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张秉全:读印祖文钞(正)印施极乐图序笔记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来源: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张秉全:读印祖文钞(正)印施极乐图序笔记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此一段文极赞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大矣哉,赞净土法门至极广大,为统摄一切法,普摄一切机,至圆顿、至直捷之教法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语出观经。全文“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法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想生。”由于法界圆融之体,即我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想佛界时,则佛界现前,想九界中任何一界,则相应一界现前。而此本具之离念灵知,仍旧是不变的。今既是心想佛,则佛界现前,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圆融!,较比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成佛之修法高超直捷多多矣,何以故,见性成佛,须离心意识参究,必须参到根尘迥脱,灵光独耀,不见根身世界,连空相也不可得,所谓彻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也。但欲达此造诣境地,谈何容易!往往看话头一生,尚未明心见性的十居八九,真能大悟的实为凤毛麟角。而净宗不必离念,正念(作)佛时,则佛界现,是心即是佛,所谓全妄即真,多么干脆,多么直截!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当逊让净土修法之奇特要妙也。就是说,念佛一法,胜于宗门参禅来得圆顿直截。即念念佛,即念成佛二句,是说能念的心,即是佛。正念佛时,当下就是佛。(若不念佛时,则不是佛)才一念提起,就即是佛,较比历劫修证从信、住、行、向、地,次第行进的通途修行,要圆顿直捷得多。然则修行通途法门者,宜应抑止其自认为高超之素风矣。就是说,念佛一法,胜于其余唯仗自力的通途多多矣。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三根,“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至其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均在收摄范围之内。所以能统摄律、教、禅宗诸门一切机,也就是说,律教禅一切机,皆能修习净土法门,而不屈您的根性。犹如及时雨滋润万物,大海之吸纳百川。又净土者,唯心净土也。所以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法界即心性异名,亦即生佛同禀寂照圆融真如性海也)就是说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自性中流出。大、小、权、实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既净土即是唯心,则大小权实一切行门,皆是净土念佛法门,不过是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而已,岂非一切行门皆是念佛法门也。纵使你说,我非心非佛,一切俱不念,也还在念毗卢遮那法身佛啊!也还是离不开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可以不断见思烦恼的惑业,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经往生,可不历异生,得预补处高位(如此土弥勒,后补释尊而成佛)以寿命同佛无量故,可不历异生,就此一生,圆满菩提。由是之故,印祖赞曰: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此几句是引经论作证,华严一经,王于三藏,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纯说佛自证境界,小机绝分,经末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可见善财等已阶等觉高位,尚须通过往生西方,才圆成佛果,净土一门,岂非成佛之捷径也哉!法华一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普授三乘成佛之记,大畅如来出世本怀,夫成佛者,乃彻证诸法实相也。乃至“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非净土一门,亦是法华一经之结穴所在也。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者,马鸣菩萨作《大乘起信论》开一心为二门,一真如门,二生灭门(即缘起门)是论为佛法纲要,示从起信以迄修因证果,此为通途教道修行轨辙也。末后说,佛道长远,须经多劫熏修,始克有成,若有行人惧信心难以成就,再一受生,或致退失,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原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者,龙树菩萨造毗婆沙论,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难行久乃可得,……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菩提。”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者,天台智者大师,世传乃释迦化身,实创台宗,以五时八教判释东土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号东土小释迦,曾造《净土十疑论》,中略云:“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求行”云云。临终唱无量寿经及观经名,亲见观音大士来迎,往生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者,宋永明延寿禅禅师,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宗门大匠,着《宗镜录》凡一百卷,以一心为镜,和会各宗异说,言言见谛,语语超宗。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尝作四料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彻以后,日课十万声佛号,求生净土,临终上品上生,敬及冥府。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正印施极乐图序)

  此乃总结净土一门为殊胜超绝也,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者,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五性,指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真常,指常住真心。此句是说净土法门,无机不被,汇集三乘五性,均得以念佛一法,而证常乐我净涅槃之果。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者,此句是说,引导上圣如等觉菩萨,下凡如逆恶凡夫,以念佛故,同登极乐彼岸。总之,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机不被,有求皆遂。故得九界同归,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并皆阐扬,实在是一代时教之称性极谈,一乘无上之圆顿大教也。如此殊胜法门,若非宿植德本,虽历多劫,也难遭逢。今生既获见闻,当精勤修习,幸勿入宝山空手而回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