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紫虚:关于素食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紫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紫虚:关于素食

 

  素食是否可以灭罪?吃五净肉是否对修行无碍?这些问题佛教界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释尊当时以托钵方式得到食物,他们是荤食或素食都接受,并没有吃素食。在西藏等地的多数出家喇嘛也不吃素。又有人说吃五净肉(即不教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及鸟残)并没有杀生的问题,吃肉的人也不应背负杀生的果报,故吃五净肉应该无罪也无碍修行,佛书中吃素之说是不如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一)释尊为使其弟子不着世间诸相,不使他们为财物所困,因此以托钵乞食为生,这种取食方式,食物之来源取决于施主,比丘们并不能自主,故当时没有采取素食。在过去西藏等酷寒之地,蔬菜水果很少(今日已不同!),故喇嘛们只能以肉食为生,这些都是不得已的方便法,释尊当时应会为其弟子消除肉食之业障。释尊当时虽没有吃素,但其大慈悲心是没有疑问的,这由释尊在不得已之情况下提出五净肉之方便法,及要其弟子们不要践踏青草以免误伤虫类众生即可知,因此,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取食,慈悲心应是考虑的重点。由于慈悲心包括「不忍心」在内,毁坏众生的肉身是有慈悲心的人不忍去做的事情,请问有什么人忍心吃自己亲人的肉或支解亲人的身体。既不忍心支解或吃食自己亲人的肉身,那又何忍去支解或吃食其他动物的肉身。当然很多人会说亲人与动物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但这是意识心与自私心(我执之一)的说法,就像一般人只爱自己亲人而不爱其他的人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不忍心是愚痴,死掉后的的肉身只是物质,支解或吃食有何不可,何况世间如幻,痛苦也是梦幻,果报也是自招,何必要慈悲什么众生?这是不了解菩萨道与慈悲心。佛菩萨因为知道众生都「执虚妄的境界以为实有」,因而有各种虚妄的痛苦与烦恼,例如见自己父母被杀被吃时,心中就产生痛苦,佛菩萨当然知道这种痛苦是虚妄,但在迷中的我们并不知道,因此,佛菩萨为解除众生这种「虚妄的痛苦」,才由「空」中生起无量慈悲心。若见到已亡故的父母尸体被支解或吃食而不生不忍之心,而说那只是一堆物质,那些人必是冷酷无情之人,爱是慈悲的基础,慈悲是小爱的扩大,一个冷酷无情之人,如何能入佛菩萨慈悲的心海之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吃五净肉无碍修行。法律也大多订有毁坏尸体罪,虽说只是基于人道精神,其实也与慈悲心有关,因为尸体被毁将会引起其家人的悲痛,这是对其家人不慈悲,实际上毁坏尸体亦有可能引起亡者的神识嗔恨,这对亡者也是不慈悲。此外,人有神识与眷属,其他动物亦有,因此,毁坏动物的尸体对该动物是不慈悲的。不慈悲,当然有碍修行。

  (二)素食主要是为了要培养慈悲心,这与有罪无罪不一定有关系,至于素食是否可以灭罪,那因人而异。有些人杀业太重,可能源于过去多生从事宰杀畜牲或猎捕鸟兽鱼虫之事,杀害生命造成被害者之怨气,潜意识之怨气会形成报复之念头,机缘成熟就有杀业的果报发生。一个多生残杀鱼族的人可能受鱼族的报复(精神力量之一种),也可能召来与鱼族有关的精神界众生(如龙族)的报复,像这种有特殊杀业的人,若能行素食或放生以表达对报复者的忏悔,有时一些由杀业而生的长期病痛得以奇迹式的消逝。

  (三)总之,素食是培养慈悲心的一种有力助缘,与修行(尤其是菩萨道之人)有关系,我们在食物来源可以自己掌控的条件下,最好采取素食,当然,若食物是家人所作,且家人都反对,那就另当别论了,也许只有采五净肉的吃食法以免引起家人之烦恼。此外,有些大修行者,已了达诸法如幻且善用各种超渡之法,他们有时为使众生不着相而示现荤食,但一般人不要跟随以免造业而不自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