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心灵成长 建立全球伦理 二、化解冲突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3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心灵成长 建立全球伦理 二、化解冲突的智慧

 

  二、化解冲突的智慧

  以「经济及教育支援」转变基本教义派的认知

  (一)原则上我们应该承认:基本教义派是正常现象,因为不论对于宗教价值观的坚持,或者对于特定学术理论及政治理念的坚持,都可算是基本教义。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坚持可以修正及改变,但特殊的宗教坚持是很不容易改变的。

  (二)我们应该理解:贫穷和愚昧往往是相互关连的。由于贫穷,所以没有能力接受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教育资讯,因此造成文化思想的自我封闭,而歧视、矮化、排斥一切的异己者;由于贫穷,所以妒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卑意识往往转变成极度的傲慢心态,因而仇视、渺视、攻击一切的异己者。

  (三)解决的方法:军事的报复,也许可有暂时的吓阻作用,但若希望长久的和平,我们必须付出爱心和耐心,来做四项工作,谋求根本的化解之道:

  1.以经济的支援,提高落后地区的生产力。

  2.以教育设施的支援,协助该地人民吸收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资讯。

  3.以友善的方式和他们做朋友,促使他们了解到,唯有尊重他者,才会受到他者的尊重;唯有包容异己,自己才会获得真正和永久的安全保障;唯有爱的力量才能永远和普遍地征服世界。

  4.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基本教义派,重新诠释他们的圣典圣训,由他们自己来修正他们的价值观。

  (二○○二年二月三日讲于「世界经济会议」纽约会议大会)

  以教育来建立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

  建立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观,不仅是为了防止或反对恐怖主义的暴力攻击,它的积极面,乃是为了保护全球每一个族群之中的每一个人,不再受到相互伤害的威胁,让生活在地球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不被怀疑、不被误会、不被歧视、不被排斥、不被攻击,而能够彼此尊重、彼此谅解、彼此宽容、彼此学习、彼此帮助。唯有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有普遍与永久的和平。

  近几年来,全球因恐怖主义而产生恐慌,它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包括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等,其中主要的还是族群之间立场的差异,所以彼此才会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保护自身的安全,而不能用平等心来兼顾其他族群所期待的利益和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自以为遭威胁、被侮辱、受伤害的族群,便可能采用恐怖主义的暴力攻击做为报复,并且以为那是一种伸张正义的正当手段。

  可是,由于每一个族群对于「正义」这个名词的判读,都有各自的立场和标准,所以造成人类的互相对立,大家都以为自己是站在正义的这一边,而对方是站在不义的那一边。这就是伦理价值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今日的我们,必须建立全球的共通伦理,不是坚持各自所认知的正义,而是要宽容他人的错误,伸出温暖的手,提携每一人,彼此和平相处,大家共同成长。

  什么是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那便是尊重每一个生命,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有保护及爱惜一切人的责任。如果是以伤害任何一个族群的人来保护自己的族群,那便不是全球伦理所允许的。一旦世界人类,都能把全球的每一个生命,看作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姊妹,并且努力营造彼此之间的敬爱和包容,便不会再有计较正义和不正义的问题了。

  如何来建立全球伦理的价值观呢?它的原则,必须以宽容来取代对抗、以敬爱来取代暴力、以疗伤止痛的方式来取代报复仇恨。如果在各民族的圣典及古训中,发现有违背全体人类和平相处的原则,就必须用全球伦理的角度,来给予新的诠释。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必须是一个开放多元、整体互动的环境,也必然是一个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环境,应该如中国古人所说,是一个「求其同、存其异」的社会。

  它的方法,是藉由全球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等多层面的教育机制,来普遍和持久地推动。而各教育的焦点都必须集中在尊重生命上,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生存活命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要有包容异己的心量,每一个人都应负担起保护全体人类平安幸福的责任。至于如何进行?我建议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这四项教育任务当作本世纪的重点工作项目,来向全世界推动。我们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当然也要全力协助和鼓励世界各宗教的各级领袖们,共同来分担这项任务。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希望在学校教育(education)和家庭教育(parenting)之中,加强全球伦理价值观的辅导。因为我们知道,今日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重点,主要着眼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轻忽了安定人心的教育,也欠缺健康的人格教育。而今日世界各地区的家庭教育,也有许多的问题。所谓家庭教育的范围,应该包含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婚姻教育,以及财务规画和生活步调的教育等,而这些都可用全球共通的伦理教育来贯穿全面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要靠各国政府及教育家们制定教育政策,来推动全球伦理。家庭教育的主角则是父母们,必须教育孩子们有敬爱一切人的心,绝对不能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遗留下仇恨、恐怖、暴力的种子,应当教育孩子们有包容异己、宽恕他人的心。例如我的父母在我童年时代,就常叮咛我:要跟家人和乐相处,也要亲切友善地照顾从远方来的异乡人。因此使我一生之中,只遇到朋友,不知有敌人。

  总之,全球共通的伦理教育,便是每一个人除了尊重、尊敬每一个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也要各尽各的责任,成长自己、协助他人,并将自己的所知所能及所有的资源,分享给亲人、家人、友人,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唯有如此,世界才会有普遍与永久的和平。

  (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以录影方式播讲于纽约联合国哈玛绍纪念图书馆举办的「防止恐怖主义:以教育来促进世界和平及催生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研讨会)

  泯绝隔阂,互重互爱

  世界各宗教的领袖、各位亲爱的兄弟姊妹:

  由于世界人类共同的努力,世界和平运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不过在西元二○○○年的今天,我们大家还为了世界和平而集合在联合国开会讨论,就表示世界尚有冲突的事实,正等着我们找出办法来解决。

  不会有人怀疑,我们诸位宗教及精神领袖,都是爱好和平的人,但在各宗教之间,依然存在彼此冲突,甚至引发战争的事实。当主张自己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之时,不要忘了他人也有权利说自己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当自己在争取生存发展之时,也不要忘了他人也有生存发展的权利。

  因此,本人要诚恳地建议: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如果发现你所信奉的教义,或有不能宽容其他族群之点,若有与促进世界和平抵触之处,都应该对这些教义做出新的诠释。因为任何一个健康的宗教,都宜与其他族群和平相处,就能逐步影响世界人类,远离各种原因的战争。

  说到世界人类的贫穷问题,大家都会想到那些饱受自然灾害及战争摧残的地区,所以我们要给予那些地区救助,并且呼吁和平。但是诸位可能也都知道,纵然是在美国,也不是没有贫穷问题。我希望指出一个事实:「物质的贫穷,让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精神及心灵的贫穷,则导致人的生活环境失去平安和幸福。」

  因此,我们的团体「法鼓山」,正在推行一项名为「心灵环保」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从每一个人的心灵净化做起,让每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感恩和慈悲,愿意将努力的成果奉献给他人。只要不断努力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就能克服物质的贫穷;只要能有感恩心和慈悲心,就能充实精神及心灵的贫穷。

  心灵的充实比起物质的拥有,是更可贵的财富。简朴的生活是中国禅宗的特色,禅修者由于物质生活的淡泊,所以能获得心灵的自在平安。

  只要心灵安定,便不会受到外在物质环境的刺激与诱惑,也不会伤害他人,破坏环境。所以《大乘起信论》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和平与战争,不出于人心的和谐或冲突;天堂与地狱,也不出于人心的向善或向恶。

  人类的贫富,多半是取决于人心的愚痴与智慧。如果是愚痴的贪得无厌,造成破坏及冲突,便成贫穷;如果是愚痴不善于运用,纵然拥有极多物质财富,便可能在一夕之间,化为一无所有。

  真如佛所说:「财富为火、水、盗贼、恶政、不肖子等五家共有。」如果我们有智慧,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藏,以少成多,化丑陋为美景,转失望为希望,变地狱为天堂。

  人类的愚痴是由于观念的颠倒,如《圆觉经》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就像眼睛有病,看到天空有花及第二个月亮一样,不仅困扰自己也影响他人。如果能以佛经的观念指导人类的生活,再以禅修的方法觉察人心的弱点,人类的永久和平是有希望实现的。

  我们的团体以「心灵环保」为基础,同时也在推动礼仪环保、生活环保和自然环保,合起来称为「四种环保」运动。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想追求世界和平,希望彻底解决人类贫穷及环境的问题,必须先从检讨人类的观念做起,必须先从净化心灵层面、提升精神层面做起。在此奉赠诸位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会有烦恼;有了真正的慈悲,就不会遇到敌人。

  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宗教,都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希望,那就是神的天国,或是佛的净土,都是为了人类而设置的。佛教虽主张众生平等,但只有在人间,才能够实践佛陀的教法。因此,我们正在提倡一个运动:先把神的天国或佛的净土,建设在人间。如果我们努力于人间天国或人间净土的建设工程,那么不论于何时死亡,必定能够蒙受神的恩典及佛的接引。

  不论给它什么名称,天国或净土,我们不仅都是地球村的好邻居,也都是同一个宇宙之母的同胞儿女;我们彼此之间,不仅是好朋友,根本就是同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和姊妹。因此,我们除了共同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这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除了撤除一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障碍而彼此相爱,没有别的选择。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议」开幕致词)

  关怀世界与消弭冲突

  诸位贵宾,谢谢大家,共同参与欢迎联合国世界宗教和平组织秘书长巴瓦.金(Bawa Jain)先生及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副主席迪娜·梅瑞恩(Dena Merriam)女士,来台湾访问的座谈会。

  首先我们要感谢联合国秘书长卡费.安南(KofiAnnan)先生,重视以宗教的力量来关怀世界,消弭宗教、族群、国家之间的误会、歧视、冲突和杀戮,挽救地球生态的危机,保障人类生命的尊严。这也正是金先生及梅瑞恩女士,目前所担任的艰巨工作。

  我们确信,任何一个宗教的本质,都是主张人类应该互敬、互助、互爱、互谅的;不论所信仰的对象,被尊称为什么,一定也都是普遍爱护一切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遗憾的是,由于人类对于各自所信奉的圣典,有可能做出偏颇的诠释,便会引发不同宗教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甚至在同一宗教之内的不同派系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斗争。世界和平,既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理念,若因信仰不同而为人类带来冲突,就当考虑改变其诠释圣典的角度。

  我们相信,各种族的宗教信仰,各有各的时空背景和演变背景,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宗教多元化的事实;并且必须相信多元化的各种宗教,都对人类负起了净化心灵、净化社会的责任。

  我们身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宗教徒,不论是属于哪一种宗教的哪一个教派,都有权利宣称各自所信奉的宗教是最好的。

  我们如果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及观念和全人类分享,最好的方法是包容异己者、尊重异己者、协助异己者。例如中国文化的特色,即是不断吸收及融合外来的异文化;印度的大乘佛教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犹如百川归海,同成一味。尊重各种族的文化及宗教,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发扬优点而改进缺点;赞美共同处,欣赏不同处,求其同而存其异。个人与个人、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互动,便是相得益彰的共存共荣。

  我们要用智慧和慈悲来协助化解世界各族群间的冲突和战争,用智慧处理各种事端,用慈悲关怀各种族群;要用爱心和方法,去化解宗教间的冲突和种族间的歧视,而非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取代他们原有的宗教。

  28︱建立全球伦理—圣严法师宗教和平讲录

  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世界,一定是多元的宗教环境,也是多元的文化环境,各个固定形式的传统宗教,必将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各种挑战。由于宗教资讯快速传播,新兴宗教急速增加,传统宗教的开放,各宗教之间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故步自封、排斥异己、攻击其他宗教的族群,虽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却是最不安全的。因为以和平的方法化敌为友,最容易为人接受;用对立的态度化友为敌,最容易遭人反击。

  可惜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个世界上,尚有不少宗教仍不承认其他宗教徒也有被拯救的权利与可能。好一点的是不相往来,不愿互动互助;严重一点的则是互相歧视排斥,彼此批评攻击,为人类造成隔离,为地球带来危机。这正是我们今后要共同努力的课题。

  (二○○一年四月十六日讲于「宗教与世界和平及心灵环保」座谈会)

  宗教的了解与宗教的合作

  一、宗教之间的尊重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曾有一位在家居士,原先信奉另一个印度的传统宗教,遇到世尊之后,便皈依了佛教。可是他很犹豫,不知是否尚可以供养原先的上师。当世尊知道他的困惑后,便对他说:「你还是可跟以往一般地供养那位上师。」其实在佛说的《阿含经》及《毗奈耶》之中,不只经常赞叹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也经常赞叹供养一切沙门及婆罗门等修行者的功德。尊重其他的宗教,乃是佛弟子必须的认知。所以佛教徒和其他任何宗教之间,不会对立冲突,永远像好邻居一样地和平相处。

  这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尤其如此。虽然在历史上,偶尔曾有儒、佛、道三家的论争,甚至发生过灭佛运动,但那都是出于儒、道二家的少数人士,运用朝廷的政治势力,所形成排斥佛教的错误措施。一般不同信仰的民众之间,其实是非常友善的。举例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四○年代,也就是到我逃离中国大陆时为止,佛教的云游行脚僧,可以在道教的宫观借宿,道教的云游道士,也会到佛教的寺院挂单,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对方所持的信仰和修道的观念与方法。中国人主张「殊途同归」,只要是修行人,不论对方修的是什么法门,凡是不违背爱及和平、离苦与得乐的基本原则,便都是好的。所以有「僧道都是一家人」的说法。

  中国的民族是非常多元的,中国的宗教也是非常多元的。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曾因以儒家为本位的优越感,而出现过偏激的夷夏之辩,视异民族为化外之民的野蛮人,但经过长时间的适应与互动之后,便发觉异民族的文化也是相当可爱的。有许多想法和作法,彼此是相当接近的,甚至有些东西正是汉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中国的大环境中,从来没有宗教的战争和不能化解的民族仇恨。

  特别是中国的大乘佛教,相信一切宗教的人天善法,都是成佛的基础条件,也相信一切宗教的先知先觉者,都是诸佛菩萨的示现,只因为了适应各类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生活环境,而化现不同的身分、姿态,以恰到好处的观点及方法来救度众生。因此在西元十二世纪时,有一位儒家的学者陆九渊(西元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年),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也说出「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这样的话。这意思是说,不论在什么地域、什么宗教的什么先知先觉者,所有的爱心是大致相同的,所见的真理是大致相近的。从这样的原则来看待一切宗教,就会尊重一切宗教。

  每一个宗教的信奉者宣称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却也必须承认并尊重我们的邻居或亲友们,同样有权利宣称他们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有一次,我在出国旅行的飞机上,正好和一位可敬的基督教传教士紧邻而坐。他非常虔诚地读《圣经》和祷告,见我无事可做,便给我一本《圣经》,并且教我如何阅读。我就称赞他的善意和热心,同时也同意他所说的,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得救的宗教。他便立即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了佛教的和尚,岂不可惜!」我说:「真对不起,对我来说,佛教最适合我,我也要说,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像上面举的例子,由于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来彼此了解。我接受了那位传教士的《圣经》,也回送了他一本佛书。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希望我认真地阅读《圣经》,正如我也希望他能翻阅一下佛书。

  事实上,我在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常参与其他宗教的教育机构及教会团体的活动,或者担任佛学的讲师,或者参加讨论会、出席宗教仪典,也有不少不同宗教的好朋友。其他的宗教邀请我谈论佛教,我们也邀请其他各宗教的传教士和宗教学者,来到我们佛教的学校、研究所及团体,介绍他们的宗教。由佛教主办的宗教会议,主要的各宗教人士也都会乐意出席。

  据我所知,最早将佛教引介到欧美世界的,主要的并不是佛教徒,而是来到东方传道的基督教传教士。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传入初期,便尽量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采纳道家及儒家的名词观念,介绍印度的佛教,因而促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宗派的兴起。换句话说,也就是先了解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再创新为异于原来印度佛教的教派或学派。即便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也是因为理解吸收了佛教思想,才有宋朝及明朝新儒家的出现。中国的道教,正是由于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经典,转化成为道藏,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涵。上一代的佛教僧侣,都会被要求除了通达佛教三藏圣典之外,还必须兼通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否则便不易弘传佛法。我们这一代,则应敞开更大的心胸,了解世界各宗教,才不致于坐井观天,自我封闭。

  如果回过头来探讨印度的宗教,则各个宗教也是在互相影响和激荡之中,彼此助长的。在佛教之中,有不少内容是从印度古宗教中汲取而来。佛陀时代的印度宗教教派非常多,有古老传统的,亦有新兴成立的。释迦乔达摩本人,就曾向许多不同派别的上师、导师们虚心学习。成佛之后,虽然开发了佛教独有的创见,扬弃了许多与佛教观点不一致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但佛教依旧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产物。因而到了西元第八世纪,印度教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商羯罗(Shankara,西元七○○至七五○年),反过来参考了佛教的中观哲学,开创出吠檀多派(Vedanta)的神学。

  佛教重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律,而基督教似乎只重视信者得救,与信者本身的伦理行为无关。其实,根据近人约翰·希克(John Hick)的看法,若从基督教的〈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表述关于有用的仆人及无用的仆人的譬喻,以及绵羊与山羊的譬喻来看,可以理解到耶稣基督的教导,实际上也有非常强烈的伦理性格及实践性格。换句话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将来必定都会承受其后果。因此,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的六章七节便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希克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天主教与改革派的基督徒中,⋯⋯至少已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教徒已经体认到,对上帝的真正回应,必须包含个人、全国及普世的一份积极奉献—奉献于社会公义的维护及保护已陷于危机的大地。」若从这些方面来了解基督教,则其教义就与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观点相当接近了。

  我们再看伊斯兰教的上帝阿拉。在《可兰经》中,阿拉有九十九个不同的名字,包括保护者、宽宥者、赠予者、忍耐者、赦免一切罪过者、一切良善的源头、保护我们的朋友、爱者、养主、饶恕者、怜悯者、正路的引导者等。由此可知,阿拉应该是慈爱一切人类的神,一如《可兰经》二章六十二节强调的:「谁诚信阿拉和末日,并有善举,便能获得养主的厚遇。」据希克在《第五向度》((The Fifth Dimen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一书中所说,当穆斯林来到印度时,其中也有人主张,祆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们,同样都是「圣书的子民」。所谓圣书,是上帝永恒的话语,在不同的人类环境中,可以透过各种不同的先知,以各种不同的启示经典,表达给上帝的子民。尽管伊斯兰教的主流及其基本教义派,认为有许多的非穆斯林会丧失进入天堂的机会,但若就伊斯兰教所传的信息而言,进入天堂乃是所有人的佳音,不光是穆斯林而已。特别是伊斯兰教密契论者的苏菲派,很能够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有可能获得上帝的宽恕。

  当然,基于彼此尊重和赞赏的立场,各宗教之间有必要寻求相互了解,但没有必要牵强附会硬想求同。因为那不仅会是一桩非常痛苦而困扰人的事,还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扭曲了其他的宗教而强人同己;二是否定了自己的宗教而舍己从人;三是混淆了各宗教而另立一个新宗教。这些都不是健康的作法。所以,曾经有人问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你既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好的,是不是可以另创一个综合性的宗教?」他的回答是:「不,世界的宗教已经够多了。」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类的宗教是可以多元的,但是各美其美、各善其善、各真其真,不必混淆。彼此之间求其同而存其异,未尝不是好事。例如:佛教是主张缘起论而非有神论,佛教能够尊重并了解有神论的宗教,但也不必硬把自己的立场否定了,才能和其他的宗教做朋友。

  三、宗教之间的合作

  宗教之间的彼此合作,不是集合各宗教的领袖们来检讨彼此所信奉的教义,谁优谁劣、谁高谁低、谁大谁小,因为那只会引起冲突、加深矛盾、增长敌意、制造对立。若能掌握尊重各宗教的原则,大家就可以和平相处。尤其是处身多元宗教的现代世界中,只要一走出自己的国门、一走出自己的族群,乃至一走出自己的家门,我们便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宗教的人士。在开放的社会中,甚至在同一个小家庭里的夫妇和子女,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必须尊重,甚至要以欣赏的态度,互相支持对方的选择,万万不可以主观的立场,批判评论对方的宗教信仰。我们应该为了共同营造和乐、平安、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而互助合作。

  在今天,尤其是在未来的地球世界,由于资讯的发达、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长、社会层面的不断变迁,人们相隔万里,犹能对面交谈,是故若想坚持以单一宗教来囊括全人类信仰的生存空间,其阻碍的形势已是愈来愈强大了。除非自愿孤立于大环境的现实世界之外,否则在各种生活资源的分享方面,必须要和我们的邻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

  我们每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都会有一种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一方面相信自己所信奉的对象,不论被称为什么名字,例如耶和华、耶稣基督、弥赛亚、上帝、真主、阿拉、湿婆(Shiva)、毗湿奴(Vishnu)、菩萨、佛等,都是有真爱、有慈悲、有威德、有大神力的,所以信仰的人能获得平安、照顾、救济;同时也相信,必须要遵守圣书、圣谕、圣言的教导和训诫,照着来体验和实践,让一切众生也都能够获得平安、照顾、救济,也就是将上帝、菩萨、佛的大爱及慈悲,分享普世的一切人。但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人类安全与人心安定的维护,人的素质及社会品质的提升。而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则需要大家共同来改善。

  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无生物,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共同体,更何况各宗教的信徒,都是人类。各宗教之间,除了对各种圣书、圣谕、圣言的解读不同而有不同宗教的差别之外,如能体验到非位格的全体、而不可切割的至高的「实在」,则根本就没有彼此、内外、优劣、高低的差别性。但此实在,却可有多重的面相。

  我们从近代印度伟人甘地(Mahatma Gandhi)的传记中,知道甘地受一位耆那教大师瑞强德拉(Raychandbhai)的影响,承认许多不同的观点,包括宗教的差异,都是合理合法的。甘地因此认同:「一切宗教乃是殊途同归。只要可以抵达同一目的地,走上不同的道路,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信仰世间一切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相信这些真理都是上帝赐予的,也相信对于获得启示的那些人而言,这些真理乃是必要的。」

  换句话说,多元的宗教信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至高的实在,即是人性及神性的超越,即是从有差别位格的上帝,转为非位格无差别的实在,佛教称之为「实相法」,在其他宗教则称为「绝对的真理」。甘地是从多重面相看实在,所以承认多重面相的差异,并不违背绝对的真理。不同的宗教之间,所争论的是实在的差异面,若能体验实在本是同体,就不会有什么争执了。当然,我们也未必要完全赞同甘地的观点,然而甘地的观点确实可以提供我们参考。

  我想谈一个真实的故事:三十多年前,我有几个朋友,共同发愿要挽救中国的佛教,于是有的去了南方的泰国,有的去了东北方的日本,有的进入深山中苦修。十多年之后,居然都在美国重逢,所学各不相同,但又都是佛教,因此再一次相约,如何合作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其实,同一宗教的各教派之间,或者在不同宗教的各团体及个人之间,能够合作、应该合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所谓合作,也未必是要纳入同一个组织体来运作。它可以是彼此呼应,放弃暴力、拋开宿怨、不算旧帐,共同来消弭饥饿、疾病、自然灾害及种族战祸的根源,共同为后代的子孙,保留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保护人类的心灵,不被仇恨、贪婪、嫉妒、忿怒、骄慢、自卑、犹豫、恐惧、忧愁、狂傲、失落感等所污染。如果各宗教都能有这样的共识,并各自从影响鼓励自己的信徒做起,则世界各国的主要宗教,不但能够影响人民,也能影响政治家及工商界的企业家,这便是大大地跨出了宗教合作的第一步。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世界宗教合作会议」闭幕演说)

  多元化世界人类所应认知的「神圣」是求同存异

  「神圣」的定义,是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在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知。

  各宗教所认知的「神圣」,是从对于各自所依圣典、圣训的信仰和诠释而来,也有是从宗教经验的启示中产生。那些「神圣」的认知,看起来是出于纯客观的所谓「天启」、「神示」,事实上是源于个人、地域、时代等诸多因素,包括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的共通性及差异性而形成的,所以不能算是纯客观的。

  每一种宗教所崇仰的最高真理,应该都是完满无缺的、绝对神圣的,可是一旦加入了人为的因素,给予诠释、赋予使命之后,便成为主观的认知,就有了个别的差异。

  例如佛教,虽以因缘论为至高的神圣,但是不否定一神论的价值观;但这不是认同接受,而是理解尊重。我们能够承认:任何一种优良的宗教,都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也都有权利宣称是世界最好的宗教;而我圣严则不得不说,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因此,为了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包容性,对于「神圣」的定义和价值观,必须重新诠释。我们必须认知:最高的真理虽只有一个,经过各种族群的先知们亲身体验并且口传笔录,而流传下来的圣典、圣训,就会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别的观点。如今为了化解世界人类的冲突乃至毁灭的危机,除了保留个别族群的价值观,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他族群的价值观;除了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也必须容忍他者所持的价值观。

  多元化的相互撞击,能够彼此学习激荡成长,可以保持文化生命的历久弥新;只允许某种单一文化存在的时代社会,已不会再来,否则人类的命运,将会非常的悲惨!因此,我要向全人类提出建议:多元化世界的人类,所应认知的「神圣」,是求同存异。

  (二○○二年二月一日讲于「世界经济会议」纽约会议大会

  危机与和平

  诸位女士、先生:

  谨向诸位以及全世界祝福,二○○三年大家都能平安、快乐和幸福。

  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公布的资料显示,去年(二○○二年),全球由于各项天然灾害,损失财物高达五百五十亿美元,夺走超过一万一千条人命,其中包括中欧及东欧的大洪水、阿富汗的大地震、印度的热浪等,使得许多人无辜地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属,比起以往六年,情况更加严重。

  除了天灾,尚有战争威胁、恐怖攻击、交通事故,以及各种高死亡率的疾病,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都使我们人类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在这里共同祈愿,并且呼吁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至诚地祈祷:「愿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安全、人人安心。」

  然而,如果人类的观念中没有和平,如果人类的行为中,不能付出为和平而奉献的努力,「和平」这个名词,便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从内心的观念到实际的行动,必须要跟我们祈祷的目标一致。如果我们充满了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族群,乃至个人的对立与矛盾,甚至个人内心也充满了公益和私欲的冲突与混乱,便与我们的祈祷背道而驰了。

  虽然有博爱的神、有慈悲的佛,永远都对人类伸出救援的双手,但如果我们的想法和作法,是仇恨而不是慈悲的爱,是自私的掠夺而不是公益的奉献,是彼此对立而不是宽容,是相互歧视而不是尊重,是你我猜忌而不是信任,那么便与自己所祈祷的目标背离了。那并不是神不博爱,也不是佛没有慈悲,而是人类自己搞错了和平幸福的方向。

  所以,我们祈祷和平,并全力投入对于和平的奉献,相信一定会有美好和平的明天在我们的世界展现。

  (二○○三年一月二十九日发表于「女性宗教暨精神领袖全球运动」组织发起之「女性和平祈祷早餐会」)

  结合妇女力量寻求世界和平

  首先,我要为全球和平计画的妇女宗教暨精神领袖们祝福。祈愿由于这次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为全球人类的永久和平,带来希望,打下基础,开启幸福的大门。

  其次,我要向全世界的伟大妇女们致敬。不论在历史上是否留有姓名,女性在人类社会中,永远是男性最有力的配合者及最可靠的援助者,所以一向在以男性为代表的成就之中,总有一半是来自女性的贡献。更何况世界的各宗教中,在其创教者及领导者的背后、身旁和周围,都有或多或少的女性,给了他们启示、照顾及支持。也有不少伟大宗教家本身,就是女性。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两性平等的观念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所以有迪娜·梅瑞恩女士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和平妇女宗教暨精神领袖会议」(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以期结合宗教妇女界的菁英们,探讨如何以精神价值为主,共同来协助联合国,保障各个种族的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缓和世界冲突,促成族群和谐,解决妇女遭压迫、儿童受虐待,以及普遍性的贫穷和各种灾难救援等问题。

  世界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都有把天称为万物之父,把地称为万物之母的信仰。天地化育万物,父性及母性各有一半的贡献。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以智慧形容父性,以慈悲代表母性,而以智慧和慈悲的配合,来化解众生的烦恼,救济众生的苦难;智慧是自我内在的修养,慈悲是普世博爱的行动。以此可知,妇女的精神,能够成就世界,孕育生命,能为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也能保护地球资源的生生不息。

  我圣严本人,力量虽然有限,在最近十多年以来,也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而提倡「心灵环保」及「人间净土」的运动。所谓「心灵环保」,是指经常保持内心的平安和宁静,不论遇到什么状况,只要以智慧心处理事,便不会手忙脚乱地痛苦挣扎;只要以慈悲心对待人,便不会爱恨交加地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也就是把危机变成好运的开始。

  所谓「人间净土」,就是呼吁全人类,在尚未进入终极的归宿之时,先把无私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在现实的地球世界,积极并普及推展。便能使得一切的仇恨、冲突、歧视、误解、暴力、恐怖、破坏、不公平等人为的灾难消失,天然的灾难,也会相对地减少了。

  最后,再一次祝福全球和平计画的妇女宗教暨精神领袖第一届会议,圆满成功。

  (二○○二年十月七日发表于「第一届全球和平妇女宗教暨精神领袖会议」)

  以慈悲和智慧处理各种冲突

  从中国的哲学和印度的佛教来看和谐与冲突,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面向,都是正常的现象。中国哲学的阴阳,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互动,既有互相冲突的关系,也有互相繁荣的关系。彼此抗拒和争夺,便成破坏冲突;彼此配合和包容,便能共生共荣。佛教主张的缘起论,认为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起,也由因缘消失。不论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物质现象,乃至人的生理现象及心理现象,无一不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事实,同时也存在着妥协与调和的事实。

  问题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事实,又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事实?若以我们的认知,应当以智慧来处理一切的事,又当以慈悲来对待一切的人。不要为自身制造困扰,便是智慧;不要为他人造成伤害,便是慈悲。若能调整心态,以事实的本身看待事实,便是智慧;调整心态,以包容、体谅对待他人,便是慈悲。有智慧,便不起烦恼;有慈悲,便没有敌人。

  因为,根据我们的认知,对于矛盾与冲突的感受,对于邪恶与不正义的评断,对于苦与乐、幸与不幸,乃至贫穷与富足等的衡量与感受,都可能是主观的,都可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只要调整心态,转变想法,便可化解心中的委曲、忿怒、不平而求得心安,如果心安便得幸福和平安。虽然人人向自然环境求满足,人人向社会环境求公正,人人向不同的族群求公平,人人向家庭的成员乃至两性的关系之间讲逻辑、求平等,会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终究还是免不了外在的冲突和自心的矛盾。

  我处理过不少冲突事件,每次都见到发生冲突的两方人员,都觉得对方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都认为为了争取正义及公平,必须采取报复的行动;纵然经过分析讨论之后,被判断为理亏的一方,也会觉得非常的委曲。我的处理方式是告知他们:以报复来惩罚对方,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是最坏的手段。只要双方都能付出寻求和平解决的诚意,便能以宽恕对方的方式,来避免自己遭受第二度乃至第三、第四度的伤害了。

  有人认为,贫穷也会造成冲突。这个看法可能有一部分道理,但绝不是普遍的真理。其实,物质生活的贫穷,不一定就会犯罪,唯有心灵的贫穷、思想的错误,才会让人犯罪,才会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例如我自己曾经有六年在山中修行,每天最好的食物就是番薯叶,也曾经穷得流浪在纽约街头,但因为我有宗教的信心,我有把佛法利益分享给他人的弘愿,所以反而觉得充满了幸福。

  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族群的经济生活、社会地位,由于先天的条件、后天的勤惰,以及时空环境因素的不同,要求一律平等,是永远做不到的。唯有鼓励财富较多的人、知能较高的人,多为全人类的福利做布施;也鼓励贫穷的人充实知能,努力进取,并且学习着享受心灵平安的财富。如此才会拉近贫富不均衡的差距,也才能减少各式各样的冲突现象。

  (二○○五年二月一日讲于爱尔兰.都柏林「信仰暨发展」领袖会议)

  以慈悲化解斗争、暴力与冲突

  欢迎来自非洲、亚洲以及台湾本地的贵宾。历经长时间的构思与筹备,「亚非高峰会」终于在今日顺利举行,此后三天,希望诸位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议程,同时也体验法鼓山上的气氛,欣赏我们的景色。

  此次与会的贵宾,绝大多数是宗教领袖,有的则是亚洲、非洲的青年领袖。这些青年领袖,是未来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人士,就是以此刻来讲,也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国家里,已在从事各种社会福利与和平的运动。因此,纵然与会的人数不多,但是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同时也可预见未来诸位对世界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过去我参加的许多国际会议,通常只能见到西方三大宗教的代表,即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至于东方的宗教,或者中华佛教的参与、出席是不常见的。今天在台湾,法鼓山能以佛教团体的身分来主办「亚非高峰会」,我觉得非常欢喜,也可说是佛教的一种进步。

  大会能邀请到诸位贵宾的莅临,最主要是由「全球女性和平促进会」(GPIW)的发起人迪娜·梅瑞恩女士,于其中穿针引线、联系奔走,她做得相当好,我非常感谢。西元二○○○年,由于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的期许,呼吁在联合国官方组织与行政体系之外,来自民间的非政府组织,也能够对世界的宗教、战争、贫穷、儿童、妇女以及疾病等议题,奉献一份力量,以促进世界和平的及早到来。然而到今天为止,这个世界仍有不少问题冲击着全球人类,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战争、暴力与冲突,例如民族跟民族间的冲突与战争、宗教跟宗教间的冲突与战争;这些战争,至少造成两个民族或两个种族、两个国家受到伤害、停止生产,其后便有贫穷、疾病、妇女、儿童等问题的接踵而来。在台湾,好象不容易感受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非洲、在中东的伊拉克,甚至是亚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柬埔寨,这些地方都不平安,原因就是陷入斗争、冲突和暴力之中,致使当地人民生活贫穷、困顿,痛苦不堪。

  因此,本次大会希望达成的目的,就是在慈悲的原则下,探讨如何避免冲突、避免战争,另一方面则鼓励经济的生产、社会的安全,这才是世界人类共同的福祉。否则的话,世界的人民或者民族、种族,经常处于冲突与战争的祸乱中,何来幸福、安定的生活可言。

  祝福大会圆满成功,阿弥陀佛。

  (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法鼓山「亚非高峰会」开幕致词)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