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4浅释菩提心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4浅释菩提心

   浅释菩提心—一            海涛  辑

  1.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具足大乘种性。二、皈依三宝。

  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2.菩提心的体性是: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3.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4.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5.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像是「真正地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為已经实际地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6.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

  7.世俗菩提心的性质是由於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迴。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於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

  8.发菩提心的目标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

  9.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

  10.十九世纪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说:「有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没有菩提心的话,就失去了方便。」

  浅释菩提心—二            海涛  辑

  1.从道地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一、由信乐之啟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2.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3.《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二、因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三、因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四、於远劫之轮迴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4.一般只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5.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6.要生起菩提心的开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亲爱自己的独生子女,所生起的种种照顾之心一样,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们也要以这种方式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量悲心。

  7.只有当内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才会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母亲要帮助子女一样,完全没有顾到自己。如果一旦对轮迴还有贪著的心念,也就没法真正得到出离的佛果。佛教的悲心不仅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更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果。

  浅释菩提心—三            海涛  辑

  1.发菩提心之功德,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一、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1)趋入大乘: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

  (2)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

  (3)彻断一切罪业之根:菩提心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

  (4)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发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

  (5)获取无量功德: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6)令一切诸佛欢喜:菩提心功德,无边无际故。

  (7)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為诸殊胜业作益,作依作根。

  (8)速疾证得无上佛位: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

  二、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為十种。

  2.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於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地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

  3.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於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若,彼烦恼无明,皆令得请净,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

  4.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產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

  浅释菩提心—四            海涛  辑

  1.捨弃菩提心的过失,略说有三: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於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则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因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

  三、因罪业故长远地耽误了成佛的大业:因罪业耽误成佛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2.行菩提心若丧失,则愿菩提心亦必同时丧失也。寂天论师云:「凡生起与菩提心相违之念,亦属违菩萨戒也。」

  3.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趋入菩萨学处。护念菩提心之法:

  一、此心若不舍离众生,就决定不会丧失菩提心。

  二、若时常思惟菩提心之功德,就不会於菩提心退失。

  三、勤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就能够发挥菩提心之大力和大用。

  四、时时修观菩提心,则能使菩提心日渐增长。

  五、能知善恶八法(断捨四种黑法,依止四项白法)之取捨,则菩提心不会忘失。

  4.《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

  一、欺誑师长,己受经法而不恭敬;二、无疑悔处,令他疑悔;

  三、求大乘者,訶骂诽谤,广其恶名;

  四、以諂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5.「迦叶!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成佛)道场自然现前。何谓為四?

  一、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

  二、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諂曲。

  三、於诸菩萨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称扬其名。

  四、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成佛)道场自然现前。」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