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业果之理与忏悔——读《道次第》之下士道有感(曹新春)
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业果之理与忏悔——读《道次第》之下士道有感(曹新春)
业果之理与忏悔
——读《道次第》之下士道有感
曹新春
学佛人一旦归依三宝,可得佛力加被。但又必须要明了业果之理,真正的去恶修善,才可的最后之救护。而这又关系到自身的反省、忏悔。只有改变一切障道之罪障、恶缘,方可使修行得力,并最终成就无上之菩提。
要说明业果之理,必须从推究因缘说起。当初佛陀初转*轮,开示了"四谛"之理,即"有因缘世间集"的"苦谛"和"苦集谛","有因缘世间灭"的"苦集灭谛"和"苦灭道谛"。从这生灭因缘的把握中,去指导人怎样修学,怎样离苦得乐。
因为因缘之理极为深细,在释尊时代,印度也有许多的外道,他们对因缘也有自己的阐述,如阿含圣典中讲到的"六师外道"。在《沙门果经》中,借着阿奢世王请教果报问题的因由,六种外道表述了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大致可分为"无业论"、"命定论"、"断灭论"、"禁戒论"和"油滑论"这几论调。
佛教认为,业不作不得。如播种,必先在土壤中播撒下种子,再加雨露阳光滋润照耀,才可长成作物。所以"无业论"最为站不住脚。"命定论"也是不可靠的。如果世间一切都是早已为宿命所决定,那就完全否定了今生的努力。如小孩出生后,身体本来健康,后因对他(她)照顾不周,调理不当,胡乱喂食而致病死亡,这怎能说是命里注定呢!所以讲"命定论"就意味着否定今生一切有益的作为。"断灭论"实则是与"无业论"理通义同的。认为无前世来生,无善业恶业,认为"人死如灯灭",从而使人在堕落纵逸中了此一生,而丝毫不觉歉疚。"禁戒论"者所言的"四禁戒",是非因计因,吃一些没有意义的苦,如种瓜而想得豆,终不可得。"油滑论"更是谬不可及,不具有任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再回到佛陀所开示的"四圣谛"上来。佛法指出,人生的处境是由业果所决定的,即从善与不善的总业中产生总的乐与苦,各种个别的乐与苦也是从种种个别的善、恶业中产生。业可以增长广大,由小善业可以产生很大的乐果,由小恶业也可以感得很大的苦果。如经云:"虽作微小恶,后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业不作不得,譬如播种,不先播种子,欲得其实,终不可成。还有一点是,"业作已不失"。如《三昧王经》云:"作已无不受,亦不受他作。"又《戒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在明了业果的基本道理之后,也即明了了去恶修善的必要性之后,需要着重谈一谈"十恶业"及其果报的问题。"十恶业"就是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恨及邪见。十恶业的果报主要有三种:
一是正报。在恶趣中受报,每一种恶业根据三毒的强弱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感得的果报也不同。以十恶业中的上品而论,每一种都能感地狱;以中品而论,每一种都能感饿鬼;以下品而论,每一种都能感畜生。
二是余报。在恶道中受了正报之后,再来人间受报,如恶业所产的副产品。例如杀生者感短命,偷盗者受穷困,妄语者即遭毁谤等等。
三是依报。造十恶业者在恶道中感受了正报之后,又来人中受余报,此依报正是与余报相应,并为余报所依的果报。十恶业的依报,如杀生者,能感饮食缺少,偷盗者感旱涝饥谨,邪淫者感处所污秽,心常厌恶等等。
恶业所招感的果报,令人心生恐惧。是否造作恶业,就必定要受报呢?这就涉及到"定业"与"不定业"的问题。如果是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相应果报的,名为"定业"。《中阿含》〈思经〉中说:"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实际上,定与不定,还在造业者自身。《中阿含》〈盐喻经〉中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的足够忏悔时间--寿数,去持戒、勤修三学,重业也会轻受而成为不定业。如以许多盐投入江河,江河的水并不因此变得咸苦一样。惟有不知忏悔,仍然我行我素下去,必将遭受定业所感的果报。
对于恶业与恶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有所了解,能够使我们看到一切因果之间,都是有迹可寻的。由此说明,恶果之产生,正是源于我们的错误思想(烦恼障、所知障)以及我们错误的行为(业障)。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基础,我们才可以生起真实的忏悔之心。作为一个信奉持行佛法的人,为求最终之解脱,不应当只停留于此,为了彻底灭除罪障,求得道业成就,还必须在忏悔之外发六种心,即"恐怖心"、"厌离心"、"菩提悲智心"、"怨亲平等心"、"念报佛恩心"、"观罪性本空心"。恐怖心就是警惕心与无常心,由于深刻觉察到停留于三界中,就会有堕恶道的危险,因而生起恐怖,向善忏悔。可是今世虽然用了悔悟心、惭愧心、警惕心忏悔了,来世还是会做错事情,或者宿业现前,还得继续忏悔……如此忏悔了再犯,犯了再忏悔,生生世世就在忏悔与过犯中轮转。
需要看到,人犯错误的原动力乃在于"生死",如果没有了投生与再生,就不会有堕落恶道的忧虑。因此必须要以出离生死的恳切决心来忏悔。惟其如此,才可以说用心确实已经在"道"上了。
以上的发心都还是侧重于利己方面的。为了自他的和乐,使个人的道业快速增长,使更广大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就要以自己的痛苦推想到别人的痛苦,发起利乐有情之心去行菩萨道。所以,还要以菩提悲智之心来忏悔。
我们可以发心度众生,可是对于与我们有怨的人,就并不那么愿意去帮助他(她),这对于自己办道,对于化度众生,都是极大的障碍,所以要求我们在内心不念善、不念恶,平等无执,必须以坚固的怨亲平等心来忏悔。
学佛人还要发感怀佛恩的心来忏悔,其中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佛为我们开示圣谛,教给我们灭除罪障的方法,凡夫众生根本无由踏上了脱生死的解脱之途。
最后还要以观罪性本空之心来忏悔。这对于忏悔的成就至关重要。以佛法的眼光看待"罪",不是造了杀、盗、淫、妄等重大罪业才叫做罪,换句话说,不是等造下了重大罪业才去忏悔--这已经太晚了!这时定业已经成熟。凡是潜藏在内心的不良心态,象嫉妒、贪爱、嗔恨、斗争等等,都会在因缘会聚时,引发造罪的恶因,成为"罪种"。如《地藏经》说:"凡夫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说明当凡夫众生投射其善恶心念于六尘人事时,都会使其不断的在三界的善恶报应中受生,解脱无期。忏悔,就是要在忏悔中,改变自心中潜藏的足以把自己牵引到恶道的罪因,成为"向道、净心"超脱三界的成佛"修因"。由于罪业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不是无因而生,罪业是从造作者与受罪者双方复杂的因缘纠葛和合而生的,本身不具有独立性,所以说"罪性本空"。通过观罪性本空来忏悔,可以除去过去所造罪业在内心投下的阴影,使心灵不再因罪恶感而再一次遭受不良影响,使身心寂静,无谄、无障,以新生之心,迎接光明的未来。
通过至诚的忏悔,灭除我们无始以来所积累下的无边罪业,承认以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愿我生生世世皆能象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在忏悔后的清净心,誓愿常随佛学,广度众生,并将此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发无上心!
明业报之理,力行忏悔,发愿回向,都是为了念念坚固礼忏者向道的决心与信念,达到灭除罪障,彻底转变无始以来的垢染心成为清净道心的目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