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些光学现象阐明心外无法(王守益)
由一些光学现象阐明心外无法(王守益)
您想了解《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吗?本文能提供您清楚的验证与了解。
摘要:
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佛法,真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本文就是在人类生活经验中抽取一些光学现象,来说明佛法的精义。这些光学现象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是极简单的科学;而有关佛法的部分则是其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将研究的结果拿来和佛学上的几部重要经典相验证,藉以消除佛经的神秘及难懂。本文的中心部分在于提出「心相空间」的理念,藉此不单可以将科学与佛学沟通及连结,而且对于人心及宇宙的关系,乃至其虚妄与真实都能够提供充分及彻底地了解。最后本文简单地提出由此修佛成道的方法,以供有缘人作参考。
一、几种常见的光学现象
1.烛光的倒像:假设我们面前有一支烛,它正在燃烧着,火光是向上的。但从中学的物理教科书里我们就知道它在我们眼内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一个倒像,即燃烧的火光是向下的。构成这倒像的原因是我们的眼睛犹如凸透镜一般,只能呈现出倒像。因此,我们看到的人是倒立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图1是从某一本书上影印下来的,从此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倒像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倒像的情形我们是不能直接觉察出来的,我们看到及感觉到的都只是正像,甚至还可以用手触摸来确定确实是正像。
图1
我举出这个倒像实验的目的是想说明人体内或心内有一些调制(modulation)功能及作用,将我们所得的光学数据作了倒像的处理。这就像电脑机器人中装置有电脑软体程式一样。
图2
2.波长与色彩:色彩的来源在物理上是很清楚的。一物体的颜色是由照射到那个物体的光反射到观察者眼睛内网膜上,网膜得到刺激生出讯号,再由神经等作用给出心上的颜色的感觉。反射光波长较长的显出偏红色,波长较短的偏向紫色,这样子我们就能看到那个物体的五颜六色。所以颜色只是代表那物体反射光波长的分布情形,而且是我们自己内心所显现的。另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们观测者眼睛也加上了大幅度的调制作用;这可从图2看出来,红外和紫外都被切除了,在黄色与绿色中间约五千五百埃波长的地方得到最大的响应。这是从普通物理学书上的图形影印下来的,它适合普通人的眼睛。有色盲的人及一些有特异能力的人,他们眼睛的特性曲线与图2就可以有大大不同之处。至于其他生物的眼睛当然也可以大不相同;例如猫狗之属可能对红外线部分有相当好的响应,因为它们夜间看东西比人类要清楚很多。
我举这个实验现象的目的也是说明人体内或心内有颜色的「着色」或染色作用;同时也有大幅的调制作用(指特性曲线对于红外及紫外波长的切除等等)。
图3
3.大镜中像:如图3,一片干净的镜子反射出观测者背后的烛光。因为镜子很大,观测者不觉得他的前面是镜子,以为虚像的烛光是真实的烛光。观测者受了大镜子的欺骗,感觉到虚像烛光的真实与直接。其实受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计算程式是按照光走直线这样来计算的。如果镜子不够大或不够干净,观测者可以辨别是镜子在反射,他也可以运用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感觉出真实烛光的位置,而不致受骗了。
这个例子显示我们内心的结构具备了计算、研判、认定、感觉为真实等等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察觉这些复杂的过程而是直接去感受的,因此不能知道它是虚像的烛光。
4.闭目观想:假设有一位喜好蛋糕的女孩(如图4)。她张大眼睛看见了一个三层蛋糕在她面前(图a)。她闭上眼睛后,不禁要回想这美丽的蛋糕(图b)──这种观想是大家都有过经验的。也许过了很多年,仍然能够观想出来。
这种观想能力的具备,表示我们内心的程式有录放影机的功能,可以将影像录起来,记忆存档,想看的时候再放出来。
图4
5.作梦的梦境:作梦时的感觉是很真实的。图5表达此人梦到自己在回家的途中,也许在徘徊,也许在省思。左下角画的一只狗,它也有梦,梦到的可能是一只大骨头。
图5
作梦除了显示内心结构有放影机功能之外,另外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省思:(一)梦中所涉的境遇有时在后来的生活中确实会出现;这应表示内心结构包含着若干微妙的因素,甚至可以超越时间的先后秩序。(二)梦境所发生的处所究竟在「身」内或是在「身」外?在「心」内或是在「心」外?「身」与「心」的范围该如何定位?又如何圆融?
6.眼现空花:假设一个人,尤其是体弱或贫血的人,蹲立在地上。他一下子突然站起来(如图6)时,可能觉得眼冒金花。这样的经验我想很多人都有过,只是并没有很在意它。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些金花的性质:很显然这些花不是实有的,而是一种「空华相」,只有当事人看得见,在旁边的人却看不见,而且一下子就消失了;有时候打一个喷嚏,也会看见很多金花。
图6
这里的重点是要看这些金花发生的处所在哪里?在身内或身外?在心内或是心外?答案是很容易得出的──我们看到的金花是在头上及眼前,甚至还在四周一亮即灭。所以我们会觉得金花在身外,但也不能说在身内就一定没有。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应是在「心内」;因为如果是在心外,根据前面第2个例子,我们没法子看到心外的东西,所以就不可能看到金花了。综合来说,这种空中金花──心中形象(心相)的发生处所或所发生的空间应是在心内而不局限于身内,是可以在身外的;于是我们对「心」的范围究竟在哪里、有多大,就感到有兴趣去深入探讨。
二、心相的空间
1.如图7,设原有一物,如一烛光。原本不知此烛及火焰是红色或是其他彩色。一观测者的内心结构经过倒像处理、色彩调制(染色过程)、距离计数、经验(指内心程式)研判、认定、执着它是一支真实的红色或彩色的蜡烛。重点是观测者所得的像(心相)已非原来物体的像;而原物体本来的像,我们若不观测则无法得知。不管我们用甚么方法去观测,此观测方法所得的结果总是这种观测方法下的产物,已不是原来的东西。所以严格地说,我们无法获知该物体的本来真象,所获知的都是我们心中所生的形象(心相)。
2.为方便讨论起见,我们可以用三度空间加时间的实际座标系统来考虑。设图7右边的座标系统为物理空间的真实系统,它可以用来描述一支烛的位置及这支燃烧着的烛对于时间的变化。因为我们观测者所看到的红色或彩色烛,是原来的烛经过我们内心结构作过染色等调制作用所生的影像,而必然不是这支烛原来的颜色及形象,严格讲应该说这支烛本来是不能说有颜色或是无颜色。为了表达清晰起见,我们可以使用两个座标系来描叙,如图7左右二边的二座标系。在左边座标系内,我们可以看到烛是红色或彩色的。
图7
反之,在右边的座标系统中就不能确定其有无色彩等特性;因为在这里我们假设这物体(烛)有它的客观的独立存在,而且未受到观测过程的影响。所以右边这个座标所描述的空间可以称为假设存在的「客观空间」。相对地,左边座标系统所描述的空间可以称为观测者实际观测的主观心理的「心相空间」。用「心相」的意思是指这种空间是内心所现形象的场所。又因为这两件物体(两支烛)应该就是同一支烛,这两组座标系统应该重合为一个,如虚线箭头所示(因座标原点位置本来可以自由选取,当然可以选取它们重合在一起)。
从上述可知:每位观测者都有一个他自己的心相空间,以描述他的心相;而每个人的心相(心中形象)当然也各自不同。如前述色盲人以及有特异能力的人,他们所得的心中形象显然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个别有所不同的形象或心相,在《楞严经》里称之为「别业妄见」。又因我们多数人所见到的某物体(如红烛),虽然彼此不能真正作比较,但都认定是得到相同的心中形象;这在《楞严经》里称之为「同份妄见」,因为多数人的视觉特性曲线(见图2)大致是相同(同份)的。
这种由视觉所得的心相空间,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万象世界,即是《圆觉经》所谓「六尘缘影」中的「色」尘缘影;因为我们是「缘」着原来物体(如原来的烛)的特性(对反射光波波长的选择性)而得到该物体(红色烛)的「影」像。
三、阐明心外无法
1.心相空间的范围:由上面各节已然得知世界万象都是由心所现,即《楞严经》所说的「因心成体」。现在我们要探究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心之外还有东西吗?我们前面引用的红烛等东西在假设存在的客观空间里可能实际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例如我们作梦的梦境可以不必与「客观空间」相对应,但它很显然也是「心相空间」的事物,因为梦境必然是心中所现出的。其他如幻想、回忆、思维等等,无不也是心相空间之物。换言之,「心相空间」可以与「客观空间」相合,也可以包含抽象而非局限在客观空间之内的东西。用佛学字眼来讲,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在心相的范围里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涅槃的清净相也应纳入心相之内)。所以真正是「心包万法」,没有甚么不是被心所含摄的,也即是「心外无法」了。因为心外如果还有法的话,那种法既在心外,即为「心」所不知;心既不知,对心而言就等于没有那种法了。从这里又可以导出另一种「心外无法」的意义,即是如果要想修习佛法而成道的话,他必须要从心上着手,心外即无成佛之法了。这原因很简单,因为万法只能由心显现,即所谓「万法唯心」。我们要成佛、要证寂灭──寂灭相也是心中的一种清净相──必须要在清净心上修行,即直指人心,心外别无他法,此即是「心外无法」了。
2.《楞严经》的具体印证:我们在上面已说明心相空间包含了物理世界为其一部分,我们也知道这个空间就是自己的心的活动范围,亦即自己精神意识所在的处所;它充塞宇宙,而且不止于此。但通常人们却只认为自己的心大约是局限在自己的身体里面,不能把自己广大无限的心的本有体量(法身)发挥出来,这实在很可惜。关于这一点,我在下面将整页《楞严经》影印出来作几点说明及印证。这页《楞严经》(见图8)是该经卷二中「十番显见」的「显见不失」的结尾部分。第一点:在第四行里佛陀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这是佛陀表示一切色法及心法都是自己内心所现的,即心相空间之物。佛陀接着又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不单表示一切皆心中所现,而且更进一步强调本体真心的独特功能不是因缘法所可以解释的(请参阅本人于一九八九年七月廿七日在台北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佛学研讨会上所发表的「从科学与佛学观点看因与果的观念」)。
图8
所以佛陀用妙明、真精、妙心等等超乎常情的词来形容本体的真心。第二点:在第八行:「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这是说一般人迷惑不知,认定自己的心必在身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表示自己的肉身以及肉身外的山河、虚空、大地,即一切万象都是本体真心所现之物。第三点:「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这表示我们心的本有体量是像百千大海那样的广大无限,但我们放弃了不要,而只认定一个小水泡以为是全部的大海,即是认自己肉身内的心为心的全部,这真是加倍的迷人了。「加倍」的意思表示不但不知道外洎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心中之物,而且还认定一个小水泡就是自己的全部。
四、讨论与结论
1.与诸经相验证:我们从科学的领域──即几种光学现象──推导出心相空间的世界观。从此更可了解「心外无法」及「万法唯心」的理念。在上面曾引用《楞严经》「显见不失」来印证心包万法等观念,下面将简略地引出几种在修证上极为重要的佛经,以增加科学与佛学的相通性。在《金刚经》里我们记得有这样的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与我们心相空间的理念是完全相合的,因为我们所见的相,红红绿绿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染色出来的,自然都是虚妄不实的了。《金刚经》最后的「六如偈」更是强力地表达了这种虚妄不实的感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另一部理趣极高的《圆觉经》是佛陀对十二位大菩萨的开示。其中第一品与文殊菩萨的开示即谈到「无明」的由来:佛陀明白表示无明是因为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这空中华的空花相以及六尘缘影的理念我们在前面都曾举例说明过;在这里更可以了解无明的真正含义,即是对四大(地水火风)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缘影的虚妄性不能明白的意思。再一部是最为普遍流行的经典,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的《六祖坛经》。在这部经里最相关的莫过于「忏悔品」第六的「四弘誓愿」,即「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及以下的三句。这表示「度众生」即是「度自心众生」,也就是度心相空间的众生;因为我们所看到在外面的众生的形象,其实就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生的众生的形象。六祖另一件引人入胜的趣事是「自序品」第一的二僧谈论风旛的故事,二僧中「一曰风动,一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当时「一众骇然」。现在我们了达了心相空间的理念后,就知道世界万象的变化,无一不是它们对应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心相)的变化。二僧说风动、说旛动,都不是最正确最切实的说法,因为他们对「风」与「旛」及「动」与「静」都有过份的认定与执着,而只有说自己相对应的心相在动,才是最真实的叙述。
2.简谈修佛之道:修佛成道其实就是在探求人生的奥秘以及宇宙万象的究竟真理。我们了知心相空间的理念其实就是在修一心三观的假观。当我们知道所有相皆是虚妄之后,我们需要求真,就要离开假相;妄念不生,就是在修空观。又因为空观仍有空相,要更进一步求真,不为空相所局限,所以空也要离。最后空假双离,即是在修中观。待空假都能双离,不为任何一法所限,即得大自在解脱,即是成道。《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倘若我们能知妄、离妄,离假、空诸相,即得成就。
3.结论:科学是在追求现象界的真理,佛法则是追求现象界及超现象界(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在现象界的部分科学与佛法是并行而不相违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几则简单的光学实验导引出心相空间的理念,而且这心相空间的理念是直接与佛经所述的内涵相契合的。但如果要追求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这就不是科学的目标,在科学里就不谈了,这是属于本体的部分,应该是科学的哲学所研讨的范畴。但当代哲学的探讨方法常以思维逻辑为它必要的工具,这与佛法离言绝思、实修实证的方法大不相同。我个人觉得如果哲学家及科学家能够共同参与佛法上的实修实证,且证到无上解脱的境界,再来回馈哲学及科学,则人类文化幸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