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 也论明心见性——楞严精要(一鹤)
也论明心见性
——楞严精要
一鹤
你就是佛
壁如有人,因为心迷的缘故,忘失了自己的名字,听说有一种叫作佛的圣人,生死自在,快乐无忧,于是,他到处寻找,受尽磨难。一日,有清醒的人告诉也,你就是佛,他相信了,于是歇却外求的狂心,转而向内心反省,渐渐恢复本有的真心,于是心无挂碍,得大自在。
确实,你就是佛,我们每个人都是佛。
净慧法师曾一再强调,要敢于承当我们自己就是佛,这并不是狂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修行上路,得到真实受用。当然,这个承当并不是在意识思维上的颟顸承当,必须把道理搞得清清楚楚,否则,既然已经承当了,为什么还是烦恼无尽?为什么还是生死不自由?这个承当是证得根本智(无所得智),也就是证得空性之后的承当!
空的比喻
一日,某位同参惊讶地说:“南怀瑾先生在《圆觉经略说》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已经被杀死了,可是他以为自己还活着,甚至还娶妻生子,一个幻人居然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真是很希奇的事”。我笑了,说:“这件事并不希奇,岂不知平常人也只不过是幻人,只是他们把自己误以为是实体而已。”某位杨居士就是这样,他的禅定功夫很好,曾一定三日,不动不摇,有几次他打坐时,突然觉得自己没有了,竟吓出一身冷汗(灵光偶现,可从此悟入)。《宝积经》中释迦讲,如果有人害怕空的话,这个人一定是狂乱失心的人,为什么呢?本来就是一直是在空中嘛!害怕它什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从无始以前的过去,乃至无终以后的未来,都是空无所有,然而虚空不碍诸相(相者,似有其相而实无其体)发挥,“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妙有宛然,空而不空。真正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由于常人无始以来坚固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当本来面目现前时,如果福德不够就会感到害怕。
虚妄幻相可以空掉,乃至不空自掉,不空本掉。本来的妙有真心却如何空得掉呢?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有真心,再起而消除习气,打扫现业流识,以臻无修真修之境,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究竟成佛。此即《楞严经》中所指出的“十方诸如来,一路涅槃门”,亦即《心经》中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也暗含了禅宗的要参、重关、牢关三关之说及密宗真如界、莲花界、金刚界三界即身成佛之说。
不识本心修法无益
在禅宗看来,如果修行不到明心见性的程度,就不能算真正的修行。达摩《血脉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在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中亦云:“守本真心,则到彼岸,常念彼佛,不免生死!……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五祖大师又开示云,佛在所有经中所说一切罪福,因缘果报,一切神通变化,种种譬喻言说,都是为随其心量引入一乘,体知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自尽,慧日即现。不须多学知见,无益苦行,妄求功德果报。由上可见禅宗把明心见性放在修行的第一位,是如此的重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宗门与教下之区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曾把这种宗与教的区别比喻为塔尖与塔身的关系,教里所大力提倡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是坚实的塔身,只有在坚实的塔身之上,才可能建成塔尖,而没有尖的塔不能称其为塔。宗门就是佛教之塔的塔尖!
佛魔之间
在《楞严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我们:“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如果以棒喝的观点看,释迦佛此语不啻用一条大棒对我们当头抡来,当令一切众生大吃一惊!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法与外道之区别所在仅以“明心”为界,亦当肯定学佛人不明心是不行的了。在这里,佛还告诉我们,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是“终日行而不自觉”,亦即“百姓日用而不知”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可惜众生忘记了它,去攀缘外物,为根尘所染,以致很冤枉地堕入轮回。
明心实在易
对禅宗学人来讲,“明心见性”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名词,同时它似乎又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许多人一提起它,便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根器陋劣,人们已不可能做到,这种说法已深入人心,竟如已成定论,致无数学人茫茫然不知所措,唯有念佛往生为盼,而又岂知念佛法门之真实含义与妙用,惜乎其上焉者闭门自修,不问世事,只图清净,死气沉沉;下焉者好贪感应,妄求神通,妖气十足。可叹吾佛一大藏教清净眼目,别传直指微妙法门,竟落得寂寥凄凉,难以接续。
然而,明心见性果真如此之难乎?非也,非也,不然!不然!且看祖师之开示:
1、《达摩血脉论》云:“从无始旷大劫来,乃至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2、《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3、《坛经》云:“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份,若作此解是谤经毁佛也!”
4、《楞严经》云:“胜净明心,本周沙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奔走!”
5、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6、古德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7、临济祖师:“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8、志公曰:“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9、智旭:“菩提种子,人人有之,因自暴自弃自尽,使无量功德善根,枉做人天生死资粮,……吾人与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同具六根,何有分毫欠缺!”
诸如此类的开示不胜枚举,从这些开示看来,明心见性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那么为什么现在禅宗寥落如斯呢?这里有着诸多的原因,譬如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在原因,以及禅宗自身教育方法的内在原因,这些问题先不讨论,关键还是我们现在如何能够使修行走上正轨,而不至于如《楞严经》中所说修行到最后“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魔眷属”。
真假猴王
修行必然要有一定的路径,千变万化不离心源。《楞严经》中世尊指出,衡量修行是否上路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你用来修行的心“因地心”是不是不生不灭,如果用来修行的心是生灭心,法就是生灭法,那么“纵经尘劫,亦不成就”,只有用不生不灭的心才能修成不生不灭的佛果“果地觉”,“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当前有些大德提倡的观心法门,即存在上述的问题,我们观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如果观的是妄心,以为“对自己当下每一念清清楚楚”即是,那么对不起,属于盲修瞎练,不免生死。此点在《圆觉经》中所言极详,在没有“悟净圆觉”以前,属“作病”,“悟净圆觉”以后则另当别论,反为无上妙法。当然,并不是说观妄心的方不法对,只是不应以此为究竟,而且与“四正勤”配合来修,亦不失为入道资粮。至于真正的观心法门,则必须找到“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否则都是外道法。
那么,观察我们自己,外而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动植飞走,内而至骨肉血脉,手足脾心,思维意识,哪个是不生不灭的呢?凡是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以上所说都是生灭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中称为妙明真心,禅宗公案中称主人公、无位真人、本人来面目、自家宝藏;《法华经》中称贫子衣中珠,其余尚有圆觉、佛性、涅槃、大圆镜智等等多种名称。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中邑洪恩禅师打过一个比喻:“譬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个猕猴,窗外有一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此即是凡夫境界,内中的猕猴便是念念奔逸的第六意识思维分别,亦即攀缘心,它的内容无非是六尘缘影,虚妄而生,虚妄而灭。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这个东西,祖师把它比喻为一头蛮牛,“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修行人都没有认清这个妄心,被它欺骗,如果用它来分析判断、推理认知,种种造作以为修行,那真是“认赋为子,自劫家宝”,纵经尘劫,徒费苦辛。《圆觉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尔山,终不能着”。那么修行从何下手呢?回答是首先认清我们的真心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就象我们找东西一样,只有认得它的长相,才能找得到,那么真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塔基
学佛本是一件极快活的事,得大自在,可是有的人学佛很久却得不到真实受用,这是值得反思和检讨的事。这当中存在两个问题,就是一方面见地不真,其次理和事没有同步,总因生死心不切的缘故。
一、信愿:“广发大愿,自熏成种”。信为万行之母,愿为百业先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况取法乎下乎?如是因,如是果,此愿不可不宏也。佛法是积极的,为了无量劫生死大事,要救度无量苦海众生,要断无量贪嗔痴邪风烦恼等病,必由大愿而起大行,人人皆可为尧舜,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有人说,发了大愿又不可能立刻做到,是不是有好高骛远或狂妄我慢的嫌疑呢。还有人说,要到八地菩萨才能发这样的大愿。其实不是这样的。诸佛菩萨在因地发心时,也只不过是普通众生,于无量劫中乘大愿船勤苦修行,方能永不退堕,方始有后来的成就。现在发愿等于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将来必有因缘成熟之日,有了利益众生的大愿,就可以时时警策自己,鼓舞自己,就象认准了方向、加足了动力的航船,可以迅速地到达涅槃之岸。不发大愿而能成就者,无有是处。
二、破执(根本烦恼)
(一)五利使
1.身见: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见是一切烦恼之源。“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且看五阴是什么:
(1)色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阴。常人以此血肉之躯为己,岂不知它只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使用仅不过数十年,再仔细思维它的构成种种不净充满,痰涎涕唾,筋脉骨髓,爪牙发齿,无一可爱,无一是自己。有人说明明知道身体不是自己,可是又总为它烦恼,这就是理和事不同步,定力不足,被境界转了。色阴是如何生成的呢?比如在催眠术中,有这样的事例,如术师暗示本来什么也没有的空中,说有一个梯阶,被施术的人竟可以踏着本不存在的梯阶步步登空,因为此时旁人所看到的虚空在他的识田中已经被坚固地认为是实体,实际上,我们常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无始以来的坚固妄想而已。由此亦可知阿罗汉之所以能入地如水、履空如地等神通变现的道理。
(2)受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所谓寒热饥饱,酸麻胀痛,噪杂清净,苦辣甘咸,香臭美丑,喜怒哀乐等虚妄感觉。包括禅定境界中的种种所谓气脉的现象,著则成魔。受阴是虚妄产生的的一种幻觉,当我们生病而感到难过的时候,腿痛而无法继续打坐的时候,就是被它骗了。在催眠术中,当术师暗示将烧红的硬币放在被催眠者的臂上时,虽然放上去的只不过是一张纸片,竟也会使皮肤起泡,痛苦如烫伤无异!这个事例可以解释受阴的起缘,不过是一种虚妄的自我暗示而已,认清这点,再不要被自己骗,不要被这个身体哄得团团转,才能得大自在。
(3)想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阴。所谓起心动念,念念不停,犹如流水。此是意识虚妄分别,攀缘外境,生死根本,一般凡夫认为的“心”。古德云“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去”,“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皆指此而言。必须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纤毫不立,才有上路的可能。
(4)行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阴,所谓生老病死,齿更发长,即迁流义;种种取舍憎爱即造作义。“色身是虚诳法,终究坏灭。当乐法身”。另外时间亦属行阴的范畴,究其实际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无过去,无现在,亦无未来,一念而已。犹如绳上的波形,本无往来,而似有往来。
(5)识阴:识即了别之义。谓因六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阴。当我们看到一个景象而心中尚未起念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恰是识阴区宇,很多修行人把宅错认为本来面目。
此五阴本无所有,由妄显现,重叠而生,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无一实在,无一是自己。我们无始以来所执著的时空观念,身心观念,无不在此五阴范畴中,于虚妄中,重执虚妄,怎能不颠倒痴迷,枉受苦果!故我们应时时审谛思维,究竟无始以来的种种悲欢离合、苦乐忧思、颠倒恐怖,竟是谁作谁受!恰如戏台上的演员沉迷于影戏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面目,妄受种种忧苦,还是不要为他人作嫁衣裳罢。
2.边见:谓于身见上,计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执断者认为人死如灯灭,否认因果轮回,其后果即是令人杀盗淫奢,恣意妄为而有恃无恐;执常者认为或有一真常不变之主宰,曰上帝,曰神,诸如此类,此为真实迷信者也;佛教则认为非常非断,舍于二边行于中道。
3.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困果之理,照然若揭,每有狂禅之流,拨无因果,废置戒律,自招堕落也。又每有人云学禅非上上根不可,而不知“上上根”三字所指,但以肯用功者便是,实乃祖师奖掖后进之语也,岂不知人人都是上上根呢!若执以为非生有祥瑞,或而有异相,或一闻千悟不可,则历代祖师也未必见得有几人合格了。
4.戒禁取见:谓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当前佛教之中掺杂了许多迷信成分,譬如有说楞严咒必须在凌晨三点以后才能念,打坐必须在子午时等即是此例。毫无道理,徒自束缚,疲役心神,与道何关!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所谓“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皆是此类也,徒为方人所笑。
5.见取见: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在修行过程中,对所得境界自以为是,自作胜解,得少为足,而末有真实地修证,只能自误误人。
(二)五钝使
1.贪:引取无厌。于顺情之境,乐著沉迷。贪著五欲,恣纵心情,为凡夫之贪,当以不净观对治,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有何可贪,四大无我,谁作谁受,此观修成即可去除欲累,解脱自在;贪著禅悦,耽于寂净或妄求神通,为外道之贪,当乐法身,勤求智慧;贪著空见,耽于涅槃,住化城中,不思进取为小乘之贪,当发大心,誓愿度脱一切众生,究竟佛果。今人于修禅定时,每易起贪,上焉者贪看光影,玩弄幻通,中焉者贪于轻安,喜静厌动,下焉者执著气脉,以打呃放屁为荣,相互攀比,邪见充炽,自招堕落,不思进取,转修转远,佛说为至可怜悯者也。
2.嗔:恼怨忿怒。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恚,恼乱自他。当以慈悲观对治,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作亲眷想,应与其乐,何所可嗔?于一切违境作消业想,作加持想。有人自谓已得空性,而打坐时微有干扰则愤愤然怒目相向者,欺人乎?欺天乎?修行人每易见他人过者,当知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徒然浪费时间,增添烦恼而已,究有何益?况菩萨密行三昧,示现逆顺境界,非我辈浅慈所能知也。但思己过,莫论人非。
3.痴:于中容境不能明了,颠倒取著。此如无记昏沉之类。
4.慢:自恃轻他,或自认卑劣,或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障诸善道。每每见人堕卑劣慢中而不自觉,竟日惶恐无主,失大利益,究其根本不外我见人见,当知佛与众生同一体性,孰少孰多,宜发大勇猛,自肯承当,勤求六度,必能得大受用,自利利他。
5.疑:于理不能解了,心生犹豫,是非不决。当于佛法生决定信心,深信因果不虚,信六道轮回,决意出离生死苦海,自觉觉他。
《楞严经》中佛曾讲过,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只不过为习气烦恼所遮,只要这些东西打扫干净,本有真心自然显现,不假外求。所以我们如果能时时觉照,在日常生活中每个起心动念处痛下针砭,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定慧双修,任运为之,贪嗔痴尽日,即是真心显现之时。
识心达本
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仅仅在于般若,定力与神通外道亦有,即使修到四禅如果智慧不开,依旧轮回,所以修行之人不可不知。当奋起精进,勤求如来无上智慧。若欲入佛知见,先须识得自心,此心并不难找,就看自己是否用功。
六根与自性
《楞严经》中讲: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本是一体,只因众生妄执,分为六分不同的功能,“本为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此六识分别外境,妄于根尘境上憎爱取舍,辗转流注,故而轮回,若能从生生灭灭的现象中找出那个本不生的自性,而“守于具常”,则“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1.眼根:我们睁眼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可用“明”来代表,闭眼时,眼前看到黑暗,也就是说,开眼时明生暗灭,闭眼时暗生明灭,明暗是代谢法,是“所见”,而我们能够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一“能见”,亦即知明知暗的那一知,它是不生不灭的!即使盲人,他的见的功能照样存在,只不过他所见的一直是黑暗罢了。
2.耳根:当外界有声音时,我们听到声音,可以用“动”来表示,当声音消灭时,我们并不是听不到,而是听到“静”,动静相推,是生灭的,而我们能够听到动静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找到这个闻性后,“旋闻与声脱”,“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此法门极为殊胜,因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十方俱击鼓,十方一时闻”,不论远近,不受障碍,在睡梦中亦存在,且声尘非有非无,近乎实相,故从耳根入手,最易成就。现在有些所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以听到各种声音,认为是修行的效果,实在是很危险的,必须分清“能”与“所”,如只在“所听”上作文章,是极其错误的,极易入魔。
3.鼻根:闻到各种气味时,为“塞”,没有气味时,为“通”,“能闻”之性不生不灭。
4.舌根:尝到各种味道,如甜苦等,为“变”,没有味道,为“恬”,恬变交换,“能尝”之性,甜时知甜,苦时知苦,淡而无味时亦知无味的那一“知”,湛然不动。
5.身根:触受到各种感觉,如冷热等,为“合”,没有接触东西时,为“离”,“能觉”之性不变。
6.意根:意识思维,念念不停,犹如波浪,在起心动念时,我们知道自己在动念,在没有念头时,我们知道自己很清净,这一知与思维无关,一直存在。常人总是习惯于思维,也就是被生生灭灭的妄念所转。把妄念打掉后,则可现出意识的清净面,有些人又把它认为是自性,实不知它也只是一个境界(现量境)而已,须知既能起念,又能清净的才是,既不在动念处亦不在清净上。
从六根的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这十二种变化的现象中,返求我们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正如《楞严经》云:“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相互为用。……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客尘喻
众生之所以烦恼,其原因不外乎被五阴所骗,所以《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世苦厄,认知自己的真心之后,才知道“五阴浮云空去来”,在《楞严经》中,佛陀的大弟子侨陈如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了一种很好的体会真心与妄念的方法,其一为主与客的关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淑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五阴是客人,真心是主人,五阴只如空中的浮云,自生自灭,忽来倏去,真心郎若太虚,寂然不动,又如一间空屋中,光线射入缝隙,可见到空中有许多灰尘动摇,正如五阴,而虚空澄清湛寂,正如自性。仔细思维这个道理,可以“度一切苦厄”,比如当我们生病时,无非是为这个身体而担心,同时感受到痛苦,如果我们知道这些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暂时的幻现,就不会再为它烦恼。看住我们的主人好了,客人迟早会走掉的哟!又如当我们为面子问题而烦恼时,只要觉悟到我们又被客尘所骗,就可以“以湛旋其虚妄”,重做自己的主人。这也就是临济祖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之义。
所谓三界唯心,无边无延的宇宙太空在我们的真心之中也不过如一微尘,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弥遍十方,互用无碍,只要从流返源,任运长养,真心的功能自然日益蕴生,如婴儿之成长,岁月以之,不假功力,又如春日之敷陈万物,煦明锦绣,原无须人为施作。天下本无事,何须矫情造作,妄求功曛,徒自扰乱乎哉!
真心不灭
我们的色身刹那刹那变异,犹如燃烧的火烛,渐渐成灰,从孩童时的肤腠泽润,到壮年时的血气长成,乃至年老时枯悴昏昧,发白面皱,终将朽灭,日迁月化,密移不停,但是那真如自性何曾微变?比如我们小时候看天,长大后看天与年老时看天,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所见的东西,时时变异,“能见”的功能,却没有丝毫迁改,由此可知,我们能听、能尝、能动、能说的自性“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去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声色,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轮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现量境
凡夫的心总是在攀缘之中,“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或留恋于过去,或希冀于未来,或对现在虚妄分别,“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将本来湛寂圆明的本觉真心忘失,若欲找回本来,必然得打消妄念,使心念无所住著,即六祖所悟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截断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性,以大圆镜智照用一切。所以无论何种修法必从观心入手,时时照顾当下,既不在脑中乱想缠绵,亦不向根尘境上攀缘外流,把妄念打消干净,露出意识的清净面,此时虽一念不生,而一切明明了了,当时刻保护任运之,渐渐可入妙三摩地,自然渐生一切智慧,祖师门下,棒喝之义即此,欲令学人三际脱空,而可入门也。然执此以为究竟者,则未免可笑,其与如来无上智慧尚有天渊之别。
十种深喻
得少为足,此病最毒,认识自性,仅为略窥门径而已,禅门谓之见到主人公,“有省”而已,正须从此门奋勇前行,了却生死大事,做个自在丈夫。妙明心中本无一物,众生妄见我人及种种色相,辗转虚妄,沉沦生死,故当以如来金刚观察如幻三昧,照破五蕴“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观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芭蕉,如阳焰,如水月空花,自然不生执著,如汤消冰,超然入于无碍之境。性有真空,性空真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若能证知如幻,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则禅宗所谓之“初参”已破。要在各人努力,此事不可轻言也。《圆觉经》中智境四相,宜细细审思,见性之后,更要打扫悟迹,“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有证有悟,皆是魔业,微细我执,犹须细细涤除也。至于重关起用除习气法,王骧陆老前辈言之最详。
防魔
当今时世,邪见充斥,魔强法弱,尤其以学气功者,妄求神异,贪嗔炽盛,入魔者多有,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故防魔之事,学道者不可不预知也。古云“妖由人兴,魔从心造”,学人如能日常于自己习气上细心检讨,贪嗔爱慢,对境不生,人我诸相,一切寂灭,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恶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日蕴月养自然正气浩然,妖魔何敢侵哉!
然则,《楞严经》五十阴魔境界不可不知也。此五十境界,亦是修行五十梯阶,所谓道高魔长,修行的每一步中,都有无限风景,然而一为风景所惑,则落陷井,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观今所谓特异功能者,多滞于此,以己偶中,以为奇特,玩弄幻觉,诳惑无知,自招果报,殊可哀悯也。
1.色阴区宇:正修三摩地者,须于六根之中时时返求自性,当销落诸念初入三摩地时,精明呈现,而未发光,如明眼人处于黑暗之中,虽然心似明白,却一无所见。此中会有种种境界发生。
(1)精明流逸前境,有时觉自己能出离身体。或觉有两个我。
(2)精明流逸形体,身体内彻,竟能于身内拾出蛲蛔。
(3)精魄递相离合,忽然闻空中有说法声,或十方上下同时人有说法。此时如知见不正,习气未尽,极易认为奇特著而成魔,此种人近来多有,某上师所传之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为祸尤烈。
(4)心魂灵悟所染,定中见十方遍作金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忽见毗卢遮那坐无光台上,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花俱时出现。
(5)自心抑按过分,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6)研心精细,于夜半或暗室内,见种种物,无异白昼。
(7)四大性离,四体忽然无觉,如同草木,火烧刀砍,都无所觉。
(8)欣厌凝想,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空界,下见地狱,上见天宫。
(9)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景物及亲眷或闻其语。
(10)遭遇邪魔附体,见善知识形体迁移,无端变化,自能说法,通达妙义。
种种境界,皆是幻妄,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念,坚固难破,习气未尽,智慧眇劣故。当认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定此义,一切不惑。若妄以圣证自诩,而潜行贪欲者,生遭国法,死堕无间,苦报无穷。
2.受阴区宇:若色阴消者,顿现光明,十方洞开,无复幽暗。此中亦有十种魔境。
(1)内抑过分,忽于心中发无穷悲,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不觉流泪,醒悟则无事,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腹,逢人便哭,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2)胜境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心生无限勇猛,志齐诸佛,谓三僧祗只一念能越,悟则无咎,久自消歇,执迷不悟,则有狂魔入其心腹,见人便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3)定中受阴未破,色阴已消,于中忽然生大枯渴,限入孤寂,无事可作,故长忆不散,以为精进,悟则无咎,若以为圣证则有忆魔入其心腹,日夜撮心,悬在一处,沉忆悼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成就魔人。
(4)用心亡失观审,溺于知见,慧力过定,得少为足,自心已疑是卢舍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5)新证未获,旧心已亡,茫然无措,心中忽生无限艰险,发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己命,早取解脱,此因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腹,手执刀剑,自割其肉,自愿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欲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6)定心安隐,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悟则无事,若作圣解,则有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7)得少为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若不醒悟,则有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纸帛,肉身真常,不自崇敬,实为颠倒。有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下,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8)于精明中,忽生无量轻安,自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9)心相迥寂,一味成空,忽然归向永灭,拔无因果,乃至心生长断灭解,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谤毁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性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食用,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堕无间狱。
(10)虚明深入,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事,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广说行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摄其凡愚,多至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
3.想阴区宇:受阴若尽,此心已能离身,可以此上历菩萨六十位圣位,得意生身。此中更有十种魔境。受阴尽时,天魔已不能入其心腑,故借他人之体以迷惑之。“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1)修定之人,心爱圆明,极力贪求善巧。天魔候得机会,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求巧人处,其形变化或作比丘,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为比丘尼,或在暗室而身有光明,迷惑此人,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说灾祥变异,或说如来某处出世,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人家资无故耗散,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
(2)修定之人,心爱游荡,贪求经历。天魔附人,口说经法,来于经处,自形不变,令听法者自见坐宝莲花,全体化为紫金光色,各各如是,得未曾有,迷惑是人,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邪见密兴,智慧消灭,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3)修定之人,心爱绵密,贪求契合,天魔附人来此说法,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或得宿命,或有他心通,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自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某佛先佛,某佛后佛,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堕无间狱。
(4)修定之人,心爱穷究根本,贪求辨析,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身有威力,令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妄言肉身即是法身,父父子子递代相传,即是法身常住,都指现在即是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迷惑是人,破佛律仪,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日久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5)修定之人,心爱悬应,贪求冥感,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人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别生法爱,粘如胶漆。破佛律义,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某世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休居于此。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6)修定之人,心爱深入,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迷惑此人,令听法者,各知宿业,或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别使一人,于后踏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能知他心及与祸福,毫发不爽,佛律义外,更加精苦,诽谤比丘,揭人阴私,骂詈徒众。魔心生厌,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7)修定之人,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天魔附人来说经法,其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或有畜生,口衔珠宝,简册符牍种种异物,授于彼人,或藏地下,多食药草,不餐佳馔,或日食一麻一麦,其形不减,诽谤比丘,骂詈徒众,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某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或有宣淫破佛律仪,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魔心厌足,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8)修定之人,心爱神通,贪取神力,天魔附人而来说法,或复手执火光,撮光分于各人顶上,火长数尺,亦不烧热,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穿墙过壁,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揭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以为传法。魔心生厌,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9)修行之人,心爱入灭,贪求深空,天魔附人而来说法,其形隐没自在,出入虚空,或现身如琉璃,或手足有旃檀香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虽得空寂潜行贪欲。久之魔去,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10)修定之人,心爱长寿,贪求永岁,天魔附人,而来说法,迷惑是人,好言此地他方往还无阻,或经万之里之外,瞬息再来,能在彼方取得物品,或在一处房中,数步之间,令人从东往西,急行多年不到,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我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不因修得,此魔及与眷属,食彼精气,或化美女与其盛行贪欲,未逾年岁,精气枯竭,未及遇刑,已先干死。
此魔众等,末法出世,近则九世,多可百生,赞叹淫欲,破佛律仪,令真修行人,迷惑正知,命终之后,成为魔民,堕无间狱。想阴尽后,天魔已不能扰乱,只是由于智慧不够,会流入外道种性,楞严言之甚详,不赘。以上魔境,不一定顺序出现,所以行人要细心检讨,勿为所迷。
明心见性,非难非易,只要肯下功夫,勤断烦恼,打尽习气,不求自得,“撒手到家人不识,了无一物献尊堂”,其实众生本来是佛,又何假修证,然则不经修证,又怎知自己是佛,此事难言。
偈曰:
虫纹偶成,空花乱聚,诸佛法尔,非离非即,直钩钓鲤,抛砖作玉,寂灭场中,自在游戏!
乙亥年于赵州柏林禅寺
禅刊 1995年度第六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