概念。《中论·观时品》卷一有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也因事物各有位置差异,因而建立上下四方的空间。由此可知,时间、空间、物质是互相依赖的统一体。同上论问:“为断过去?为断未来?为断现在?”答:“非断去来今,然说断三世,何以故?若在过去有随眠心,任运来故,其性已断,复何所断?若在未来有随眠心,性未生故,体既是无,当何所断?若在现在,有随眠心,此刹那后,性必不住,更何须断?又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现在亦非所断。”

  此把烦恼心分解为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相续(实际上把有情生命分解成过、现、未相续)。而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是虚假不存在的,既无有时间,何有烦恼可断?《金刚经》也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无时间。同义,《诸法无行经》记:居士利根,(已)得无生法忍,与修十二头陀行胜意比丘云:“大德!汝知贪欲是何法?”胜意比丘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说若诟若净?”此义与《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心不在内,心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无空间义同。时空既无,何有有情(我)无情(物质)可得?此即《大般若经》十八空之毕竟空义。故过去、未来乃至现在随眠心非所断,众生所见森罗万象现象世界,事实上只是众生加上去的名号而已。所以,悟则毕竟空,一切假有;迷则处处谬执,一切实有。

  爱因斯坦等一些科学家也说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只是一种幻觉。爱因斯坦却对“现在”这个问题十分烦恼。实际上“现在”同过去、未来是同一回事,也是假立名相,因为有了有情(有心识)才立过去、现在、时间概念。觉悟者知一切有情(心识)也性空无实,也似电影上的假象而已。既有情也假,时间岂真?!《大智度论·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三世无分别,未来、过去、现在不异;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亦不应见现在。”此明通达般若者无有三世分别。《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三十七:“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此明菩萨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是没有区别的。

  《华严论》卷十七:

  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无有我),依本法界(真理),本无时故。是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故,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故无别。以智无别故,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

  案:此明如来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当即通过无我(无情量),依真理(法界)眼光(慧眼),彻悟宇宙万有、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虚妄生灭,本来就没有过、现、未时间流逝的。既然无有过、现、未三世时间流逝,初发心与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是平等无差别的。故《华严经》又云:“发心佛即成。”因为顿悟(智)万法平等无差别故,通过这万法平等无差别,即是“不动智佛体”,即是佛。故《华严论》卷二十六所以云:“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强调“顿悟”!

  《维摩经·弟子品第三》记维摩诘(对大目犍连说法):“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观众生品》记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维摩诘直揭:从真谛(法)的层面上说,是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实实在在)的人类(有情也包括无情)。为什么呢?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是不连续的(前后际断故)。《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记维摩诘说:“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此“如来”非相好庄严的有相佛,而是真谛的代名词。真谛是不从过去到现在(前际不来),也不停留在现在上(今则不住),更不流向未来(后际不去)。宇宙人生的真谛是不同于世俗人(即迷倒众生)的见地,认为有从过去到现在,而现在又是客观存在(住)的,又从现在流向未来的一个时间过程。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时间也理所当然地不存在。为什么过、现、未时间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后际断故”,即过去、现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间断的。我们所见到的时间不间断地流逝,是我们眼睛只看到现象,没细辨它的实质而产生的颠倒见。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不存在,人与宇宙万物怎么存在?(法无有人)。现代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也说过:“没有时间性”、“是一种幻觉”、“时间根本不存在”。现代物理学如何解释时间不存在的原因:“前后际断”呢?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共同构成四维时空。时间是一条从过去指向未来的轴,无极无限,三维空间在时间这条轴上,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点,每个三维空间都是一个点,一系列空间,从过去到未来,排列在这轴上。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就代表一个瞬间的空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研究,物质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像我们通常设想的那样的连续,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冲击”来实现的。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都存在着最短的间隔,即普朗克下限。这说明时间和空间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认为是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连续。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清晰感知这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宇宙万有?感知到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一幕幕不间断的生活现实?不少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都作过探索、解释。现引蒋镇嶷《时间之轴新探》的研究:时间上的不连续,在于时间之轴是由一系列的瞬间空间构成;空间上的不连续,在于空间是由各个不同的空间层次的中的各一个方向上,呈放射状。时间是在不断流逝的,因而瞬时空间也不断变化。如就放电影一般,无数的幅连续起来,就形成了动的画面。同样,无数的瞬时空间连续起来,就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时间进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当前”的瞬时空间逐次推移着。如同电影中的视觉暂留,由于时间的流速等于光速(正是空间瞬间转换速度),所以我们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是连续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如果物质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时间之轴相对于物质的推移速度为零。对物质而言,也就是时间静止了。当物质运动超光速时,就会进入普朗克时间下限的范围,也就是相邻两同心球面之间的区域。这里,即常说的“时空隧洞道”——一个可以产生奇异现象的地带。

  现在提这样一个问题,经历过去现在与未来演进的主体又是谁呢?是我们一个个不连续的瞬时空间中一个个不连续的“我们”(即同电影上的“我们”—一切如幻)。事实上,每一瞬时的“我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只是在这演进的过程中传递着一种信息,或称之为“记录”。生命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一系列记录。弦论也说:“弦与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断开和连续。”量子论与广义相对论连续理论不同,在基本尺度下,宇宙确是非连续性的。佛典经论都论述相续、不相续问题,因为众生迷宇宙万有现象世界为真实存在(相续),所以佛及弟子开示不相续(间断),以破这迷执。

  如《杂阿含经·八诵第五》卷四十七记尊者阐陀病笃不堪其苦,欲自杀。尊者摩诃拘希罗为其说法:

  汝今当于大师修习正念,如所说句,有所依者(有我),则为动摇(不信正法)。动摇者,有所趋向;趣向者,为不休息(相续不断)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实有六道流转);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所说句:无所依者(无我),则不动摇;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不相续);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苦聚灭。

  此明“我们”生命(有情)是不相续的物质体。迷则认为有相续的实体“我们”(有所依者),有相续的生、老、病、死、爱、悲、苦恼的实我存在。若通达诸法无我(无所依者),则无有相续“我们”实体(止息),既无有我实体相续“随趣往来”,则何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灭”,这才是“修习正念”。经又记佛总结说:“若有舍此身,余生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迷);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佛对那些认为实有相续心、刹那心小乘修行者说,执有生死相续流转,则有大过(迷倒众生);通达无有实我生死流转(不相续);认识到,森罗万象的生命世界只是一种“信息”,或一系列的“记录”(业),这样的人才没大过失(觉悟)。

  此与大乘经论所明“我无业有”,相续不相续,非断非常义同。如《楞伽经·一切僧语心品之二》卷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维摩诘经·佛国品》:“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作者,善恶之业也不亡。”《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放光之余》卷八问:“五阴、无常、空、无我、云何生天人中?谁死谁生者?”答:“但有假名,种种因缘和合而有,有此名字。譬如幻人相导,人见其死;幻术令起,人见其生;生死名字,有而无实。世界法中实有生死,实相法中无有生死。复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无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同论《缘起论》卷一:“著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认为实有生死相续。而未通达大乘实相法的佛弟子,虽得神通也认为实有生死轮回相续,为佛所斥。同论《释初品中十八空》卷三十一:“以宿命智见众生生死相续无穷,是时为实。若以慧眼(通达实相),则见众生及法毕竟空。”《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卷三记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义。”“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相继相续故,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妄想者,集生死。”“大慧!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若善男,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佛直斥愚痴众生,一切法妄想计著相续有,计著有情无情(相)相续,计著无间(时间)妄想计著相续,而远离第一义,自缠生死。堕恶见相续,还向众生说此妄想法。欧阳竟无居士也曾撰文说:“著常颠倒,不知诸法相似相续,诸法相续者,但相似耳。此佛法最要处。”《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记《大般若经》云:“无未来出入处,无过去世出处,无现在世住处,破三时故三世等,名摩诃行。”

  《同论·释嘱累品第六十六》卷二十九引《大般若经》云:“佛法中相空中,前际不可得,何况有后际?无有是处!”“以众生不知自相空故,为说是前际,是后际,诸法自相空中,前际不可得。”《论》又云:“先后际既不可得,一时亦不可得,以是故说自相空,法中无有前后际”。《同论·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随世俗故有一时。”《同论·释羼提波罗蜜之余》卷十五:“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同论·到彼岸等》卷三十三:“是般若波罗蜜中,如现在、过去、未来,等无异,一如,法性故。”

  《同论·释相应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三世者从凡夫虚妄生”。《同论·八念之余》卷二十二:

  问:过去色不可见,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住中亦有生灭,是一念中住,亦是有为法故,是名通达无碍。

  案:以上般若经论广破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尤破“现在”。所以《华严论》卷十七有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此明真谛(诸佛法门)并不是在时间范畴,若认为有时间长短,那就不是真正佛法。《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卷十七:“菩萨发菩提心,欲了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无量劫与一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又非劫。”“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此“一念”又如何理解?为对一般不知平等义众生,故暂对治说一念即无量。故同经《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卷四十九:“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最后普贤菩萨告诸菩萨:“知念(时间)亦无念”,“一念悉超越。”佛法的超越性(深妙离言法性)非中下根人所能领悟。《法华经》所以云:“假使满世间,皆是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故《华严论》卷十六云:“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同论卷三又云:“《华严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十方诸佛,以无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见道,古今见尽。”“一时成佛,以自证见三世无时故,以无时即无来去。”《金刚经》所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中观论·观时品》卷三有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若因过去时,有未来及过去,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不因过去时,则不成在未来时。”“如是相待有故,实无有时。”“时往不可得,时去亦叵得,云何说时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演培法师《缘起观》有云:“时间”,依佛法的性空正见来说,是于诸法生灭变化相待假立的,没有实在的自体……“现在”虽可说它有一时间,但刹那飞去,已飞去的已成过去,所剩下的尚是未来,假使以最细微不能分的时间,为“现在”的实体存在,这也是不可以。因为这不可分的“现在”极短时间,是不能绵延少许。若有绵延,就可以为过去与未来。因为现在“不是实体的存在……”,时间是建立在前后性上的,有前后也就有中间,中间性的现在既不可得,向后望必然没有实体的过去,向前望必然没有实体的未来。因为相待建立的三世时间,都是缘起无自性的。短到不可分之刹那,实在无法感觉。

  熊十力《原儒》释曰:一刹顷,才起即灭,则起时即是灭时,有此不可想象之理乎?答曰:刹那顷生灭两端,如秤两头……平衡时齐相等,无先后差别,以此比喻,一刹顷,生灭两端时间是相等的。

  吾人感觉生命之存在,不过是无数刹那生灭相续之幻觉而已。

  佛典是如何说物质的?

  物质在佛典中称为“色”、为“相”。今本文对佛典中记载佛陀及其弟子(菩萨)破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执物质实有,与现代物理学破牛顿等物质观作一类比。

  当时胜论外道师认为时间、空间、物质是实有的存在物。时论外道有《时经》:“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以时为因”,以时为本源体。有的外道认为“从大自在天中生”。有说“自然生”,有说“无因缘生”,有说从大梵天或上帝受化世间生众生等,有数论外道说世间是一合相。有“鞞婆沙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极微说)。《大智度论·释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不说是色根本从世性中来,若从微尘中来,从大自在天中来,亦不说从时来,亦不说自然生,亦不说无因无缘而强生,如是等名为不随不坏。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色性无故,不随不坏。性无者,是色从一切四大和合,假名为色,是中无定一法名为色。如先破色中说,是色从因缘和合生故,即是无性,若无性即是性空,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习般若波罗蜜。”外道都执物质有无数最小微尘实体组合而成,而佛陀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以破外道之执。佛四十九年说法及开悟佛弟子随缘说法,也是以“缘起性空”为中心,破众生种种迷执。同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十二:“至微无实,强为之名。何以故?粗细相得,因粗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触作分,是不名极微,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云: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层层分剥,无微尘可得。再举《成唯识论》卷一:

  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执极微,若有方分如蚁行等,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应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说极微常住?又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

  此明有顺世外道计著实常四大生一切有情无情(粗色),所生的有情无情,虽生死聚散由极微组成粗色无常,但极微之体实有,非是无常。论破之说“非理”。为什么呢?粗色物质,是有形的有空间可分(方分)。无有空间可分,则无形。今以有形(空间)的粗色为极微所生成,极微是否有方分?假若有空间可分,何可以说其体为实?如蚂蚁的行列,怎么能说有蚂蚁行列的真实体呢?假若极微是原子,没有空间可分,既然无空间可分,怎么可共聚成为粗色?如心心所无空间可分,是不会组成粗果色的。既然说能生果,即不能说常住了,又说能生,又说常住,岂不自相矛盾?所生果是无常,能生何以说是常?能生应与所生相同,皆是非常。又所谓极微,若有空间可分,便不是实有。”

  又案:此佛法破古印度外道执著有情无情由四大极微组成的实体。我们似乎也看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物质的原子微粒不可分理论,及近代牛顿的世界是由独立实体的集合体的理论。而“量子场论”告诉我们,宇宙万有不是微小实体(极微)的集合(粗色),而是组成原子的亚原子粒子是动态的形式,整个宇宙介入了一种无休止的运动,一种持续能量的宇宙之舞(同佛法说的无始以来,前灭后生,非断非常,因果相续。)在亚原子的层面上,粒子及周围的空间的原来根本差别消失了,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粒子。短命的粒子(百万分之一秒),只是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刹拿刹拿果生因灭),而不是物体。最好把它描述成一种事件(因果等皆假施设)。被称为自然科学高峰的“靴袢理论”强子靴袢——时、空及包括人类意识的自洽化(此识性无始以来刹拿生灭)。这种理论不再用语言或理性的概念来表达它的结果,它超越思维与语言,超出了科学的疆界而进入无法思维的世界(此正理深妙离言,即离言法性)。现代科学研究到至深,却超越了科学自身疆界,转而对两千五百年前佛法做了最好的注诠。

  同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卷一百:“边名为相(物质),若有若无(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波粒二象性),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粒子,“物质是客观存在”是不成立的)。无相即是无边(粒子即物质与周围的空间的原来根本差别消失了。那么是什么?时间、空间、物质,一切的一切是相互关系的统一体,相互关系的网络)。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时间、空间和物质,即是真谛)。同论《十八空》卷三十:“诸法无定相”。同论《缘起论》卷一记佛:“空则是相”,即《心经》:“空即是色。”李明在《“零”态物时空观》中也说时空物质性,虚空即色。佛明空与相不二。现代物理学也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所以同论《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色根本不从微尘生。”同论《释相应品第三之二》卷十七:“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量子力学说的亚原子粒子只是动态的暂时形式,事实上是无法看到独立存在的基本粒子。而牛顿等模型只是“无相中取相”(同论《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不知“诸法无有定相”。同论《释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一切法空,无相可取。”“种种取相,皆为虚妄。”“诸法无有定相,随心异,若常、无常等相。”现代物理学也明确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参与。一个基本现象只有当它被观察到时才是一个现象。如美国惠勒说的基本粒子现象的二重性:其一,是基本粒子现象依赖于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即依赖于观察者,也即是“心”);其二,则是答案的或然性(随观察者,即心不同,那么相,即现象世界也不同:或常相或无常相。量子论已告诉我们,现象世界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这一观点不再成立了。台湾王守益《物理与佛学》也明确说:“无论我们人类的感官或科学仪器多么精密,从根本上已经不能知道任何一法或物的绝对真实物性。所以测到的东西,已不是原来的东西,故无法绝对精密地测其物性。”“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一切物的绝对真实的物性(物理性质)也不可测到。”“万物有也只是在这些平均值物性效用下显示出来的‘有’。”“我们所观察到的内容与该系统的真正瞬时的物性是不相同的。”“关于世人感到的存在,那是更有人类神经的效应与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内。”世界真是这样的富有色彩吗?颜色实际上是神经把具有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翻译给我们。这样的颜色的感觉可以说是“虚妄的”。因为世人虚妄成了习惯,也就把虚妄看成了事实。《广百释论》说:我们眼识“得色之时,未尝得体(案:万物的真实相。)”。《金刚经》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用电子显微摄影显示物质的“真相”时,简直不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一毛孔,图形斑点原来是潜伏的细菌。

  《大智度论·释照明品第四十》卷六十二:“般若波罗蜜不说微尘和合更有色生,但有假名,无有定相色,是故无合无散。”“般若波罗蜜中,不以微尘合故有粗色,不以粗色散故还归微尘,是故言不合不散。”

  此明:通达实相般若的人,是不说世界(色)是由一组具有基本性质、基本实体构成的,是无法进一步分解的独立实体(微尘)的集合体(和合)。所以一切只是假名而已。同论《释幻学品第十一》卷四十四:“不以空相强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从本以来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如同量子力学描述的,粒子都是波,亚原子基本粒子不断相互转换,只是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从微观到宏观,没有名副其实的实体(无有定相色)。宇宙万有不是物体的集合(不以微尘合故有粗色),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统一体中各部间相互关系的复的网络(是故言不合不散)。

  同论《释初中品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十三:“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微尘不可得。如经言: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此明基本粒子不是实体(至微无实),所以没有客观存在的物体(不言有微尘)。《指月录·秦跋陀禅师》卷二记师曰:“一微空故无众微,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既然基本粒子是空的,由众多基本粒子聚合的物体理所当然也是空的;既然物体是空的,基本粒子理所当然亦是空的。我们人类强立之名基本粒子:质子、介子、中子、夸克、J粒子等等名目,以及千差万别动植物名目。同卷云:“四大围虚空,名为身,定身识动作,来往坐起,假名为人,分分求之不可得。何以故?我,有种种名字:人、天、男、女、施人、受人、受苦人、受乐人、畜生等;是但有名。而实法不可得。”无情是“因缘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车,实法不可得”。有情“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音”。“此身从本以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同论《释散华品第二十九》卷五十四:释提桓言:“无有法名众生,假名故为众生,是名字本无有法,亦无所趣,强为作名!”须菩提言:“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中,说众生有实不”?释提桓因言:“无也!”“憍尸迦!佛恒河沙劫寿,说众生名字,颇有众生法有生有灭不?”释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众生从本以来常清净故。”

  然则性(本质)与相(现象)是同是异?《大智度论·十八空》卷三十一有答:“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有人说: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如地坚相,如地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相,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所以,相的本质“知诸法皆空,是名自相空。余义如性空中说,性相义同故。”故同论《释相应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五众各各自性不可得,故言五众空中无五众。”《释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常无常等诸观,求觅无定相故,不可得。”“说五蕴等常无常相,皆堕取相中。”《释行相品第十》卷四十三:“若知五众离自相,即是寂灭如涅槃。”

  又案:此《大智度论》所明,我们所见千差万别的相(有情、无情)世界,迷倒众生以为实有其事,实有其相,各自有相。若通达实相(即觉者),知诸法(一切相)皆是因缘和合,无有自性,故无有定相可得。能知五众无有自相,那么就是见到真谛了。同论又云:“凡夫所知,诸相各异,佛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无相,佛得是无相。”有人要问:空是什么?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云:空所以为空,是“本性尔故”。(第九十八页)

  这与前文提到的:现代物理学既然发现了宇宙的统一性,何以又呈现无限多样性,即千差万别的物质世界。

  然而有人问:物质(无情)世界,“宇宙统一性”和“千差万别”,所谓“尘性空,法界无差别”,似易领会。但有心思、情感的有情(众生)如何具有“统一性”(“无差别”)?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卷十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时财善菩萨以颂答曰: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案:文殊大菩萨故设此问,“为晓悟群蒙”。觉首、财善二菩萨所答,有情众生,虽有心意诸情根,但也是因缘所生法,故是空无自性的;虽见有六道轮转,但无有能流转的实在的主体有情众生(法性本无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芸芸众生,只是如电影上的幻象,无有实体。而世间人以为实有众生流转,是以虚妄颠倒心,随解取众生相造成的。世间众生,实际上亦是示现众生相,能讲话,能活动,有社会集团、家庭生活,实际上“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音”。所以没有实在我在活动、讲话、流转。那么是什么在活动、讲话、流转?是因缘,是业。或用现代名词:“信息”。故佛典反复开示迷倒众生:“我无业有!”所以无论“性与相”、“性与心”,是平等不二。故千差万别的有情、无情现象世界(六道流转),是统一在缘起性空的真谛中的。《宗镜录》卷九十八记经云:“文殊问金色女,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否?”女答:“有。”《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经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虽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华严经》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若不迷于所同,体用常无有二,无二之旨,盖出世之迷津,一念相应,不隔凡成圣矣。

  《华严经》云:“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有人问:“色等非觉”,可以不相知。有情、心数法是知相,何以说不相知?

  《大智度论·释问相品第四十九》卷七十亦有答:

  此中以实相故,不说凡夫虚妄知。是智慧,有为法故,因缘和合生,虚妄法不能实有所知,是故捨入无余涅槃。若智慧知常无常乃至空寂等,上来已广破,灭无所有。若如是者,云何当有知?以是故相不知相。相不能知无相者,内虽有智慧,外空无法可知;外无缘,云何智慧生?是故言相不能知无相。譬如刀虽利,不能破空。

  此明人迷有情,尤为人类,有智慧,怎么可能不“相知”呢?这种所谓“相知”,是凡夫虚妄(迷)的知。从实相(觉)层面上说,所谓智慧是什么?是有为法,有为法亦属因缘和合生,为虚妄不实的,故不能实有所知的。假使有人认为智慧能知常、无常及空寂法等,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黄叶止儿啼、不了义中摄,非是了义中道,以前已广破之,般若广明:“无智亦无得。”既是如此,怎么好说有知呢?所以“相不知相,相不能知无相”。即使说内心有智慧,而外境都是空无法可知;既外无生心的缘,智慧怎么能生起呢?

  案:现代物理学证明物质世界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参与。作为一种基本现象,只有当它被观察到时,才是一种现象。量子力学还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中的万有,都是统一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如果从一般人的认识来说(凡夫虚妄知),可说有人看到万物,有智慧,知道万有,有我有众生,有宇宙万有,能所角立。但体悟到宇宙万有,全体是相互关系的网络,一切融化在统一体的关系中,又有谁(我是独立体)?又有谁知谁(与我对立的又独立于我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万物)?如果认识宇宙万有,即我与外部宇宙万有是一个差别无差别相互关系的“刹那刹那生灭有节奏的湿婆之舞”。谁还能知谁?!

  物质无限分问题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古今哲学家及科学家等都有争议,而大部分人都认同古代中国大哲学家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天下篇》)时贤已评说:庄子无限可分是一个数学概念,而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物理概念。现代物理学及混沌学已明确说明,物质不是实体,不管是对物质越分越细的所谓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还是我们肉眼见到的有形物质,一切都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暂时形式,宇宙万有从微观到宏观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我们不是以停滞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切都瞬息万变。所以称为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因为只是暂聚无有实体,所以佛说,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形态是不实在的,“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世界,离不开我们人的参与。即“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然而,佛典是如何对待物质无限可分问题的?《大智度论·羼提波罗蜜之余》卷十五:“色法分析到至微,散灭无余。”量子力学也告诉我们,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是呈弥散状态的,不同于宇观中的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波尔称“原子模糊世界”(散灭无余)。是无法再细分下去的,因为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基本粒子实体。同论《释集散品第九》卷四十二明确告诉我们:“无微尘相可取,以毕竟无相故。”同论《相应品第三之二》卷三十六:“是色法分别破裂乃至微尘,分别微尘亦不可得,终卒皆空。”“所以者何?性实无故。”不存在一个独立基本粒子实体,当然也不存在实在的物质。纵然质子、中子有复杂结构,它们结合成整体的力如此之强,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这种力也是一种粒子。于是粒子与作用力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而基本粒子也就无法分解成更基本的粒子。故认为无限可分的理论,是落在有一边的常见之论,属九十六数。

  空间和物质

  现代人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是运动着物体(质)存在形式。既然是运动,必有时间参与。

  佛典说,所谓方(空间),是色法(物质)在运动过程时,所产生的分位差别,这“分位差别”即产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人类就假立叫这空间。若无色法(物质),则不存在运动产生的分位差别,也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义。

  人类生活在由时空组合的“千差万别”相(物质)世界里,整日终年分判着大小、长、短、轻、重、快慢现象世界,执为实有。然而佛典如何破众生对现象世界的大、小、长、短、轻、重、快慢即空间、物质世界的迷执呢?《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三》卷五十一《大般若经》记佛告须菩提:“如虚空无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须菩提!虚空非长非短、非圆非方(无空间);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无时间)。”“不可见、不可断、不可修证。”同论《释初中品十喻》卷六:“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诸法亦和虚空一样不存在空间的)同论《释诸波罗蜜品第四十四》卷六十五佛云:“非但虚空无所有,色等诸法亦无所有。”同论《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余》卷十:“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不可得,方但有名而无实,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所谓方(空间)只是迷执众生(世俗法)所传,在佛法(觉者)看来,是没有实在的空间可得的。所以空间只是有名而无实。同论《释初品中十喻》卷六:

  如虚空,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如虚空性常清净,谓阴曀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嗔恚故,人谓为不净。

  案:此明一切法,即有情无情但有假名而无实,犹如虚空。人因为无有无漏智(迷)故见有物我,分别种种男女房舍城郭等等,心生种种执著。如小儿见青天以实是青色,若飞至远天空,则无有青色(今宇航员乘飞船到太空则无有青色)。故云一切法如虚空(见此则见真谛)。所以一切法本清净如虚空(色即空故),空间与物质是一回事。因为如小儿(迷)无有智慧,见有阴曀不净。若得无漏实智(觉)故,贪嗔(烦恼)即菩提,一切法平等无差别。如李明在《“零”态物时空观》中批评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只认识到时物质的不可分性,也开始认识时空的弯曲,但没有认识到物质、能量同信息都是不同时空相的‘零’态物,时空就是‘零’态物(空即色)。物质和时空不可分割性这个观点,也只是把物质、时间、空间三者混溶在一起,如糖和水一样,还没说时空的物质性(没有说明空即色);没有说明各种不同物质就是不同的时空相,根本不存在可分不可分的问题。”这说明爱因斯坦理论虽然是对牛顿绝对时空、物质理论有一次大的飞跃,但还是远无漏实智。李明又评莱布尼兹所说“空间和时间是事物的次序而不是事物本身”时说:“与此相反,不同的物质就是不同的时空相。”莱布尼兹似乎没认识到空间、时间、物质是相同的,而是把事物固体化了。而李明却道出了“不同的物质(诸法)即不同的时空相(空相)”。合佛典的“一切法空”、“色即空”义,即“镜中像”。《大般若经》卷三百二十三:“诸法皆空,与虚空等。”何以故?“一切法都无自性皆如虚空。”月称论师《入中释》释十六空义有大空者,谓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皆无自性。此即“一尘性空,法界无异”。一尘即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没有实体(性空),从微观到宏观、宇观还有什么物质体呢?量子力学亚原子世界已明基本粒子无有实体可得,只是一种过程和现象。《华严经》广述大小一如,三世一念。一即多,多即一。时间、空间、物质乃至有情互融互触摄,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如《通路记》曰:

  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无所隐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现珠中,所现一切珠影,亦现诸珠影像形体,此是二重。各各影现,二重所现珠影之中,亦现一切,所悬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

  这与被称为自然科学的高峰、超越科学疆界、无法思惟、无法一般语言表达的“靴袢哲学”何其相似乃尔!——“每个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组成”,“每一个粒子都帮助产生其他粒子,其他粒子反过来又生成它。”“全体强子就是以这种自洽的方式产生自己。在强子的靴绊中,所有的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的方式动态地组成。可以说互相‘包含’着”。《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卷上十八记善财童子求善知识五十三参。其后参弥勒楼阁,礼拜云:“惟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领无量诸大菩萨从他方来,弹指一声,阁门遂开,善财即入,入已复闭。善财见一楼群,广博无尽,犹如虚空。又见一楼阁中有无量诸妙楼阁——楼阁中皆有弥勒——弥勒前皆有善财——善财皆悉合掌回顾——善财之身遍入一切善财身内,一切善财身皆摄归善财身内。一楼阁为主,一切楼阁为伴,互遍互容,互摄互入,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此即顿入法界也(顿悟)。同经还有“大经卷虽复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所谓“破微尘出经卷”者,乃时说已破执的“智慧明达”(彻悟)的佛菩萨。还有:“量等法界入毛孔。”“一毛孔中一切众生数等诸佛等。”“小世界即大世界,广世界即狭世界,一世界即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一世界。”“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不可说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说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日本铃木大拙读《华严经》后说:“这是一种完全融会一体状态,不再有心和身、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差别……我们环视周围并感到……每个物体和其他所有物体相互关系……不仅在空间上有联系,而且在时间上也有联系……它们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不少研究者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华严经》的核心就是把世界描绘成相互关系的网络,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种无限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古老的《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宇宙在善财面前呈现为相互关系的网络。所有的事件和事物都以这种方式相互作用,即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包含其他的一切。”“关于因陀罗网的隐喻,可以说是东方圣贤在粒子物理学前2500年创造的第一个靴绊模型。佛教徒坚持认为渗透的概念无法用理智去理解的,只能靠顿悟去体验,每个粒子中含有所有其他粒子的观念在通常的时空中也是无法想象的。”

  时间开始与空间终点问题

  时间有否开始,空间有没终点?这又是一个古今聚讼的问题,中国古代《内经》:“天至高而不可度。”认为空间是无限的。《庄子·天下篇》记惠施说:“无穷而有穷。”似属有限而无边的宇宙论。《天下篇》又云:“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张衡《灵宪》:“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为时空无始无终。明代《蒙龙子》:“或问天地有始乎?曰:无始也,天地无始乎?曰:有始也。未过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无始也。”此明一世界或多世界立场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古希腊有亚利士多德的有限宇宙模型说,意大利的乔尔丹诺·布鲁诺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空间,一个我们可以随意称为真空的广漠无限,其中无数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宣称这个空间无限的,因为无论是推理、感知还是自然,都不能给它以限制。

  也有如拜索普·巴内斯认为:可以肯定,我们的空间虽然无界却是有限的。无限空间乃是人类思想耻辱。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世界在时间上没开端,在空间上也没终点。”又把有限、无限作为他的“二律背反”一个典型例子。

  也有认为,若按照宇宙起源的大碰撞假说,空间应该是有限的,限制是真空,若对真空讲限度,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了。有认为空间虽有限,但不是封闭的。

  也有认为无法回答,如爱因斯坦在给友人写信时说:“究竟宇宙是无限伸展?还是有限封闭呢?海涅诗中:‘一个白痴才有一回答。’”霍金《时间史之谜》中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独自预言,时空开始于大爆炸奇点,将结束于大嘎扎奇点(如果整个恒星将坍缩的话),或结束于一个黑洞里的奇点(如果一个局部空域,比如一颗恒星将坍缩的话)。”

  我们现代人类借助科学仪器,在微观范围,空间已深入到10-15 CM,时间已观察到10-22 秒的数量级物理尺度。在宇观范围,已把我们带到150亿光年的河外星系,及1010年数量级“宇宙年龄”。但对时间有否开始,空间有否终点,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佛典对时间开始和空间终点的说法

  佛典是如何说时间有否开始,空间有否终点?

  有边无边问题俱属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因为无此事实,且增诸结,故不答。世界及我为有边,无此理,世界及我无边,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中论述义·破本际品》第十一卷:“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外道计有计无落二边。如《吉藏疏》:计有外道有二:一者,谓冥初自在,为万物之本,为诸法之始,称为本际;二者,老子谓“无名万物始,有名万物母,亦是有始”。计无者二:一者,穷推诸法不可得,故云世间无边,名无本际;二者,小乘但明生死有终尽,在无余涅槃,不说生死根本之初际,名无本际。有问:然则生死定有始无始耶?答:佛说生死长远,本际不可知,乃对机方便说法,欲令小乘人深生厌离,故不明始,欲令速灭烦恼。早入无余,故明生死之终。若谓生死真的有始,那么世间(空间)有边;无始即无边。有边无边,属十四难句,大小乘经皆明佛不答。故不可定执有始无始也。《大智度论·十八空》卷三十一:“今以无始破有始,无始即复为患,复以无始空破是无始,是名无始空。有始起烦恼邪见因缘,无始,起慈悲正见因缘。所以者何?念众生受无始世苦恼而生悲心。”“若人不著无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著,即是邪见。”又如同论《释论品中十方诸如来》卷九:“佛经虽说世界无量,此方便说,非是实教。如实无神,方便故说言有神。此十四难,世界有边无边俱为邪见。”故说时间有始无始,空间有限无限皆是邪见。又问:既有始俱有过,何故十八空内有无始空,不明有始空邪?答:龙树云:有始无始俱为邪见。而佛多破有始,明于无始,今说无始尚空,何况有始,故但说无始空,即知有始亦空也。佛初为小乘说生死长远,始不可知。而现论主申明佛旨,明生死始不可得。所谓“生死无有始”之无始者,实是辨其无有始,非谓有无始。所以经明无始即无有终亦无中间,无始及中则无生死,无终则无涅槃。佛初方便说有生死者,原欲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执定有生死,谓有决定相。故论主呵云:“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大智度论·十八空》卷三十一:“十方、十方相空,是名大空。”此所谓“大空”者,即“空间”空,即是破空间也。论又云:“摩诃衍法中,以世俗故有,第一义中,一切法不可得,何况方?如五众和合,假名众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别此间彼间等,假名为方。”故空间亦是假立名相。而一些现代物理学也是落在有无二边,评论时间有始无始,空间有限无限,均是离不开一个“坐标”——“我”!来看待这个现象世界,没有把这“坐标”倒下来,把我融会到全宇宙中,以牢牢我执看待宇宙万有,虽然有些物理学家,也曾一刹那闪现终极智慧的火花,但又被“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所迷惑了。无法彻底破除无量劫以来的我执,无法“离开我”看待宇宙万有。故不能使我与宇宙万有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而却穷尽毕生精力,用理性去研究、揭示这所谓宇宙万有的统一理论。不知真理即是,求之弥远。《指月录·摩诃迦叶尊者》卷三记阿难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缕袈娑外,别传个什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欲门前刹竽著。”

  宇宙的产生

  宇宙万有是怎样产生的,古今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都有不同的理论阐述,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现代较流行的是“大爆炸模型”。它是这样描述的:宇宙诞生以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在137亿年前(美国航天局发表最新的宇宙年龄),在虚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奇点),空间从T=-∞,即暴涨到大爆炸。宇宙是在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便从一粒比原子核还小的质点,迅速膨胀为具有天文数字般范围的空间。一下把原始宇宙扩大了1050倍(霍金说:1030倍)。炽热的宇宙,随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约一秒钟过去后,宇宙的温度下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支持这理论是找到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红移现象是宇宙正在膨胀最好证明(引王艳红《宇宙最初三分钟》)。“大爆炸模型”说宇宙是有起始的,它就从“无”产生的,这与中国老子哲学不谋而合。《老子》说宇宙起源:“道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很多现代物理学异常兴奋地谈到中国古代哲学的超前认识。美国惠勒见到古装戏“无”字旗兴奋极了。他近年正倡导着质朴性原理,即物理学是从几乎一无所有达到几乎所有一切,没想到,这种科学哲学观,竟也在中国的思想找到了它的前驱。他还说:“几乎整个物理大厦是建筑在几乎一无所有之上。”大爆炸以后产生了宇宙万有,大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这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无”。《老子》:“道生于无”——“无中生有”。魏晋玄学盛行。何晏《无为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王弼《老子注》:“以无为体,以无为用”,“有起于无”,“天地之广,以无为心”,并认为“圣人体无”。宇宙是“无中生有”。对无字之解释,历来有以虚无释之,有以元气释之,有以太虚即空间释之,也有认为无不是无物,是无意识,等等。近有聂中庆据郭店楚简《老子》,认为老子哲学不存在“有生于无”之命题,“有”、“无”是统一于“道”的,两者不存在本末、先后、贵贱问题。“有”、“无”乃一物也(《孔子研究》总76期第35页)现代物理学家对宇宙“无中生有”作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英国海菲尔德《时间之箭》介绍1973年美国物理学家特雷恩提出的,根据真空沸腾的概念,即由于海森伯不确定原理,真空的能量发生无规则的涨落,就产生出宇宙。美国宇宙学家盖斯所以说:“现在看来,宇宙本身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197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个宇宙学小组,提出宇宙在原初时刻是“虚无”的真空,时间也是平直的,这与大爆炸模型奇点说不同。他们认为,虚无的真空状态相对于物质创生来说是不稳定的:像是一个连锁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导致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自发创生。另外一些宇宙学家也提出其他模型。如威廉金及稍后的霍金和哈特勒,试图给出空间和时间从绝对一无所有中创生,甚至于不是沸腾着物质的量子力学产生和湮灭的“虚无”真空。霍金和哈特勒想把时间开始的奇点即大爆炸敷衍过去,他们对整个宇宙给出了一个波函数,然后计算从确确实实的一无所有中产生出某种东西的几率。这位作者最后说:对于这些讨论“无中生有”的纯理论模型,保留一定的怀疑态度还是有益的。对于他们有许多技术上的反对理由,也有许多原则性的问题。作为后面一个例子,如果“无”确实意味着“一无所有”,则看来我们并无任何权利,把我们的科学定律运用到创生行为之前。这样我们会仍然疑惑不解,是什么把宇宙带到现实存在中来?有些物理学家已谈到,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几十亿英里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是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扩张得这么快,这么远。

  《时间之箭》中又评说:与它有关的数学中出现令人为难的“奇点”,在那里,空间、时间和物质无法描述,因而引起对它基本性的怀疑。最有名的奇点就是所谓的“大爆炸”——那个普遍认为产生宇宙的超高密度火球。而这个奇点、巨大的能量都集中到一个点,理论中的可测量都变为无穷大,从而变为无意义。学者李墨林对“大爆炸理论”也提出质疑,认为时间在超密度物质的奇点与大爆炸同时产生,在宇宙膨胀尽头的大坍缩之后的灭点消亡,这是不甚确切的:第一,在绵绵不断的宇宙时空中,由物质构成的总星系的诞生与消亡应该是遵循宇宙的常态。大爆炸理论即便成立也不应仅仅只有一次,如果时间与爆炸共存亡,那么任意两次爆炸之间的时间哪里去了?如此岂不成了时间的断裂带?第二,即使确实只存在这一次爆炸的话,说时间与爆炸同时产生在逻辑上也欠严密。因为这仍然把聚集物质和酝酿爆炸的过程排除在时间之外,不管这个时间多么短暂,舍弃这一前提就等于说,这场空前剧烈的爆炸是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发生的,就等于说这种物质的爆炸是在没有物质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时间与物质共存亡的学说演绎得让人无法理解。大爆炸本身也无法解释在膨胀的宇宙中,为什么同时还存在这种理论完全相反的蓝移现象。目前世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理论,它的基点是:物质爆炸导致时间产生,进而导致空间膨胀,物质、时间、空间似乎有先后因果关系。而李墨林却提出“时空一体论”,完全翻过来。此结构的意思是:空间永恒导致时间永恒,而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聚聚散散,不过是空间和时间的证明,时间和空间是二位一体密不可分的(《时间与引力之谜》)。陈壮叔在《大爆炸之前》一文中介绍欧洲核子研究所的G·范纳奇奴认为:“大爆炸远不是时间的开始,它仅是宇宙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有认为大爆炸意味着宇宙真正的开始,空间和时间由此而出现,决不存在“之前”这样的问题。如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当有人问及这问题时,会反问道:“北极之北是什么地方?”而范氏敢于挑战这个问题。范氏研究发现,弦论在零时刻,把讨厌的奇点除去,因为弦具有尺寸。若时间逆行,宇宙虽收缩,但它不致达到零体积,故奇点不会出现。在大爆炸标准模型中,奇点就像一圈砖墙,而在弦宇宙学中,则没有这样的墙,你可进入大爆炸之前的时代。英国史蒂芬·霍金又提出虚时间理论。认为“虚时间是和实时间垂直的。宇宙在虚时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沙漠孤岛》会晤记)。又在论及“宇宙起源”时说:“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宇宙的终点会和开端相类似。”又在《时间史之谜》中说:“只要宇宙有一个起点,我们就能假定它有一个创造者。但是,如果宇宙真的完全是独立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不会有起点和终点;它将只是存在,哪有创造者的位置?”霍金还在演讲中说:“当宇宙像北极那样一个单独点时,它不包含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观察到的部分至少有1080颗粒子。所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力能借来的。”还有学者撰文说:多个物质体系的时空存在和分布,就是所谓的宇宙存在,实际上宇宙不存在有限无限问题。作为物质存在的属性表现(形式),时间和空间随物质存在共生共灭,它们均处于不间断的变动中”(冯尤《物质存在的惟一性——时空力》)。

  佛典与宇宙产生

  佛典是如何说宇宙万有产生的?般若说空与老庄的无是同是异?佛典中“无”字作何解?

  有日本物理学家松下真一作《〈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说:英国科学家F·赫依鲁、H·邦单、F·歌尔特等,都认为宇宙是从“无”生“有”,这和佛说的“空生万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见解。德国物理学泰斗E·P朱尔顿博士,创立了“创造之场”理论——“场”的能量是空虚的,但是会从空虚转化为物质的质点。松氏又说:虚的世界与有的世界是相近,可互换、可互相转变的。鲁比亚博士的试验,更可证实这种“空”生“有”、“有”生“空”、“空即是色”的正确性。W粒子、Z粒子和夸克之类,科学家都承认它们是虚无无实体的质点。W与Z粒子的发现,是高能物理学的又一件大事,又一次证实了宇宙大爆炸产生形成,从空生有。亦即证明了《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卷三十六所提佛说“虚空悉为一切万物所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虚空性,无色界众生处,色界众生处,欲界众生处,此三界悉依虚空……火劫起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皆炽然烧尽无余。”“大风起名曰坏散,悉能坏散,磨灭大千世界。”(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写照,或是星云漩系爆炸的情况)。偈云:“一切三世间,欲色无色,离我及我所,安住于虚空。”W与Z粒子的瞬息存在,只有几千分之一秒,就归于真空,不正符合《金刚经》说的如露如电如幻吗?

  案:松氏代表一种观点,佛典的“空”与俗谛“无”几等同为一。宇宙是“无中生有”。

  然后,印顺法师认为,佛典的空,从“因缘所生法”,极无自性去解入。缘有(幻有)即性空,也可说即是而真,但没有说以性空为本源,从性空而生万有的。这与“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从无而生成万化,从万化本源的“道”(无)去阐明一切——形而上的玄学,是并不相同的(《中国禅宗史》第119页)。

  印顺法师代表一种观点,佛典的“空”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义上的,空与有不是空先有后,有从空生;万物并非从空生,空非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当体自空,方合“色即空”义。

  从中国佛教历史来看,魏晋老庄玄学盛行,立论皆以“无”为本,士大夫竞尚空无,贵无贱有。东晋名僧释道安是研究禅学和般若学二宗的集大成者,并融合二宗,创立本无宗。且有云:“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以“无”、“空”为事物之本体,宇宙之本源。般若学六家七宗,均是谈空说无,有以佛之“空”义,适似老庄虚无;佛之涅槃寂灭,有比之老庄无为。以玄学之说附会“般若”。当时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道安时代,东西诸讲习遂无不以《般若》为业。嗣后,罗什翻译且弘扬龙树(提婆)四论,“扫除封执,直证实相”。可谓对佛教从思想上作了正本清源。罗什以前之《般若》,多偏于虚无,罗什说(毕竟)空,简料前人空无之谈,佛学之精髓,性空无我义,始得显发。罗什诸弟子有关中四杰,僧肇作《不真空论》,斥三家(本无、即色、心无)云:“情尚于无多矣,触言以宾无。”“直好无之谈。”“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倡体用一如,万物自虚。与其师罗什:“物无定相,其性虚矣”。同谓直显《般若》性空义。故僧睿作《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有总结性叙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自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佛学之“空”义,始与玄学之“无”义泾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

  显然,自道安开其端,即僧睿所云:“凿荒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罗什及群弟子正本清源,对般若与玄学作了分辨,般若的“空”已与玄学的“无”彻底剥离了。

  佛典亦有说“无”。如《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卷二十二沙弥白佛:“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案:此明有为生死流转,涅槃为无。有与无截然为二。

  《大涅槃经·迦叶十二之四》卷三十六记佛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皈依处,寂静光明,安稳彼岸,是故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离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案:此明涅槃为有,虚空为无。有与无截然为二。

  何以佛典有时说有,有时说无(空)?

  《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或说有,或说无,各有因缘故无咎,如实际不可思议,性亦如是。世间檀波罗蜜者故有,出世间檀波罗蜜无故空;为破悭贪故,言有檀波罗蜜;破邪见故,言檀波罗蜜无;为度初学者说言有,若圣人心中说言无。”同论《释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著众生故说空,为取相著空众生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如是方便力为众生说法。”

  案:佛陀说有说无,皆是对机方便,非是佛陀出现于世的究竟法。如同论《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上》卷七十六记佛说:“三界虚妄,皆如梦耳!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亦当为众生说三界如梦。”“佛说梦觉无异。”“一切法如化,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同论《释如幻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然而新发意菩萨闻心生惊、怖畏,故佛不得已方便说:“不生灭涅槃不如化。”同论《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卷八十四记《大般若经》佛云:“凡愚人著五受众,著檀波罗蜜乃至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度脱众生生死!”“以众生无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有得,非第一义。”同论《释等学品第六十三》卷七十七:”须菩提答佛言:“是如从本以来不集、不和合,云何有尽?本来不生,云何有灭?是法本来虚诳,无有定相,云何可断?(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如,为学萨婆若,是如常法不可证、不可灭,不可断,是尽、离、断,除颠倒故行,非是究竟。”故吉藏《三论玄义》卷下:“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假说有无,故以非有无为中,有无为假也。”《中论述义》吉藏疏:“佛据实理说无,凡夫分别说有,然虽说有说无二,欲令悟其无二。”故佛对中下根机人说有说无,乃不了义法,佛又说直示了义以破有无之见。如《大智度论·释随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同论《释初品中菩萨功德》卷四:“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偈:“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不著无。是名无作三味。”同论《释初中品·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十二:“有无见是此岸,破有无见智慧名彼岸。”同论《十八不共法》卷二十六:佛答梵志:“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同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卷三十七:“一切世间著有著无。顺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著无。”“著有见、无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同论《释往生品第四之一》卷三十八:“若菩萨见有为、世间、有漏、即堕有见中;若见无为、出世间、无漏,即堕无见中。是有无二见捨,以戏论慧,行于中道,是名慧眼。”被罗什法师赞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其《不真空论》从大乘缘起无自性空义以破有无二边,明万物不真故空。何以万物不真?“物无定相,其性虚矣。”(罗什《维摩诘经》注)。《不真空论》有云:“万物之自虚,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像,故则虽象而非象。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二谛而二于物哉!”肇论明在性空层面上,一切法不真,一切法无异,故不用去有以成无。有即是无故。《不真空论》又云:“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万物)言有是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辩非有。”“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人非真人也。”此明不著有与无两边,一切不真如幻,虽非真者,不无假象。

  佛典中“无”,不作虚无解,而作性空解。

  如《大智度论·随喜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肉眼观故有,以慧眼观则无,是故法法虚诳妄语,应舍离法相。”

  案:此“慧眼观则无”。意即以彻悟的慧眼观蕴、界、处,皆性空无实。

  又如同论《缘起观》卷一:“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说人等?”答曰:“人等世间故有,第一义故无。”

  案:此明人等性空无有实体,故言无(空),此为第一义谛。

  又如同论《释偏学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记佛言:“二相是有(法),不二法是无(法),取色相即是二。”

  案:此明所谓不二法门,是明诸法性空,无有一真实体,认为相有,取著一法(色)是有相,即是二法门。(六祖《坛经》有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有偈:“本来无一物”。此“本来无一物”,乃深切体悟一切法皆幻,此虚幻不实之现象世界,物与我、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平等不二。此义同《大般若经》卷二一三:“观一切法都无自性,皆如虚空。”“一切法皆毕竟空。毕竟空中都无有法,可名能证,可名所证。”“诸菩萨摩诃萨要信解,一切法皆与虚空等,乃得无上正等菩提。”此无、毕竟空,同无自性义。

  《华严经》关于有无问题:

  《菩萨问明品第十》卷十三觉首菩萨答文殊菩萨:“有无二悉灭除,此人于佛为真见。”

  《十住品第十三》卷十六:“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

  《十通品第二十八》卷四十四:“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非有非无。”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卷五十九:“了性皆无性,有无无所著,如是一切智,无尽无所依。”

  《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八》卷七十七:“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

  按:《华严》也明不著有无二边。通达诸法无自性,有(相)无(相)不异,无可著故。《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卷一:“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如来说法,以是为首。”同上之三卷三:“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空寂法,有无二俱离。”“世间非有无,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我说一切法不生灭,有无品不现。”

  复案:佛以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破有无二见。佛又告诫,也不可落在“非有无”见。《大般若经》卷三九二记佛云:“若有情类先有后无(若诸趣生死,先有后无),则菩萨如来,亦有过失;先无后有,理亦不然。”同经卷五七一:“受持净戒得生善趣,是名为有,生恶趣是名为无,乃至修慧能得成圣,是名为有。……若修正念得,出离者名为有,不得为无。”

  按:佛举有情类,先有后无,先无后有,有无二截。不知佛说般若义为无所得。如《放光般若经》卷四记佛云:“如来以俗数得逮觉,亦无有法有所得者,所以者何?若言我得道者,是为大耻!若有二者,亦无逮亦无觉。”

  《中论述记》卷一记人问:“世人尽见诸法是有是无,汝何以独与世间相违,言无所见?”龙树菩萨答:“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成见,灭见安稳法。”吉藏疏云:“浅智者见五大是有,见空大是无;深智者见有知表不有,见无知表不无。《华严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

  案:现代人见森罗万象现象世界为有,见现象世界坏则为无,龙树直斥此为浅智愚夫之见。智慧深睿者,见现象世界也不认为有,见现象世界坏也不认为是无。为什么智慧人有此见地?《华严经》说得很清楚,所有的有法、无法,如果你能了达(彻悟)就知道并不是有,也并不是无。所谓“了达”即具慧眼。前举日本物理学家松下真一作《〈法华经〉与核物理学》所引《华严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现象世界成住坏空的转变。浅智之人,即着相凡夫,认为“成”“住”大千世界即为有,见“坏”“空”即认为无,有无二截。深智之人,则见“成”“住”三千大千世界不执著为有,见“坏”“空”也不执著为无。为什么?因为他了达一切有无法,为非有无。故僧肇《涅槃无名论·妙存第七》:“法无有无之相。”佛陀应世,已明中道,已灭戏论。诸法虽生灭宛然,而未曾生灭;虽不生不灭宛然,而未曾无生灭。然而佛陀涅槃后,余邪复兴。当时“有人说万物从大自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青目释)。有劳龙树菩萨作论,破诸外道迷执。亦对大小乘说二谛中道。破小乘执有,令悟有不有,息其有见,令悟虽因缘有而常毕竟空,故不著有。亦破大乘执空(无),令悟空不空,息其空见,宛然而有,故不滞空。故倡“不生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八不中道,总破一切法。

  科学对宇宙真相的探索,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模型,到17世纪牛顿宇宙模型,又到20世纪的“大爆炸模型”。大爆炸模型是否是终极真理?远远不是。尽管是当今流行的宇宙模型。且有2004年科学新观点报道,夏威夷国家天文台TYCHO SOLARIS教授代表现在科学家的一种新理论。一些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事实上发生在100亿到200亿年的大爆炸是摧毁了宇宙。他说:“我们一直考虑宇宙大爆炸这个问题,并逐渐认识到几乎所有的大爆炸都是毁灭性的,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富有创造性和革命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爆炸以前,宇宙一定是一种令人惊异的景象,但现在剩下的尽是些银河间的灰尘和碎石,而且正以一种无法形容的速度被从大爆炸的中心向外抛出。(2004年12月10日《上海科技报》)20世纪物理学是对经典力学的一次革命,但谁又能说21世纪物理学又会构成对20世纪物理学的一次革命?有一位名叫海会的物理学家说:20世纪的物理学就像托勒蜜的宇宙学一样愚蠢、错误。有些物理学家已设计种种超光速运动的模型,以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到了22世纪、23世纪……同样会有超越前人的所谓革命。

  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终极理论?正如霍金说:“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为什么?正如一些有思想的学者也省悟到这一点:“我们用来描述自然的所有概念都是有限的,它们并不是实在的性质。”“当我们推广自己的经验领域时,我们的理性思惟的局限性就变得明显了。”“我们概念思惟的抽象系统永远无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这个实在的世界。”“我们只能对现实世界作出近似的表达,因而所有理性知识都是有限的。”“虽然人类的理性知识有了惊人的增长,但是并没有比两千年前聪明多少。”“物理学家构造了一系列局部的、近似的理论,其中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加精确,但是没有一个能最终地完全地解释自然现象。”“物理学家开始看到他们关于自然现象的所有理论,包括它们所描述的定律都是精神的产物,具有我们关于实在的概念图像的性质,而不是实在本身。这种概念图式与所有科学理论及其所含的‘自然定律’一样,都是有局限的、近似的。所有的自然现象归根结蒂是相互联系的,要解释其中任何一个都必须了解所有其他的一切,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用分析的方法和推理的方法,是无法同时解释全部自然现象。”“即使靴绊思想已不能用语言或理性的概念来达它的结果,它超越思惟和语言,超出科学疆界而进入了无法思惟的世界。”“但靴绊思想在科学中得到阐述时是有局限、近似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比利时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热著《从混沌到有序》也说到:“不管霍金和其他人取得了多么重要的进步,我们对我们宇宙中大规模变化的知识仍然是不充分的。”“在理解持续过程本身时候,科学是无能为力的。这时须要直觉。”“泰戈尔主张即使存在着绝对真理,这也是人的思惟难以接近的。”佛法有“智解即迷”,“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陀在法华会上早已说过:“假使满世间,皆是舍利弗(智慧第一),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方便品》卷一)。《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卷一记法涌菩萨摩诃萨曰佛言:“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义,称量观察,偏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明白说出“胜义谛相”(即宇宙人生真相),“超过一切寻思所行境相”。《大宝积经》卷三十九也有:“菩提不可以身证,不可以心证。”《华严经·升夜摩天宫第十九》卷十九云:“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于法,究竟无所解。”《坛经·护法品第九》记六祖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此即所谓“禅非智解,智解即迷。”

  日本松下真一所引《华严经》中叙述三千大世界成住坏空,是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有永恒存在的有情、无情实体。同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卷六十一:“或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天宫殿无常门,或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众生受生门,或现……”又如《增一阿含经·七日品第四十之一》卷三十四佛曰:“若七日生,三千大千世界悉皆火起。”“须弥山渐渐融坏,火炎至梵天。”“一切行无常……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经典无非显示佛菩萨悲心,为破常见众生而说无常法。而不是在说明似大爆炸理论说的“无中生有”,“有生于无”。所以无常法(说三千大千世界烧劫,说佛刹微尘数诸天宫无常门)也是方便对机说法。如《入中论》卷二:“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成住坏空),是顺世间转(随顺众生根器而说)。”〔转引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66页〕《大智度论·释十善品第三十八》卷六十记佛云:“般若波罗蜜色(三千大千世界)非常非无常,何以故?是中色(三千大世界)尚不可得,何况常无常,若不著无常,是真般若。”同论《般若相义》卷十八:“诸法实相,非常无常。”同论《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上》卷六十四:“是般若波罗蜜示诸法毕竟实相故,思惟筹量,求常无常相虽能破常等颠倒,般若中受是法,以是能生著心故,思惟筹量。求常无常相不可得定实。”无常不是真谛,何况是常。探索宇宙起始,大爆炸模型,只是著在现象上说有说无,并没说到宇宙的真相。所谓“宇宙生于奇点大爆炸,最后又在挤压下终于奇点”,宇宙出于虚无,又归于虚无,是著有著无著相凡夫之论。故《大涅槃经·菩萨品第十六》卷九记佛说倡:“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同经《法王品第二十二之上》卷二十三:”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此所云“佛法僧”即真理代名词。故说“无中生有”大爆炸模型是违背宇宙真理的,是著我见的翳目颠倒见。如果能破除我法二执,以无我(慧眼)来看宇宙万有,观看宇观、微观世界一切将有一全新的认识。佛典“一境四相”,就是一例子。宇宙万有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不有亦不无,从未产生,也未消灭,法尔如此。即所谓离四句,遣八非。

  不仅仅三千大千世界在生、住、异、灭(无常),万事万物无不在生、住、异、灭、(无常)。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微尘,无不是生、住、异、灭(无常)。为什么只见所谓的宇宙生成于“大爆炸”,不见微尘生成于“大爆炸”呢?为什么不见宇观微观宇宙万有是无常无有实体呢?且佛陀要我们见无常真常,常无常故;要我们于宇宙万有生灭中见不生灭,不生灭中见生灭,这才合《大般若经》:“色即空,空即色”义,才“是真般若”。且《大智度论·释初中十喻》卷六:“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即或大爆炸理论成立,宇宙万有由此生起,此也是“因缘中果”,故“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怎么可以说是“无中生有”?“有已还无”呢?为什么?“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所有法,即宇宙万物,不管有情无情,都是因缘所生,没一点自性。故如镜中像虚幻不实,都是平等无二,怎么可以说有、说无、有无二截呢?!同论《释品照名第四十》卷四记佛云:“一切法有二分:若有若无。是般若波罗蜜中有不应取,无亦不应取,离是有无,即是诸法性。”

  现代科学已从牛顿模型,走到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学、弦论乃至靴袢理论。可是仍有不少的物理学家不承认量子力学物质粒子的波粒二重性,不承认宇宙乃是参与者的宇宙。正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结束语中说的:“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理论的哲学、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涵义。他们大部分都在积极支撑一个,仍然以机械世界观框架为基础的社会。他们并没有看到科学已经超越了这样的观念,而走向一体化的宇宙。其中不但包括我们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早已彻悟(现代物理学家称直觉,佛家称顿悟)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包括人的意识与自然,即人与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因陀罗网”(即称为一体化的宇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故现象世界一切都不是实有的,一切有情都是无我的。两千五百年以来,唯有少数上根利器的弟子能顿悟此真理,他们都停止了一切从我出发的追求,停止了成为光辉形象的修行。他们还苦口婆心地告诫别人,通过任何修持路径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认识真理是没有途径的。八万四千条歧路只是落在时空里的对治眼下病痛而已,它不仅不是走向真理的通道,反而与认识真理背道而驰。彼岸是没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种种神奇玄妙、相好庄严是不足取的。佛只是一个彻底觉悟真相,并现量说明真相的人。他的全部身心不是用来追求什么(悲智觉者决不会追逐幻影),而是以他的大悲愿去唤醒那些还处在颠倒状态的众生(钟鼓醒愚蒙,翻无始迷)。这就是佛陀四十九年说法(除方便黄叶止啼外)向佛弟子及世人开示的终极真理,即拈花宗旨——悲智无我精神。故他反对对神的迷信,他告诫人们宇宙中没有高高在上主宰人世、宇宙的上帝,他自己也是一个人,不是万能的神(佛即众生)。他还说每一个人(乃至众生)都与他一样(众生即佛),不要自认卑下。然而佛陀及历代弟子们,舌蔽唇焦,还是唤不醒在我执(贪欲心)支配下的长期熏染束缚,为了破除人们对佛的错解和迷信,也即破除对时空物质的迷执,在历代佛弟子中出现了呵佛骂祖的特殊门风。但是,大部分佛弟子都在“瞎子摸象”,都在穷毕生精力或在禅定中追求超常的体验和境界,或在古书堆里探索真谛,或在……都在寻求一条通往超凡入圣之路,以祈求改变自身(我)的不足和丑陋,改变自身(我)的无知,改变自身(我)的……以祈求有所得——证果成圣,完全停留在渐教的二法门之中,不懂得方便与究竟,不懂得般若“无所得”的真义。〔1〕他们不知道,或不相信,当认识到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完全溶化在宇宙之中,〔2〕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宇宙精神的体现时,就不再会担忧自己的不完美了。

  真理即是,求之弥远。

  后语:笔者对现代物理学是一个门外汉,凑述此文,故借他人衣作嫁。所参考及引文资料如下:

  1.[美]惠勒演讲集:《物理学与质朴学》,安徽科技出版社。

  2.[英]史蒂芬·霍金:《霍金演讲录》、《时间之谜》,,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比利时〕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4.[英]彼得·柯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根据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编译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

  6.[英]罗伯特·马修斯:《万物终极理论》,《参考消息》2003年12月24日转载英国《焦点》月刊。

  7.李明:《“零”态物时空观》(未出版)。

  8.林墨林:《时间与引力之谜》、《奇异的宇宙空间》,见《飞碟探索》(总110.112期)。

  9.刘宇晖:《宇宙与生命进化》,同上(总123期)。

  10.冯龙:《物质存在的唯一性》,同上(总105期)。

  11.孙昆仑:《时间、空间及讨论》,同上(总69期)。

  12.陈壮叔:《大爆炸之前》,同上(总132期)。

  13.王锡玉:《当代自然科学162难题》,同上(总109期)。

  14.冯龙:《物质存在的唯一性》,同上(总82期)。

  15.傅民杰:《统一能量场》,同上(总117期)。

  16.李继承:《再谈物质的终结》,同上(总118期)。

  17.石剑锋:《双系统世界》,同上。

  18.车乃良:《古太极图精蕴浅解》,同上(总82期)。

  19.陈世忠:《佛陀核心思想——拈花宗旨传入中国后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1〕《思益梵天所问经·如来五力说品第五》梵言:“世尊!何谓方便?”佛说:“如来为众生说佛得无量智慧涅槃,且灭一切烦恼。梵天!我如是方便为众生赞说是法,如来实不得菩提,亦不得涅槃,不得苦,亦不得乐。”

  〔2〕《华严经·十定品二十七之一》卷四十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华严论》卷一:《华严》之众,自身与佛身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别,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界之智水,示做鱼龙;住涅槃大宅,现阴阳而化物,主体自在,交映相参,师弟瓦融,因果通彻,并是如斯之众也。《法华经·安乐第十四》卷五释通润笺:佛说三界众生所见三界之相实有生死,实有涅槃,实有一乘三乘,实有真如三世。何以故?由我明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乘三乘,无非方便,真如三世,总是虚名,故能观彼久远如今日,观众生如己身,观三界如指掌,无有丝毫错谬。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