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全: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张秉全: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彻悟禅师在《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中,有一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此偈的教义依据,出于《佛说阿弥陀经》经文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关于这句经文,各家有不同诠释。
宋元照律师的《阿弥陀经义疏》释云:“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馀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元照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只有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是往生亲因,至于其馀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乃至忏念、苦行一切福业,不过是往生助缘而已。
明大佑法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基本采取元照的说法。他说:“灵芝(即元照)云:欲显持名功胜,先斥馀福为少善根,施、戒、禅、诵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根),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善根,明正行,谓执持名号。福德,约助行。如《观经》云:愿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皆往生助行也。”大佑的说法,与灵芝基本相同。也主张执持名,发愿往生为多善根。但仔细辨味,也略有差异。灵芝所说助行,指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没有提到发菩提心。大佑则直指观经净业三福为往生助行。自然包含第三福中“发菩提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经文均有发菩提心之内容。很明显将发菩提心归入正行。而《观经》把发菩提心列入净业三福中去,成为往生的助因。二经说法有异,如何会通?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是如此融会的:“善根者,观经则如第三福发菩提心,《大本》则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据此,则发凡夫心,是谓无善根。发声闻心者,是谓少善根。”不言而喻,莲池大师肯定了发菩提心是多善根,是正因。大师又说:“福德者,《观经》则孝养父母等,《大本》则修诸功德等。据此则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不作,是为无福德。但作此福,(不发菩提心,回向净土)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谓少福德也。”在这里,大师明确地肯定了,但作此福,而没有发菩提心,是人天有漏之因,是小福德。大师在《疏钞》中还说:“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诸经言,不发正常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故知万善之所根本,是之谓因。然须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济慧,以事实理,辅翼入道,是之谓缘。”也就是说,以菩提心为因,以万善相资为缘,二者辅翼而行,圆成佛道。夫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之大乘净土,故《观经》将净业第三福列入发菩提心,作为助行,与《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皆须发菩提,亦理无障碍,略无乖违之处。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对这几句经文的解释,尤为显豁、简明,他说:“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惟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声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大师独具金刚眼,印定发菩提心是正道,是善根,是往生亲因。施、戒、禅等种种是福德,是往生助缘。而发菩提心,信愿持名,一声声,皆具足多善根,多福德。从而为以下经文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佛现,接引往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藕益《弥陀要解》被印光大师誉为“纵古佛再来,重解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又曰:“为自有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彻悟禅师依藕师所说,故说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