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刘先和:以神秀、惠能两谒说修持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9日
来源:   作者:刘先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刘先和:以神秀、惠能两谒说修持

 

  凡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知道经中有两首流传甚广的谒语,一首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神秀写此谒是因为五祖有言要第子们“汝等各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作。各作一谒,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为此神秀大师久久思量,“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谒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还有一首是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大师此谒是在其听僧人高声诵读神秀之谒后请人书写在墙,此谒显然相对神秀之谒而出。千百年来无数无量读此经之人对这两首谒都各有评说,都各有其见地。佛法是实践的法门,是修持的法门。五祖要第子们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也是对第子们修持的检验。所以说这两谒都是修持之谒,是见地之谒。如此笔者以此两谒为缘结合自身修持实践说说修持,难免有妄念妄言之处。

  神秀这首谒的核心落在一个“有”字上,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尘埃,因为“有”,故神秀大师主张时时勤拂拭。因为有个“时时勤拂拭”,于是后人便将依此谒修持称为渐修。显然这谒是大师对佛法的见地,也是大师的修持观。因此谒持着一个“有”,于是以谒来审视神秀,显然神秀没有见自本性。《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五祖对神秀说:“汝作此谒,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此谒虽然未见本性,但五祖仍肯定地说:“但留此谒,与人诵持。依此谒修,免坠恶道。依此谒修,有大利益。”而且随即“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谒,即得见性。”为什么五祖既然已对神秀指出此谒未见本性,何以又要第子们依此谒而修持呢?这就是佛法随机教育的最大方便,也是五祖依其第子们的根器所指示。这里值得提醒的是,我们一切后学千万不要以神秀这首谒未见本性,而有任何轻慢之意。如何要如此提醒,是因为多年前我去六祖真身像前参拜时,曾向该寺的一位僧人问及神秀,当时这位僧人对我提及的神秀大有一种不屑一顾的轻蔑之神态。笔者以为这位僧人的态度不是孤立的,也颇代表了当今一部分学佛人对神秀的态度。其实综观我们今天的的众多学佛修持人,不管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承认和不承认地,大多持的修持实质上是神秀的这种修持法,或者说实际上就处在这个修持层次、这种境地。不管是打坐参禅的还是念佛求往西方的,都是在一个“有”字上打转,有各种修持手段,有各种修持咒语,有各种身见,有各种妄念等等,总而言之冲不破一个有字的束缚。笔者学佛二十来年,见过不少居家学佛修持人,也结识过一些出家人,基本上都在这个境地上徘徊,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学佛人的佛缘根器。既然我们实质上是在“时时勤拂拭”,我们又何以能因以此谒未见本性而有丝毫轻薄之意。

  惠能这首谒的核心是在一个“无”字,无树、无台、无一物。既然一切都无,也就无尘无埃可染。这首谒所表示的正是惠能当时对佛法的见地,也可以说是大师当时的修持观。神秀之谒落有,惠能之谒用无以对,以无对有这正是惠能在晚年交付十位亲近第子三十六对法中的一对。此时的惠能已脱离世间色相之牵引,知达空之境地。这对平常人来说已是一个非凡之境地。就今天前所未有的学佛人队伍来说,达抵空相之境的人也是极少见。空相之境是学佛修持人必须修持到的一种境地,不然何以亲知体证“本来无一物”,何以能深通四大皆空之佛理。故而笔者就此曾专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为《空相必证》。笔者在此文中指出:空相不证,佛理不通。为什么空相必证呢?因为只有证得空相,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透识生命的本质,才确信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是不实的,才能坚定对佛法的正信。未证空相之前,我们虽然从理义上知道世界的本质为空,但这个理是佛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两张皮,一张佛皮,一张众生皮,这就是当今众多学佛人所处的一种普遍状态。

  不少后人将依惠能此谒所修持称为顿修,认为依此谒所修可顿悟佛法。后人之所以如此评定此谒,是因为认为这是惠能悟法之谒,是见性之谒,其实这是误知误解。这种误解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将空视为生命之本性,由此自然误已误人。比如有一位居士在目睹一起车祸前的瞬间因受到惊吓出现刹那空境,她专门写信告诉笔者此境状况,她以此境为见性之境,因为在她看来她已证到“本来无一物”。还有一位在大学工作的教授,他修得色身胀大,大得无法比拟,有与山河大地融入一体之感觉,由此这位教授也以为自己修到了胜境,因为他也证到了“本来无一物”。其实这也只是空相之境,而且连空相境也并非圆满,更不是见性之境。说其空境不圆满是因为此时他还有胀大色身,还有山河大地,还有融为一体,还有一觉。为此笔者也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空不是佛》。说空不是佛是因为佛学将世界分为色与空两种相,比如日月星宿、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是色相,虚空就是空相。佛学在认识一切色相的本质时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为什么,因为佛学在揭示世界一切物质及现象的奥秘之时,就透识了色与空的变现原理,指出空性是一切物质,即色相的基本特性。对于这一点现代科学也逐渐给于了证明。比如物质可分为分子,分子又可分为原子,原子又还可继续往下分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乃至夸克等。现代科学是这样不断往下分解,因为技术的原因目前只分到如此程度,再往下分就会最后分到空,这是一定的。

  空境能认识但并不会生起智慧,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境地我们还不能真心真用,还不能“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也还不能做到“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为了进一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观世音菩萨所修持的耳根圆通法门为证。据《楞严经》记载,观世音如是对佛说:“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入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什么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什么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都值得修持者细细思量。用观世音菩萨这个耳根圆通法门来对照,我们对空相之境就更容易理解。

  由此笔者学佛以来一直就认定惠能此谒只是相对神秀的谒而出,并非是见性之谒。依此谒修持空境的确利益无数无量,但还需“如是渐增”。我们对此谒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于以认识,若此谒惠能已大悟佛法,就没有后来的五祖半夜秘授《金刚经》之事。惠能真正悟法正是在这次听五祖亲授《金刚经》,当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当即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笔者将此简称为“五个何期”。这五个何期是《六祖坛经》的精髓,也是检验学佛人悟法会道的一个标志。这在此文不作更多阐述,笔者将专题作文。

  观今天众多学佛修持人,特别是学佛的知识分子,大多知道有一个顿悟之法之后都想顿悟修持成佛,都是举着六祖顿悟之法的旗帜,其实仔细一打量实际上又是行着“时时勤拂拭”的渐修之法。诸不知顿悟是需要资粮的,是需要大根器的。

  值得肯定地是这两首谒都是指导我们修持的一盏明灯,好好学习,细细体会,都会有无数无量的大利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