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露意丝·海:生命的重建 第六章 停滞不改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来源:   作者:露意丝·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露意丝·海:生命的重建 第六章 停滞不改变

 

  ‘生命韵律在流动,在改变。’

  我们常常有很深的旧思想、旧信念,隐藏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一定要留心它、注意它。只有留心和注意,才可以改变它。

  留心你有所悲怨的时候、注意你情况不妙的时候,那便是十分重要的关头,因为这表示旧的思想信念,已经不再潜伏在内心深处,这是已经浮现到表面上来了。

  我们在这个重要关头留心注意,我们便会走近一个良师、一个益友,或寻找一些书本、得到一些知识,那会令我们看到新的方法、新的道路,能够应付和消除自己一向的坏思想、坏信念。

  我自己的醒悟,来自我的一个朋友。他告诉我有一个聚会,可以参加;我听到以后,内心感到有所感应,于是我一个人前往。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聚会,却竟然成为我迈向健全道路的第一步,现在想起来,这个聚会对于我的影响真大。

  人们常常在开始他们第一步的时候,会觉得那一步开始得有些傻、不合道理,又或者会觉得它太容易。他们的思想,不肯轻易的接受它,以致不想跟随它;他们的抗拒力会很大,甚至在想到它的时候,都会发生反感。

  这种反应其实都很正常。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既然有了想要改变的意图,这第一步,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我们所应该走的第一步,它能改变我们、帮助我们、带我们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一切。

  没有耐性,是一种抗拒。我们抗拒的,是学习和改变;我们会希望一步登天,一下就把事情做好、完成。如果这样,就表示我们并没有花出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怎样化解问题。

  如果你想从这一间房间,去到另一间房间,那你一定要先从椅子上站起来,在一步一步的向著另一间房间的方向走,才能到达那里;只坐在椅子上,口里说要到另一间房间去,而自己却不行动,这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生命上有了难题也一样。如果我们希望解决它,而又并不开始去处理它,难题自然不能解决。人一定要一步一步走,不可以没有耐性,没有耐性永远不能成事。

  我们所出的问题,都应该由自己负责——这点认识也很重要。

  我不是说你应该产生内疚心,或应该认为自己是个坏蛋。我是要你认识自己内在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它可以转化你的思想,也可以转化你的人生经历,避苦趋吉;这是佛陀所郑重教导我们的。

  在过去,我们曾不自觉的用自己的力量,去制造出令我们痛苦的经历,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做什么?现在,我们要认识我们的责任,开始注意和学习怎样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制造、迎接积极的、充满善行善果的将来。

  很多病人来向我要求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我指示他们,要怎样从新的角度,去做一件事情;怎样去原谅一个人,不记仇恨。我发觉,当我这样讲时,他们的嘴唇常常都禁闭著,双臂放在腰腹之间,甚至紧握著双拳。

  从他们的这些姿势上,我可以看出他们的抗拒力,非常之强,但我知道,我的那些话,正是他们极需要听从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课程要学习。那些最困难的课程,一定是我们最该选择的课程;如果十分容易,那就根本不必学习,自己都会明白。

  注意该学的课程

  如果你明白最令你抗拒的一切,正是你最需要接受的一切,那你就能面对你目前最大的问题,加以改变了。

  你应该抛开执著、放弃抗拒,让你自己学习你需要学习的课程。一旦你这样做到了,那会令你所走的道路,以后更容易走。千万不要让你的抗拒力阻碍了你的进展,终止了你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开始进行改变:一、看清楚自己的抗拒力;二、继续改变你的思想。

  下面的这些行为,是在表示抗拒:

  当我们在谈话中接触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时,我们会忽然改换话题。

  或者离开那个地方,不再与人在一起。

  又或者故意避到洗手间里去。

  在与人约会时,常常有意迟到。

  以生病为理由,避免见人。

  故意忙碌地工作,不理会人。

  浪费时间,不去接触应该面对的事。

  双眼不望在应该望的地方,而望去别处。

  避免思考,乱翻杂志。

  做什么事都拒绝用心。

  花很多时间吃东西抽烟。

  编造理由,停止与人交往。

  有意无意地弄坏家中的东西。

  除了以上这些情形外,我们有时也用言语来抗拒,常常这样说:

  ‘这是没有用处的。’

  ‘我的家人不会明白。’

  ‘要改,我就把整个人都改过,最好把我的姓名也改了。’

  ‘没有疯狂的人,不需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电影明星所玩的玩意。’

  ‘没人对我的问题会又帮助。’

  ‘人们不了解我为什么常常要发愁或发怒。’

  ‘我的情形与别人的情形不同。’

  ‘我不想去麻烦别人。’

  ‘事情自己会解决的。’

  ‘我之所以不做,是因为没有其他人这样做。’

  人的抗拒力,除了常常用以上这些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以外,还会用一种坚决的意见来表现。那些意见,一般来说,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却胡乱给自己用上了。它们是:

  ‘那些不对的事,完全与我无关。’

  ‘对我来说,这很不合适。’

  ‘那样做不够伟大。’

  ‘精神修养高的人,也会发怒。’

  ‘人人都不会这样做。’

  ‘我不需要爱情。’

  ‘那太傻了。’

  ‘那地方太远了。’

  ‘又太多工作要做,这事没法做。’

  ‘要花那么多钱,太昂贵。’

  ‘花的时间太长久,不好。’

  ‘我不信任它。’

  ‘我不是那种人。’

  另外,我们也时常别人身上找理由,很又借口地来抗拒一切。我们会说:

  ‘上天都不会赞成。’

  ‘这要等到上天批准才可以。’

  ‘那时环境不对。’

  ‘他们不让我改变。’

  ‘我没有适当的老师和书本。’

  ‘我的医生不赞成。’

  ‘我做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

  ‘我不想被他人操纵。’

  ‘这完全是他们的错。’

  ‘要他们先改变了,我才改变。’

  ‘你们不明白我。’

  ‘我并不真想伤害他们。’

  ‘它和我的信仰相抵触。’

  还有另外一些借口:

  ‘我太老了,改不了了。’

  ‘我还年轻,要改也不急。’

  ‘我太肥,没法改变。’

  ‘我太瘦,只想能够肥一点,别的暂时都不想。’

  ‘像我这样长的太高的人,怎样改变也不会变矮一些,改来做什么?’

  ‘我的性格,像我的身体一样,太矮,变不了。’

  ‘我太懒,不想改变。’

  ‘我够强,不必改变。’

  ‘我太弱了,没有能力改变。’

  ‘我很蠢,叫我怎么去改变。’

  ‘我相信我很精明,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

  ‘我太贫穷,生活都照顾不过来,还说什么改变不改变!’

  ‘我太没有价值,改变了大概也差不多。’

  ‘我太不重要了,改不改变都没有关系,还是就这样算了。’

  ‘我对我自己很认真,我不会轻易就改变的。’

  拖延、推诿,也是抗拒的一种表现:

  ‘我迟些时候会做,现在不急。’

  ‘我现在的精神不够。’

  ‘我现在没有时间。’

  ‘抽出太多时间,那会妨碍工作。’

  ‘这是个好意见,让我慢慢考虑。’

  ‘我有太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我明天再想一想。’

  ‘等我做完了要做的事再说。’

  ‘现在不是时候。’

  ‘已经太迟了。’

  不承认自己需要改变,也是一种抗拒:

  ‘我没有什么不对。’

  ‘做什么都解决不了问题。’

  ‘我一向这样,没什么大不了。’

  ‘改变又有什么用处?’

  ‘只要我不理会那问题,那问题便自然会。’

  抗拒力中最大的一种,是恐惧——恐惧自己不熟识的一切,恐惧这样、恐惧那样:

  ‘我还没有准备好要改变。’

  ‘我可能会失败。’

  ‘他们可能会拒绝我的要求。’

  ‘不知道我的邻居会怎样想?’

  ‘我不喜欢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别人听。’

  ‘我不敢对我的家人说。’

  ‘我的知识不足够。’

  ‘我可能会受到伤害。’

  ‘我不想改变。’

  ‘我不该花钱看医生。’

  ‘要我看心理医生,我宁愿去死。’

  ‘我不想任何人知道我有问题。’

  ‘我不敢表达我的感受。’

  ‘我不想谈论我的问题。’

  ‘我没有精力去做。’

  ‘如果我做了,后果不知会怎样。’

  ‘我怕这样会失去我的自尊。’

  ‘这是很困难的。’

  ‘这可能会使我失去朋友。’

  ‘我不信任任何人。’

  我的职业,使我接触到很多有问题的人,也听惯他们常用以上的话,表示出他们的不愿意改变。

  有一位女士到我的诊所时,大大迟过她所约定的时间,她诉说她的身体各处疼痛。因为意外,她弄伤了她的背、颈和膝。

  在她诉说的时候,她完全困难,但当我对她说让我来和她说几句话时,她便立刻坐立不安,从一张椅子上,转到另一张椅子上,跟著要去洗手间,又想要打电话,令我总不能在她的问题上作出讨论。

  最后,她说她的姊姊和母亲,也都曾经因为意外,伤过两次背,他们都没有和人讨论过问题,所以她也不想讨论。

  其实她不只是身体疼痛,抗拒力也很强。

  另外一个来向我求助的病人,对我说他自己很精明,懂得怎么投机,能得到很多钱。但是他也非常闹穷,时常交不出房租,甚至没有钱装电话。

  我要他改掉坏习惯,停止投机。他坚持说,除非在生命中出现好事情,那他才可以改,否则,他不能。

  一个人既有投机的坏习惯,又不会善用金钱,他的生命,又怎能出现好事情?用那样的借口来抗拒改变,无非时自欺欺人而已。

  有些人,自己不改变自己,只一味地要他们的朋友作改变,这分明也是一种抗拒的表现。譬如:

  有一个人来到我的地方,和我谈过话后,才知道我是一个不用药物治疗的精神治疗医生,非常吃惊。因为,他的朋友叫他来看我,这次的医药费,也由朋友赠送,而他却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又有过一个人,来请我去他的朋友处,治疗他的朋友。我去了,却发觉他的朋友,完全不知道这会事;他完全没有这种需要。

  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一出好戏、发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或吃到什么美味的东西时,我们常常会想和我们的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我们自己需要改变,去不可以勉强别人改变。要自己改变,已经是很困难的事,又怎能强求他人去改变呢?尤其是当他人完全无意改变时,那就更不可能。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只有徒然伤害了彼此的友情。

  我也只帮助来向我求助的人。我自己的朋友不会去要他们改变。

  我们常常做同一件事,形成习惯、变成需要。

  这种需要来自我们的信念。需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属于积极,一种属于消极。我们因为信佛而念佛,因为念佛而定力、得到智慧,因此我们念佛的习惯事好习惯。需要念佛,属于积极。

  我们每天早起,做早操,呼吸新鲜空气,形成一种需要、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和需要,带给我们朝气、健康,它也是积极的。

  相反的,有些人每天的需要和习惯,事属于消极的。例如:每天都吃肥肉、每天都抽烟、每天都挥霍金钱、每天都饮酒……甚至会需要不正常的异性关系、需要骂人、需要和不良的友人交往;更有甚者,就会连犯罪都有需要,习惯于时时都做危险和不道德的事……。

  他们也许已经自己向自己说过很多遍:‘我再不这样做了!’可是,话刚说完,又去吸烟、又去饮酒,又去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

  尽管他们也曾一再责怪自己:‘一点意志力都没有!一点改进心都没有!实在太不像样!’

  那又有什么用?徒然知会加重已经背著的内疚包袱,仍然是老样子。

  不论他们的生命发生了那些问题,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都只是一个表面的病征,一个结果的外露。要想消除这个病征,却不在这个病征的发源处下手、找寻问题的根底,那是没有用的。

  一般人都认为,只要发生问题的人好好地运用他们的意志力,来应付他们自己的问题,未始不可以成功。这样想,未免太天真了!如果他们在某一个时间,放松了他们的意志力,那他们的问题,不是要再度出现吗?

  没有根的意志力,不会屹立不倒。

  肯放弃

  我对我的病人说:‘你一定有一种不良的习惯和需要,才会令你遭遇现在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没有,便不会如此;让我们来合作,想出办法对付。第一步,你要肯放弃不良的习惯与需要。当你确定它没有做那些事的必要的时候,你就自然不会再想吸烟、再想去吃太多的油荤、再想去结交坏朋友等等那些伤害你自己的事了。’

  对人有益的箴言是:‘我愿意放弃,放弃不良需要。’

  这句箴言,每一个有难题的人都可以用。既然肯放弃,便要跟著想下去,你肯放弃的是什么?一个人有坏习惯,自己很清楚,既然原则上你肯放弃,就不能再继续犯那种错误。

  但假如你对上面这句箴言都有抗拒力,那你的确很难改良。这句箴言,无论如何,你都应该听从。

  我要再一次提醒大家,想转弱为强、转败为胜,最大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愿意放弃以往的坏习惯。一定要先告诉自己:‘我愿意放弃!’这在佛家来说,就是‘破执’,执著是不好的,所有不好的执著,都必须破。

  人常常在自己四周,不满蛛网;这些蛛网,阻碍人的进步,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蛛网。你有无曾经用手去解一团乱线的经验?如果有,你一定知道,如果你胡乱地拉扯线的话,就一定会使得这个线球,越家难解。你必须很仔细、很有耐性的去解那线球,不然你便越弄越糟。这和你解心上的结一样,如果你想解开你心上的结,一定要很有耐性地去解,最好是多请一个专家帮忙。而最要紧的,是你得在整个解结得过程中,都保持愉快、充满信心。

  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就会开创出我们理想得将来。只看表面得征象,而不理会内心得信念,并不能对症下药;只有发掘出生病得原因,才不会徒然浪费精力,毫无用途。

  我们得每一种,不论它是心理病或是生理病,都有一个来源,这才是我们要密切注意得。

  有些病人认为自己‘活著没有什么价值’,连生了病都不肯即时去见医生,要拖延时日,耽搁再三。在他得下意识里,有一种对死亡得向往,这就是他生病的根了。这个根源不除去,即使没病,也会弄到自己有病;小病,也会拖延到变成大病,为他自己种下祸根。

  如果医生只为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对他绝对不是办法。好比一棵植物,它的根发生了问题,你想救它,却只在它的枝叶上做工夫,那又有什么用处!

  其实人人都可以成功

  我有一个学生,做人很失败,但他却很喜欢人们都注意他,所以他每次上课,都要迟到,他以迟到来使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

  原来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什么事都由哥哥姊姊领先,他从小就眼望著哥哥姊姊们优先取得需要的东西,最末一个取到东西的,总是他。他在一旁等待、向往,成了习惯。直到现在,他也从来没想过会比别人先占优势,所以索性退缩,不进取;而每当他人得到成功的时候,他也不和人家一起庆祝,从不与人同乐。他会自怨自艾:

  ‘为什么他们能得到,我却从来都的不到?’

  他不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只羡慕他人的成功,他一天比一天的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以至在颓丧消沉中生活,一点都不像一个年龄正当奋发有为时的青年。

  和他相反的,是我的另一个病人。她是位女性,年龄已经七十九岁。

  以前,她一直都以教学生唱歌维生,而她的多位学生,都一一在电视上出现,做了广告明星。她告诉我,她也希望能在电视上出现,能做广告明星,像她的那些学生一样;但是因为年龄关系,她不敢想、也不敢试,深怕自己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我非常高兴她有这个志向,告诉她说:‘如果你想做,为什么不试试进行?我想你觉得做电视广告有趣味,外面有很多商人,正在寻找像你这样的人,来替他们做广告;你可以挺身而出,探探他们的意思,很可能你也能在电视上做成广告明星啊!’

  她听了我的话,有了勇气。她打出了多个电话,和有关方面接洽,她在电话中向对方说:‘我是一个很年老的妇人,我希望能做一些电视广告。’

  不久之后,她果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她的广告片,上了电视。而且,从这一次的露面,她一炮而红,以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工作,她真的做成了电视广告明星。

  很多时候,我都在电视上见到她,有很多杂志,也登著她的照片。

  不论你年纪多老,照样可以成就新的事业;对做事越有趣味,成功的机会便越大。

  反之,若是人永远退缩、缺少信心,那她即使年少,也不会成功。

  自我批评不可过分

  自我批评,并不会改变我们的拖延和懒惰。我们不该把我们的力量,用作批评我们自己,而不去把它用作解放旧的思想习惯、培养新的思想习惯。

  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念:‘我愿意放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旧思想。我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行善,便自然会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我喜爱自己,珍惜自己、接受改变,因缘会帮助我成就所向往的一切。’

  请告诉自己:‘我要花多少天的时间,来实现这些信念;不停的想佛菩萨的慈悲,那么,我的拖延和其他坏习惯,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从我的内心里,发掘出我的佛性,不再自私萎顿;整理我的思想系统,把旧的、坏的除去,把自己的长处,发扬出来。’

  如果你果真时时反覆以上的信念,那旧一定能帮助你自己改变生命,抛弃不妥的旧思想,你的境遇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种善因,得善果’;这个定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何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神,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即使我们有错,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上,有不正确的意念的缘故,是那些不正确的意念,使我们做出不正确的事。所以,只要改变我们基本的思想和意念,就再不会如此。

  大家务必要认清:你的问题,都来自你的思想,不过,你尽管放心,因为思想是可以改变的。

  ‘学佛是改进思想的最好方法之一’,我向大家提议。

  佛学告诉我们,世事无一不变,好的固然可以变坏,坏的也可以变好。学了佛,既可以变好,也不怕变坏,去除患得患失的心情,想想俗世本来一切俱空,又有什么好紧张的?

  人只要坦荡,不急切求名求利,以‘戒’、‘定’、‘慧’的功夫,一心为善,自然会生活得一天比一天好,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的健康,能够尽情享受这一世的人生,更为下一世铺好平坦的康庄大道。

  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成败,以免愈想愈糊涂;我们只要以他人为借镜。因为,别人的成败,值得我们深思、启发我们。多少人呼风唤雨,威震八方,到后来他又怎样了?

  多少人情场得意,不胜喜悦,到后来他又怎样了?

  多少人健康如牛,顾盼自豪,到后来他又怎样了?

  人拥有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又何必羡慕人家?

  佛陀放弃王子的荣华富贵,苦修度人,赤手空拳而得大成就;他是我们最好得榜样,能够向佛学习,我们的生命,也会焕然一新!

  对人对己要仁慈

  我有一个病人,每当她不开心的时候,她不去面对令她不开心的问题,而只是去吃很多很多的食物。但在吃过以后,她又憎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又吃这么多东西,使自己胖得那么不可收拾!

  她有一个爱吃东西得历史,那是她得家长鼓励出来得。当她还是小孩子得时候,她就常吃其他人吃剩下来的食物,不论甜的碱的、正餐还是点心,她随时都吃得下。她得家长见到这种情形,便称赞她好胃口,由衷喜欢她吃得多、长得胖,在别人面前,很是神气。

  她就这样由小到大,养成了大吃得习惯,终于使自己肥胖得连多走一步路都不方便。尽管她现在已经知道她不需要吃这么多,也不可以吃这么多,但已积习难改。她的问题和她的大吃,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三岁大的小孩子智力有限,家长所教的,不论属于消极还是属于积极,他们都会完全的接受,以为这些教导全部正确。一般人后来的经历,都根据他们三岁大时候的教导展开,而且家长怎样对待三岁大时的他,他也会怎样对待他将来的小孩,甚至同样对待长大后的自己。

  人们责备自己,像把自己当三岁的小孩。其实,责备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已不应该,何况自己并非小孩!大人应该仁慈地对待小孩,自己也应该仁慈地对待自己。

  适当的悔悟是好事情,责备自己、憎恨自己就不对了,有人因为自小养成恐惧心,到大还这也怕、那也怕,整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自己责备自己、憎恨自己,那是于事无补的。只要想想,如果一个小孩子在你的面前,他觉得很害怕,你会怎样待他?你是否对他发怒?还是伸出双手安慰他,使他得到安全感?

  可能在你小时候,你家中的成年人,由于太忙太没有时间,不知道怎样好好来安慰你,可是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该知道怎样做了,你又怎么可以再对三岁大的小孩忽略,不去安慰他?不去使得他得到安全感?那不是太无情、太使人伤心吗?何况那三岁的小孩,就是现在的你!

  以往发生的事,以成为过去。现在,你应该好好的待你自己,因为如果你不好好的待你自己,人家也不会好好的待你。

  一个充满害怕的小孩,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安慰。责备自己,只会令自己更没有信心,更加觉得四处都是绝路。

  我们的内心,有时的确很像一个小孩,当这个小孩感到四周很不安全时,就会招来很多麻烦。

  每一个小孩子都怕人家看他不顺眼,被轻视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而每一个长大成人的人,也同样害怕被人轻视、被人责备。

  请对你自己,像对小孩一样,充满仁慈心吧!小孩需要爱,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赏,你也如此。只有在得到了爱和赞赏以后,你才能发展你的最高潜力。

  ‘众生皆有佛性’,佛赞赏你,你也要学佛一样,赞赏别人、赞赏自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