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念佛至净土(贺圣迪)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1日
来源:   作者:贺圣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念佛至净土(贺圣迪)

   念佛至净土

  贺圣迪

  法性常住的神不灭论还是慧远企望往生西方净土的理论基石。慧远的形神说与道家著作有血肉关系。他吸取《庄子·大宗师》的生死之论,又承传《文子》的“形有靡而神不化”说,提出“形尽神不灭”的命题,宣扬神不受生死牵累化尽而至于冥的思想。其极至也就是涅槃。其所处的境界为神界,即是西方净土。

  慧远及其弟子生活的庐山虽清净足以息心,然而山外的凌虐,残害、杀戮、吞噬,或因灾祸殃及,或因自己不慎,随时可能侵入,而使山中变色易境。每念及此,慧远总有一种莫名的苦楚。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的一天,慧远与僧侣诸弟子在精舍中聚谈,说到东晋内乱,社会动荡不安,世间充满贫穷、困窘,苦难和死亡时,人人都露出忧郁、凄惨、悲哀、恐惧和绝望的心情,同时也倾诉他们刻不容缓的愿望:超脱世间痛苦,追求永恒幸福。于是,决定由慧远率弟子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这一百二十三人,主要是出家僧人,在俗的居士仅刘遗民、周续之、王齐之、雷次宗数人。他们发愿不想再受轮回之苦,立志要通过事佛的修习,共期往生佛国。又说由于各人的根基功夫高下不等,达到神界时有先后,但无论何人捷足先登,都有提携后进同志共事佛国净土之乐的义务与责任。由于刘程之在誓文中有“藉芙蓉于中流,阴琼柯以咏言”的话,故在中唐以来称之为“白莲结社”。后世的僧人认为这件事标志着中国净土信仰的开始,也就奉慧远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

  慧远写有《念佛三昧诗集序》,陈述净土宗强调念佛的修习方法。念佛有观相念佛和口称念佛二种。前者在修持禅定中思念阿弥陀佛的形像和西方净土境界。后者是诵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慧远一派的念佛是观相思念,历久之后,有时会在眼前突兀出现佛及净土景像,更多的时候则是梦中忽到净土见到佛身。日夜沉思寂想佛及净土,不仅被慧远认为是达到神通变化的手段,而且还看作为成就佛教智慧的途径。他说通过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因缘观等五门禅的修习,便能领悟世界万物及其生灭都是幻化不实的虚景。由此可达到八禅九关,超越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无生法忍,而使世俗情识全都在无生中息灭下来,而神也就从累赘中得到最后解脱,进入照寂的境界。

  慧远在庐山弘大了佛法,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去世。浔阳太守阮侃为他建造坟墓,谢灵运撰写碑文,宗炳立碑于寺门,供后人瞻仰凭吊。

  慧远融会般若、中观、毗昙、戒律、禅法、净土等大小乘佛教学说,又吸取儒、道、玄等家学说,缔造以法性常住为核心的佛学体系。这一体系因使中国传统的神学观念与佛教的法性、涅槃观念相等同,因受道家影响而丰富了其形神学说,因吸取儒家礼学而具有礼法化特征,结果使佛教全面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结,形成血肉一体的关系。它使佛教在形式上胜利的同时又发生内容上的屈从,在中国化的历程上迈开了一大步,从而能够满足南朝士族的需要,也适应于一般民众的要求。这便是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建立的功勋,使他具有里程碑般的地位。

  摘自《大雄睿智》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