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弘一法师思想研究:弘一法师的念佛思想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弘一法师思想研究:弘一法师的念佛思想

   弘一法师的念佛思想

  弘一法师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念佛思想。

  他强调:“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今诸道侣,……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又说:“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之预贺者也。”

  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与前辈相比,则已经简化多了,实修的成分大于理论。可以说将善导大师的“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充分发挥了善导的“增上缘”的修为。澫益大师说:“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方便,以助显第一义也。”

  然而澫益在强调念佛时,仍然认为:“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即佛知佛见矣。”

  这与善导的念佛三昧一废一立的说法仍有继承的关系。到了印光大师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它法,又有何憾?”

  可见印光法师的念佛法门已经非常简化了。所以从善导到澫益再到印光,实际上体现了佛教净土念佛法门由繁到简的世俗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之路。弘一法师推崇澫益的“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又赞同印光法师“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到他自己“专宗弥陀净土法门”,诵佛名号,是历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弘一法师虽主张只念佛名,但是他并不排斥经论。当有人问他:“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他回答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

  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这是说修习净土宗的人专念佛号之外,不可偏废经论,即持佛名念佛与学习经论是一体的。他认为有人说:“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这是不对的。持名念佛是在现世中得到的,“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

  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说穿了就是念佛可以随人而缘,到处可学,是一种方便的善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事情。他说:“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弘一法师指出了深奥的佛理,对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洞其深察,如果专修净土,持名念佛,那么就能取得“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的功效,这也是不解其义,又可修为,直抵境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念佛的好处有很多,而且在经论中也提到。他说:“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念佛的内容

  弘一法师的念佛活动主要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构成了他的念佛事业的整体。对内是念佛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对外是他不断劝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强调修净土宗者要“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是“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此外专修念佛之人,还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他特别发明了“听钟念佛法”,认为“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又听钟工夫纯熟,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无二无别。常响则佛声常现矣。”

  以钟声的频率来确定念佛的节拍,不仅可以帮助初学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警摄人心,甚至“佛声常现”,这是弘一法师在当代社会下弘法的应机方便法门,因之很有现代意义。

  他又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练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专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

  可见,对初学念佛的人来讲,关键要熟悉念佛的形式和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念佛习惯,这是因材实教,与人于佛。

  他还认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一为临时念佛。“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尤为可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这里的“长年念佛”就是寺庙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临时念佛”是寺庙里的普佛经忏活动。弘一法师肯定了念佛堂长年念佛的活动,对经忏为主的普佛性质的念佛颇有微词,看来他是主张将念佛与经忏分开的,并且以念佛来代替经忏,这是受到印光法师的“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的影响,所以他力劝众生“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闵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闵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弘一法师比前辈们更进了一步。从昙鸾建立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理论,到善导的正行,主要强调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的读诵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国的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的礼拜正行;一心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行;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的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以后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据。但是弘一法师不仅要人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人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他强调“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例如对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认为净土与地藏的关系甚深。在地藏三经中,除《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二经都谈到了净土的关系,劝人往生净国,特别是《占察经》明确提出了:“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地藏经被称为“佛门之孝经”,讲孝母的因缘,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三福净业之因的第一福孝养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历代净土祖师如八祖莲池、九祖澫益到印光法师都对地藏经尊崇,劝人读诵,依教行持。又如,对《华严经》来说,“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还有“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但是“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弘一法师劝人念佛是非常上劲的。在他给弟子写的信和传碑铭等中,劝人念佛的话语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养。”“一心念佛,诵读经咒,皆由祥鸿写大字,便其寻识。”

  “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义海无渊,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自今以后,笃信佛法,精进修持。(虽商业多忙,亦可觅暇念佛,每是应有定课。)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

  “仁者为亲诵经,谨为拟定日课如下:诵《阿弥陀佛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少八百句,后诵回向文三遍。”“仁者初始出家,亦宜息心念佛,不宜与各方通信,以扰乱其意志也。”

  等等。他还特别强调临终助念佛号的作用。每当他的身体有大病时,或者一些居士行将往生时,他都要请人助念佛号,或劝人助念佛号。他说:“临终一念,最为紧要。(临终时,多生多劫,小来善恶之业,一齐现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辍,即往生可必。(释迦牟尼佛所说,十方诸佛所普赞,岂有虚语!)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观经》下品下生文中讲“此人为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当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以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亦得往生安乐国。”

  善导认为这是临终十念,就是十声称佛。因此他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观经疏》解释“具足十念”时说:“今此十声称佛之中,十愿十行具足。”

  弘一法师正是继承了善导的理论,但是又更加方便了信士,进行助念,实际上是对行将离世的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之能够安心、不再痛苦地离去。在今天看来,佛教的临终助念与世间法提倡的临终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弘一大师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提倡了这种活动,因此他是我国当代提倡临终关怀的先驱之一。

  念佛思想给了弘一法师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佛教信仰。如果说佛教是弘一大师后半生的归宿,那么念佛思想则是他的佛教思想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使他信仰弥坚,终身不改,铸就了他的高贵人身品格,并将此融化在后半生的弘扬佛教的伟业中。由是才有了他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发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欲以身殉教,把自己的一生与佛教、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佛教徒作出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