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9日
来源:   作者:曾琦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如何解决深信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提出了“六信”,从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源和所产生的现象阐述了“信”的本质,以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圆满地阐述了“理”(本质)与“事”(现象)辩证关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告诉一切众生为什么应该“深信”净土法门是挽救众生走出生死轮回苦海的捷径。

  第一、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就是相信自己,什么叫做相信自己呢?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

  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外境所分别尘影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量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变现的物境。我虽然昏沉迷失本心,生起见思种种烦恼,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出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相信自己。

  蕅益大师这样的阐述,已经论及到生命的本质问题,也阐述到了佛教根本的世界观问题,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是指轮回于六道的众生所拥有三个不同的生命层次,万法是指大千世界种种不同,这一切不同的现象,都来自我们的心。这个心一旦清净,就会生出净土,一旦污浊,产生见思二惑就会轮回到三界六道中。

  “心净则佛土净”,如果我们的心中一念清净,我们的人间也即是净土。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中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我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污秽和丑恶”。螺髻梵王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见此土不清净。舍利弗!菩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内心清净。只要开发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装饰。净心诫观说:“德如螺髻梵,到处是西方。”

  第二、信他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相信佛陀所说为实,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说:

  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诚,绝无虚发,六方诸佛乃至十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赞叹,句句真实。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这就叫信他。

  为了证明一个事实的存在,佛教的论理学叫做因明,它提出了现量、比量、圣教量三个概念。现量是我们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得到的,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五识可以分别出色声香味触五尘。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道理。

  佛陀所说的言教就是圣教量,因为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得到,也不能通过比量得出事实是否真实存在,这个时候就只能相信佛陀不会欺骗我们,他所说一定是诚实之言。相信圣教量,死心踏地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一生成佛,到那时就亲证佛言不虚了。

  第三、信因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因,就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蕅益大师说:

  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做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信因。

  三界六道都是一念不同而形成,有善因就生三善道,有恶因就生三恶道,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有念佛的前因,那么就必定有成佛的果。散心称名,例如樵夫因畏虎而念“南无佛”而去除畏惧,得到平安,后世因不为善,经过很长时间受苦,但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还是得度了。现在我们一心不乱念佛,那与散心念佛就有天壤之别了,其成佛时间与散心念佛也截然不同了,往生西方极乐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第四、信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果,就是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的道理,因果不爽。蕅益大师说:

  深信西方净土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有形体,锣鼓敲响必定有声音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信果。

  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是念佛三昧,三昧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因为正念在心,离开各种私心杂念,所以就能够生出净土。众生因为私心杂念太多,所以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这些杂念若有上品善念则在天道,中品善念则在人道,下品善念则生阿修罗道。西方净土全因念佛正因而来,所以就不会再有轮回,一生成佛。

  第五、信事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事,就是相信在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蕅益大师说:

  深信今天心中一念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信事。

  既然三界六道唯心而造,那么真正的净土也来源于我们心中,既然来源于我们心中,那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西方净土也就理所当然了。释迦牟尼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从唯心净土的道理来看,这是实话,而不是神话。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世界就在我们人类,那么他的净土也在人类世界。可佛陀眼中的娑婆世界是净土,而我们眼中的娑婆世界却并非净土,这是清净心和非清净心的区别而形成的。

  第六、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信理,就是相信西方净土的物质世界也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心中。 蕅益大师说:

  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土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在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其贤圣伴侣诸上善人,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物的虚妄相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他人与外境都是自己。我的心性遍布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布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布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内有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彼此不相妨碍。这就叫信理。

  信理是一种最高境界,从理上来说,我们眼前的世界也是西方净土,并非需要离开娑婆世界去寻找另外的西方世界。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他所居住的就是净土。所以从“信理”这么一个道理出发,我们很多高僧大德提出建立“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的理想。只要我们相信心净则土净,又何必舍近求远,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既然菩提不离开众生,那么我们在三界六道正好普渡众生而成佛道,离开众生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建立了“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西方净土也就在我们眼前。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不能因为“信理”就否定了“信事”,理与事是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统一的。不仅理事圆融、自他也是圆融的。因为有理就必有事,有自就必有他。相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相信自己此一心念与佛无异,所以也就应该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自己不离开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净土。从“信自”可以延伸到“信理”。既然净土不出于我一念之外,一切净土都是唯心所造,那么西方净土怎么就不存在呢?所以从“信他”可以延伸到“信事”,西方净土也并非离开我们一念之外,它的存在是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

  信因与信果也可联系起来看,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净土,这是前因,从信理来讲不离一心,从信他来讲,阿弥陀佛的心与众生心没有区别,既然阿弥陀佛以净心成就了净土,那么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怎么就不能成就净土呢?所以念佛让我心清净是因,往生极乐净土是果。自他、因果、事理既可分开解释,也是相互圆融的。若把六信截然分开,必然有失偏颇,甚至会成为邪见邪说。(未完待续)

---------------------------------------------------------------------------------------------------------

更多曾琦云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