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道前基础与佛法修行(释青平)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7日
来源:   作者:释青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道前基础与佛法修行(释青平)

   道前基础与佛法修行

  ——略论修行中的几个心理障碍及其对治

  释青平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即“道前基础”。它是学佛修行的前行阶段,虽然还没切入正式起修,而只是一个准备阶段,大体为起修作一些心理铺垫的工作。但它却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以至于你不能想象,缺了这一环,你的修行还能够在一种障碍最小的状态下顺利进行。这就好比盖好的一座大楼,楼的地基你往往无法看见,然而恰恰是这深埋地底的基础部份,为整座大楼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基点。你楼能盖得多高,全取决于你地基有多深厚,而没有这一个地基,你一层楼都盖不起来。

  在“道前基础”这一部份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专门用来对治修行中的种种心理障碍的,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而富有价值的启示。本文试就这一点,进行一些归纳与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构成其主要的心理障碍,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目标不明确,对于所做的事情没有认可其价值,便无法形成强烈的意愿,要作的并不是自己想作的,这自然会导致行动的失败;其二,信心不坚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所做事情的价值,也形成了强烈的意愿,但却没有断除自己的种种疑惑,要么对指导自己的人信心不足,要么对所学的方法疑虑重重,信心不坚定,自然也会导致行动的失败;其三,不能善始善终,自己已经消除了种种疑虑,也竖立起了十分确定的信心,但却由于自己的种种缺点,如懒惰、懈怠等,无法善始善终,终致一事无成,这也是导致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现在,就让我们以上面所说的这三条作为线索,来考查《略论》中“道前基础”这一部份,看它如何善巧地对治人在修习佛法过程中那些相应的心理障碍?

  首先,《略论》中谈到了目标确立这个问题。在修学佛法时,应该如何才可以让自己充分认可佛法的价值、并促使自己产生强烈的修行意愿?

  事实上,在我们认可佛法并决心修习之前,我们往往会陷入到一种很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及其结果,实际上并不能够深刻地了解,因为你还没有证悟,还没证悟的事就谈不上能有多么坚固的信念。然而修学之能够成就,却又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一种预设的前题,是一种在你还没能证悟就先入为主的观念,然而这种信念却能够一步一步引导你修学取得成就。于是这好像是一种悖论,信念取决于证悟,证悟取决于修行,而修行又取决于信念……。这实是你进入修行首先所应面对的心理困惑。

  在《略论》中“道前基础”章中,是如何对治你的这种由心理困惑而形成的修学障碍的呢?《略论》中从三个方面,为你竖立起对法的坚定信心。

  第一,先从作者的重要这一角度,让学法者明白法来源的清净,这即是甲初所论:“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略论》中先陈明本论所依的《菩提道炬论》,再陈明作此论者阿底峡尊者的种种圆满——即作者氏族圆满、所获的教证两方面的圆满、所做事业的圆满、以及造此《略论》之因的圆满。因造《略论》者阿底峡尊者有此种种之圆满,故而可令修学之人对法的来源产生深信不疑的信心。

  第二,再从法的重要这一角度,让学法者于法生起净信之心,这即是甲二所论:“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略论》中阐释了《菩提道炬论》的三大特点:“所说圆满、易得受持、胜余轨式”;四大殊胜:“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一切经皆为教授、易得佛之密意、自然灭除级大罪行”。正是依此众多殊胜重要之处,方可令修学之人对法本身产生清净无染的信心。

  第三,最后再在如何听闻佛法之中,详细说明了法之能带给人的殊胜利益,让修学者对法生起殷切向往之心,这即是甲三之所论,其中细说了“法”的殊胜利益,以之坚定修学者确定不移的信心。

  其次,《略论》中谈到了坚定信心这一个问题。究竟应如何才可断除自己修法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对此,《略论》中谈到了对善知识得保持专一不变信心的重要性。

  《略论》中先是说了依止善知识的种种得益,《略论》中引《十法经》之语,形容善知识为:“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疾暗睡眼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救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熄灭之,应如是思”。依止善知识得益十分巨大,《略论》中说道:“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随恶趣,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而且,“敬事善知识者,先时所积当爱恶报之业者,能于此世身心少感不安,或梦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不仅如此,如果不依止善知识,还将有种种过患,如:“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而且:“诸未生功德不生,诸已生功者失坏……,过失增长”。由此可见,依止善知识对我们修学佛法,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尽管善知识为我们学修的指路之人,但善知识却往往也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因为他毕竟还没有成佛,所以他一定带有凡人所应有的种种缺失。作为一个初学之人,照人的自然习性,往往又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人往往有一种苛责求全的心态,因此他往往会不自觉地苛求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识,希望他完美无缺,甚至无法容纳与接受善知识的任何缺点;另方面,人又往往会对他人的缺点过于敏感,这是常人常有的心理倾向,有时甚至会对他人的优点视而不见,而眼里只有别人的缺点,斤斤计较、喋喋不休。所谓“一叶障目”,不是眼睛坏了,而是心态不好!这两种倾向,显然会对学修构成巨大的障碍,那么,如何对治呢?

  在《略论》中,具体指导了学修之人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因为一个优秀的善知识,必定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作为善知识,有三条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其一,善知识能对学修之人善加引导,能引导学修者“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其二,善知识应具足能引导学修者的学识与德行,“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其三,善知识还应该通达诸法实相,并悲心深广、诲人不倦,“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由于经过认真慎重的选择,学修者一旦诚心认定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识,就易于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然而,上面提到的标准是十分高的,在现实的学修过程中,却往往遇不到如此完美的善知识,比如“通达真实”一项,就实在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作到,怎么办呢?是不是没有完美的善知识,自己就为自己找到了放弃修学佛法的借口?这显然不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的,并非完人,只要他参访的善知识,有其所长,就可以向他顶礼求学。既然善知识并非完美,他必定在非他所长的范围内有种种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他还往往会有常人所具有的种种过失,如何去面对呢?

  《略论》中教导我们:首先,“学人于阿闍黎应作如是观,当视如佛”,也就是说,要把善知识看作是佛,并把他当作佛来敬信。因为佛是完美的,是没有缺失的,把善知识视之为佛,就可以不生寻其过失的心念;其次,一旦发现了善知识有过失,还要让自己“勿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既要小心防护自己的心念,不要让种种寻过之心轻易生起,而且纵然不慎而令之生起,还要马上忏悔改过,平息自己这种错误念头,努力在其未生之际即已灭除于无形。

  《略论》在“道前基础”的最后,还谈到如何才能让自己竖立善始善终的信念。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人往往会懒惰、懈怠、不能善始善终。如何去对治自己的这些缺点?《略论》中教导我们的对治法是思维“人生难得”与“佛法难闻”。

  为什么人生难得呢?《略论》中说:“人死之后,堕恶趣的,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为什么生善趣如此之难?因为“人生大多数,执持不善品(造十恶业),以是诸异生,多定趣恶趣”。当然,难固难矣,却并不是就去不了,倘若人能“忏除旧恶,防止新造,则生善趣,不足为难”。只是能如此认真去做的,“实为极稀有耳”。可见人生确实难得。

  即便你已修得人天善果,你没机会听闻佛法,你一样不能从生死流转中得到解脱。然而,能听闻佛法,又是一不易得之的殊胜因缘,因为一旦后世堕入八无暇之中,你依旧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谓八无暇,即那:“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执无前世后世业果三宝之邪见,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之时代”,以及堕身在三恶趣及长寿天中。在八无暇中,是无暇修学佛法的,不修学佛法,便只能永在轮回中流转起伏。想到生死苦迫,却解脱无望,你就不敢再放逸懈怠自己了。而且要修,就要今生今世即修,此时此刻即修,你不能为自己找一个借口,说今生来不及修了,来生再修吧,不行的,因为“今生若不修,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你也不能一味偷懒,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同样不行,因为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何日当死,漫无定期”。所以,人生是这样地稍纵即逝,修行实当速下决心,刻不容缓。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菩提道次第略论》一书的思想特色,它不是只给你提供一个纯而又纯的理论,而是让理论与实践时时紧密相扣,并在实践的每一个微细之处,为你提供细致而又富有实效的具体指导,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为修学者解除学修过程中的种种思想困惑与心理障碍。以此足可见《略论》之伟大,亦可见出宗喀巴大师何以在佛教发展上拥有如此崇高的声望与地位。

  2001/4/6—6/8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