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道德四人谈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道德四人谈

 

  佛教道德四人谈(一)

  --第三届佛教论坛电视论坛

  时间:2012年4月

  地点:香港富豪机场酒店

  2012年4月25日至27日于香港隆重举行;27日于香港闭幕(有关闭幕式报导,请参见5月6日博文)。闭幕式前,举行了七场电视论坛中的主要两场;其中一场为「佛教道德四人谈──众善奉行·践行佛教理念」,主讲嘉宾有:美国洛杉矶佛教联盟主席、菩提寺方丈照初法师,美国法界佛教总会董事会主席恒实法师,中国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宽运法师,中国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四位法师就「佛教的道德观、因果观问题」与现场观众做了分享和探讨。主持人为凤凰卫视曾瀞漪小姐。现将此场论坛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主持人:欢迎参加由凤凰卫视承办的佛教道德四人谈电视论坛。我是论坛主持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曾瀞漪。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佛弟子,要善待我们的父母,要善待我们的师长、亲友。还有佛陀教我们,要善待沙门等,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善待」的人际关系当中,要见证我佛的伦理价值,但是我们可以回想佛陀在世时候的情况;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当中体现这种价值?因为我们被教导的是,在这个时代,没有竞争力,你不可能获得更高的职位;没有竞争力,你没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薪水;没有竞争力,你就不可能获得投资人的关注。所以,只要是竞争就意味着关系的疏离;在这个时候,佛教的因果观、道德观究竟能为我们起到些什么样的作用呢?能否帮助我们去理解人,去理解社会,还是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往后退?能不能有个积极的方式向前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非常高与的是,今天我们请到四位道行高深的法师为我们解答当中的疑问。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美国洛杉矶佛教联盟主席、菩提寺方丈照初法师。热烈掌声欢迎!

  接下来是,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欢迎!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宽运法师。美国法界佛教总会董事会主席恒实法师。感谢四位法师的参与!我们刚才谈到佛教在现代社会当中的一个疑惑,我们也希望在这疑惑当中获得理解,并且实行佛教在这社会当中的一些作用。所以,「道德」就特别重要。而道德观的部份,我们有请济群法师为我们讲解一下,什么是佛教教义当中的道德内涵?有请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

  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大家一齐来探讨道德,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人对这个「道德」还是会有很多的误解,那么可能有人会觉得道德是不能给你带利益,甚至会认为你实践道德是一种吃亏的行为,那么这种对道德的误解,其实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为「道德」对整个生命来说,对个体生命的提升以及维护这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佛教呢,他具有非常雄厚的哲学理论基础,所以他能对「道德」从哲学上给予一个非常圆满的陈述。佛教的道德大体上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的。那也就是说,道德事实上它是作为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它是会带来人生的抉择。

  因为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业力,而这种业力它会直接带来结果,那么这结果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内在的是说,因为作为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生命事实上是一种无尽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拥有的人格呀,心态呀,性格呀,事实上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如果我们过去的行为是非常低的,它可能会造就我们一种不良的心态。如果我们过去的行为,一向都是比较高尚的行为,那么它可能会造就我们今天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心态。那么我们今天的行为也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佛教有「业」的槪念;「业」决定了一切;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未来是什么;而你过去的行为决定了你现在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主持人:

  好的,谢谢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刚刚提到的,我们的生命是一种积累。所以,不能只是短视地只看现在是否有没有竞争力而已,我们和人的关系不是要「羸过你」。它是个因果的关系,现在看不到,只是时候没到。好!接下来,我们要请宽运法师说一说,其实我刚刚讲的这些话特别明白,因为竞争在香港这个社会中到处都是。但佛教的道德含义及因果观在香港社会的体现中,到底怎么样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呢?

  宽运法师:

  我们刚才说了,整个佛教的「道德」是一个因果的观念,是一个人生的累积。特别是在香港这个地方,其实佛教从唐朝就传到香港,对香港这个社会影响至深至远。太虚大师曾说:什么是「道德」呢?什么是「佛教的道德」呢?就是佛教的戒律,佛教的慈善。佛教让我们息灾息烦恼,这种精神被世俗合理化地运用,这就是道德。现在的香港,我们无论是清明法会,无论是盂兰法会,无是重阳法会,大家都在坚守这个道德精神。当然「五戒」、「十善」这都是道德的准绳。香港在以前的时候,一般世俗人见到出家人,都会喊:「大吉利是!」后来经过不断的融化,人们才慢慢地接受了佛教。

  我们香港实在是个福地,释迦佛的舍利前后三次来港;一九九九年佛牙舍利来港;二零零四年佛指舍利来港,今年顶骨舍利又来到香港,这是多么殊胜的因缘;与此同时,我们又举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这亦是非常难得的盛事。其实佛教的目的志在敷化,它在有形无形之中,给香港所有的信众予以教化,其实,佛教的所有经典,可以说都是道德经,它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敷化我们每一个人。像我们的《地藏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佛教的「孝经」,除了教示我们孝养父母的重要性外,而且对我们整个的人生都有莫大的裨益。还有我们净土宗《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福即教导我们如何「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这个修福的观念,教我们不单止善待自己的父母、师长,而且还要善待一切的众生;让我们戒杀、茹素、放生;让我们明白,尊重生命其实就是道德的一个基础。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所提倡的是「三纲五常」的「五伦」关系,而佛教《善生经》中所说到的「礼六方法」,则提出:父母、师生、夫妻、亲友、主仆、僧俗等「六伦」的关系;这种「六伦」的关系:即父母是东方、老师是南方、妻子是西方、亲友是北方、仆人是下方、僧人(沙门)是上方。

  其中特别是「上方」;「上方」所指的是僧人即「沙门」;为什么「沙门」是在上方?因为沙门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刚才说了,以前香港很多人,由于对佛教不认识,所以对这些沙门大不敬;可是,现在我们见到法师,都会说「法师吉祥」、「佛诞吉祥」,这都是香港佛教这么多年来不断地弘扬、教化,所成就的功能。

  当然,我们还做了很多的慈善、福利事业,如教育、安老、救灾、济贫等等,种种方面都显示了佛教的社会功能及影响力。在香港,佛教已经和香港的市民分不开了。所以说,佛教对香港社会的教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非常好。

  主持人:

  谢谢宽运法师。香港社会是个中西结合的社会,在好多时候,我们都感受到不管是内地或台湾有风灾,香港社会,香港市民付出的那一份助人爱人之心,都是最热烈的,所以我想在这过程当中,佛教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深入到香港的市民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这么多年来,像是刚刚宽运法师所提到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还有佛顶骨舍利,也都为我们香港市民做了很深的祝福,所以我想这都是赋予作用的。

  接下来,我们要请恒实法师来回答,就是佛教是东方的文化,宗教的一种代表,而且是很重要的代表之一,但是在西方社会,情况又是怎么样?您在西方社会那么长的时间,不知道佛教在西方社会当中,是否起了些什么样的社会教化的功能呢?请为我们介绍一下。

  恒实法师:

  其实在美国、在北美洲,包括加拿大,或欧洲在内。因为中国文化是蛮久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佛教的道德观、道德伦理,就跟中国文化很密切,是不能分开的;相对而言,西方的文化是比较新的;以美国来说,还没到三百年的历史,所以文化的根本,就是有没有这个道德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我们中国这个道德伦理那么清楚,所以佛教到西方来,就带着这个道德观,佛教的历史在美国已经可以说最早的,佛教到美国来就有一百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的师父上宣下化老和尚,有人给他「旅美高僧宣化上人」的美誉;与此同时,还有其他法师把中国佛教带到美国来,不过,宣化上人他是把西方人看成是弘扬佛教的对象,所以他就教我们「道德」是最重要的。

  修行的基础就在于你明白你的心,你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在西方以这个口号来实行,「学佛、做人;人道尽,佛道成」。就是说,你不懂得做人,就谈不上成佛。所以,「做人」,这个所谓「人道尽」,在西方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我们就是办学校,以教育为弘扬佛法的第一件事。我们的教育当然也就是教学生们学会做人、懂得做人;好比说,我们在北美洲的万佛胜城,就建立了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法界大学,而学校里第一门课就是孝顺父母,因为这个字 “filial piety”在西方是很罕见的,他们听不到人说应怎么样孝顺父母;就好像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开车子,赶快走开,那个车开走就不回头了。也就是说,分开了不想回来报父母恩;所以我们宣化上人,在西方弘扬佛法,就是先教我们怎样做人,然后再慢慢介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就是这样子的。

  佛教道德四人谈(二)

  --第三届佛教论坛电视论坛

  主持人:

  听完了恒实法师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在西方社会要介绍佛法,不能完全从佛教的义理直接入手,而是从做人的基本道理先着手,慢慢地再把佛法介绍到西方社会世界当中。我们知道在南传佛教当中,印度是南传佛教向南传播的一个重要部份,而我们照初法师是南传佛教道行高深的法师,所以今天特别请照初法师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佛教在道德方面,究竟怎么样能够在东南亚这些地方去弘扬呢?佛教道德观的一些理念,或者是想法、教义,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照初法师:

  好的,谢谢!其实我也是从美国来的。就是说,其实在南传佛教的经典里头,有很多的经典都有介绍伦理、道德观念的。那么南传经里面,当然北传阿含部里面也有一部经叫《六方礼经》或叫做《善生经》,这部经是专门讲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或尊敬我们师长、尊重工作的地方的人际关系,统统都介绍得非常清楚;这都是讲一个家庭、一般的生活跟社会的道德观念。

  而其它很多经典也有介绍,阿含部经典也有很多经是专门谈这个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但当时佛教界比较没有把这部经拿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谈论,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有这部经典。那么在美国呢,像刚才恒实法师所说的一样,我们在美国弘法的时候,不管是教化的对象是年纪大或年纪少,我们都先讲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先讲成佛的道理。因为太虚大师说过,成佛要先从做人开始;如果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还谈成佛的高阶理论,就不是很切实际了。所以,我们常常强调这种如何做人的道理;因为佛是一个人格圆满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跟他学习或他的弟子学习;怎么样做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等等,很多东西都可以在佛经里面学习得到;我们学佛以后,就是要加强这些部份,譬如说,母亲节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庆祝,在美国,母亲节是很流行的日子。

  主持人:

  母亲节在美国,在西方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有很清楚的表现,像送花呀,寄心意卡之类的。

  照初法师:

  那么我们在洛杉矶开设了一个在母亲节庆祝会,第一次我们做的时候,看见很多父母都开始哭了。

  主持人:开始哭?

  照初法师:

  为什么开始哭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来没有在他们面前跪下来。

  主持人:哦,以前可能就只是送一枝花,或一张心意卡。

  照初法师:有时只是一句话。

  主持人:一句话,说:「妈妈我爱你!」但是从来没有跪下来过。

  照初法师:

  或是 “hi, hi!”,你们都知道美国的孩子呀,只会说:妈妈,我买东西给你,买朱古力给你。哦,谢谢。或是说,我请你吃饭。

  恒实法师:是这样的子。

  主持人:Even可能「妈妈」都不喊,只是说 “Anne, I love you! ” that is all.就只是叫妈妈的名字,是不是?

  照初法师:就是这么的简单。

  恒实法师:现在就变成text message: “ I love you!”

  主持人:连电话都不打,传个简讯就可以了。

  照初法师:

  对,所以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首先尝试让他们和父母亲坐在一起,然后再给他一张纸,要他写写东西。你怎么样爱你的妈妈,不单要说出来,也要写出来。做一点准备,然后在他妈妈面前念出来。这个时候,母亲眞的非常感动。

  主持人:

  我们看到恒实法师、照初法师将佛法带到西方社会,其实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在佛法当中赶快成佛,而是告诉他们,如何先做人。而做人先从孝顺父母开始,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谈佛法。

  刚才谈到道德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重的题目哦!是不是好像我们都被绑住了,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吗?道德在我们的生活来说,有一种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善恶观念,在衡量我们在这个社会的价值和行为的善跟恶,但是在佛法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一套跟道德有关的教义?或者是佛陀有没有说「道德」是什么?他有没有界定道德的判准是什么?所以,在佛法中有没有讲清楚这件事情?我们接下来请济群法师来告诉我们佛法这方面的解释。谢谢!

  济群法师:

  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那么道德有两个相关的槪念,就是「善」和「不善」,或者说是「善」和「恶」。那么我们如何衡量什么叫「善」?其实「善」这个槪念在佛教里头是有定义的;善的行为要远离不善的过失;所谓「不善」就是,比如说,杀人、偷盗、不正当的性关系、以及在语言上去欺骗别人等等,远离这些不善的行为,那么这个行为就叫「善」。

  主持人:也就是说,先界定什么是不善,远离不善的行为,就是善。

  济群法师:

  同时这种善的行为,它会给我们每一个生命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带来正向的利益和快乐。所以,佛教所讲的「善」,是能够得到快乐的结果;不善会招感痛苦的结果。但这种快乐是一种健康的、正向的,不是不健康的,所以这种快乐还蕴含着一种利益,而不是一种损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追求很多不健康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损害。那么从道德的这个范畴、内容上来说,其实它包含几个方面的;第一个,是「止恶」的特点。

  主持人:止恶?

  济群法师:

  可以阻止不善的行为。就如刚才我讲的这些杀、盗、淫、妄都是属于不善的范畴。第二个,是「善」的特点,要积极地去行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不杀生,我们还要爱护动物;我们不仅要不偷盗,还要去布施,去捐献;我们不仅要不去欺骗别人,而且呢,我们还要去说很多眞实的语言,去说很多有利社会大众的语言。所以,道德还有善的一面。

  第三个方面,道德是有净化心灵的一面,就是说,当我们一个人在不断地履行道德的行为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提升,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会不断地被净化。

  第四个方面,道德是具有利他性的,当然这个利他的条件还有一个前题,就是不伤害别人,你的行为不会伤害到别人。然后,其次是这行为会为社会大众带来利益,对别人有利,不是有害。总而言之,佛教认为道德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这个道德的意义,事实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在行使道德的过程中,生命会得到提升;那么从这个社会的功用上来说,道德的行为会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自他和乐的社会,因为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着一种道德的行为,他不会伤害别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佛教道德四人谈(三)

  --第三届佛教论坛电视论坛

  主持人:

  谢谢!刚刚济群法师,每次他谈到「善」可以提升人的心灵的时候,我就要深呼吸一口气,彷佛听到这个话,我也跟着开始提升了。我想,「善」对人们可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就是我们可能没办法即刻看到它在我们眼前好像买卖股票那样赚钱,不是这种效果。而是「善」在我们人生当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一般人可能看不到,但是它却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充斥在我们的个人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美好的生活当中。

  不知道在这方面,照初法师您是不是有些补充,简单的补充一下我们刚谈到的道德的范畴方面,所谓「善良」和「不善良」。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虽然说济群法师刚刚已经讲了,佛法当中叫我们不要去做那些不善的事情,事实上便是去做相对善良的事情。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面,早已跟佛陀当时的社会不太一样了。在今日复杂的社会当中,人际关系又是那么的复杂,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界定「善」和「不善」呢?

  照初法师:

  问题在于我们佛教所讲的「善」与「不善」,它和一般的宗教或是社会的一般认识,有些地方可以说是不一样的,佛教本来不是用「善」跟「恶」这两个字;本来是巴利文的或梵文,叫做kusala 或者akuśala,这个翻称英文叫skillful和unskillful。做表面上看起来是坏的事情,但不一定是恶;而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好的,但做了不一定是善。比如说,一个子孩子不小心把水倒在地下,不见得是坏的事情,因为他没有技术,他不是有意,这是在很多因缘和合之下,才发生这件事情,所以他不是一个坏孩子。因此,行为是否善或不善,它的出发点非常重要。

  主持人:出发点就是判断这个「善」、「恶」差别的标准,所以出发点特别重要。

  照初法师:像我们谈到布施的时候,(比如)人家以为很多东西送出去,这个、那个的,不是这个意思。一般都以为这布施是善,但是很多时候的布施,要看他们的目的、他们的念头是怎么样?

  主持人:您说布施的时候?

  照初法师:对。

  主持人:不要以为这个行为做了布施就好,最重要是当时的念头。

  照初法师:

  他的念头很重要,因为有些人要去布施,他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比如想得到某些事情或某些东西,而且他可能还想在里面得到势力,或是想从里面得到名利或权位,这样的话,他布施的这个意义在哪里?这讲出来会比较复杂一点,也可能需要多一点的时间,所以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主持人:

  谢谢照初法师的补充。

  刚刚照初法师讲的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参考。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出发点还有念头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请另外两位法师来谈谈佛教当中的戒律;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般人跟佛教徒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佛教徒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让我们对佛教徒非常尊敬的地方。但是这些戒律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实行呢?把戒律放到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是眞的能起到一些道德教化的功用?我个人觉得如果要把每条戒律放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哗!这个社会,大槪对我们来讲是比较辛苦一点的,会不会是这样?所以,我们首先要请宽运法师来介绍五戒的部份;到底这个五戒要如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践?

  宽运法师:

  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眞现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的完成,首先必须从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而这五戒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相呼应的。我们都知道,一人持五戒,一人淳谨;一家持五戒淳谨,一家;一个社会持五戒,一个社会就淳谨;如果我们整个的地球都持五戒,那我们就没有杀戮,我们就没有战争,我们就没有这些不和谐,那我们整个世界都会变得非常的和谐。而且,我们要知道,「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做人」是其实「九法界」的中转站。如果你人做好了,也就是五戒修好了,你可以升华,再做十善;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言、不贪、不瞋、不痴)修好了,就可以生天;如果你再进一步升华,就是四圣。

  若反过来说,就是堕落、轮回;因为「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恶」,那我们就是「三涂」:地狱、饿鬼、畜生的业因。当然,佛教的终极关怀,或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的目的就是让你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由法治来管治的社会,而以道德来提升我们人的质量,但是,所谓「道德治法治之穷,佛教治道德之穷」,我们如何鉴定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呢?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是没办法约束的,他今天可能是道貌岸然,但他心里的活动我们是没办法知道的。假如说,像《地藏经》里所讲的,「凡夫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教我们不能起心动念,想一想也是罪过。如果你连一个坏的念头都不去想;那刚才说了,我们五戒都具备,那你当然就是个完美的人,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所以,我们可以在修行中不断自我升华,首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是贤人、圣人、罗汉、菩萨,直至到成佛。这是我们的一个终极追求,所以这个五戒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的一个修行正因,三世诸佛他们都是从五戒开始的。由五戒始,然后是八戒、十戒,再到比丘戒、菩萨戒。除了持戒之外,当然还要激发我们内在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必须以这种菩萨道的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太虚大师曾经说过,他说什么呢?「不是比丘佛未成,请你称我为菩萨。」就是让你先称我为菩萨,不是因为我未成佛。这是一个菩萨道的延伸,也是从五戒开始的,所以说,我们大家同持五戒,这个社会就会和谐。那我们就会众缘和合,我们就会同愿同行。

  主持人:谢谢宽运法师!

  恒实法师:

  谢谢!我想补充一下宽运法师刚才所讲的,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故事。在洛杉矶,有两位警察,他们看到出家人穿着袈裟,剃光头发。他们好奇地问,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问我和另外一位比丘。那我们就说,佛教呀,它是从这个五戒开始的。那什么叫「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他们说,怎么呢?你再说一遍。我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他摸摸头说,唉!如果我们当警察,每一天所遇到的人都这样做,那我们根本就没有工作了。

  主持人:就失业了,是嘛!

  恒实法师:

  然后呢,他很有意思。他说,你们做的恐怕太理想了,不实在,我们不会叫所有的人都守五戒的。另外的那位法师说,不是、不是,我们是做同一个工作,可是我们是在下种子,用功夫;而你们警察呢,所见到的是,那种子一开花,就是结果的时候,你们出来收拾、处理了。因为不守五戒,所以杀人呀,偷盗呀,样样无所不为。所以,同一个工作,一个是种,一个是果;一个在本,一个在末。So, same job, two differences, one is the seed and one is the fruit. 所以,刚刚宽运法师说,如果人人能这样做,这个社会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那是没有错的。

  主持人:恒实法师,您刚告诉我们的这个洛杉矶的故事是您的亲身故事吗?是不是您亲身的故事?Is it a real story?

  恒实法师:That’s my own experience.是我自己的经验,对。

  主持人:

  我们给恒实法师鼓掌。我们常常在美国片里看到警察都是雄壮威武的,如果按照恒实法师的说法,如果人人都持五戒的话,其实他们都可以不需要存在了;如果对那些作恶或犯罪的人,他们从下种子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给他们灌注所谓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地美好。恒实法师以及我们台上的诸位法师,其实所做的,正就是从种子的培育开始。非常感谢以上的解说!

  接下来,我们要再探讨的就是,在佛教当中因果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而因果观对于我们的佛教信徒来讲,或者对于我们华人社会来说,也就是让我们明白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不管你是否了解佛教的法义,但这个「因果观」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应如何去理解?可能有人说,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情,那个人做了这么多的坏事情,怎么没有看到我日子过得比他好呢,而他还在那里逍遥?别人会告诉你说,这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可是我会问佛陀,我会问法师,什么是时候呀?到底什么时候这个果报才会到?我们接下来就要请各位法师们为我们讲解一下所谓的佛教因果观。继续请恒实法师为我们讲解一下。

  恒实法师:

  其实我们说佛教的「因果观」,这不是佛所创的道理。佛己经开悟,他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开悟了并证得真实的智慧,看见因果本来如此,这就是宇宙间的定律。他很慈悲地把自己的体悟,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告诉我们原来有这个关系,就是「如是因,如是果」。他说,你用身、口、意三业,所做的一切,怎么样呢?等一等,那个果报就要来了。就像种菜一样,你种豆,就一定会得豆;你种苹果,就一定会有苹果。不能说,你种豆就得苹果,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从自性上说,本来有这种的心地,种杀生种子,就有杀生的果报,所以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要学佛呢?就是依据这个「因果」的定律,用智慧来勤修戒、定、慧,以熄灭贪、瞋、痴。我们要很小心小心地在种种子。有一句话说,一般的凡夫在种下种子的时候,是不管的、是随意的,可是果报来了,就觉得糟糕了;而有智慧的人,像菩萨,他们在种下种子的时候,就非常小心;然后果报来了,那个果实呀,他们所收获的果实,就非常的甜美、好吃;所以有智慧的人,在种种子的时候,就特别小心,那就对了。

  那么用这个因果观来看的话,如果一个人,像知识分子或有思想、有头脑的人,他自然会问,我这个人生为什么会落到这样子?为什么像刚刚所讲,恶人做了恶事,但生活还过得很舒服;可是一个善人,做了很多好事,却处处碰钉呢?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我的人生是怎么来的?由谁安排的呢?有的人说是上帝的意愿,上帝安排的一切;上帝的眼光看到小麻雀也不会落空,这个答复很普遍。亦有的人说,等上帝给我们知识,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方法。第是个方法,就完全是侥幸,就是看因缘、条如何组合,就是纯侥幸的心理;就好像无形中有一种机器,让一切自动被安排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好运,有的时候倒霉。

  另外一个方法,就说是命运的安排,既然是命运,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只得怨:哎哟,苦命啊!就是这样子。那么这三种方法都是很普遍的。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所说的,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观,这样子用智慧来一步一步讲话,我们必须注意自己身体的所有动作,连动一个念头,也要很小心。所以我们要紧记,务必要做到「不害」;像刚才济群法师讲的,就是一个「不害」,我们学佛,就是要有这种的慈悲,跟一切万物和谐共处,合而为一,不要害人;那这样子,我就可以安排我的未来。就是说,我可以变成我自己「未来」的一个建筑师architect my future.,因为我所种下的都是善因,将来一定会得到善果。

  佛教道德四人谈(四)

  --第三届佛教论坛电视论坛

  主持人:

  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在这个社会中,也许我们不理解过去做了些什么事情,但我们现在可以说,如是因如是果,先种下好的种子,先种下好的因,将来一定会结出好的果。那么在这方面,宽运法师您有什么补充吗?

  宽运法师:

  在佛教里头,非常重视因果。所以有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当然啦,我们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就如刚才所说的,是不种因的,但我们众生,却是在果报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害怕。因此,若以三世因果的观念来看的话,就能把我们的生命意义无限延长了。因为我们来无始,去无终,到最终还是会成佛的。那既然会成佛,如果我们过去做得不好,那我们今天就要改善;改善了我们将来就会更好。如果我现在很好,是我过去种下了善因,那我将来还要更好,这样的话,就给予我们生命一个终极追求和改善的机会,所以佛教的因果观,对我们现实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

  谢谢宽运法师。接下来我们请照初法师谈一谈他对佛教的因果观的看法。

  照初法师:

  其实佛教谈「缘起」的时候,就是谈因果关系。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因果的观念有没有正确的了解,许多时候在我们的心中或解释有不少误解的地方,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会说,那是前世的因,就好像没有办法改变的,就好像还债一样,这种看法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而佛教本来是要我们以缘起观来看这个因果关系,这当然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关系,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过去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但是我们的将来是可以改变的,正如刚才法师所说的一样,我们修行就是为将来的作准备;就是为了将来作准备,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所以,我们佛教常常强调以智慧来处理事情。

  主持人:

  谢谢照初法师!刚刚照初法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部份,就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未来,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使这个社会更加地和谐;但是要如何改变呢?我们知道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人很有钱,有人很困苦;有人日子过得很幸福,有人纠结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无法敞开,这些都是需要帮助的。所以,我们看到近这几年,慈善事业在华语社会当中非常迅速地发展,因为这些慈善事业有了在座各位的帮忙,因为义工们到处都投入他们的时间和工作,所以我们发现慈善事业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人。究竟这几年华人社会当中,慈善事业在佛法的领导之下,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呢?接下来我们先请济群法师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有请。

  济群法师:

  现在人对这个慈善的理解,可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作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实上他是由物质和精神这两个部份组成的。若是单纯给予物质的慈善,其实,并不能让人活得眞正的快乐。因此,我觉得事实上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人的心态问题,所以,我想当我们讲到慈善的时候,事实上它应该包括「心灵的慈善」和「物质的慈善」,这两个部份。可以说,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延续过程当中,它始终在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心灵慈善。

  中国人在过去,没有心理学,但在几千年以来,民众能够保有一种健康的心理,事实上这和佛法的传播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现在的弘法,长时间以来,广泛地接触信众,在做的一直都是一种心理辅导。所以,我觉得在心灵慈善,其实是蛮重要的;传播佛教事实上就是在做心灵慈善。那么另外一方面呢,就是物质的慈善;物质的慈善其实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佛教的角度,它能够给予慈善非常正确、合理的解释。比如说,从一个普通因果的层面,佛教是种慈善的行为,它可以告诉我们通过慈善可以帮助我们,就是让我们现在拥有的物质得到一种可持续发展;否则的话,现在我们拥有的金钱,它可能伴随着你的死亡而消失;你即便再多的钱,这些钱也就结束了,跟你没关系了。但如果你把它捐出去的话呢,事实上,你在培植福田,在你的生命中,因为你的善心和爱心,将会得到十倍或是更多的回报。所以,佛教里面有句话叫做「布施如救火」,布施就像救火灾一样,你的房子要烧起来了,你明知里面的东西不搬出来,这个火就没办法熄灭了;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未起火的时候,把房子里的东西搬出来。这是布施的一个普通层面的意义。那么佛法还给布施赋予更高的内涵,就佛教的菩萨道,菩萨道的修行就是讲求利他,就是每一个人,他发了菩提心走上菩萨道,那就是他确定要帮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以帮助他们解决痛苦作为他自己的一种责任。那么在这个布施的过程有一个很核心的内涵就是「慈悲心」,要始终贯穿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中心,然后根据众生的需要,而给予布施或帮助,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你的布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在做慈善的过程中,智慧很重要。然后,还要不要有功利心,要有无所得的心;你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对方的好处着想,不要带着有回报的心。那么,如果你能以这样的心去修布施的话,你不仅会让对方得到利益,同时,你在这个修布施的过程中,你也是在开展智慧和成就慈悲的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修行。

  主持人:

  谢谢济群法师!很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不够,我们看到很多慈善活动最多的一个展现就是捐钱、募款,但这个层次还是太低了。慈善的内容应包括心灵的慈善,物质的慈善。当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布施的心情去把我们已经足够物质分享给其他的人,其实这部份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刚刚特别提到的是智慧,除了有慈悲心,还要有智慧,对于现在社会行善来说,实在是尤其特别重要的一个层次。所以,慈善事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宽运法师,您的看法?

  宽运法师:

  这个佛教的菩萨道精神,它就是慈悲喜舍,利他利己;利他的同时就是利己,而在利他的过程中,我们说了,我们有有相的布施和无相的布施。无相的布施,我们要做到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自己,没有布施的中间物,亦没有布施的对象,这个就是功德,功德是可以累积下去的。当然啦,有相的布施,它就是福德。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有相的,比如说,捐建一所学校,我们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但虽然是有相,还是很好的。为什么?因为在布施的时候,资源得以再分配,从中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布施之心,都是对弱势社群的一种关心和关怀。

  因为整个佛教的慈善事业,都是以大悲心来展开的,菩萨道的实践是艰辛的,他的目的为求成佛;成佛了,他就是福圆满,慧圆满,觉圆满,他是绝对利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所以我们从几千年的佛教传统来说,也是这样的,以「慈善」作为手段,它只是一个「表法」。然而,怎么样来体现我们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呢?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让我们自己通过慈善来表法,来显示菩萨道更靠近人群;像我们的九一一地震、汶川地震、日本地震,还有各种的大灾难,我们佛教都发起捐钱、捐物、捐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菩萨道的精神,让我们对弱势社群,对有需要的人,给予关心、关怀,这也是中国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情怀。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旣然是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就要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善意,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做到「身业行慈,语业行慈,意业行慈」,这样的慈善才是完美的慈善。我们都应该向这方面去发展。

  主持人:

  谢谢宽运法师。不知道恒实法师在这方面有没有补充?在慈善方面有没有补充?请简单说一说。

  恒实法师:

  《华严经》说,所有的功德当中「法供养为最」;佛法中有三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所有的供养当中,以佛法的布施为最高的布施。当然,遇到地震、遇到灾难时,需要一些质物以维持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过,当一切生活都过得可以的话,那么心灵也有所需要。如果那时候,我们能够布施佛法,这种慈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话说回来,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方不是很安全的,就像一个火宅一样,里面有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苦。所以,佛就告诉我们有一条出路,可以让我们了生脱死,可以出离这个世间。所以,若能够布施这个佛法,令众生可得解脱,送这样的一种礼物,那是最宝贵的。

  那么,话说回来,美国的情形,或西方国家的情形,我们接受佛法是以最基本的道理、原则来接受。我们师父宣化上人,在美国,他白天都会把《孝经》、《四书》、《五经》等儒家的思想,先介绍给我们西方人,晚上才讲佛经。所以,学佛做人实在是这样的。那么我有一个亲自的经验,在柏克莱那边有个道场,每天有不同的团体来借用我们的佛堂,因为那是个很好的地方;我们是佛教团体,让不同的宗教团体来借用我们的地方,他们看到佛像呀,菩萨像呀,就会比较习惯。比如说,星期四,是给一些喜欢打坐的人来打坐的;有一天轮到我来教他们,我说:好呀!你们都想把自己参禅打坐的功夫加深,而且要有更好的定力。好了,现在我有个方法,就是你们回去,在这个礼拜内,要找到一个你们认识的老年人,你们要多多接近他。你的祖父、祖母也好,是个孤独的邻居也好,你去跟他问候,你就这样子跟他们说:我现在学打坐,我知道生命无常,生命很有限,到时候我就会死。你的经验比我丰富,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做人的经验?因为我快老了,再不努力就没有机会了。你问老年人这些问题,他们肯定会说:好!好!然后,你们下个星期回来,我再问你们的经验。

  他们都说:好呀!第二个礼拜呢,他们回来了。我说:谁有和老年人谈话的经验要跟我们分享?结果没有人讲话。我说:没有一个人吗?他们回答说:法师!根本没有老年人在我们生命里头,我们不认识老年人呀。我说,哦,我猜是这样子的。难道一个都没有吗?其中有一个人举手。他说:是呀,我跟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母亲常常都会骗我,我怎么样她都不清楚,然则莫名其妙的她会唱起歌来,然后,突然间,就会对我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受不了,我就搬走了。可是,现在我已经打坐了五、六年的时间,所以我知道不是自己来的,我一定要依靠父母才能来这个人世。所以,法师你刚好给我们这个功课,所以我就想到去找一找我母亲的电话号码,可是却找不着了,于是我就走路去找她;其实,我母亲就住在离我相距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我就走去敲门。我说:妈妈,你好吗?她比我记忆中的矮多了。我们说了一会了,然后,她又说:你啦,怎么好久没有来看我?我说:妈妈你怎么这么可爱,你没有改变。已经五年了,我们谈了一个晚上。他说,你们知道吗?我已经决定跟我的母亲回去一起住了。然后,我那些同事就说,哦!眞的吗?怎么会这样子呢?他说:不过,我跟你们讲,我已经和我母亲住了一个星期了。我现在打坐,我的胸部,一打坐就会暖和了。真的想不到,我跟我母亲分开之后,就变成了一块冰呀!就冷冷的!和母亲住在一起,我的精神都很舒服,每次打坐就很暖和。

  所以我们就用这个基本的道德观,从孝顺父母中,来领悟佛法,来认识佛法的重要性。佛教提倡戒、定、慧,你如果已经学好了打坐,就是从「定」开始,这是第一步,所以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弘扬佛法。

  佛教道德四人谈(五)

  --第三届佛教论坛电视论坛

  主持人:

  恒实法师的分享,也许会让我们想到一件事情,当我们心中有很多疑惑的时候,其实不是去找法师们,是要去找我们的父母,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去想想我们到底在家庭当中的角色所扮演的是不是足够。法师们可以找到很多他们在佛法上的理论、智慧和经验以及教导。

  接下来,我们要开放给现场所有的朋友,我知道很多人是带着疑问来的,又或者你们没有疑问,也许只是想提供一些观点跟法师们交流、探讨,这都没有关系。所以请台下的朋友们,待一会儿想提问的时候,可以到我们现场准备的两枝麦克风这个地方去提问。请各位提问的时候,把问题尽量简短,一分钟之内能够完成你们的问题是最好的。在各位准备的同时,我现在先提问我自己的问题;如果想提问的朋友,请到那边去。我想,先从佛法在西方社会的弘扬问起,也就是,佛法在西方社会推行的情形或信众们学佛的情况。恒实法师和照初法师,从他们刚才的言论当中,彷佛可以看见佛法在西方社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首先想问一下,我们来评估佛法在西方社会存在的时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很多人来进入你们的佛堂吗?所以西方有很多的佛教徒,作为一个华人常常会说:哎呀,我是西方的佛教徒。这是一种优越感,这是一种成效吗?

  照初法师:

  我们每天都有人来问,有关家庭的,夫妻之间的,父母之间的,以及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以日常生活的事物来分析,再拿佛教的观点来解释。有时候不是叫他去做功德,我们是用方法来让他自己了解这问题出在哪里,那么这时候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我们在学校介绍佛教的时候,我们不谈这是佛说,那是佛说,我们只谈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叫他自己去实践,叫他自己去试试看。如果有用,反正不管他是不是佛弟子,也可以帮忙他来多学习佛法。所以,这是弘扬的方式不一样。

  恒实法师:我可以来补充一句吗?

  主持人:我们请恒实法师来补充孝顺父母非常实用的方法,我们有请恒实法师。

  恒实法师:

  这是经验之谈,我眞的有这个经验。其实很多人,在西方我们先教打坐为主,如果你向他们说「道德」,他们会认为,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就只是喜欢打坐而已。如果我问他们说:你们打坐时有没有什么境界呢?他们会说,打坐时妄想纷飞呀。于是我就向他们解释道德和戒律的重要性:你如果打坐的境界非常的深入、安静,那你的心灵就是持戒了;如果你杀人,你的头脑就会混乱;要是偷东西,你的心灵总是不安,你的心就会像大海的波浪一样,那怎么可能会定呢?他们说:哦!如果我打坐可以很安静的话,那么我就可以持戒了。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其实在物质文明的社会,你什么时候欲念强,你的烦恼也会很强,也会很重。所以我们说:哦!原来佛陀他是没有烦恼定的!把烦恼化为菩提的一个大抉择就是智慧。他们说:哦!那我怎么样才能减去那些烦恼呢?我说:好,你们要研究道德观念。

  主持人:在我的左手边是澳大利亚的朋友,有请。

  问:请问恒实法师在澳洲的大学任教学时,有什么好的方法把佛教的道德观融入到大学课程的教授里?谢谢!

  恒实法师:就像刚才三位所分享的,是没有两样的。道德教育就是从小孩子开始,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单单拿根指头,要他们孝顺父母,你必须要以身作则。如果你的课程是道德课,你必须要以身作则;出家人最好是持戒。我刚在澳洲的大学教一个学期的佛教哲学;其实哲学就是跟澳大利亚的西方人一样,就是教他们,佛教本来是「人道尽,佛道成」。

  主持人:好的,谢谢恒实法师!我想从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机会难得,我想几年一次的世界佛教论坛,能够让大家聚在这儿也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有这一位佛教界的朋友,有请。

  问:阿弥陀佛。我想请教济群法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善、行,在「善」里面,佛法讲「世间善」和「出世间善」,那么旣然是世间善和出世间善,我们佛弟子就应该遵循着「众善奉行,践行佛法」,旣然如此,那我想请教济群法师,如何看待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慈善的冬天」?谢谢!

  主持人:慈善的冬天,中国现在是「慈善的冬天」?

  济群法师:

  我觉得,现在整个佛教界还是有很多人在积极地做慈善事业,每年不同的地方有着各种的灾难,从佛教界来说,我们还是非常积极的参与。当然我们讲到「慈善」的时间,事实上它不只是一个慈善的行为,我想它应该包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当然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它一直都承担着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心灵净化的责任。当然,我想现在政府也意识到国学文化的大发展,发展国学对道德的重视。那作为佛教界来说,这个在过去的年代,在弘法上也显然还是有些不足的,但是现在有些寺庙也开始逐步意识到这个传播佛法的重要性,事实上,传播佛法它就是对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它是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道德的建设,它离不开这样的一种教育,离不开佛教的这样一种宗教教育,宗教事实上是道德建立的基础;离开这样的基础,这个道德的建立将会成为一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主持人:

  谢谢济群法师,是不是「慈善的冬天」,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至少知道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做慈善的重要性,不管它的地理、时间是什么,只要有这个心,只要社会关注这个事情,慈善事业一定慢慢会有更好的发展。

  那么在论坛的最后,我们请四位法师为我们简单用一句话来总结「众善奉行,践行佛教」的理念,请恒实法师请说,一句话。

  恒实法师:一句话?就是说,我们问自己到底我最高的潜能是什么呢?每一个人问问自己,佛教伟大的地方,也就是它跟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每一个人都跟佛一样有大智慧。其它的宗教,修行人永远都不能成为上帝;上帝和人的距离,永远是存在的,所以,这个「众善奉行」,就是把自己的万德完全开放,那是佛教最伟大的地方,而「众善奉行」是第一步。

  主持人:谢谢。请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以大乘的慈悲喜舍,建立正确的佛教慈善观。

  主持人: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

  主持人:照初法师。

  照初法师:

  佛教的慈善也是要跟着这个时代的做法。多讲一句话,做慈善的时候要非常地注意出发点,以及它最后的利益在哪里。像在几年前,亚洲海啸的时候,很多国家拼命地送很多东西和衣服,他们的心很好,但送去的很多东西都没有用,为什么?你送个罐头给人家,人家没有办法开这个罐头,送去的东西是你们自己喜欢吃,但是在那个国家的人不一定喜欢吃那些东西,再送很多的高跟鞋,有什么用呢?还有把冬天穿的衣服送去斯里兰卡,可是那里天天都是很热的,不能穿,所以变成了废物。所以,就是拿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要非常注意他所捐的钱或东西适不适合在那个地方使用。所以,以佛教的精神来做慈善事业或护法事业,我们将来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主持人:

  谢谢,照初法师!我们谈到佛教的「善」对于这个社会起到什么样的教化,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导。我就拿这盘花来作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在市场上,在座的都已经看到这是已经开了的花,我们习惯做看花或者是摘花的人,我们很少去思考这棵花在长成之初的那颗种子带着什么样的因缘过来,就像刚才有人提到的关注中国慈善事业,关注到中国在现今的变化当中,在越来越发逹的经济社会当中,我们怎么样可以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过得越来越好。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有些不足的地方,我们在批评的同时,就像看到这棵花长出来的结果,因为它是过去的一个因所导致的一个果。我们现在开始为我们中国社会种下一个美好的种子,让我们一齐来关注这个种子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的花朵、美好的果实,出现在我们社会、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周遭。好吧!感谢各位!(全文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