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艾雅·凯玛:无明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来源:   作者:艾雅·凯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艾雅·凯玛:无明

 

  无明并不是指无知。在佛学词汇里,无明只是指一件事——那就是不了解四圣谛。无明是生死轮回(samsara)的开始。四圣谛是佛法最核心的部分。假如忽略它的话,我们就错失了佛法的本质。

  我们或许学习了一些比较能接受的、不那么困难的教法。也许我们喜欢听到关系开悟的事;或是很高兴不必回应别人不礼貌的态度;或是希望在漫长的禅坐中能有不寻常的经验;或是喜欢慈悲、布施和利他。当然这些都是佛陀的教导,但是当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教法时,那就像只是绕着佛塔外围逡巡而已。这种平常的习性冲淡了教法的力量。在佛法外围徘徊只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我们会开始怀疑是否应继续禅坐和修行,还是去过比较舒适愉快的生活。

  就人间来说,生命的本质和实体是有漏的(苦)。生命是不圆满的、相对的,是身体和心灵上不断的苦楚。出生就是苦,也是所有苦的新开始。假如个人经验还没有让我们体会到内在的平静和圆满,那么什么是我们的选择呢?有什么道路我们可以走呢?

  佛陀的回答是“不死”,或者说是涅槃,就是不再轮回。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在下辈子生在更好的家庭、有更多的钱、更多的朋友、更健康的身体、更聪明的头脑吗?这就是答案吗?或许有人希望生在天界?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对的。他们认为篱笆外的草总是绿一些。或许是吧。其他世界的有些东西是满吸引人的。但是假如我们知道生就是苦,我们就知道生于哪个世界都是苦。

  怎么会“不死”呢?涅槃的不死是因为没有再生,只要没有生,就不会有死。假如有不死,假如我们承认生是苦,那么摆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趋向不死的道。光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经验,和学习一些佛法,这是不够的。自己的心灵还必须说:“除了获得不死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要生起这样的信念,有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吃足苦头。当然没有人希望这样,不过有了许多苦的经验,却能使我们有那样的动机。在佛陀的本生故事里,有许多是关于妇女失去她们的家人、所爱的人、无处可依靠时所经历的苦。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里,有许多方式可以排遣这样的苦。我们可以去沙滩、享受着海水,或者出国去印度、去地中海沿岸的度假胜地,或者去发展另一段新关系,或者去吃中国料理。不论是哪一种排遣方式,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串连起来,就像是一幕幕的浮光掠影,它们总是短暂的。除非整个经验能够变得很清晰,否则我们的精神成长总是摇摆不定。禅门有句话说:“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就是走路。当你在跑的时候,就是跑。不可以要走不走,要跑不跑的。”不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做什么,让我们真正的走,稳定地走,坚决地走。

  唯一会使我们偏离菩提道的,是感官的接触。佛陀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诫感官欲望的危险。我们应该检验佛陀的话是不是正确的,或者只是讲些不曾听过的有趣故事而已。解脱之道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佛法是不会活在书本里或是别人的话语中;它只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去检验是不是所有的愉悦都来自感官的接触,而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缺乏感官的接触、或者是接触到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我们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愉悦的感官接触,或者是走在坚定的道路上,引导我们出离生老病死,出离所有的苦。有趣的是,只有少数的人选择后者。苦是使我们选择坚定的道路而决心修行的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勇气来选择佛法之道。假如我们走向出离苦的这条路,我们必须舍弃许多的执著。这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必须舍弃过去认为会带来快乐和满足的许多事。我们需要勇气与它们断绝关系,自己单独站起来。但是那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喜欢和我们的老朋友相处,或者是再也不和亲人见面。我们是放开执著、渴求和所拥有的一切,相信没有什么事会比解脱更重要,所有的能量和考虑都是为了求得解脱。

  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功。之后我们所有的经验——愉快的、不愉快的、不好也不坏的——都成为佛法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也会视之为一种训练。假如有不愉快的感觉生起,我们会马上知道,“这是不愉快的感觉,现在我准备要反应。但是我不要这样做,我同样也可以放弃这反应。”假如我们仍旧执著于感官的接触,那这就不管用了。我们不可能同时有八正道,又有感官欲望,我们只能选择鱼或是熊掌。而且,恪守八正道极有可能会有一些不太愉快的感官接触,因为它需要自我规范和自我守护,所以有时候会有不愉快的感觉。

  我们也不能希望马上成功。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一旦知道了方向,而且不再需要作选择,或者担心是否需要有人导引时,安定的感觉就会生起。我们可以依靠佛陀,但我们不需要再去决定趋向解脱的路。我们有生活的明确引导。

  我们的最大困难是找出什么对“我”是好的。“我”的本质在哪里?我们有五蕴(khandhas)——身体和心灵的五个层面,我们有四大元素和身体的三十二部分。没有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特殊的——每个人都一样。我不需要去发现什么对我有好处。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愉悦的感官接触和息灭苦之间作选择而已。而那个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假如我们不再忽视四圣谛,而且把它们当做是我们生活的重心,那么无明就会减弱。无明要完全消失,要等到第三圣谛的实践,也就是我们已获得解脱、涅槃,息灭所有的苦。直到那时候,我们才灭除了无明的根本——对“我”的执著。

  所有佛陀的不同教法,主要是帮助我们坚持正道。在经典中,舍利弗尊者列举了许多开发正见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增加理解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观察自己说话、想法和行为的动机。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好的时候,我们必须反省一下自己的动机。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反躬自问。动机就像冰山一样——看得到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看不到的。除非我们学会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我们会知道行为是由“我”所控制。我们必须为了净化来检验我们的动机:我们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这些动机是出于自我肯定,还是出于恐惧?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企图,因为我们创造自己的业力。就像我们日常课诵所诵的:“我拥有自己的业,继承自己的业。”

  戒的基础在于正语、正业和正命。没有这些作为坚定的引导,我们所有个人的力量都将白费。我们的能量并不是来自于身体,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定,这安定只有在自觉无咎的情况下才会生起。想要依靠某人,会让我们变得软弱,这是很危险的。别人和我们都一样是无常的,母亲、父亲、先生、太太、老师,有一天都会分离、死亡或是改变心意,或是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不在身旁。我们需要有个很好的守护者,能小心地保护我们的步伐。

  正精进、正念、正定,需要深植在内心中。正精进是指持续不懈怠,不只是在禅修中,也在我们所有清醒的时候。假如我们还没有学会或是了解新的东西,或者没有帮助或爱过他人,我们这一天就白费了。日子是珍贵的,而且只能过一次。过去已经过去,而未来我们不可知。下班飞机可能坠毁,下班公车可能会翻车,所以当下是最好的修行时机。不能说我们过去就这么活过来的,将来也会一样。除非我们能把握每一天,对自己和佛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不算是正精进。当正精进成为习惯后,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益处。

  时时刻刻都维持正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种理想,很难达成。除非我们下定决心时时刻刻增加念住,否则我们会很轻易地忘记修行。念住并不是一句话或者是佛陀所教的法,而是具有意义的心灵状态。我们必须把握此时此刻,对内境外境了然于胸。我们要觉知自己的动机,而且学习改变不健康的想法和情绪,使其成为健全的想法。念住是心理的活动,它自然会消除所有的苦。它明白地告诉我们,除了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外,没有其他的现象。刚开始念住会让我们远离对过去和未来的忧虑恐惧,而安住于现在。最后,它会指向正见。

  当正定生起时,我们应努力去实修。“止”的一个层面是舍离,舍离愉悦的色、声、味、触和想法。我们通常会非常喜欢感官接触,而且会很强烈地执著它们。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禅定能力有足够的自信。虽然觉得困难,但我们会克服它的。

  我们内心要准备妥当,把四圣谛和八正道当做是日常生活的重心,而其他的都在其次。假如我们对佛法的兴趣已超过理性的了解时,我们会希望依循这些真理来生活,而这就是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