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人在旅途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人在旅途

   出家人,每当外出时,总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别人看见我们时,总是显得莫名,甚至眼里迸出诧异之光,好像遇到外星人一样好奇。继而又想方设法进行探问。话题无非是:年纪轻轻,怎么就遁入空门,肯定是受到打击或挫折等。比如工作不如意,恋爱失败等。当我们回答说:我们选择出家,是自愿的,因为出家修行,它是一条光明之道。又因为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并没有受到任何打击与挫折。他们不信,更无法理解。也难怪,因为随俗入流,结婚营家,这本是人生规律,人们早以相习为俗了,你若反其道而行,就成了"怪人"。这知见之深,不禁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鲽夫,非常疼爱他五岁的儿子。某天有事外出,土匪来了,燃烧整个村庄,并掳走他儿。当他回来时,看见满目残垣,惊骇万分,他以为一具烧焦了的幼童尸体就是他的儿子,不由地撕拉自己的头发,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起来,他为"儿子"举行了一个非常精美的丝绒袋。劳作睡眠,吃饭时,他一直把这骨灰袋带在身边。

  一天,其儿从土匪那逃回,半夜时分来到父亲的新茅舍,他敲着父亲的门,可以想象,那时年轻的父亲,仍带着那只骨灰袋泪流不止。父亲问:"谁呀?"孩子说:"是我,爸爸开门那,是你儿子。"在痛苦的精神状态下,父亲以为是那些调皮孩对他恶作剧。他大吼着赶走那孩子。接着又哭泣起来了。儿子频频敲门,其父就是不开门。无奈,儿子只好走了。

  执定知见不是理解的好办法,理解意味着抛开你的知见。你必须能够超越你的知见。就像爬楼梯一样,如果你在梯子的第九层,以为自己已经爬得很高了。那么,你就没有希望爬到最高层去,这其中的决窍就是放下。佛教的理解方法就是:为了超越,要把知见置之一边。

  削发出家,这是人生道路之一,它既是一种宗教自由,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睿智方式。出家人的生活,用一首偈可表达:"毁其形好着袈裟,勤修善根息世尘。世间财宝我不爱,唯求佛道无价珍。"它是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外式。出家人远离名利,甘于淡泊,又如虚空风,漂泊无侣,游化观方,纵任自在,随处弘道,不局坊寺,望刹为居,四海为食。南传佛教一首偈更能体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谁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然。

  回视我们芸芸众生这条古老轮回之路:都在急急忙忙苦追求呢。无非是为了这个永远填不满的私欲。如今,物质生活提高生活享受高档。就物质种类,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交谈有电话、电脑、写信靠传真、QQ、出门坐飞机,冷暖靠空调……在新奇刺激下,花样百出,令人目不暇接。尽管我们时代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生享用的富足,是以前任何时代望尘莫及。但是,人们还在急急忙忙苦追求。换一个角度说,难道衣食丰足,就是人生的意义?诚然不是,生存与生活是两个概念不同的词汇,温暖饱足仅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而衣食丰盛未能满足人类对幸福的需求。有了生存,便应好自生活。否则,又何其名生存。《智论》有一段话,大意是:"我们拥有健康身躯具有丰富的智慧,就应追求真正人生,切勿像禽兽,只为吃喝而生存,如此唐受身智慧。"

  人的一生就如在不同的旅途之中,虽有长有短,无非都是娑婆过客,匆匆一晃,即逝。又如我们租住旅馆一样,期限一到,就得离开,没有任何可言。所以,只要你选择了生活,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生的道路,本就不同。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