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成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成峰)
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
成峰
序 言
归纳生命中的痛苦,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身心的不平衡、人际关系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不平衡。
而我们学习一部经典,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的困惑,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一、《心经》简述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意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二、人生的大智慧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般若,是梵语音译。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本经经文不长,只有267字,可是却将佛法中甚深的义理包含在内。
全经的核心是超越生命中一切痛苦,两个基本要点就是圆满佛的两大品质——慈悲与智慧,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佛教的三法印,始终不离的四圣谛的思想。
我将通过下面这小段经文,给大家简单介绍这部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来讲,这段话还指出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上的问题,统统可以在上述的经文之中找到圆满的答案。
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佛陀要说这段话。如果观察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两类不同形式的生命。
其一,觉悟成功的人生;这类生命体观心自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我们称之为佛菩萨的生命。
第二种,就是迷惑失败的人生。他们不满自己,讨厌别人,对事抱怨,心随境转,以至于处处碰壁,步步危***。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有情了解生命、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达成前一种生命的品质。
我们渴望一切吉祥、身心安泰。可是,环顾四周,我们却发现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情感的分离,事业的成败,身体的好坏,凡此种种,人生的得失,无一不使我们忧悲苦恼,痛心疾首。
生命中充满了无以计数的苦恼,我们将其概括为身心两大类,也就是身苦与心苦。在佛教看来,人类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组合而成。色蕴,便是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在此指代我们的思想,属于精神现象。
对于身体,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
受,即我们面对各种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为内心的感受,包括痛苦、欢乐、担忧、喜悦、平静等等。
想,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在他上面安立名称概念。
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既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基本组合,也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这样描述五蕴:“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也就是说,由于五蕴具有迁流变化的特性,所以生命充满了种种不圆满,痛苦成为他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都有遭遇苦难的可能性。
那么,痛苦的源头又在哪里?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五蕴”(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所以,如果想要解脱痛苦,就必须对它具备正确认识。
世人对“有”(存在)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普通人在六根与六尘交会之时,面对喜爱的人事,总是不自觉地产生贪爱、执着;接触讨厌的事物时,恨不得早点结束、摆脱。于是被痛苦的锁链牢牢控制、不能自拔。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痛苦,跨越生命的陷阱呢?
经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人世间的一切,由其无常的特质,注定了不分有情众生,还是无情草木,无论慈爱抑或仇恨,只要有生的那一时,就一定有灭的那一刻。假如认为其永恒、长久,永不消逝,那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带来痛苦罢了。
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而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我们执“有”为实在,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倘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从而解脱一切痛苦。
如果你希望生命之树长青,如果你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你希望具备和睦的人际关系,那就请遵循与实践佛陀的这段教诫。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