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
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5 酉一、征起
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酉二、标列
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
酉三、随释2 戌一、异熟因果3 亥一、异熟体2 天一、征列
云何异熟?谓略有八。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天二、随释8 地一、寿量具足
若诸菩萨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
地二、形色具足
形色端严,众所乐见,颜容殊[1]妙,是名菩萨形色具足。
形色端严等者:此中形色,谓即相好应知。
地三、族姓具足
生豪贵家,是名菩萨族姓具足。
地四、自在具足
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僚属,是名菩萨自在具足。
地五、信言具足
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所受寄物终不差违,于诸有情言无虚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是名菩萨信言具足。
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者:谄谓谄曲。诳谓矫诳。伪斗、伪称及与伪函,是名伪斗称等。如是一切恶不善语皆不现起,是名不行。
地六、大势具足
有大名称,流闻世间。所谓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善戒,种种技[2]艺工巧业处,展转妙解,出过余人。由此因缘,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名菩萨大势具足。
所谓具足勇健精进等者:此中善戒,谓即菩萨摄善法戒。于此善戒,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是名勇健精进。坚固无动,是名刚毅。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是名敏捷。于一切义能审思择,是名审悉。如是诸相,皆善戒摄应知。
地七、人性具足
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萨人性具足。
地八、大力具足
为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萨大力具足。
亥二、异熟因2 天一、征
云何异熟因?
天二、释2 地一、正释因相2 玄一、释8 黄一、寿量具足因
谓诸菩萨于诸众生不加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
于诸众生不加伤害等者:此中初句义显菩萨正行加行,后句义显菩萨意乐加行。义如发心品说。(陵本三十五卷十四页2874)
黄二、形色具足因
惠施光明鲜净衣物,是名菩萨形色具足因。
黄三、族姓具足因
于诸众生舍离憍慢,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
黄四、自在具足因
于资生具有所匮乏游行乞丐诸众生所,随欲惠施,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
黄五、信言具足因
所言诚谛,亦不好习乖离、粗犷不相应语,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
乖离粗犷不相应语者:此中乖离,谓离间语。粗犷,谓粗恶语。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一页596)如是等语,无义无利,名不相应。
黄六、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等者:谓由现法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能生最胜福故,名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
黄七、人性具足因
乐丈夫体,厌妇女身深见过患。由二因缘,施他人性。一者、女人乐女身者,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二者、丈夫将失男根[3],方便护摄令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
丈夫将失男根等者:谓由不善业力,或于现法将失男根,菩萨善权方便,令其舍不善业,得不失坏故;及为说法,令于当来得男身故。
黄八、大力具足因
于诸众生以身供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皆往营助,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
玄二、结
当知前说八种异熟,以此所说八种为因。
地二、兼显余缘4 玄一、标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
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者:此中圆满,谓大势生。如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诸异熟果,于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故。言增上者,谓增上生。如诸菩萨,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差别受生故。义如生品中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3894)增上生中,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故彼异熟得广大名。
玄二、征
何等三缘?
玄三、列
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
玄四、释3 黄一、心清净
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
清净意乐者:谓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乃至决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义如增上意乐品说应知。(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日夜剎那于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等者:清净意乐所有善根,名彼善根。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已善通达菩提方便,于趣菩提,不由他缘,能善决定故。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如是善根,信为上首,能于圣教觉受淳净上妙法味,能于有情发起广大怜愍,常勤修习诸菩萨行,是名纯厚广大净信修行。
黄二、加行清净
即于其中长时数习无间所作、常委所作,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
黄三、田清净
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谓从菩萨极欢喜住,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此即加行清净之果。一一住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若正入时,说名为得;入已果利成办圆证,说名等流。如住品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3809)此说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办圆证应知。
亥三、异熟果2 天一、征
云何异熟果?
云何异熟果者:此说八种异熟之果,名异熟果。异熟为依,后后善法展转增上,名是彼果。
天二、释2 地一、正释果相8 玄一、寿量具足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故,能于长时修习善品,依自他利积集增长无量善根,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
玄二、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足故,大众爱乐;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如是形色可爱乐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凡所发言无不听用,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玄三、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众所尊敬供养称赞故,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速疾修行,无违无犯;是名菩萨族姓具足果。
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者:于自他利诸善法品,名彼彼事应知。
玄四、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
能以布施摄诸众生者:谓诸菩萨,略由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能摄受、调伏、成熟。四摄事者,谓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今于此中,且说布施。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5)
玄五、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言具足故,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者: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当知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当知名为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乃至当知是名随转方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6)如是差别,其义应知。
玄六、大势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势具足故,于诸众生种种事业皆能营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众生心,彼知恩故,咸来归仰;所出言教,速疾随转恭敬信用;是名菩萨大势具足果。
玄七、人性具足果
若诸菩萨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
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者:菩提品说:又非女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切菩萨于过第一无数劫时,已舍女身,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为女。一切母邑性多烦恼、性多恶慧。非诸禀性多烦恼身、多恶慧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陵本三十八卷六页3115)由是当知此所说义,谓得大丈夫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故。
能于一切所作事业,思择一切所知境界,都无所畏无碍而行。
能于一切所作事业等者: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是名一切所作事业。种种难行皆无畏惮,名无所畏。思择诸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思择一切所知境界。四无碍解相应而转,故名无碍。
一切有情于一切时皆来臻赴同共集会,屏处、露处言论同止,受用饮食皆无嫌碍,是名菩萨人性具足果。
一切有情于一切时等者:此说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六页3031)即此有情,说名一切。昼夜六时,名一切时。当知菩萨具胜功德,为饶益他,故有此事。
玄八、大力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力具足故[4],于能引摄善法加行,及能饶益有情加行,皆无厌倦,勇猛精进、坚固精进,速证通慧,是名菩萨大力具足果。
地二、显果胜利3 玄一、总标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八种异熟,具八种果,能善饶益一切有情,随顺生起一切佛法。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及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乃名随其所欲所作成办。
种种众多利益事业等者:戒品中说: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于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种。(陵本四十卷八页3280)是名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菩萨成就八种异熟,具八种果,堪能成办如是种种众多利益事业,是名自有力能。及以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调伏成熟,名善安处所化有情。此中所化有情,谓住种性补特伽罗应知。
玄二、别简2 黄一、不善处他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随顺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等者:谓若菩萨具异熟果,是名自有力能。不具摄事方便,是名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如是于他所作利益,未能速令成熟及得解脱,是故不名炽盛、不名随顺。
黄二、自无力能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而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等者:谓若菩萨不具八异熟果,是名自无力能。虽以摄事方便摄诸有情,然由自无力能,不能令他速得成熟及与解脱,是故于他所作利益,亦不名为炽盛、随顺。
玄三、结显2 黄一、结
是故菩萨要具二事,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为炽盛、名为随顺。由是因缘,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黄二、显2 宇一、成熟解脱
如是菩萨住异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
宇二、不空生死
由诸菩萨安住八种异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乐,是故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无始生死,菩萨处之,能令不空,有大义利。
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等者:谓诸有情无始时来处生死中,不为自义、不为他义,是名空无义利。菩萨不尔,处生死中,能为自义、能为他义,是名不空,有大义利。
戌二、福智因果3 亥一、福智体3 天一、征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天二、释3 地一、福所摄
谓略说福,即是三种波罗蜜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罗蜜多,三、忍波罗蜜多。
地二、智所摄
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
地三、二所摄2 玄一、标列
精进、静虑波罗蜜多,应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玄二、随释2 黄一、精进2 宇一、福分
若依精进修行布施、受护净戒,及修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福分。
宇二、智分
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修蕴善巧、修界善巧、修处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能观察苦为真苦、集为真集、灭为真灭、道为真道,及于一切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并广分别缘生法中,皆能如实思择观察,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智分。
及于一切善不善法等者:缘生法中,杂染、清净有多异名。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欲界名劣,色无色界名胜;黑黑异熟名黑,白白异熟名白。
黄二、静虑2 宇一、福分
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福分。
宇二、智分
若依静虑,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智分。
天三、结
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应知无量。
如是福智略有六种者:此中六种,谓即前说六种波罗蜜多。
亥二、福智因4 天一、征二种
云何福因?云何智因?
天二、总标列
略说应知福因、智因总有三种。一者、于福于智,能得、能住、能增长欲;
能得能住能增长欲者:谓若福智,未得有能得欲,得已复有能住、能增长欲。发生希慕、发生欣乐,于彼修习,欲有所作,是欲义故。
二者、于福于智,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于福于智,先已串习。
天三、随难释2 地一、释随顺缘2 玄一、标
此中随顺无违背缘者,谓颠倒缘不现在前不会遇性,不颠倒缘正现在前正会遇性。
玄二、释
若遇恶友倒说福智,或倒作意颠倒而取,名颠倒缘现前会遇;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当知名为不颠倒缘现前会遇。
地二、释无违缘
若于福智能得、能住及能增长,勤修习障远离不起,当知是名无违背缘。
勤修习障远离不起者:谓若有法障勤修习,当知是名勤修习障。非有彼法正现在前,是名远离不起。
天四、结相违
若诸菩萨于此三种福智因中随有所阙,当知不能生福、生智。
亥三、福智果3 天一、征
云何福果?云何智果?
天二、释2 地一、福果
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
不为极苦之所损恼者:此如前说,最初发心菩萨,或于一时生极恶趣那落迦中,多分于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脱。受小苦受,生大厌离,乃至广说。其义应知。
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
又随所欲能摄众生等者:谓如前说,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乃至广说随其所欲所作成办。其义应知。
地二、智果
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
所摄受福是正非邪者:谓如菩萨,不以恶慧而行布施,常以巧慧而行布施,其类应知。
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天三、结
如是略说福果、智果,如其所应当知四种;品类差别,复有无量。
如其所应当知四种者:福果、智果各有二别,如前已说,随应当知。今此总结,故说四种。
酉四、料简3 戌一、摄二依
应知此中若异熟体、若异熟因、若异熟果,如是一切皆依于福,从福所生;福复依智,从智所起。
戌二、辨俱胜
是故二种,于证无上正等菩提虽俱是胜;而于其中福为最胜,智为无上。
戌三、举相违
若诸菩萨于福、于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于无上正等菩提。
酉五、结名
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申五、现法后法自利利他2 酉一、征
云何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酉二、释3 戌一、现法自利利他2 亥一、现法自利2 天一、举事4 地一、如理求财及正受用
谓诸菩萨以如正理工巧业处士夫作用积集财物,即于如是所集财物,知量受用。
以如正理工巧业处等者:谓以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劬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成办种种工巧业处。由是因缘,积集财物;既积集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着,亦不坚执,深见过患,了知出离而受用之,是名知量受用。
地二、受可爱果
又先所造可爱果业异熟果熟,于现法中受用彼果。
地三、依静虑乐
又诸菩萨于诸静虑善回转者,为欲获得现法乐住,于现法中依此静虑;不为成立利他事故,依此静虑。
地四、得涅槃道
又诸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槃诸有为法。
天二、结名
是名菩萨现法自利。
又诸如来现法涅槃者:于现法中,住有余依妙涅槃界,是名现法涅槃。
亥二、现法利他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如是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当知即是现法利他。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等者:前说菩萨积集财物,知量受用,现法自利。即于此义、于此善根劝他受学,是即菩萨现法利他。摄事品说: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当知是名于现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从他获得广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安住。(陵本四十三卷十四页3521)准彼应知。
戌二、后法自利利他
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及无色中,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
若于欲界至修习善因者:此中略以三修习相,说名后法自利利他。谓若菩萨生于欲界,修习自利利他行故,能令自他获得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是谓第一修相。或复若生静虑及无色中,亦以修习自利利他行故,能令自他获得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是谓第二修相。或复于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能令自他获得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是谓第三修相。
戌三、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与喜乐俱,修习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于现法中与喜乐俱等者:谓若现法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或复证喜俱行、或乐俱行三摩地,是名与喜乐俱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既证入已,不从彼退,名非退分。
申六、毕竟不毕竟自利利他2 酉一、征
云何毕竟及不毕竟自利利他?
酉二、释2 戌一、举事2 亥一、不毕竟自利利他
谓于欲界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因若果,及诸异[5]生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
世间清净若因若果者:此说静虑、无色诸有漏定,名为世间清净。修习彼法,住彼定中,名之为因。受彼地生,名之为果。
亥二、毕竟自利利他
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是名毕竟自利利他。
若此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者:谓以八支圣道为依,彼诸世间所有善法转明盛生,由此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是名获得一切世间善法。
戌二、释由3 亥一、标
由三因缘,应知毕竟及不毕竟。
亥二、列
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三、由受用果有尽无尽故。
亥三、释2 天一、由自性
由自性故者,究竟涅槃,名为毕竟;一切有为,名不毕竟。
究竟涅槃等者:谓如前说,若诸烦恼一切永断,此名究竟涅槃。前说八支圣道,及与一切世间善法,此名一切有为。
天二、由退等
由退不退及受用果有尽无尽故者,八支圣道无有退故,及受用果无有尽故,名为毕竟;
及受用果无有尽故者:此即前说,八支圣道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名受用果转增转胜无有尽故。
其余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其余一切善有漏法等者:谓如前说,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诸异生世间清净所有善因,此名一切善有漏法。彼所有果,名受用果。
未四、结
如是菩萨十种自利利他,若略若广,菩萨随力随能当勤修学。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若略若广者:略谓种类,说唯有十。广谓差别,当知无量。
过去未来所有一切已学当学自利利他,亦皆唯有如此十种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午二、真实义处(即真实义品)2 未一、总明安立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
云何真实义者:义谓境界。清净所缘境性,名真实义。
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
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者:谓即染、净[6]法中所有真如,是名诸法真实性。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解深密经一一别释应知。(解深密经三卷八页)
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
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诸法一切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亦如解深密经说。
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未二、别辨品类3 申一、标列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申二、随释4 酉一、世间极成真实3 戌一、征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
戌二、释2 亥一、出体性2 天一、标
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
一切世间至所见同性者:此说一切有情世间,于彼彼事自心忍可,欲乐无异,是名所见同性。此之因缘,略有三别。一、随顺假立。谓想自分别,随顺假名故。二、世俗串习。谓世俗言说,共所成立故。三、悟入觉慧。谓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率尔而觉,悟入种种所知义故。依自下文分别配释。
天二、列
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妓[7]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
谓地唯是地至当知亦尔者:此说世间诸差别事。于中初能造色,次所造色,次身资具,后摄受事。宅舍等者,等取库藏应知。
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
苦唯是苦至非是苦等者:此说有情世间诸受用事。乐等、苦等,等取不苦不乐。
亥二、摄要义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
戌三、结
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一切世间至然后方取者:于所缘事了相而转,是名为想。自内心起,名自分别。此以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无始时来熏习有故,名从本际展转传来。如是想自分别,随顺他所假立事名,由是前说随顺假立。然此事名世所共许,名共成立,由是前说世俗串习。又于假立,若随相行,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是名思惟。随寻思行,思量、推察,是名筹量。随伺察行,复审观察,是名观察。此则不尔,不于共所成立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所行境事,由是前说悟入觉慧。
酉二、道理极成真实3 戌一、征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
戌二、释2 亥一、有道理义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者:此中道理,具有四种。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诸无漏圣证真实义,随所施设,道理相应,名诸智者有道理义。
亥二、证成道理义
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
诸聪睿者乃至随观察行者者:俱生、引发二慧相应,是名聪睿。了知分别自体,是名黠慧。性善寻思,名能寻思。于意言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是伺相故。由能寻伺,发起语言,未离寻伺欲故,名住寻思地者。虽起语言,要由辩才,随所问难皆善酬答,方能成办自所立论,是名具自辩才者。此前所说诸相,唯说住异生地,非无漏圣,要有所依方立论故,是名居异生位者。于所听闻、所受持法,如所安立,能审观察,是名随观察行者。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
戌三、结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至所施设义者:非不现见等,是名现量。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是名比量。一切智者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名至教量。如闻所成地释。(陵本十五卷八页1303)三量为依,于诸圣者无漏境界,能极思择如所有性,能善思择尽所有性,是名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此极善思择,证验诸圣所说有道理义。如一切蕴皆是无常,众缘所生,苦、空、无我。心正执受,安置成立。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九页2108)是名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言建立者,即成立之异名;依能立因,成所立义故。言施设者,谓由语及欲,次第编列名句文身故。
酉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2 戌一、征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戌二、释2 亥一、略标2 天一、体
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谓一切声闻独觉至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此中唯说声闻、独觉有烦恼障净智,略无菩萨,当知菩萨非不烦恼障净,由下文说所知障净兼摄此义,故此不说。由无所知障,烦恼障定无;若无烦恼障,所知障可有故。今此偏说烦恼障净,是故唯说声闻、独觉。智有三种,谓无漏智、能引无漏智,及无漏后得智。初智唯出世摄,后二皆世间摄,故说后二名世间智。由初无漏智正断见惑,由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由无漏后得智顺断修惑。今此总名烦恼障净智。彼所行境界,名所行真实。
天二、义
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由缘此为境至无障碍住者:此释三智所行,名真实义。谓能引无漏智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缘真如相为境界故,说名真实,即此中说缘此为境。此谓此法,意说四谛十六行真如为所缘故;简彼外法,故得此称。初无漏智正断烦恼,不为烦恼之所障故,证实真如为所行境,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从烦恼障智得清净。无漏后得智,能于当来进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住最后有,究竟真实解脱,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于当来世无障碍住。又复此中,烦恼障言,谓诸烦恼缠及随眠,若行不行,皆有势力障生圣道、障得涅槃,乱身心故,名烦恼障。
亥二、广辨2 天一、显差别2 地一、征
此复云何?
地二、列
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
此复云何谓四圣谛等者:由前已说缘此为境,义犹未了,是故今问此复云何?四圣谛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一切圣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故名圣谛。
天二、明现观2 地一、入渐次
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
即于如是四圣谛义至证入现观者:一一谛下各有四行,总有十六,名四谛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3)依此四谛,于十六相正觉了已,乃至加行善根圆满,于尔所时,名为极善思择;以于诸谛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思择究竟故。从此无间,起内作意,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名入现观;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得名现观故。
入现观已,如实智生。
入现观已如实智生者:由证现观,获得四智。谓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及缘生行如幻事智。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一页2796)当知此四后得智摄,是故说言入现观已,如实智生。
地二、观行相
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
此谛现观至我不可得者:此中且说唯法如实智相。谓所观境唯有诸蕴,其能观智亦唯诸蕴可得;又所观境无别有我,其能观智亦无别我可得;故能观智名如实智。此现观位,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摄。依此现观,名谛现观,非现观智谛现观也。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至发生如是圣谛现观者:此说唯有法智能生之因。由能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为因,是故能观唯有诸蕴可得。由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为因,是故能观除诸蕴外我不可得。缘生法中,唯有诸行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是名缘生诸行生灭。数习此故,能正悟入,和合无乖,名相应慧。又缘生行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堕在相续。若离唯法,实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异蕴补特伽罗无性。数习此故,正见得生。
酉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2 戌一、征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戌二、释2 亥一、略标2 天一、出体
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
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者:此中意说法执无明。遍于一切所知事中,隐覆真实,显现虚妄,障能知智令不得生,由此义故名所知障。
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者:谓诸如来成就妙智,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名解脱智。所知障净,此方得生,名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此智所行境界,不共声闻、独觉,是故别说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天二、辨相2 地一、征
此复云何?
地二、辨2 玄一、约缘智辨
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复云何至所行境界者:境界有二,一、谓菩萨入法无我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二、谓诸佛世尊入已善净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当知诸法无自性性,名法无我。由彼诸法,非如言说有自性故,名无自性。又非离言都无性故,是名彼性。如是非有非无,总名无自性性。菩萨于此最初通达,是名为入。诸佛世尊永离粗重,自在而转,是名善净。无诸戏论,故名无分别智。此于诸法离言自性,谓非有性;及于诸法假说自性,谓为有性;二俱远离,胜义所显,故名平等平等。
玄二、约所知辨
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如是境界至不能越度者:谓诸菩萨诸佛世尊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不共声闻、独觉,是最第一。离我分别,及诸戏论分别,是名真如无上。由此故是所知边际,以于一切所知法中最极究竟故。既证此已,彼于后时不须观察,故说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以此境界思择究竟方得入故。除此无有若过若增,是故说言不能越度。
亥二、广辨2 天一、智行门3 地一、真实义相2 玄一、境所显2 黄一、标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者:谓真实义唯是诸法离言自性,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然为令他现等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是名安立真实义相。言说有二,谓遮及表。今于此中无表唯遮,为于所闻不起执着,故云即是无二所显。
所言二者,谓有、非有。
黄二、释3 宇一、有2 宙一、释2 洪一、标
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
谓所安立假说自性者:此所安立总依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如下所说,随应当知。
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
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者:如说色等及说作用,此依世俗说有;或说无为、或说涅槃,此依胜义说有。然诸愚夫不了知故,无始时来,于世俗谛执为实有,是名世间长时所执。又于二谛名言熏习成种,一切虚妄分别无义戏论皆依此生,是名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
洪二、列
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8]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
或谓为色乃至或谓涅槃者:此释前标假立自性。初五蕴、次六根、次四大、次六境、次三性、次二无常相、次十二有支、次三世,如文易知。次有变异,相即有为。次无变异,相即无为。次业因,即此世间。次业果,即彼世间。次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起故。次四言说,即所见、闻、觉、知,依所见、闻、觉、知起言说故。次希求证得未得未受用境,是名所求。已得正受用境,是名所得。最后乃至烦恼苦尽,即谓涅槃。如是一切假立自性,皆依寻伺而等起故,是故说言意随寻伺。义通前后,故中间说。
宙二、结
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
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者:此释前标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一切分别戏论根本,由世间共了,能为彼因故。又说共了,当知非遍一切世间。欲求、有求诸有情类,于世俗谛假说自性是所共了;若梵行求诸有情类,于胜义谛假立自性亦所共了。如是差别,随应当知。
宇二、非有
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
假说所依一切都无者:此中所依,谓色等事。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故。
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
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者:此中彼言,谓色等想。想取像已,方起言说,一切言说依彼转故。
宇三、俱非2 宙一、名无二
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
法相所摄真实性事者:谓即一切有为、无为离言自性,是名真实性事。如是真实性事,当知即依他起及圆成实二相所摄。于法相中,不应说有遍计所执,以有非有名假安立俱远离故,由是故说法相所摄真实性事。
宙二、名无上
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
远离二边者:谓于诸法假说自性起增益执,谓为实有,是增益边;若于离言色等事想起损减执,谓为非有,是损减边。
玄二、智所显
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
佛世尊智至学道所显者:此说诸佛菩萨无分别智分位差别。佛世尊智已善清净,当知于此真实无学所显。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当知其智非善清净。
地二、境相应慧3 玄一、胜解方便4 黄一、标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
黄二、征
何以故?
黄三、释2 宇一、由修胜解2 宙一、约生死辨2 洪一、正了知
以诸菩萨处于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
修空胜解者:谓诸法中如实真如离言自性,是名为空。于此亲近、修习、多修习故,善取其相,名修胜解。如是名为善取空者。如下自释。
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
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者:当知成熟略有六种。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补特伽罗,三者、成熟差别,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补特伽罗,六者、已成熟补特伽罗相。如成熟品释。(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页3074)随其所应,当知成熟自他差别。谓诸菩萨处生死中,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于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至深心厌离者:如其所应,为简不同凡夫及诸声闻。无常等者,等取苦行应知。
洪二、不了知2 荒一、染受生死失
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于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不能弃舍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诸生死;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
不能如实了知生死等者:谓若不能了知生杂染中诸缘起法,是则不能永断无明。无明有故,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因之而生,不能弃舍、令不现行。即由此故,造诸业因,受后有果,名杂染心受诸生死。又于现法,由烦恼缠杂染心故,处生死中空无义利,亦名以杂染心受诸生死。是则自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况能成熟诸余有情。
荒二、厌离生死失
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况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于其生死至速疾入般涅槃者:当知菩萨于其生死非不厌离,然非一向,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故。如戒品释。(陵本四十一卷九页3367)声闻不尔,或有一类最极速疾得般涅槃。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最极速疾般涅槃者,要经三生,即可成办。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二十页1879)若诸菩萨同于声闻厌离生死,便同速疾入般涅槃,非时大性,定不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宙二、约涅槃辨2 洪一、无怖愿
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则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
于涅槃不深怖畏至不多愿乐者:如其所应,为简不同凡夫及诸声闻,其义应知。
洪二、有怖愿2 荒一、深怖涅槃失
若诸菩萨深怖涅槃,即便于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由于涅槃深怖畏故,不见涅槃胜利功德;由不见故,便于涅槃远离一切清净胜解。
深怖涅槃等者:谓诸凡夫乐着生死,闻说涅槃,谓或断灭,是故生怖。此中涅槃,谓即灭谛。怖涅槃故,于彼能证世出世间二资粮道,不能修习、证得圆满。此中资粮,谓即道谛。由四寂静施设安立,是涅槃相。谓苦寂静、烦恼寂静、不损恼他寂静,及舍寂静。如有余依地释。(陵本五十卷二十一页4037)此中初二寂静,是名涅槃胜利,离过患故。后二寂静,是名涅槃功德,治过失故。若于涅槃生起净信,名净胜解。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
荒二、住乐涅槃失
若诸菩萨于其涅槃多住愿乐,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则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
于其涅槃多住愿乐者:菩萨于其涅槃非都无愿,然不多住。由诸菩萨于无为中,愿涅槃故,正乐摄故,依此建立无相三摩地。如菩提分品说。(陵本四十五卷十八页3665)是故当知,菩萨于其涅槃非不愿乐。
宇二、成有方便2 宙一、翻显
当知此中若不如实了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深心厌离,即便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若于涅槃多住愿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
宙二、正成
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
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者:谓诸菩萨处生死中,常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名无染心流转生死。
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
微妙胜利功德者:谓涅槃中离烦恼苦,真安乐住,是第一故、是最胜故、是无上故,说名微妙。
黄四、结
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是大方便至广大方便者:此说最胜空性胜解,是大方便之所依止,然为菩萨学道所摄,是故亦名广大方便。空性胜解,即真实义胜解。于诸菩萨八胜解中特为第一,故名最胜。言如来妙智者,谓于能引有义聚法一切法中无颠倒智。如建立品说。(陵本五十卷十二页4007)
玄二、入法无我3 黄一、离诸分别
又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于一切法离言自性
深入法无我智者:此相应智唯菩萨有,不共声闻。难知难见,故名为深。
如实知已,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
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者:如所安立假说自性,或谓为色,最后乃至或谓涅槃,是名为法。复于其中,非一众多差别可得,是名品类。菩萨于此非有法中如实通达,从是因缘,不起分别。此略有八,谓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我分别、我所分别、爱分别、非爱分别、彼俱相违分别。如下自说。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者:事谓诸法一切性,真如谓诸法真实性。除此更无真实可得,故唯取二。
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于义。
不作是念至但行于义者:不由多闻思修所集成念起正加行,念此唯事,或唯真如,令不忘失。但由无加行无功用无分别智,任运行于诸法离言自性真实境界,是故说名但行于义。
黄二、获多胜利3 宇一、得最胜舍
如是菩萨行胜义故,于一切法平等平等。
于一切法平等平等者:谓于诸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二都无执,不起分别,是故重言平等平等。
以真如慧如实观察,于一切处具平等见、具平等心,得最胜舍。
于一切处至得最胜舍者:谓从眼处乃至法处,名一切处。于此一切无增减见,名平等见。不起分别令心杂染,名平等心。住寂静乐,是名为舍。诸静虑中第四所摄,是故最胜。
宇二、依修善巧3 宙一、令无劳倦
依止此舍,于诸明处一切善巧勤修习时,
于诸明处一切善巧者:明处有五。谓内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医方明处、工业明处。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八页3122)从是所生诸善巧智,是名一切善巧。由此诸智,不愚诸法,能断彼障,名善巧故。
虽复遭遇一切劬劳、一切苦难,而不退转,速疾能令身无劳倦、心无劳倦。
遭遇一切劬劳至心无劳倦者:谓诸菩萨所有身语意业勇猛精进,是名一切劬劳。苦有八种,谓依止处苦为先,乃至所作处苦为后,名一切苦。如忍品释。(陵本四十二卷八页3440)六波罗蜜多及四摄事,于中各有三难行事,名一切难。菩萨于此一切劬劳、一切苦难,由依此舍,心正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名不退转。又由此舍,身心寂静,于现法中成就乐住,能灭一切为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种种劳倦,是名速疾令无劳倦。
宙二、令能成办
于诸善巧速能成办[9],得大念力。
于诸善巧速能成办得大念力者:谓诸明处一一各有差别相转。依此修习、勤修习时,能令生起善巧作用,即于此时渐令成就、渐令圆满、渐令自在,故名成办。于诸明处所受持法,久作久说,无所忘失,是名为念。一切明处为所缘境,故名为大。自在增上,摧伏所治,故名为力。
不因善巧而自贡高,亦于他所无有秘吝。
宙三、令无怯弱
于诸善巧心无怯弱,有所堪能。
于诸善巧心无怯弱有所堪能者:此说菩萨坚力持性自性。谓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随烦恼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种种众多猛利怖畏虽现在前而正加行无倾动性。如菩提分品说。(陵本四十四卷十六页3594)由诸善巧,能正思择,性勇相应,是故得成心无怯弱有所堪能如是坚力持性。
所行无碍,具足坚固钾铠[10]加行。
所行无碍具足坚固钾铠加行者:此说菩萨坚力持性依处。此复有五,菩提分品略说其相。(陵本四十四卷十七页3595)当知即是菩萨所行境界。由坚力持性故,一切无碍,不碍菩萨正精进故。精进有五,谓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下精进、无动精进、无喜足精进。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四页6731)此显初二精进,是故唯说具足坚固钾铠加行。由其最初,发起猛利乐欲;次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故。
宇三、不空生死4 宙一、增长菩提
是诸菩萨于生死中,如如流转遭大苦难,如是如是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长。
如如流转遭大苦难至堪能增长者: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是名流转;此说生死展转流转。谓诸菩萨,于生死中为修自利利他行故,遭遇一切大苦大难而不退转,由是积集福智资粮,堪于无上菩提所有种姓渐令清净、渐令增长。遭遇苦难非一众多,或至无量,指彼彼相,故说如如。菩提种姓渐清净故、渐增长故,有次第别,亦复说言如是如是。如彼如彼经无量劫积集资粮,如是如是大菩提种方得增长故。
宙二、渐减憍慢
如如获得尊贵殊胜,如是如是于诸有情憍慢渐减。
如如获得尊贵殊胜至憍慢渐减者:能作他义,他所崇敬,故名为尊。能为他利,他所欣尚,故名为贵。菩萨勤修一切明处善巧,能于有情作大义利,是名尊贵殊胜。自恃高举,说名为憍。方他高举,说名为慢。菩萨所作唯为利他,于利他事不生高举,以于自他身苦起平等心性故。
宙三、弃舍障执
如如证得智慧殊胜,如是如是倍于他所难诘、诤讼、喧杂语论、本惑、随惑、犯禁现行,能数观察深心弃舍。
如如证得智慧殊胜至深心弃舍者:此中智慧,即前所说法无我智。由自证得此殊胜智,如实了知此所行境,非是寻思分别可得。彼诸外道,或有于此互相难诘,共兴诤讼,为胜听者喧哗纷聒,是名喧语。非时而说,义不相属,是名杂语。如是诤论依诸见起,是名本惑现行。由是因缘,忿恨等生,是名随惑现行。由是因缘,发起身语恶不善业,毁犯戒禁,是名犯禁现行。如解深密经说: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矛+赞],更相[矛+赞]已、刺已、恼已、坏已,各各离散。(解深密经一卷七页16,689c)如是诤论,多由外道寻思故起。是故此中,得他所言,菩萨于此能数观察,深见其过,于其恶见深心弃舍,由其证得智慧殊胜故。
宙四、不希利敬
如如功德展转增长,如是如是转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养恭敬。
如如功德展转增长至利养恭敬者:谓诸菩萨于所修学清净殊胜,是名功德展转增长。由是因缘,成就真实功德,远离绮言说故,说彼转覆自善;成就少欲喜足,远离耽着贪故,说彼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养恭敬。
黄三、结显所依
如是等类菩萨所有众多胜利是菩提分。
是菩提分者:谓如前说,修诸善巧,乃至具足坚固钾铠加行,分分修习菩提因故。
随顺菩提,皆依彼智。
随顺菩提者:谓如前说,如如流转遭大苦难,乃至亦不希求利养恭敬,展转随顺菩提果故。
是故一切已得菩提、当得、今得,皆依彼智。除此更无若劣若胜。
除此更无若劣若胜者:谓菩萨道唯是此一法无我智,除此更无若劣若胜能得无上菩提道故。
玄三、修行正行3 黄一、标
又诸菩萨乘御如是无戏论理,获得如是众多胜利。
无戏论理者:谓诸施设若有若无、或异不异,是名戏论。由此能引无义,思惟分别而发语言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菩萨深入法无我智,如实了知诸法离言自性,不起若有若无、或异不异思惟分别,即此说名无戏论理,诸法自性理应尔故。
为自成熟诸佛法故,为成熟他三乘法故,
为成熟他三乘法故者:谓所成熟住有种姓补特伽罗略有三种,一者、住声闻种姓,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姓,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姓,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由是三种补特伽罗,具有三种菩提种子,随依三乘能令成熟,故名成熟他三乘法。
修行正行。
修行正行者:此中且说六波罗蜜多行。
黄二、释2 宇一、摄受善法6 宙一、施所摄
彼于如是修正行时,于自身财远离贪爱,于诸众生学离贪爱,能舍身财,唯为利益诸众生故。
于自身财远离贪爱等者:此说施波罗蜜多行。内所施物,名为自身;外所施物,名之为财。随诸众生若有所求,菩萨于此无爱染心,但为众生利益安乐,定皆施与,是名于自身财远离贪爱。又于众生吝执财宝,曾不惠施,菩萨知已,为欲彼人调伏悭垢,取自财宝令其施与;或彼惠舍修福业时,菩萨躬诣其所,随力随能身助、语助,令施求者得善满足;是名于诸众生学离贪爱,能舍身财。如是菩萨布施波罗蜜多,唯为速证最胜菩提故,唯为利益诸众生故。
宙二、戒所摄
又能防护、极善防护由身语等修学律仪,性不乐恶,性极贤善。
又能防护等者:此说戒波罗蜜多行。菩萨净戒略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三戒,由身语意能正修学,总名由身语等修学律仪。如是律仪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及外观他深生愧耻,依此说能防护、极善防护。由是防护串习所得,性戒相应,故不乐恶;怜愍相应,故极贤善。当知此说习所成性,非本性住性。
宙三、忍所摄
又能忍他一切侵恼,于行恶者能学堪忍,性薄瞋忿,不侵恼他。
又能忍他一切侵恼至不侵恼他者:此说菩萨忍波罗蜜多行。谓诸菩萨,由思择力为所依止,于怨亲中、劣等胜品、具德具失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名能忍他一切侵恼。又于怨害诸有情所勤修五想,谓宿[11]生亲善想、随顺唯法想、无常想、苦想、摄受想。如忍品释。(陵本四十二卷六页3433)由如是学,于诸怨害性能堪忍,是名于行恶者能学堪忍。由是因缘,不可爱事会遇现前,极不饶益上品境中起微劣瞋及微劣忿,于其中品、下品境中彼全不起。性自成就薄瞋忿行,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恒续,由是故能不侵恼他。
宙四、勤所摄
又能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为断众生一切疑难,为惠众生诸饶益事,为自摄受一切智因。
为断众生一切疑难等者:此说精进波罗蜜多行。为断疑难,故修内明及因明处。为惠饶益,故修声明、医方明、工业明处。为自摄受一切智因,故修一切明处。
宙五、定所摄
又能于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心安住常勤修学,为净修治四种梵住,为能游戏五种神通,为能成立利众生事,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
又能于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等者:此说静虑波罗蜜多行。于静虑定,其心能正随顺、趣向、临入,随所欲乐,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是名于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于菩萨道闻思为先增上力故,数数随念,令心安住常现在前,是名于心安住常勤修学。修四无量慈、悲、喜、舍,略有三种净修治法。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如供养亲近无量品释。(陵本四十四卷[12]九页3572)依此修治,名净修治四种梵住。为能游戏五种神通者,此说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谓神境智作证通、随念宿住智作证通、天耳智作证通、见死生智作证通、知心差别智作证通。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名能游戏。为能成立利众生事者,此说饶益有情静虑。此有十一,如戒品中饶益有情戒说。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者,此说现法乐住静虑。由此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故。
宙六、慧所摄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至修习大乘者:此说慧波罗蜜多行。谓于诸法能了尽所有性,是名黠慧。此相应慧串习所成;由此串习,出世智生;名极真智。此智生已,为令圆满,故恒修学。又为自身令当来世烦恼障断、所知障断,于菩萨乘闻思为先,趣胜意乐;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是名修习。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名般涅槃。此菩萨乘,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如功德品释。(陵本四十六卷十八页3724)
宇二、饶益有情4 宙一、于有德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
于具功德至供养恭敬者:功德有五,谓信、戒、闻、舍、慧。于彼有情亲面对前,现瞩现见奉施财物、诸资生具,是名供养。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是名恭敬。
宙二、于有失
于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于具过失至所有过失者:此诸有情略有三聚,谓无苦无乐、有苦、有乐。无苦无乐有情痴多现行,有苦有情瞋多现行,有乐有情贪多现行,是名过失。菩萨于此修四无量,缘一切境,总名哀愍。于中大悲唯缘有苦,是名悲心。若于诸法远离分别,都无所缘,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故名最胜。复于其中,依舍无量,能令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远离痴、瞋、贪惑增上现行,是名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宙三、于有怨
于己[13]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有怨诸有情所至自然除断者:怨有三品,谓上、中、下,名诸有情。于彼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是名常起慈心。利益安乐有多种类,故名种种。如自他利品释。(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2883)菩萨念与众生利益安乐,非为安乐而不利益。若性有罪无益,非所宜者,不应授与;若性无罪有益,是所宜者,即应授与。不唯随彼心乐欲转,非欺罔彼,是名无谄。非惑乱彼,是名无诳。由是能作利益安乐,令彼怨者心自了知此是菩萨。于菩萨所终不更起怨恨意乐,及由彼发身语加行,乃至令彼欢喜摄受,起亲爱想,不生嫌厌,是名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宙四、于有恩
于己[14]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悕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
于己有恩诸有情所至非无欲乐者:此诸有情亦有三品,谓上、中、下。于彼恩惠如实了知,名善知恩。若暂见已,即以若等若增财利供养现前酬报,非以下劣。于彼事业随能随力为作助伴,如其所应,令其意乐希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事殷重而作,终不顿时不应所求,为欲示现自实无力,非无欲乐。
黄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依极真智修正加行。
地三、离言法性3 玄一、理成3 黄一、征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黄二、释2 宇一、显自2 宙一、相非有性
谓一切法假立自相,
一切法假立自相者:此中自相,唯言说相。想所施设,增益而有,不称真实,故名假立。
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一切唯假建立至是言境界者:如前说色乃至涅槃,是名一切。此唯言说自相可得,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亦非离彼假立色等自相别有如言所说自性,是诸言说所行境界。此中言者,意说寻伺,寻伺是彼言说因故。寻伺影像,是名所行,起自影像为行相故。寻伺所缘,是名境界,唯以名义为所缘故,越此更无胜堪能故。诸法虽有真实自性,然是离言圣智所行、圣智境界,非是寻伺之所能及,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宙二、胜义有性3 洪一、标
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洪二、征
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如是诸法至都无所有者:谓彼诸法,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亦非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及依彼想皆无所有,理如前释。
云何而有?
洪三、释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者:如言自性实非有故,但由妄执增益为有;假说所依实非无故,但由妄执损减为无。如是二执,证圣智已方得远离,远离此故,能会所证。义显非无,故说名有。
宇二、斥他2 宙一、斥四相违2 洪一、出四种4 荒一、多体相违失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者:执持于心,想所取相,是名为法。境界现前,现量可得,是名为事。此法及事为所依因,能起众多言说差别,随自乐欲而施设故,是名于诸法事随起言说。
何以故?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
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者:如说种姓,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如无明,亦名无知、亦名为痴、亦名为暗。如是等类,皆于一法一事假想安立。若执如名有自性者,是则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多体相违,不应道理。
荒二、杂体相违失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谓随一假说,于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其自性;非余假说。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至有其自性者:此中假说,义显不遍一切言论。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如于舍宅舍宅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便旋还。于盆瓮等言论,于盆瓮等处处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于军军言,随诸军转;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如思所成地[15]说。(陵本十六卷四页1376)如是不遍一切言论,非一众多,或于是处随转,或于是处退还,是故名非决定可得。当知唯是假相说有,非于彼法彼事实有其体、实有其分、实有自性。体谓体相,分谓差别,性谓依因。随一假说舍宅、盆瓮、军林种种言论,非决定有体、分、自性可得。何以故?即于彼法彼事,亦余假说所诠表故。此中一切假说,有总有别,是故说言若具不具。由是当知,众多假说,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若许实有,便成杂体相违过失。
荒三、无体相违失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至不应道理者:谓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此应道理。若许尔者,便不应言随假言说有其自性;若不许者,无事为先而有所说,不应道理;随其假说谓有自性,无体相违,故不应理。
荒四、称体相违失2 日一、举诸色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
又若诸色至而实不起者:依诸色名起诸色觉,名摄取色。由名令意作种种相,成所摄受及所执取,是故名言说能摄取。言色觉者,谓于诸色起自思惟、称量、观察。如是色觉要待名言方可得生,非率尔起,是故此说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意显色觉能摄取色,然不称彼实有法性,是故成过。
日二、例受等
如说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说乃至涅槃,应知亦尔。
洪二、结
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16]
由此因缘由此道理等者:此总结文,应置应知亦尔文后。前说称体相违,但举诸色,故例受等,于其中间不应间有总结之文,疑有错乱。言因缘者,谓斥相违能成立因。言道理者,谓斥相违所成立义。如是差别应知。
宙二、斥二失坏2 洪一、标列二种
有二种人,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俱为失坏。
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俱为失坏者:道理所摄,名之为法。随顺一切烦恼灭故,名毗奈耶。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八页6299)于此法毗奈耶,执法为法、非义为义,是名为失,由能退失无量善法故。若复于非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名为坏。由坏佛语不久住故。
一者、于色等法、于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于实无事起增益执。二者、于假说相处、于假说相依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皆无所有,于实有事起损减执。
于假说相处至胜义法性者:起言说想,是名为处,想为言说随起因故。彼所说事,是名为依,非无唯事有所说故。此处及依,皆是离言自性胜义法性。
洪二、出彼过失2 荒一、于初种
于实无事起增益执,妄立法者所有过失,已具如前显了开示;于色等法实无事中,起增益执有过失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已具如前显了开示者:谓如前说四种过失,一、多体相违失,二、杂体相违失,三、无体相违失,四、称体相违失。具如所判。言显了者,谓自通达甚深义句,为他显示故。言开示者,谓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故。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页6312)
荒二、于后种2 日一、标当说
于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坏诸法者所有过失,由是过失,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我今当说。
日二、释非理3 月一、破斥3 盈一、标过
谓若于彼色等诸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即无真实,亦无虚假。如是二种皆不应理。
即无真实至皆不应理者:即无真实及无虚假,是名二种。若无真实,即彼言说都无所表,然实不尔,故不应理。又无虚假,应言说相都不可得,然现可得,亦不应理。
盈二、喻成
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
譬如要有色等诸蕴至假说所表者:此释无实不应道理。色等诸蕴是实有事,补特伽罗唯是假名,非无实事假名可有。色等诸法,当知亦尔。要有唯事方可假说,非事都无可假说有。于此诸事唯圣智证,简离言说,故名唯事,不待言说而摄取故。
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
若唯有假至坏诸法者者:此释无假不应道理。真实既无,假亦无有,许唯假有,理不得成。若许假无,是则于是法中起非法想,诽拨诸法假言说相,由是名为坏诸法者。
盈三、举类3 昃一、牒彼说
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
难解大乘至甚深经典者:如世尊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此中道理,唯为大乘种姓者说,非余声闻、独觉所能信解,是名难解大乘相应甚深经典。依三无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如决择分释。(陵本七十六卷七页5827)是名空性相应甚深经典。如是空性,于彼经中未显了说,唯是密意趣义之所解释,是名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
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
一切唯假至名为正观者:谓住见取补特伽罗,闻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无有力能如实解了,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故作是说:一切唯假,是为真实。为欲令他随彼所见简择思惟,由此因缘能正解脱,是故更说若作是观名为正观。
昃二、难非理
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
昃三、结极无
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
彼于虚假至最极无者者:此中虚假,谓诸法三相中遍计所执相。所依处所实有唯事,谓三相中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由彼住自见取补特伽罗,妄自建立一切唯假为因缘故,是即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非唯诽拨诸法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是亦诽拨遍计所执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如解深密经说。(解深密经二卷十一页16,695c)此中道理,应如是知。由拨一切相皆是无相,是故得名最极无者。
月二、呵摈2 盈一、出过
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
一切有智至随彼见者者:由闻思修三所成慧,能正简择诸法性相,是名有智。同离居家习淫欲法,同依三宝修圣道支,名同梵行。若相亲近谈论请问,是名共语。同所居止受用财法,与六坚法而共相应,是名共住。六坚法者,即六和敬。由于诸法起无相见,于此经典诽谤毁讟,由此因缘,触大业障,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是名能自败坏。若有有情从彼听闻,随彼无见,亦于是经诽谤毁讟,由是能令获大衰损,亦令同彼触大业障,是名亦坏世间随彼见者。
盈二、教证2 昃一、引教
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
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者:此中我见,谓法我见,于彼假说法起实自性执故,前所说中,初一种人即此类是。恶取空者,即前所说中后一种人,由于诸法离言自性不解其义,但随名言住自见取,谤一切种都无所有,由是因缘,触大业障,堕诸恶趣,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昃二、释因2 辰一、于起我见者
何以故?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
起我见者至堕诸恶趣者:此显不自败坏。大乘经说诸法三相,一、遍计所执相,二、依他起相,三、圆成实相。是名大乘所知境界。起我见者不如实知,是名迷惑。虽于实无起增益执,然于实有无损减执,不如恶取空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是名不谤一切所知境界。即由此因,不自败坏堕诸恶趣。
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
于他求法至不生慢缓者:此显不坏世间随彼见者。谓若于他求闻正法,善能教授,令有所证,是名于法、于谛亦能建立,由是故说不为虚诳。此中法者,所谓诸欲过患出离清净品法。谛者,所谓苦集灭道四种圣谛。又若于他求苦解脱,善能教诫,令其调伏,是名于诸学处不生慢缓,由是故说不作稽留,速证涅槃得自义故。
辰二、于恶取空者
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17]。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月三、料简2 盈一、恶取空者2 昃一、征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
昃二、释2 辰一、出过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
沙门或婆罗门者:沙门有四,谓圣道沙门等。婆罗门有三,谓种姓婆罗门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十七页2460)
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
辰二、显理
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
由彼故空至可说为空者:由彼色等假说性法,但为名言之所取故,说之为空,彼假说法实无自性,是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彼假说法虽说为空,然此空言要观待有方可施设。何者为有?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色等想事。于此色等想事假说色等性法,当知其中有空不空。色等想事实有性故,为所依故,不应说空;色等假说,唯于色等想事增益相故,应说为空;是名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观待道理,观待于此余实是有,故可于彼假说为空。
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何处何者何故名空至恶取空者者:此处若有,可于此处说彼为空,处既是无,依于何处名彼为空?是故说言何处名空。又所依处都无所有,彼能依法亦不可得,是故说言何者名空。说有说空,相待有别,若唯说空,应无所待,是故说言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一切都无所有,于此一切都无所有,即说为空。何以故?如有颂言:要由余释余,非即此释此。如是说者,名顺正理。如先问言:云何有为?后答释言:所谓五蕴。若如是者,名顺正理。非先问言:云何有为?后答释言:所谓有为。今此中义,当知亦尔。一切都无,义即是空。不应即此都无,释此空义。若如是者,不顺正理。
盈二、善取空者2 昃一、征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
昃二、释2 辰一、举理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善取空者至如实无倒者:此中取言,谓无相取。胜义智见熏习成故,性无颠倒,故名为善。前恶取空,是有相取,世俗名言熏习成故,与此有别。谓由于此彼无所有者,简此说彼,有空差别故。复由于此余实是有者,简彼名余,唯有非空故。
辰二、释名3 宿一、释空
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宿二、释余
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
宿三、释如实知
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
谓于此中实有唯事至妙善通达者:于前所说假有法中,实有唯事为所依因,非无实物假法成立,名于此中实有唯事。此谓遍计所执,实谓依他及圆成实。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是名于唯事中亦有唯假。名言熏习执着起故,于实无事离有相取,是名不取;于实有事成无相取,是名不舍。了知诸法如所有性,是名通达,通达一切所知境界故。
黄三、结
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玄二、教证3 黄一、总标
复由至教,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黄二、引释3 宇一、第一教2 宙一、举颂
如佛世尊转有经中,为显此义而说颂曰:
以彼彼诸名 诠彼彼诸法 此中无有彼 是诸法法性
以彼彼诸名至是诸法法性者:谓以彼彼色等法名,诠表彼彼色等想法。当知于此色等想中,远离彼彼色等自性,即是诸法离言法性。
宙二、长行释2 洪一、征
云何此颂显如是义?
洪二、释2 荒一、释颂初二句
谓于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诠表随说色等想法。或说为色,或说为受,或说为想,广说乃至说为涅槃。
荒二、释颂后二句
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余色等性法,而于其中色等想法离言义性,真实是有。当知即是胜义自性,亦是法性。
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至亦是法性者:想以了像为其自性,于所缘境令心发起种种言说为业。言说唯假,此想非无,然不应言想所取相亦是实有,喻如阳焰,假合取故,是故此说于此一切色等想法、如其所应色等自性都无所有。虽有唯事作所依处,然彼实非色等性法,是故此说亦无有余色等性法。此中余者,已如前说,谓即色等假说所依。余虽是有,非色等性,故此说无。而于其中色等想法,非无唯事作所依处,然是离言胜义自性,即由此义,亦名法性。
宇二、第二教2 宙一、引颂
又佛世尊义品中说:
世间诸世俗 牟尼皆不着 无着孰能取 见闻而不爱
世间诸世俗至见闻而不爱者:唯假言说,名诸世俗。不如言说随起执着,名为不着。能见能闻,是名能取。依起言说,故举见闻。此中意谓,若于言说都无执着,是则应无见闻;不起言说,无见闻故,应不能取所知境界;故作是难:无着孰能取?唯于想事不起增益、损减执着,是名无着。非如一切所知境界都无所取,由无增益、损减执着,贪爱不生,亦不增长。由于所知非无所取,住念正知而有见闻,故作是释:见闻而不爱。
宙二、长行释2 洪一、征
云何此颂显如是义?
洪二、释4 荒一、颂初句
谓于世间色等想事,所有色等种种假说,名诸世俗。
谓于世间色等想事至名诸世俗者:此中唯约色等种种假说,名为世间。色等想事即是胜义自性,不名世间。于此想事所有假说,乃名世间。世间言说唯假施设,故名世俗。
荒二、颂第二句
如彼假说于此想事有其自性,如是世俗牟尼不着。何以故?以无增益、损减见故,无有现前颠倒见故,由此道理名为不着。
荒三、颂第三句
如是无着,谁复能取?
荒四、颂第四句
由无见故,于事不取增益、损减,于所知境能正观察,故名为见;听闻所知境界言说,故名为闻。依此见闻,贪爱[18]不生,亦不增长,唯于彼缘毕竟断灭,安住上舍,故名不爱。
由无见故至故名不爱者:谓无现前颠倒见故,于此想事能正了知,不妄执取增益、损减为所知相,此不执取,故名无着。然虽不着,而有见闻,是名能取。又此见闻,非唯眼耳及能依识,约彼为缘生起意识,故作是说。于所知境能正观察,故名为见。听闻所知境界言说,故名为闻。离此意识,如是见闻不可得故。于见闻时,不执取相及彼随好,故爱不生,亦不增长。取相随好,即是生长贪爱之缘;无执取故,说于彼缘毕竟断灭。由念正知,住极寂静,是名安住上舍;即由是义,故名不爱。
宇三、第三教2 宙一、引经2 洪一、长行3 荒一、标
又佛世尊为彼散他迦多衍那作如是说:散他苾刍[19]!不依于地而修静虑,不依于水、不依于火、不依于风、不依空处、不依识处、不依无所有处、不依非想非非想处、不依此世他世、不依日月光轮、不依见闻觉知、不依所求所得、不依意随寻伺、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荒二、征
云何修习静虑苾刍,不依于地而修静虑,广说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荒三、释
散他苾刍!或有于地除遣地想,或有于水除遣水想,广说乃至或于一切除一切想,
或有于地除遣地想至除一切想者:此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唯是现量所证得相。或有于地安立地想,思惟修习、多修习已,如现领受胜解而转,是名所知事同分影像现前。于尔所时,不复思惟修习地想,于彼地想前所生起增减妄执皆能断舍,故名除遣。如说于地除遣地想,如是于水除遣水想,乃至于一切除一切想,随应亦尔。
如是修习静虑苾刍,不依于地而修静虑,广说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洪二、赞颂
如是修习静虑苾刍,为因陀罗、为伊舍那、为诸世主并诸天众遥为作礼而赞颂曰:
敬礼吉祥士 敬礼士中尊 我今不知汝 依何修静虑
宙二、显义2 洪一、征
云何此经显如是义?
洪二、释2 荒一、释地等想
谓于一切地等想事,诸地等名施设假立,名地等想。即此诸想,于彼所有色等想事,或起增益、或起损减。若于彼事起能增益有体自性执,名增益想;起能损减唯事胜义执,名损减想。
荒二、释名除遣
彼于此想能正除遣,能断、能舍,故名除遣。
若于彼事至故名除遣者:施设假立,名之为想。于施设时,若与增益、损减妄执相应,即名增益或损减想。由此增益、损减想故,于彼诸事不如实知,或起增益、或起损减。由是当知,能令增益或损减想彼实有体,想所增益或损减相唯是无体,是故此说能增益执或损减执,名增益想或损减想。如是二想,生令不续,是名能断;未生不生,是名能舍;依此二义,故名除遣。
黄三、总结
如是等类无量圣言,名为至教。由此如来最胜至教,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玄三、释难2 黄一、问
问:若如是者,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黄二、答
答: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 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天二、净障门4 地一、障因缘3 玄一、总标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有情世间器世间者:自业所感内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间。共业所感外分坏成,名器世间。由此二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是故建立二种世间。
玄二、列释2 黄一、列八分别2 宇一、征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
宇二、列
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黄二、释生三事2 宇一、能生差别3 宙一、征
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宙二、释3 洪一、前三分别2 荒一、能生依缘
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
此三分别至分别戏论所缘事者:不如理思,是名分别。无义言论,是名戏论。如是分别戏论要有依、缘方得生起,是名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此依缘事三分别生,谓由过去世自性等三分别为因缘故,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
荒二、由依缘生
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20]此事分别计度非一众多品类差别。
谓色等想事至品类差别者:此中更释三种分别因缘道理。谓依缘事从分别生,分别亦由依缘事生,展转为因而生起故。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分别戏论生起次第。然有二别。若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摄,谓由言说随眠之所摄故。若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显,谓由言说随觉所显了故。由彼种种分别戏论,即于此依缘事分别计度,或执自性、或执差别、或总执我及余假法,各有非一众多品类差别,如下自释。
洪二、次二分别
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若我分别至所有我慢者:谓我、我所二种分别,能生二法,谓萨迦耶见及与我慢。此萨迦耶见能生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及与我慢;此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又复我慢能生慢、过慢等一切余慢;此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洪三、后三分别
若爱分别、若非爱分别、若彼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瞋恚、愚痴。
宙三、结
是名八种分别,能生如是三事。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
宇二、总显流转
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者:谓八分别是流转因,微隐难了。所生三事是流转果,显现易知。果能酬因,名能显现。展转相续,是名流转。如是诸法,能摄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因果性故,名为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玄三、广显2 黄一、释八分别7 宇一、自性分别
云何名为自性分别?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如是名为自性分别。
宇二、差别分别
云何名为差别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谓此有见、谓此无见,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谓此是善、谓此不善、谓此无记,谓此过去、谓此未来、谓此现在。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于自性分别依处,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
谓此有色至谓此现在者:如是众多品类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六十五卷七页5172)
宇三、总执分别
云何名为总执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于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如是名为总执分别。
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至总执分别者:于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是名为我。由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于彼有爱着故,是名有情。由寿和合现存活故,是名命者。由具生等所有法故,是名生者。复有差别,谓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补特伽罗,故置等言。如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十六页6323)此名于内色等,建立种种我等言论。又于外色等事和合差别,建立舍宅、军林、衣乘、瓶盆种种言论,如是皆为众法聚集言论所摄。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是故名为总执分别。
宇四、我我所分别
云何名为我、我所分别?谓若诸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我所执之所积聚;由宿串习彼邪执故,自见处事为缘所生虚妄分别。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
谓若诸事至我我所分别者:内外诸色,诸心心所,是名诸事。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诸法差别,是名有漏。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4)复有有诤、有染、依止耽嗜诸法差别,是名有取。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五卷十二页5190)无始时来,执我、我所串习坚固积聚而住,是名长时数习我、我所执之所积聚。如是诸事是我、我所见之所依处,由是名为自见处事。缘此所生虚妄分别,名为我及我所分别。
宇五、爱分别
云何名为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别。
宇六、非爱分别
云何名为非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别。
宇七、彼俱相违分别
云何名为彼俱相违[21]分别?谓缘净妙不净妙、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
谓缘净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别者:于色等事,实无净妙、可意诸相,然贪现行,取为所缘,彼色等事净妙、可意相似显现,由是说言净妙、可意事境。如是所余不净妙、不可意等,随应当知。
黄二、略摄二种2 宇一、标列事
此中所说略有二种。一者、分别自性,二者、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
宇二、明展转2 宙一、标
如是二种,无始世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
宙二、释3 洪一、显过去
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
洪二、显现在
现在分别所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
洪三、显未来
于今分别不了知故,复生当来所依缘事;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
分别自性者:谓见、我慢事,贪瞋痴事,若分别起,若是俱生,是三界行心所有法故,名分别自性。
地二、净方便2 玄一、征
云何了知如是分别?
玄二、释2 黄一、总标
谓由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故。
黄二、别辨2 宇一、四种寻思3 宙一、征
云何名为四种寻思?
宙二、列
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
宙三、释2 洪一、释得名4 荒一、名寻思
名寻思[22]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
于名唯见名者:何等为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
荒二、事寻思
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
于事唯见事者:事亦名相,谓即言谈安足处事。
荒三、自性假立寻思
自性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
荒四、差别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洪二、释观相
此诸菩萨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
于彼名事或离相观至差别假立者:若唯于名或唯于事见其自性、差别假立,名离相观。若于名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名,如是二种皆能观察,名合相观。由是通达名事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
宇二、四如实智3 宙一、征
云何名为四如实智?
宙二、列
一者、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者、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者、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者、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宙三、释4 洪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3 荒一、征
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荒二、释2 日一、知胜利
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实了知。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
谓如是名至起言说故者:名是能依,义是所依,名、义俱无决定自性。如能见色,是名为眼;眼所行义,是名为色。如是眼色唯是假名,不称实事;但于彼事,为欲表知如是能见色义、眼所行义,立眼色名;是故义亦如名,都无所有。显扬颂云:由名于义转,二更互为客。(显扬论十六卷五页31,557b)[23]是故此说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然此假立有胜作业,为欲世间闻如是义,起想、起见、起言说故。
日二、知过患
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无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
若于一切色等想事至则无言说者:此中释前名虽假立,然用非无,是故菩萨于此假名令如实知。大乘五事中,名亦事所摄故。为成此义,故作是释。
荒三、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洪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3 荒一、征
云何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荒二、释
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观见[24]一切色等想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
荒三、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洪三、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3 荒一、征
云何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荒二、释2 日一、于圆成遍计
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
如实通达至自性显现者:此中通达、了知,皆慧异名。于所知事,名为通达;于分别体,名为了知。复有差别。了知共相,名为通达;了知自相,名为了知。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页6306)此中,于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当知通达所显,所知事中共相摄故。于似彼事自性显现,应是了知所显,分别体中自相摄故。
日二、于依他起
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
又能了知至而非彼体者:依他起性实无有义,如诸愚夫所执境界,然有彼相相似显现,成为所缘,能为诳惑。为欲除他诸诳惑疑,说有变化等八种喻。变化,喻诸菩萨故思受生。影像,喻诸作业受果种种差别。响应,喻诸戏论言说。光影,喻种种识种种相转。水月,喻三摩地所行境界。焰水,喻虚妄分别心心所法。梦,喻受用爱非爱别。幻,喻能成所行境界。如摄论说。(摄论二卷十页31,140b)如是诸喻,为显依他起性虽无有义,然彼彼事有彼彼相相似显现,故作是喻。
荒三、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洪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3 荒一、征
云何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荒二、释2 日一、总标
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有差别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
日二、别辨2 月一、举有无性等2 盈一、有性无性
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
盈二、有色无色
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于中无有诸色法故;由世俗谛故,非无色,于中说有诸色法[25]故。
月二、例有无见等
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差别假立门,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
荒三、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差别假立不二之义,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如实通达至如实智者:谓于诸事不二之义,通达所显;于彼差别假立,了知所显。如说有性无性、有色无色,皆由观待道理差别假立,如文自释。如是有见无见等,广如前说差别分别,一切皆是假立法门,皆应了知。若于其中离言自性、真实义性,名不二义,是应通达。如是通达、如是了知,名如实智。
地三、障过患2 玄一、出染因
愚夫于此四如实智有所阙故,不现前故,便有八种邪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玄二、成流转
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起杂染故,流转生死;于生死中常流转故,恒有无量随逐生死种种生老病死等苦,流转不息。
愚夫于此四如实智至流转不息者:愚于诸法名、事、自性、差别,是名愚夫。为得四种如实智故,于一切法起四寻思。若随阙一,不能引发,名有所阙。若不引发,不能通达、了知所知事相,名不现前。由此因缘,故有邪分别转,乃至广说流转不息。
地四、净胜利3 玄一、证大涅槃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于现法中正了知故,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
戏论所摄所依缘事者:谓当来世所依缘事,乐着戏论熏习为因缘故而得生起,于现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说言戏论所摄。
不生起故,于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26]分别亦不复生。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当知一切戏论皆灭;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槃。
如是分别及依缘事至大般涅槃者:此说当来转依之相。所知障尽,名分别灭。若依亦尽,名依缘灭。此二灭性唯内所证,不应说言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是名一切戏论皆灭。若诸菩萨如是一切戏论皆灭,是已能证大乘大般涅槃。如是转依,胜诸声闻、独觉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槃。此复云何?谓此转依是善清净法界所显,由五种相不可思议。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如决择分释。(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701)即由如是不可思议,当知一切戏论皆灭。
玄二、获诸自在3 黄一、标
于现法中,胜真实义所行处智极清净故,普能获得一切自在。
于现法中胜真实义所行处智至一切自在者:若诸菩萨已入第八纯清净住,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齐此四如实智名极清净。由如实智,始从胜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未极清净,今简彼故,名极清净。如住品说。(陵本四十八卷十六页3864)从是以后,得十自在,是名获得一切自在。今于此中且说少分,如文可知。
黄二、释3 宇一、变化自在
谓诸菩萨于种种化,获得能化神通自在;于种种变,获得能变神通自在。
谓诸菩萨于种种化至能变神通自在者:若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是名能化神通自在。此有多种,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名种种化。若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是名能变神通自在。此有十八品类差别,名种种变。如威力品释。(陵本三十七卷二页3020)此于十自在中,略显随于事物发起胜解,如所欲为皆成无异。
宇二、境智自在
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
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者:此于十自在中,略显随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实知,是谓于境自在。及显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随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是谓于智自在。
宇三、住舍自在
若欲久住,随其所乐自在能住;
若欲久住随其所乐自在能住者:此于十自在中,略显于所依身,随所欲住如意能住。
若欲终殁,不待害缘,自在能殁。
若欲终殁不待害缘自在能殁者:谓所依身若欲舍时,如意能舍。
黄三、结
由诸菩萨得如是等无量自在,于诸有情最胜无上。
玄三、获诸胜利2 黄一、略标列
菩萨如是普于一切得自在故,获得五种最上胜利。一者、获得心极寂静。由住最[27]静故,不由烦恼寂静故。
获得心极寂静至不由烦恼寂静故者:寂静有二,一、烦恼寂静,二、住寂静。今于此中,且说现法乐住,名最极寂静,简彼烦恼作如是说。
二者、能于一切明处无所罣碍,清净鲜白妙智见转。
能于一切明处至妙智见转者:谓于一切世间工业明处,如其所欲悉能现行,名无罣碍。智见差别有其多种,谓缘自相境,此慧名智;缘共相境,此慧名见。复有差别,繁不具述。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六卷九页6512)如是智见于一切法远离言说造作影像,是名为妙。自性解脱,说名清净。相续解脱,说名鲜白。如摄事分释。(陵本九十八卷十七页7373)此中相续,谓一切时任运转故。
三者、为利诸有情故,流转生死无有厌倦。四者、善入一切如来密意言义。
善入一切如来密意言义者:谓若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解如来密意义趣。谓于经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说一切法皆等虚空,皆如幻梦。如是密意,菩萨善能如实会通,摄彼有情令得悟入。
五者、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
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者:大乘胜解略有八种,谓于三宝功德依处胜解,乃至一切所知所应行处胜解。如力种性品释。(陵本三十八卷七页3117)此中胜解,谓由证善净智为因缘得,是名所得大乘胜解。于彼诸处胜善决定,不为外道异论之所引夺,是名不可引夺。已能自内了知真实,不唯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是名不从他缘。
黄二、广彼业3 宇一、标
当知如是五种胜利,有五种业。
宇二、列5 宙一、能灭劳倦
一者、菩萨成就最胜现法乐住,能灭一切为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种种劳倦。当知是名心极寂静胜利之业。
最胜现法乐住者:谓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所以者何?以[28]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如三摩呬多地释。(陵本十一卷九页877)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由唯舍乐最极寂静,是名最胜现法乐住。
宙二、能熟佛法
二者、菩萨普能成熟一切佛法。当知是名于诸明处无碍清白微妙智见胜利之业。
普能成熟一切佛法者:谓于明处妙智见转,能令如来十力种姓成熟。
宙三、能熟有情
三者、菩萨普能成熟一切有情。当知是名流转生死无有厌倦胜利之业。
宙四、能住正法
四者、菩萨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护持如来妙正法眼,令得久住;于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能知、能显、能正除灭。当知是名善入如来密意言义胜利之业。
能正除遣所化有情至能正除灭者:若有种姓补特伽罗是所调伏,名为所化有情。于诸如来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乃至广说皆如幻梦;如是一切密意义趣,若不解了而生疑惑,谓非佛说,是名随所生起一切疑惑。菩萨善能如实会通、显发、开示,由是令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正信悟入。如来出世,观待彼彼所化有情,说一切法,此一切法能作有情一切义利,发起无量照明,能于所知灭一切暗,是名如来妙正法眼。如来说已,能正奉持,令得随转,能正防护,令不毁灭,是名护持令得久住。若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此有多种,繁不具述。如摄事分释。(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7444)如是一切像似正法,能令有情起诸邪见,障覆圣教令不显了,名能隐没如来圣教。菩萨于此如来圣教能知、能显,于彼像似正法能正除灭。
宙五、能摧异论
五者、菩萨能摧一切外道异论,精进坚牢,正愿无动。当知是名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胜利之业。
能摧一切外道异论至正愿无动者:外道异论略有十六,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六卷一页[29]391)菩萨正愿亦有五种,如菩提分品释。(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3657)
宇三、结2 宙一、明所摄受
如是菩萨所有一切菩萨所作,皆为如是五胜利业之所摄受。
宙二、随释所作
云何一切菩萨所作?谓自安乐而无杂染,普能成熟一切佛法,普能成熟一切有情,护持如来无上正法,摧伏他论、精进勇猛、正愿无动。
申三、结简
当知如是四真实义,初二下劣,第三处中,第四最胜。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
--------------------------------------------------------------------------------
[1] 「殊」,磧砂作「姝」。
[2] 「技」,大正作「伎」。
[3] 「根」,磧砂作「相」。
[4] 「故」,磧砂作「放」。
[5] 「異」,磧砂作「果」。
[6] 披尋記原無「淨」字,依解深密經卷三加之。
[7] 「妓」,大正作「伎」。
[8] 磧砂無「復」字。
[9] 「辦」,磧砂作「熟」。
[10] 「鉀鎧」,大正作「甲冑」。
[11] 「宿」,披尋記原作「夙」。卷四十二原文作「宿」。
[12] 「四十四卷」,披尋記原作「四十卷」。
[13] 「己」,陵本作「已」。
[14] 「己」,陵本作「已」。
[15] 「思所成地」,披尋記原作「聞所成地」。
[16] 編按:「如說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說乃至涅槃,應知亦爾。」「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二段文,原文倒置。披尋記認為二段文倒置,但未調整過來。
[17] 「趣」,大正作「越」。
[18] 「愛」,磧砂作「受」。
[19] 「苾芻」,磧砂、陵本作「比丘」。後四同此。
[20] 「於」,磧砂作「論」。
[21] 「違」,磧砂作「進」。
[22] 「思」,大正作「想」。
[23] 披尋記原無出處。
[24] 「見」,磧砂作「如」。
[25] 「法」,陵本作「云」。
[26] 「起」,磧砂作「趣」。
[27] 「最」,磧砂作「寂」。
[28] 「以」,披尋記原作「依」。卷十一原文作「以」。
[29] 「一頁」,披尋記原作「七頁」。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