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学禅的心路历程(海天)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9日
来源:   作者:海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学禅的心路历程(海天)

   学禅的心路历程

  海天

  1989年我在大学读四年级时,听洪修平老师讲的一门课“禅宗与中国文化”。有一次,洪修平老师介绍去北方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在课上介绍了《禅》杂志的创刊,课后借阅了这本创刊号,从此开始了与《禅》刊的近十年因缘。

  那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懂禅,好象也并未与同学谈禅说道,但同学们无形当中却视我为禅道中人。有一次,张帆同学便给我出了一个“公案”: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问我:“你说我是进来,还是出去?”害得我思量多时不得其解。

  同年考入武汉大学读中国哲学史研究生,一年级时在汽轮发电机厂锻炼,与总舜同居一室,颇相与,当时与他一起读弘一法师的诗文,谈论佛学,抄阅《金刚经集注》。《金刚经集注》是明朝朱棣皇帝组织主编的,在每句经文后集录了历代名僧、居士的注解、阐发。总舜很喜欢其中川禅师的诗颂;我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个字都以绳头小楷专注抄写,每句话都于头脑中思量,算是与许多古德先贤对话吧。不过当时受益最多的还是对《金刚经集注》的专注抄录。《金刚经集注》经、注总共有十万字吧,硬是用近一年的时间抄录完毕。记得当时每天晚饭后一抄就抄四五个小时,有时疲累了,真想放弃,也不时从中体会出专心的乐趣,自谓练字即练心,有时竟能把心专注于一笔一画,甚或一笔一画的每一瞬息过程。不管修行任何法门:参禅、念佛,贵在专心,贵在心不外驰,绵绵密密,没有间断。所以后来念及当初抄写《金刚经集注》的专心,常感对自心自性熏陶颇深。

  其时补订了89年的《禅》刊,于其中了解到禅宗颇强调找到自己内在本来面目。我当时想,既然每个人都有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自己里面,又不在别的地方,自己一定能找到的,所以便对照禅刊所示、经典所述,于内心去找那本来面目。这当然不是什么易事。不过有一段时间我想我找到了,本来面目便是那不思量时昭昭明明的觉照,找到它时我有一种“桶底脱落”的觉受,因为一个人依于累劫的习惯,所依靠的常是名利、更微细的是法相、我执、不肯放舍,恐怕放舍了会无所依凭,会空落落。实际上只有这昭昭明明的觉照才是不动不摇,才是一切心念的本根,才是真正的依归;其他一切心念、一切名相、一切“我”、一切名利都是生灭无常的,不可靠的,放弃了对这些的执着,以此觉照为依归,会有“桶底脱落”的觉受。不过我的这一觉悟并不是参公案、参话头、念佛达到一定的定境终于明白的,而是对照古德时贤的指示于心上解证的。这样的认识机缘因为是出于找到的兴趣,没有苦求实参的苦心,所以方寸中荆棘仍在,甚至产生副作用,使我在日后的修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因为是依照古德时贤的指示,在自心上寻索,所以形成好思维的习惯:虽然凡事最后都能在本来面目上找到依归,但思虑的习气常令自己不能长久安止于本来的清净、安祥上;比如发现本来面目是从无思量时发现的,以后静坐时便着力于止念,安止于无念时的光明,结果不喜动心动念,常与心念打架,必欲止之而后快;不喜事缘,因为在事境上不能安住于本心。后来领悟到应“随缘认得性”,却是因为在生活中碰了壁,发现自己喜欢独处,与人世格格不入。孔子说:“道不远人,为道而远人,非道也。”所以我想,本心一定不是只有在静坐无念时才能找到的,而应于一切事境上都能找到。后来终于明白于一切事境上都有觉照的心。

  人的习气力量很强,不克服习气,心灵便容易迷失在习气上,为事境所转,而不能无间断地安住于本心的清净上,不能以本性主导心念、事境,所以要修炼自心,不令在六道轮回中讨活计,回向于道。修练要依法,法是用来对付习气的。法与心的道理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明了的。因为当初悟明本心的机缘,在法与心二者的关系上,我有偏重心、忽视法的倾向:于打坐时不依定法,一味止心明性;即使学习一种法门以后,仍旧习难改,未能专心以法治念、化念,常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在那里怀疑:是依心呢?是依法呢?现在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仍然不时迷失其间。古人强调先明心见性后得法修行(如五祖传法给六祖),是强调明心见性对修行的重要性,未明心见性而修法易执神通、法相,不知为何而修;但明心性而不依法修行便难转习气,难于依止本心,难于打成一片。

  我是一个读书人,对世情缺乏认识,读书时迷于参究本来面目,又因为认为清净才能安住于本来面目,在为人处世上形成拒缘的习气,即使参加工作后仍把自己封闭于一隅,事到如今便发现不仅自己不能接受他人,也难于为他人为社会所接受。——这便是学禅与立世的矛盾。由是认识到,所谓找到本来面目,认识自己,不仅仅是认识内在不动不摇、含摄万法、无所不包的本性,还包含认识自己的因缘、自己的习性,以根据本性与习性找出既适合自己又自利利他的事业、道路,自立于世。人在当世不可无志气、无事业,佛陀所谓“八正道”中有“正业”一条,也是说明人在当世必须选择自己的路,借此自立,借此与人相处,与世相与,由是才可以有自信心,才可以从容办道。人不自立、不自信,如何能把心安住于本来呢?

  再就是自己很长时间以为禅只一味——清净,只能在无事缘时得,无念虑时得。近期才渐渐明白,一味追求清净,在得到清净的同时也失去了生命的光彩、生命的活力;实际上,禅本身就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超越,在生活中创造,在生活中坚定,在生活中享受安祥。静坐时固然可以专心调和身心,安住本性,日间则可以此安祥的觉受、明辩的智慧、无生法忍待人处事。世情的纷杂不免令我们疲于应付,我们不可能于应付世情时刻刻保持安和,那时我们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原谅自己还不是神圣,不妨借此锻炼自己的机敏,等事缘稍歇时对身心再加收拾。云门宗所谓“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曹洞宗所谓有时先敲后唱,有时先唱后敲,有时边敲边唱,有时不敲不唱,说的是在不同事机上的应机心法。实际上,只要自己作得了主,尽可任心卷舒自在。行住坐卧都是禅,不是要在任何事缘上都收心住于清净,而是在任何事缘上都能超越、创造,都能得一份自在、安祥,总之能作得了主。

  学禅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只要对自己诚实、不自欺,随时调整自己,便能不断升华,在慧德两方面提升自己。我以上的认识是自己走到今日认识到的,前面的路还长,需要坚持不懈走向前。

  我最初接触禅,与《禅》的创刊同时,在这些年的修学过程中,《禅》始终与我同在:是她把我领进门,是她不断给我修行的资粮,给我提醒,给我安慰……我在修学过程中也不时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禅》刊的读者共享。《禅》刊的刊行已历十个年头,我在禅修上也走了十年的心路历程。愿以此文祝贺《禅》刊的十岁生日,愿《禅》越办越好,给众多学子以提示,以禅悦。(1999年元旦前夜)

  禅刊 1999年度第三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