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39忍辱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39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一            海涛  辑

  1.一个人如果具足了布施和持戒,但是不能忍耐,他就仍是会发怒的。一旦发了怒,过去由布施和持戒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在一剎那都破坏无余了。

  2.《菩萨藏经》云:「瞋怒能消毁百千劫内所积聚之善根。」

  3.《入菩萨行论》云:「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贪瞋心起,皆摧毁无余。」

  4.不能忍耐的人,魔鬼就很容易得便,趁机来造成中断障。如《菩萨藏经》中所云:「不具忍耐,就不能圆满成佛之道——六波罗蜜多,不能获证无上菩提。」

  5.罪大莫过于愤怒,难能莫过于忍辱,故应努力习忍辱,种种方便作观修。

  6.一个人如果能够忍耐,他一定可以得到世俗的各种顺缘和安乐。

  7.忍耐乃成佛之必须条件,故应常习慈心观。

  8.忍耐之体性者:在任何情况下,心无记挂的坦然接受。《菩萨地论》云:「此心不掺杂任何物欲,以纯真的慈悲心,在任何情况下,心无记挂的坦然接受(一切逆境)是也。」

  9.「忍耐」有三种:

  一、对他人加予自己的侵害,心无记挂的接受。

  二、对苦痛和折磨之忍耐,此应观察苦痛之自性而行堪忍。

  三、善思法要,以欣乐心来接受折辱及苦痛,应以「各各分别抉择慧」,来观察诸法之无颠倒性而行堪忍。前二项属世俗谛之修观,第三项则是胜义谛之修观。

  10.思惟忍辱之功德:

  一、思想忍辱之利益面,因为有伤害我的人,所以我才能够忍辱。

  二、因为修忍辱,所以自己的罪障才能够清净。罪障清净才能够圆满二种资粮,二种资粮皆悉圆满,才能够成就佛道。

  如颂云:「由修忍辱故,众罪皆消除,依忍辱功德,渐次成佛道。」

  忍辱波罗蜜—二            海涛  辑

  1.思惟对方之恩德:意指要思惟伤害者是对自己有恩的。因为如果没有忍辱就不能够成佛,如果没有伤害我的人就不可能行忍辱。

  2.因此伤害我者,实际上是「法之助伴」,于我有恩。经常如此思惟就能够忍受外来的伤害。颂曰:「应于仇怨生欢喜,能作佛道助伴故:依彼成就诸功德,故应如是习忍辱。」

  3.思惟忍辱能令诸佛欢喜。颂曰:「予戒无边利益者,终为不变善识者,群生恭敬供养者,如来等前令欢喜。」

  4.在《菩萨地论》中有忍辱波罗蜜之五种心想观法:

  一、对伤害者应该生起忍受委曲之心想。

  二、对伤害应该用佛法的道理去观察。

  三、对伤害应该以无常的道理去观察。

  四、对伤害应该用「苦谛」的道理去观察。

  五、对伤害应该用悲济广摄的道理去观察。

  5.忍辱是对苦痛和折磨的堪忍,在修行无上菩提道时所遭受的种种折磨,皆应予以堪忍,心无怯丧,欢喜坦然地接受种种苦痛之考验。在《菩萨地论》曾说:菩萨应忍受生命中之许多基本的苦痛。

  6.潜心思惟佛法之功德而行忍辱。如《入菩萨行论》所说,应思惟三宝及佛法之种种功德。

  7.增益忍辱功德的方法是:智、慧及回向三种方便。

  8.使忍辱清净之方便是由持守悲心和观省空性而来。

  9.忍辱之果报可分为究竟的和世俗的两种。

  10.究竟的果报是指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地论》云:「菩萨若行广大无量忍辱之行,则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11.世俗的果报是指,纵然不是自己所希求的,也会自然而至。比如于一切世中,感得容颜姝丽、无诸疾病、声誉远扬、寿命长远、获转轮王位等殊胜果报,皆是由修习忍辱而得。

  12.《入菩萨行论》云:「若于轮回中,常修忍辱行,必获美容颜,身无诸疾病,佳誉时远扬,寿命极长远,得转轮王位。」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