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农历12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1日
来源:   作者:印海长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

 

  一讲经因缘

  美国东禅寺为庆祝成立三周年纪念,又适逢近代佛教大德慈航菩萨上生二十周年,浩霖法师为感念慈航菩萨法乳之恩,除在台湾印赠「弥勒菩萨上(下)生经集注」伍仟本,「弥勒三经」贰仟本广结法缘外,并邀我来美宣讲「弥勒上生经」,宏扬弥勒法门。浩霖法师来美国后,提倡弥勒净土不遗余力,深感中国佛教数百年来偏重西方弥陀净土之宏扬,最初传入中国之弥勒法门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被一般「龙华」,「先天」外道异端,断章取义,加以曲解,作为广揽信众之工具,如此纯正、易行、三根普收之净土法门久被湮没,能不令人痛心!吾人生逢乱世,战事频仍,道德沦丧,尤其生活于物质文明,科技发达之美国,人民特重于现实货利,精神空虚,人心彷徨,无所依归,急需要信、智兼具之佛教维系社会人心于不坠。为提倡弥勒净土法门于西方,俾人人能了解宗教道德生活之重要。除物质生活不匮乏外,人人必需实践五戒、十善,以此五乘共修之弥勒净土法门来轨范人心,不但创造家庭幸福,社会和乐,进而导致世界和平,天下安宁!故弥勒净土法门正适合此一时代之要求。

  二净土之种类

  吾人求生净土或希望人间净土早日实现,必先了解净土之种类,否则无从生信,发愿而修行。佛法说国土环境是依报,为众生所居住所依止之处所。依报国土是根据吾人正报而建立。正报是众生各各具有的身心活动。因为各人身心所作的业行有善恶之差别,所感召的依报国土也就有净、秽之分了。(大、小乘佛法,都强调正报影响依报,所谓:「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即是此义),依报国土是大家共业所感,而共业所感的国土中,众生种类,千差万别,单就人类的别业说,有肤色、种族、文化等不同,同一种族中的人群也有贤、愚、不肖、贫贱、富贵之差别。

  清净佛土是佛、菩萨、声闻,三乘圣贤清净身口意三业所感召的庄严微妙净土,凡夫所住的五浊恶世是愚昧众生造下烦恼恶业所感召的秽土。因此,要往生净土或实现人间净土,必先庄严身心,净化自我,不造众恶,广集善业,福慧净业成就,才能生逢诸佛净土。国土的类别,依「净土新论」所说,有: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一、五乘共土:是凡夫与圣者共住的世界,或称为凡圣同居土,或称凡圣共土。若引申其义说,此一国土中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所共住,大众共住此一国土,但彼此不一定相知。此五乘共土,凡夫是由业报感召而生此土,佛、菩萨则是乘愿而来,教化世间。二、三乘共土:此土是佛、菩萨、声闻所共住的清净国土,只有圣贤,没有凡夫,约圣人说,此土因有、大小乘圣贤共住,所以又名「大小共土」。「这三乘圣贤所居的净土,最显着的,就是兜率净土,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住,此天宫之特别区,经常为圣者及天众说法,然后一同下生人间,此为大、小乘经所共说,南传佛教的教典也承认有此净土。兜率天宫本来庄严,因有最后身菩萨说法,也就比一般天国更为理想了。有关兜率净土的依、正庄严,在本经及「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中也都有详细的说明。天台宗称之为「方便有余土」,因声闻和得意生身的大力菩萨都在有心地(有相有功用行),所以称为方便。因还有残余烦恼未除,所以称有余。总之,这是为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圣贤所共住者的。」三、大乘不共土:这是大乘佛法中所说,而此一不共土有无数量佛土。大乘经典中所常说的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阿(门内加三个人)佛土、南方宝生佛土、北方成就佛土等,还有与西方极乐净土相对的东方药师净土,这些净土,不见于声闻佛法中。大乘不共土又可分为二类:一是不共二乘的菩萨不共土,为诸佛与菩萨所共,即天台宗所说的「实报庄严土」,此实报秘密庄严不可思议国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的清净庄严国土,为诸大菩萨无量劫中所修福智庄严而感召,为二乘圣者所望尘莫及。二为不共菩萨的纯净佛土,这是唯佛与佛所居住的法性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天台宗称为「常寂光土」。以上所说三土或四土,名称、地位或有不同,但其内容,层次是相等不违的。弥勒净土为大(乘)、小(乘)共许,五乘共修的净土法门,

  以人天乘为阶梯,以五戒、十善为行门。吾人企求人间净土的实现,希能大同世界之早日来临,这必需人类早日觉醒,大家同愿同行,发增上心修弥勒法门来缔造这一人间净土。这是合于现实人类理想之要求。

  三净土优劣之比较

  我国自唐代以后,求生净土者,都以弥陀净土为目的,带业往生为方便,所谓西方净土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方便中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不知弥勒净土法门也是殊胜中之殊胜,稳当中之稳当。一般说:往生净土的目的,是以超脱三界生死苦轮为究竟。大、小乘经中有种种超三界脱苦轮的方法:一、横超三界:弥陀经中说念佛往生西方安乐国土,亲觐弥陀,得不退转,如虫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离;药师经中说东方琉璃世界,能见药师佛;维摩经中所说生妙喜佛国,得见阿(门内加三个人)佛,以上所说可称为离三界而横超三界之易行道。二、竖出三界:因修声闻法之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乃至三十七道品,能破四住烦恼,见、思二惑,天台宗说,可生凡圣同居土,见藏教佛。如释尊在世,教化一般声闻弟子,皆能证得圣果者,利根三生,钝根七生即得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大患。又如华严宗,教人修习历别三观,破十二品无明,证十二地(初地至十地,等觉、妙觉),生实报庄严土,见报身卢舍那佛;或教修圆观三谛,顿破五住烦恼,住首楞严三昧大定,生常寂光土,见法身毘卢遮那佛。以上所修所证,都可说即此三界而出三界之难行道。三、不即不离出三界:即弥勒上生经中,释尊所说教修六事法门上升兜率净土,见弥勒菩萨,得不退转,授记作佛之易行道。以上三种出离三界法门,有难有易,有迟有速,因众生根性千差万别,释尊为适应群机,法门就有种种差别,但以「不即不离出三界」为既简快捷方式而且稳当。

  现在就弥勒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作一比较:西方弥陀净土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从印度龙树、无着、世亲诸大菩萨互相造论,阐明西方净土殊胜,乃至流传东土,历代高僧诸祖竭力自修他化,千百年来,一枝独秀,方兴未艾。足见西方净土有其机感相应之殊胜。今若以其方所来说:极乐世界之弥陀化土,离此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佛以大悲愿力,众生以善根修持力,虽可弹指即到,但必须经十万亿国,到底距离此土非常遥远!而弥勒净土则与此土同一世界,举头便是,实在太接近了。

  弥勒菩萨继释尊为补处佛位,亲承法衣,凡于释尊法中未得度的,都由弥勒菩萨承担,仅修六事,如本经说:「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或多分或少分,都可往生兜率净土,莲华化生。这种导引同赴龙华,得与授记的方便,弥勒菩萨悲心愿力并不下于弥陀如来。

  其次,就众生机感说:若要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先发厌离心,对此五浊恶世生起厌离,对西方极乐净土生起向往,具有厌此欣彼之心,而生信、发愿、力行,求生西方净土方有希望。求生兜率净土者,则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见三界之内有丝亳之法可取可舍,所以不必生起欣厌之心。只要「谛观(弥勒︶眉间白亳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本经说:「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实在是殊胜中的殊胜。

  再约见佛时间迟速说: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西方净土有九品的差别,上品往生者即得见佛,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或经数劫,然后花开闻法,才得见佛。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便见弥勒。如弥勒上生经说:「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 … 礼拜、系念,此人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亳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可见兜率净土,见佛闻法,比弥陀净土别有殊胜之处。

  最后,约所修法门难,易作一比较:往生西方净土的主因,必须执持弥陀,获得一心不乱,作为往生西方的左券。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若浮浮泛泛,念不专一,不易生净土。后代祖师们见人念佛不专,对往生亳无把握,而生疑惑,故教以「发菩提心」,以此菩提愿心能与弥陀愿力相应,决有往生可能。求生弥勒净土者,只要发增上心也能随愿往生,因兜率净土与当来的人间净土是普应群机的人、天法门,故弥勒法门,无论是人天法、声闻法、菩萨法,均获法益,在见佛闻法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再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故弥勒净土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五性广摄之简易殊胜法门!

  四上生兜率与人间净土

  上生兜率净土即求生兜率,亲近弥勒菩萨,听法除疑,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授记作佛。所以上生兜率并非追求天国享受。因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的目的迥异,求生天国只求寿命延长福乐自在,像外道求「永生」;或生长寿天等。事实上天福享尽,还是堕落恶趣的,「成佛之道」中说:「求天不生天,愿生佛陀前」,便是此意。上生内院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最后目的是随弥勒下生人间成佛,龙华三会闻法,轮王治世,净化身心,实现人间净土。一般信仰净土法门多重于往生或上生,发展为天国净土,与外道之永生思想混淆不清,而忽视下生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故为一般重视现实者所诟病,以为是悲观的、压世的、消极的。因为这和现实人生脱节的天国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后目的是希望人间净土能早日实现,以期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之双重净化,同时完成。弥勒人间净土本出于阿含经中,上生与下生本来同等注重,不可偏废,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视上生而忽视下生。因此上生后不忘下生,才是符合于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愿。

  五释经题及译者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本经题是以「人」、「处」得名。人是指弥勒菩萨,处是指兜率陀天。「佛说」二字是说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本来说经之人有佛说、菩萨说、弟子说、诸天、鬼神等说。如华严经,是诸大菩萨彼此问答,经过佛陀证明,也称为佛说。又如诸小乘经,有些是诸大弟子相互论辩,经佛证明,只要合符佛理,经佛印证而不谬误的都称佛说,因此几乎每部经前,都安立「佛说」二字。一面尊重佛为法主,一面即是菩萨、弟子等所说,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说不违佛意,本经是佛对弟子优波离尊者说,其中也有互相问答,参加法会者有四部八众。

  「观」,是观察、了解,是约能观之智说,所观之境即弥勒上生。以此观智观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两种清净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之观智,以观察无量寿佛之境界。

  「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弥勒,正译音为梅怛利耶(MAITREYA),华言慈氏,号阿逸多。因菩萨多劫以来修慈心三昧,如偈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慈氏菩萨。本经说: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绿: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一大国王,名达磨流枝,译云法爱。当时,有佛号曰弗沙,时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即询问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种瑞相?比丘说:「入慈心定」。国王心生欢喜,发愿修习,生生世世不断修习。法爱王,即今弥勒是,从初发心,常号慈氏。因弥勒本性仁慈,又常习慈心三昧,所以号慈氏。

  弥勒为释尊弟子,并为授记,将来于增劫后,于此土成佛,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为一生补处大菩萨,一生补处,位邻大觉之菩萨十方世界甚多,如观音补位阿弥陀佛,维摩补位阿閦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即菩提,此云智慧,因能发菩提心,上求佛智。萨即萨埵,此云有情,有下化众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众生,都可称称菩萨。此处专指弥勒菩萨说。弥勒灭度后,距离成佛之时尚远,此一生补处菩萨必有修习度生之处所。佛经说:一生补处菩萨,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乐知足,不着五欲,故又称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别化区名为兜率内院,有善法堂,清净庄严,为补处菩萨一生不退转说法之处所。弥勒菩萨灭后,即上生此处。上生或称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说为本经之别题。

  经是道路、方法。从凡入圣也有种种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罗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圣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经是圣贤所修道之方法,万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律是为弟子们所制定生活上之道德规律,论是弟子们阐说经藏中深义微言。经是通于一切经,故称此为通题。

  本经译者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之西域居士,诅渠京声所翻译。佛经用印度文书写,若无人译成中文,吾人根本无法了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达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胜任此一艰巨工作。译经者有法师,也有居士,本经由居士译成,流通后世,使大法东来,利益群生,开人天眼目,实在功德难量!

  释经

  甲一序起分

  乙一证信起

  如是我闻:

  每部经典都可分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经依照太虚大师所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 的分科,较为简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前者是通序,后者是别序。证信序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信本经是阿难亲闻,佛陀亲口宣说,有时间、处所及听法大众。发起序是记述一部经之特殊因缘,或因弟子问,或因佛观察听法大众根机淳熟,放光集众无问自说。本经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无量化佛,异口同音,说不可思议陀罗尼法。当释尊自己演说百亿陀罗尼门时,弥勒悟解过人,当下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出位授记。此为本经发起序之特殊因缘。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如是二字本有信顺之义:「信为入法之初基」 ;「顺则师资之道成」 ,因听者生信,佛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从故师资关系方能建立。

  「我闻」 是闻成就。阿难是结集经者。指自身说: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诸佛说法为破除众生我执,为何不称「无我」 闻,而说「我」 闻?答有四种原因:故称「我闻」:一因言说上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所表明是谁?二以随顺世间习俗,自指为我。三为除众生无我的恐怖,若说无我,到底为谁修学?四佛虽说无我之理,但不否认世间有自、他,染、净,善、恶因果,差别事相,故称为「我」 闻。

  闻是听闻,由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闻。这四个字置于每部经前,是结集三藏者,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为使众生恭敬生信,故说「如是我闻」。

  一时,

  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所说事毕。总名一时。

  佛

  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就我们这一世界说,指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本经说法处,梵语Sravasti,此云舍卫城,为当时中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译为丰德城,此城为国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产丰溢,加之人文荟集,并且修道之人亦众,故称丰德。只园,此云誓多林Jetavana,或意译为殊胜,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传说:当太子诞生时,因邻国正来侵犯,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所以取此名,表示庆祝。给孤独即须达多Sudatta长者,此云善施,长者乐善好施,仁慈为怀,周济贫乏,哀恤孤老,为有名之大慈善家,时人尊称他为给孤长者。长者为娶儿媳,曾往摩竭陀国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发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当须寂静。舍卫城中人口众多,闹嚷不宁,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许一祗陀太子之林园,该处平坦宽广,泉林茂盛,建筑伽蓝,安僧弘法。善施长者心生欢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谈购地建筑僧舍之事,祗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因而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善施长者满口承认,毫无吝意,即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亦所不惜。祗陀太子为孤独长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对长者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供养三宝,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经中多称「祗(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在世常驻说法之处所。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祗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此下广说众成就,先说放光集众。放光中共有三段:一放光,二雨华,三化佛说法。今指放光,本经集众,佛先放光,所以与余经有所不同。因为弥勒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慧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无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众。经中常说:佛陀所有威仪,举止行动,语默动静,所有三业活动皆为教化众生,调伏身心,一切皆可称为佛事。今放光现诸化佛说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说此经,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说涅槃经时于朝晨放光,亦不同说法华经时于白日放光,说般若经时于日中放光。这有两种原因:一、释尊出于五浊恶世,众生烦恼深重,为勘除众生无始无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现说本经,为使在释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见弥勒智光,能破无始无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说此经时周遍全身,同时放光,不同于涅槃仅从面门;法华只有眉间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显明佛陀慈悲普济,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无遗,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说法华时是白光之光,说涅槃时是四色之光。因为此世界中以黄金色最为贵重,显示佛陀出现于世,说法利世,希有难得,如优昙钵花。此金色光遍「绕祗陀园,周遍七匝」,为警悟出家二众。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众守持七聚禁戒,除尽杀、盗、淫身行中三恶业,舍灭语行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过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于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无碍,为使在家二众亦得警悟,又将此光远照于须达长者之房舍。普召无量大家,见光参预法会,闻法皆获深益。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二、雨华:照耀于祗园、须达房舍之金色光,犹如傍晚日落灿烂夺目之晚霞云彩,反射遍满于整个舍卫国,这显示佛陀受须达长者恭请,来舍卫国说法度生,现又说弥勒净土,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足以证明此国众生与弥勒菩萨有大殊胜因缘!此金光霞云能遍舍卫国,并且能雨金色莲花,此一特胜现瑞,表示舍卫国物产丰饶,政治文明,人文荟集,得道者众。象征弥勒菩萨因深果远,累劫修成,具足世出世间无边功德。

  现在雨金色之莲花,不雨其它诸华者,因莲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如诸佛菩萨都以莲华为座,表示诸圣贤及十方净土众生均从莲花化生,所以称净土为莲邦。又以莲花比喻妙法不可思议。如妙法莲华经。以莲华本具五种德用,比喻修行者亦具五种功德:一莲花有掩污功能,莲花生在污泥中,荷叶覆于水面,遮蔽污水,喻如修行者能灭身口意三业众恶。二莲花能结莲子,喻修行者听闻此经,得出世善根,将来以此证果。三莲花芬芳香味远闻,喻行者见佛闻法,身心清净,福慧增长,名闻十方。四莲花出水,喻修行者见佛闻法修持,精进不懈,必定超出生死爱河而登觉岸。五莲花能开敷,喻修行者经修行证果,得大智慧,进而以法度生,广宣妙义,如花开敷。以上五种比喻,无论就佛法说,就修行者说皆有甚深义趣。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三、化佛说法:释尊举身所放金色光明中,又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说法,显示佛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也说明弥勒上生兜率是化迹,并非本真。释尊于此同时显现百亿释迦同唱是言: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同时又有贤劫一千菩萨,其功德与弥勒相等,亦与弥勒有大因缘,皆来此会,令诸众生生起信诚,得以亲近。贤劫一千菩萨因缘,据千佛因缘经说:过去有一轮王,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有千子,各人皆发无上道心,希望将来皆得成佛。父王为探知谁能先成佛道?即以香水洗净筹码,令千子各取一码,得第一号者,即先成佛。结果第一名拘楼孙佛,第二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迦叶佛,第四释迦佛,第五弥勒佛,如是乃至最后楼至佛。轮王第二夫人仅生有二子,眼见千位长兄皆得成佛,因多生修集善根福德,有愿必成。但是,诸兄成佛时必须有人大力护持,所以第二夫人第一子即发愿,生生世世愿作梵王,护持佛教。如释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后,再三思惟:「此法妙难思,辛勤我所证,疾入于涅槃。」梵王为使佛法住世,当即劝请释尊应为有缘者开示方便之道。释尊即随梵王之请,去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法轮,从此佛法永传人间。第二子发愿生生侍护佛身,此即金刚密迹大力士。佛的堂弟提婆达多,虽随佛出家,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从山下经过,特在山顶推一大石,向下滚落,希望将佛压成重伤。幸有金刚密迹力士协助砥住大石,佛仅破伤脚面。这些皆是金刚密迹力士的大功德。

  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第二集众,此科三段,一集出家四众,二集在家二众,三集天龙八部众。先说出家比丘众。

  阿若憍陈如,梵云阿若多,此云「解」。阿若憍陈如为婆罗门种姓。当释尊离开皇宫,越城出家时,父王不舍太子孤苦生活,特派五位家人前往随侍,照料。父族中有三人:一阿湿婆(马胜),二拔提,三摩诃拘利。母族中有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他们一行五人,随从太子身边,同修苦行。经过六年后未证菩提,太子深知苦行非证果之因,独自去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身心康复,坐于菩提树下静观十二缘起法,经七七日,最后夜睹明星,豁然澈悟而成正觉。当初五位家人眼见太子放弃苦行,接受牧女乳糜,无不惊异,认为太子是败道亏志之人,不愿与之为伍,所以不跟随太子而去。当释尊在菩提迦耶证悟后,本想先度传授修定之二位老师,一为郁头蓝子,一为阿蓝迦蓝,但此二人已于释尊成道前数日,分别证入非想处定及无所有处定,释尊感叹,此二人福薄!释尊想到:只有先度五位家人,即离迦耶前往鹿野园。五人遥见释尊来此,以为太子因受牧女供养,放弃苦行无法证果,又想返回,故皆默然不理!待释尊接近后,为释尊威德所逼,五人又不期然各皆起座礼迎。释尊即谆谆善诱,开示妙理,三转四谛法轮。当时释尊问曰:「谁人得解此义?」憍陈如最初答说:「我已了解了。」所以憍陈如以「解」得名。憍陈如见佛放光,遍舍卫城,雨金色莲花,又有化佛宣说一千菩萨出世之唱言,即从禅座而起,带领其眷属二百五十人趋往佛前,欲听如来演说大法。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迦叶尊者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少欲知足,精修律行。迦叶,此云饮光,有大身光,能饮蔽日月之光,以此得名。据「付法藏因缘传」说:过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弟子建筑七宝塔,中供有佛像,日久佛面缺损。当时有一女乞丐行化街坊,得一金珠,发心将此珠冶成金片,补修佛面。迦叶时为炼金师,女乞丐请他代为冶金补修佛面,迦叶愿意共同修此功德,并同立誓愿,愿二人生生常为夫妇,身感金色常修梵行。以此补修佛面功德,九十一劫以来,生人天中,身具金色,最后身托生第七梵天。当时摩竭陀国有一富饶婆罗门名尼俱律陀,因过去多生广修福德,家财盈溢,可比国王,但无子息,后祈求树神,果然生一男儿,身具金黄色。相师占曰:「其子有福,必当出家证果」。父母晚年得子,听后心中愁恼,千方设计打消其子出家念头。认为世人大多耽欲着乐,唯有美女娇妻。因此请人为他娉娶端正妻女。当迦叶刚十五岁时,父母为他娶媳,他即拒绝。父母以种种权计,强迫其早日结婚。迦叶被迫得无法推却,对父母说:「除非为我娶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娶之。」父母后来请诸婆罗门帮助,果然娉求一位躯体金色,端正殊好之女,两人既然成为夫妇,由于各人内修梵行,共立契约,各住一房。父母知后,命令共居一室,并仅安置一床。后来两人又共立约,流轮休息。有一天正当妇人睡时,将手垂于床边,忽然有一毒蛇,潜入室内,欲螫妇人的手,迦叶见了,即以衣服裹妇人手,放置床上,妇人惊醒,而呵责迦叶不能遵守立约。迦叶答曰:「因有毒蛇进室,恐伤害您,无法修道,内心实无染意。」妇人始知其情。

  从此夫妇,更能厌离世间,请求父母,求佛出家,为佛弟子。迦叶出家不久得三明六通,俱八解脱大罗汉,其妇亦能证得阿罗汉果。迦叶为释尊左胁,地位崇高,佛曾给他半座,有时与佛对座说法。佛灭后,主持第一次结集三藏,将佛法永传人间,待结集三藏后,受如来嘱,要将大法亲传于弥勒,故至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下生时全身不坏,从山而出,由于弥勒生于增劫时代,人身高大,见迦叶尊者,身体矮小,众皆讥笑。弥勒对诸弟子说,此人有大智慧神通,为过去释迦佛之大弟子,为将大法亲授与我,入灭尽定,多劫以来,肉身不坏,吾人应生恭敬。迦叶尊者即现神通,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入灭。法华经中佛为他授记说:「迦叶未来成佛名曰光明佛。」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大目犍连尊者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云大采菽氏,为婆罗门种族。据说久远时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常采山中绿豆为食,以此得名。目连与舍利弗从小成为莫逆之交。当时,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见称,目连以精明才干着名,两人意气相投,同来同往,成为挚诚契友。后来彼此皆因厌离俗世,希愿出家。于是同礼当时有名外道珊阇耶为师,修习禅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见其举止安庠,风度感人,即询问以谁为师?所修何法?马胜比丘即以偈答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子听闻此偈后,忽有所悟,即将此偈转告目连尊者。目连听后,亦有深悟。于是率领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归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为说离苦之法,从此戒品清严,威仪调柔,经七日,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具大神通,为神通第一。据说有一次佛在阿耨达池,欲说大法,大众齐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参预。佛即命目连前往召唤,目连见舍利弗于石洞中补缀僧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特命我来,请你回去。」舍利弗说:「请稍等候,待我补好衣服与你同去。」目连不能久等,急着要回,并高声说:「你若不快与我同回,我即运用神通力量举起你的石室到大会场去。」舍利弗却心境平和将身上衣带解下放在地上说:「你若能动此衣带,也许可以搬动我身。」当时目连心有不服,即运以神通要拿衣带,但无法拿起,竟然失败。此时大地为之震动。然后目连垂头丧气,又以神通还到佛处,惊讶地见到舍利弗已经到达大会场中。目连此时深有所感叹息说:「现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这是二人一段比胜佳话。目连尊者为听如来宣演弥勒法门,亦带领法眷二百五十人来到祗树独园听佛说法。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云设利,此云鹙鸟,据说其母双目很似鹙鸟两眼,人皆以此鸟名称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儿子,从母得名故称舍利子。其母未怀孕以前,言词非常讷钝,与其弟摩诃俱絺罗论议时每多不如。怀子以后,母多能辩,因此又称春鹦,即百舌鸟别名。其父为婆罗门种,是当时颇负名气大学问家,所有典籍,无不究习。生在如此书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书识理。当尊者八岁之时,也就名闻四方,并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与目连从小成为契友,从珊阇耶外道修习禅法。不过他们二人并不满足于珊阇耶传授之法。以为不是究竟离苦之道。因此离开其师,各求明师,谁先得明师即当互相告知。当时佛之弟子马胜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问曰:「汝师是谁?」马胜答曰:「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师。」舍利弗又问:「所说何法?」马胜比丘为说因缘偈,舍利弗听后即得领悟。于是就与其门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归依佛陀。佛陀遥见舍利弗前来时即告众弟子曰:「来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经过半月后,因有长爪梵志与佛陀讨论义理,梵志以「不受」为宗,佛陀说:『所执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未生怨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

  以上所列比丘众以憍陈如、迦叶、目连、舍利弗四大弟子为代表,各人带领二百五十人前来闻法。以下说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众。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梵云比丘,有五种义: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脱三界,不为天魔所控制,天魔见人出家,修道证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为师,由戒得解脱。四净命,出家人不经营农工商贾,随缘度化,接受信众供养。五破恶,出家以除烦恼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在家二众中,一近事男众。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宝,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力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如同须达长者舍金购园,请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们道德水平,使人人能离苦得乐!须达即前序文中所说给孤独长者,他以宅心仁慈着名,德重望高,为众人所尊敬,故称长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瞩,与三千男居士同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二近事女众。优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众中,她们信心深切发心护持三宝贡献很大,而且也占绝大多数,佛教法幢能够到处建立,出家二众能够安心修学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实不可磨灭。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云黑鹿,从儿得名,名毗佉舍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尼众及大阿罗汉尼,这一次佛陀说法,她亦带领二千优婆夷众来到佛所。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以下有二类大菩萨众,第一以跋婆罗为上首。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总括说:菩萨是智悲双修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证,以悲下度众生即是菩萨。中国人误解佛庙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萨像就是菩萨,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并非真实,真正菩萨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众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此一位菩萨需要有大志愿,大能力,因有大志愿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萨埵又含有勇健义。又约智慧体用说:菩提是般若体,萨埵是方便用,有体有用,才能利乐一切有情。下化众生要有方便,以众生根性、好乐、烦恼不同,必需以种种方便才能摄化,但此方便不能离开般若智体,否则所作所为成了世间法,与佛法亳无关系。摩诃大义,萨即萨埵,如前文所说。此一法会中菩萨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萨不同于发初心的菩萨。梵云跋陀婆罗,跋陀此云贤,婆罗是护义。全译为贤护,一切菩萨名称以德立名,以菩萨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罗具大「贤」德,待人对事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护」念众生的悲心故称贤护。他的同愿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萨亦来参加法会。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第二类大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说:此菩萨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是七佛之师,释尊往昔曾听文殊菩萨开示发心修学佛道。菩萨神用广大不可思议故称「妙」,佛弟子们若能礼敬三宝,作种种有利人群功德事业,菩萨皆能冥中加被护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称「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称法王,今称文殊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应成佛,而发心愿在菩萨因位,于诸佛出生之时,在大众中起领导作用,绍隆佛种,荷负如来家业,使佛法能久住世间,为佛之嫡子,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亦与五百菩萨眷属来临法会听佛说法。

  此一法会中分为两类大菩萨众,前跋陀婆罗所领导诸菩萨众为大悲众,这类菩萨为大智众。又文殊是现今圣众,跋陀婆罗为过去圣众,又前十六大菩萨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领导诸大菩萨皆为绍继佛位之菩萨,因有如此差别因缘,故分为两大类之菩萨众。据法华论说:跋陀婆罗等十六菩萨,「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另别列。

  释尊每次说法,在大众聚会时,经中皆先标列声闻众,后彰说菩萨众,因声闻等众形同释尊出家,现比丘身,又常亲近佛陀座下,同居一处,今为欲令诸菩萨对诸声闻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将声闻众多标列在前。

  天、龙、夜叉、干闼婆等,一切大众,覩佛光明,皆来云集。

  第三集天龙八部众。八部是:天、龙、药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八部众皆能护持佛法,因此每当佛陀说法时,他们亦能蒙受佛陀法雨泽润,俾能早日离苦得乐。

  一诸天众:天本有光明之义,其福德、寿命,身长,均较人类为大、为长、为殊胜。天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差别。如大梵天王,居住于色界初禅,二禅天中间,统领梵众,为娑婆世界之主,故称大梵王。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又如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之善法堂,此殿堂殊胜庄严,周围有一千五百由旬,具足种种妙宝,金碧辉煌,映蔽天宫。殿堂当中有重阁圆室,广三十由旬(约有人间一千二百里),四围九十由旬(三千六百里),高四十五由旬(一千八百里),都是瑠璃所成,众宝嵌饰。帝释为忉利天主,身长五里。人间一百岁、忉利天为一日一夜,天寿有一千岁。帝释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罗,另有诸臣及诸无量天女而为眷属。据说帝释天主过去生中曾为人时姓憍尸迦,与三十二位朋友,共同发心修建迦叶佛塔,以此功德,感得天上福乐。憍尸迦成为帝释天主,居忉利天中央,共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分居四方,每方八人,共为三十三天。又说帝释天主将来成佛名无着尊佛。以上梵王、帝释二天主各领无量天众,居住空居天。

  四天王天居住须弥山腰,属地居天。一、北方多闻天王福德名闻最胜,居住于须弥山半之北俱卢洲的水精埵,其处共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统领无量药叉罗刹,守护北方,为药叉之主。左手执(予+肖)柱地,右手擎古佛舍利塔。凡寺庙有四天王殿者,即供奉四天王天,俗称四大金刚神。

  二、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使境内安宁清净,居须弥山腰东之东胜神洲的黄金埵,城名上贤,统领干闼婆及噉精气鬼,守护东方。此天王像,身着严丽天衣,左手持刀垂下,右手屈臂向上,掌中有宝,宝上放光。

  三、南方增长天王,为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腰南端之南赡部洲的青色瑠璃埵,城名善见。统领魔魅及饿鬼并诸无量鬼神,守护南方。左手亦伸臂持刀下垂,右手执(予+肖),(予+肖)根着地。

  四、西方广目天王,因其眼珠广大。又能善说种种不同语言,又称杂语。居住于须弥山半腰之西牛贺洲的白银埵,城名周罗。统领主热鬼及无量百千诸龙,守护西方,左手下垂持刀,右手拿红色绳索。以上四天王天为欲界初天,又为八部之主。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一昼夜,其寿五百岁,相当人间九百万岁。皆是化生,身长一里。经中说:此四天王,往昔曾听佛说法,皆已证得初果。每一天王都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守护十方。每一天王又有八位将军,周游三天下(除北俱卢洲),卫护诸精勤佛法之佛弟子,及至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所有鬼神。故新译金光明经说:「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并与无量百千药叉,以清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南)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各为护世者」。由此证明诸天,无论梵王、帝释,乃至四天王天无不护持佛法,侍卫善士,常说:「道高鬼神钦,德重龙天护」,亦即说明此一道理。

  八部众中第二是龙王,经说龙王有二类:第一娑竭罗龙王,第二阿耨达多龙王。娑竭罗,此云咸海,从海水得名,为咸海中一百七十七种龙王之第七龙王,本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龙王之身。能随举一念,即布密集,注甘雨,普洽天下,护国佑民。于大海一万由旬深处,有一大城名戏乐,四围宽广有三千由旬(一万二千里),此一大城由七宝所成,内有种种华池,流水,林园。种种璎珞庄严,龙王宫殿中藏有四种宝珠,能出生大海内一切珍宝,龙王太子阎浮幢之宫殿,及八十亿诸大龙王宫殿,各各差别。同时,此龙王宫殿中绀瑠璃色水入注于海,定时涌出,所以海潮不失时分。庄严无比,不相差于天宫。

  第二阿耨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以池得名,此龙王是十地大士示现,居住雪山顶之阿耨达池,有五柱七宝之殿堂,涌出清凉水,利济南赡部洲众生。佛说金光明经时,此二龙王及目真,医(前面这个字是医生的医去酉加言)罗叶、难陀、小难陀,于无数龙中,具大威德神通,发愿共同卫护持经之人,昼夜常不舍离。

  八部众第三药叉,又称夜叉,华言勇健,又云暴恶,或称贵人,可分三类:一地行夜叉,二飞行夜叉,三空行夜叉,后者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中守护城池。诸药众皆以众生肉为食,个性非常残暴。其中莲华面夜叉与三万六千诸药叉眷属,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故发愿生生世世深心护持佛法,而不厌倦。如金光明经说:「宝王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

  八部众第四干闼婆,此云寻香,为天帝乐神,不事生产,亦不食酒肉,唯作乐寻求香气,以资养身命。西域人称他为散乐干闼婆。有一彩单干闼婆王,居须弥山南的金刚窟,深信大乘,与诸干闼婆众,护持三宝,使佛法普遍流通世间。

  八部众第五阿修罗,此言非天,因其福报殊胜,邻次诸天,但多行谄诈,而无天德,所以名为非天。是六道之一,男丑女妍,一类属鬼道,一类属畜生道。鬼道阿修罗居住于须弥山窟中,或大海边。畜生道一类住大海底,彼等有胎、卵、湿、化四生之不同。有一毗摩质多阿修罗王,此云响高,亦云净心,又名种种疑,住须弥山东去一千由旬大海底,国土纵广四万由旬,大城中有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有七重墙垣,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宫殿园林,皆七宝所成,庄严校饰,不可说尽。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娶香山干闼婆王的女儿,生了舍脂,帝释天娶舍脂为第一夫人。此阿修罗王有大威势,眷属无量,臣仆亦多,衣食充溢,百味随念而至,与天同等,而誓愿护持正法,拥卫受持经典之人。华严经感应记说:新强省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坚持戒行,专诵华严。有一天,忽然有来人,双手合掌曰:「诸天请师,愿师闭目」。沙弥即闭目,不久即到天上,天帝见沙弥莅临,跪而告曰:「现今与修罗战争,屡次失败而被残害,今特请师为诵华严经,祈法力加被」!(传说须弥山之南、西、北面,各过一千由旬之大海底,各有阿修罗国城,阿修罗本身长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于大海底,与须弥山齐,常与诸天战斗,败则与兵众躲入藕丝孔中,胜则残害天众,暴虐无此)。师听后愿协助之,即乘天辂,专心念诵华严,以法力加被,修罗见之,忽然溃散。不久,天帝又将沙弥送归人间,因为曾往天上,身染有天香,终身不退,此事,一则表示佛法无边,一则说明天宫虽殊胜,亦有刀兵之劫,天宫并非究竟净土。

  八部众第六迦楼罗,华云妙翅鸟,俗说大鹏金翅鸟,其翅羽金色严丽,众彩庄校,为飞禽中最大者。据说两翅展开有三百六十里。有说两翅展开有十六万里,头尾相距有四万里者,高下一样。颈中有如意宝珠,常以龙为食。但不能吞食受三归五戒之龙。有一苏罗金翅鸟王,神力最大,深乐大乘佛法,曾赴金光明会中听闻佛经。阿含经说:此鸟亦有胎、卵、湿、化四生,皆以如意宝珠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身高有四十里,长八十里,鸟王寿命一劫,若非鸟王,则无一劫之寿命。据说此鸟居住于大海之北岸,有一种树名叫俱咤奢摩离,树高一百由旬,树荫能遮五十由旬,金翅鸟居住于树之四面,以业力不可思议,亦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差别,因其翅膀中有毒,扇入人眼中即成盲者,所以不来人间,多住于须弥山边之铁树上。

  八部众之第七是紧那罗,华云疑神,具有人之形象,头上有角。人见之即怀疑他是人或者非人?故名疑神。又云歌神,因系天帝丝竹之伎神,亦与诸眷属,护持于佛法。

  最后第八部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世间之蟒蛇,虾蟆,田鸡等,皆属此类,又称地龙。以上八部只举彼类之为首者,在各类中又具有种种异类,枚不胜举,如是八部等众,皆能接收佛陀慈悲摄化,如游子归投慈父,如病者获得医疗。今见佛陀放光,皆蒙感召,前来见佛闻法,俾得离苦得乐。

  乙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

  每部经前有通序或证信序,接着就有说法各别因缘之发起序,发起序说明各经发起之特别因缘,不同余经,故又称别序。以下分五段说明:第一出舌放光,佛说大乘深经,每于说法前皆有放光,今用舌放光,所谓出广长舌相,如弥陀经,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称赞释尊不可思议功德。今释尊出广长舌,将说大法,为弥勒授记,度诸有缘,表示释尊从不妄语。广长舌为三十二相之一相,印度古传,若舌能盖覆鼻端之人决不妄语。释尊舌头,可覆面轮,上至发际,若显神通,则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释尊很少显神通,有一次为度婆罗门,证明老婢女净心持(左米右番)(左米右定)供佛,可享天上人间十五劫中福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之果报。婆罗门不信此言,以为释尊以诈术求得他人供养,释尊即出舌遍覆面轮,证明所说不虚,婆罗门心想,舌能覆鼻,尚不妄语,何况覆面?即生信心,得知布施虽少而受报更多。佛又举喻说:如尼拒陀树之种子,仅有芥子之三分之一大,但其树荫却可遍覆五百辆车,施少福多,其理亦然。当时婆罗门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今释尊于经前出广长舌除为弥勒授记外,同时亦以此瑞相表不妄语,为当来众生劝请发愿上生兜率,亲近弥勒,早得授记作佛。从此广长舌相中又放千光明,表示于此小千世界之中各有化佛说法,度诸众生烦恼之痴暗。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

  第二有多化佛,佛经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指小千、中千、大千之三种千世界而言。上说放千光明,所照世界仅有小千世界,今一一光明各有千色,是从千光明中放射一千种不同颜色,遍照于中千世界范围之内,此意表示中千世界中亦有一千化佛同时说法。「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者,从一一颜色中又显现无量化佛,此约大千世界中各有百亿化佛说法。一佛出世,以三千世界为其化区,今释尊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教化主,将来弥勒成佛亦同有百亿弥勒一时下生为三千大千世界化主。

  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

  第三化佛说法。先总标,后别列陀罗尼法。诸位化佛由于佛身现示不一,故称为异口,但又是同说一法,故称同音。诸化佛所说法都以清净大菩萨为对象。称诸大菩萨为清净者,可分三类:一、初地菩萨证遍行真如,法性净理,断诸见惑,灭异生障名为分证。二、八地以上,一切粗惑皆不现行,任运相续,证入萨婆若海。三、十地菩萨,因位圆满,障亦微细,圆证法性真理,因此、三类菩萨皆称清净。所说法是甚深不可思议,以此法义甚深难以通达,所谓离言绝思,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唯证相应的诸陀罗尼法。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此总持以念、定、慧三种法为体,有认识、通达、抉择、明记不忘的作用,并能以少略能含摄多广,故名总持。古人有三种解说总持体的不同:一、以定为体,如智度论说:「定得智火,能持故」。二、以念为体,如智度论说:「念力故持令不失」。三、以慧为体,如智度论说:「若菩萨心中名般若,声闻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现说总持,是以念、定、慧三法为体。根据瑜伽论说:「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唐憬兴法师解说:初三之法、义、咒陀罗尼、唯以后得智(方便智)为体,后一之忍陀罗尼以正体智(根本智)为体。但憬法师以为初二法、义陀罗尼以念慧为体,咒陀罗尼以自在定为体,因有定力才有神验。忍陀罗尼以慧为体,无分别智能忍印无生之理。虽然以上有多种解说总持之体不同,应该有主体、从属之不同而有差别。如以定为主体,则念、慧为从属。若以念为主体,则定、慧为方便。若以慧为主体,则念定为方便了。因此综合其三法方能显出陀罗尼之妙用无穷。此中说诸陀罗尼,证明并非一种,从能诠之法与所诠之义而有一层的不同,从所说之义理上又有空,有之差别上的不同。

  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以下别列陀罗尼法。初二陀罗尼是有、空相对说,三四陀罗尼是因、果相对说。一、阿难陀此云喜,目佉此云有,合称为喜有。菩萨从证得初地以后,悟入法性理体,才能成办自利利他功德,如初地名欢喜地以见遍行真如,断除异生障碍,得出世心,破人我相,离诸怖畏,充满法喜。从此步步向上,地地分断诸品思惑,至七地时为一阶段。凡夫从初发心至初地菩萨已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地已有二大阿僧祇劫。于中从初地欢喜地至五地极难胜地菩萨,修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六地现前地菩萨,观缘起法即空,离诸染、净对待,因此无相观多,有相观少,到了七地远行地菩萨,才能真、俗二智并观,虽纯为无相观,但必定有加行之功行,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七地以前所得之陀罗尼,称为喜有。

  第二空慧陀罗尼,是约八地不动地菩萨解空究竟说,七地以前菩萨对一切法相虽不动摇,但需加行,方能显起无相之智。唯八地菩萨不起加行而于诸法纯无相观,证第一空慧:不为相转,不为惑动,故称不动地。菩萨至此已迈入第三大阿僧祇劫,步步向上,趋入萨婆若海。

  第三无碍性陀罗尼,到了九地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殊胜智,通达一切事理,无有阻碍。所谓四无碍解,即此菩萨有四种最胜智慧,对一切法、义、词、辩才都能通达无碍。法即指一切法之差别法相,能如实了知。义即一切法相中之平等之义理。词即一切世间种种语言文字。辩才无碍或称乐说无碍,菩萨既能通达一切法、义,文字语言,因大悲心之激发,欢喜为各类众生随宜宣说离苦之法,使众生脱惑解缚,这是以外化有情为主之陀罗尼。

  第四大解脱无相陀罗尼,此约十地法云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所证内德中大解脱而说。大解脱无相,能除一切诸细障微缚,于法身圆满自在。菩萨至此福慧圆具,非凡夫、二乘、乃至权乘菩萨之所了别,故称无相。同时菩萨至此已能任运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作自利利他事业,均能自在无碍,故名大解脱。

  又此四种陀罗尼,也可解说为法、义、忍、咒四种总持。一切差别教法名为相有;所说的义理皆归于空性;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之理名为无碍性,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所障碍。诸神咒名为大解脱无相,因为咒力难可思议,又能解脱一切障碍,但又不可分别所以名为无相。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第四释迦自陈。前为化佛说四陀罗尼,今应身佛释尊亦同化佛所说,证明真实不虚。如释尊说法华,自说犹恐众生怀疑,多宝佛塔涌现而为证明。又如说金光明经,亦恐众生不信,因有四佛示现而为作证,使令众生除疑。不但诸化佛如此说,释迦也同说此义,使令弥勒有深解悟。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佛之智慧高超,能以一音之略少,而摄百亿陀罗尼门之广大义理,众生虽因根性不等,但都有所解悟而获甚深法益。

  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亿陀罗尼门。

  第五弥勒领悟。有二段,初领悟,说明弥勒获得法益,法会中,其它诸人,并非不能获得法益,而因弥勒,久远劫来,修因已圆,位登补处,少加资习,即有所成。今释尊才以一音声演说,弥勒即能当下证悟百亿陀罗尼门。为何前文集众中,未列有弥勒之名,此处弥勒忽然显现而深获法益?此因弥勒是释尊法会中之常随旧众,如阿难,优波离等于集众中皆未列其名称。

  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次明请法礼仪。弥勒在大众中闻佛所说证悟百亿总持门后,于是从坐而起,表示内心已经证得。约表法说,菩萨已能从生死缚着中超出,故而从座生起。整理衣服,为欲请佛开示必先恭申虔敬之表仪,使身三、口四七支净戒圆备无缺,此表戒德具足。叉手合掌,两手相合,竖起放于胸前,表示心意集中,能于所观之境契合,理与神会,以空、有二智,照真、俗二谛,此表智德圆备。住立佛前是表证得三昧,心不动摇,定德成就。窥基经疏说:「或示将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但是此段文中显示弥勒已能跳出生死流转门,加之因行久圆,唯愿释尊为他授记当来作佛,利益群生。

  甲二正说分

  乙一明外果

  丙一启请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正说分即正宗分,此中有二大段,先说弥勒所上生兜率天宫,清净庄严无比,所谓天国之净化,或称为依报庄严,亦即弥勒所居之严丽校饰世界,令人向往!此处称为外果,因为兜率天宫之善法堂,虽说皆由诸天,诸神发心建筑,但实在是弥勒多生多世所修集出世殊胜善根所感得,是一依报国土,称为外果。初由优波离启请,优波离此云近执,佛作太子时,他是佛之大臣,亲近太子左右,处理事务,后随佛出家,精研戒律,因此佛灭后,结集律藏,由他发起主持。出家众每当诵律时,均先称念他的圣号,以示尊重!优波离在本经中代表大众请佛解答弥勒上生因缘,以及正报,依报庄严等事。彼见弥勒已经住立佛前,故亦从座而起,表示愿闻弥勒当来成佛之事。头面作礼者,以自己最尊贵之头,礼佛最卑下之足,一心顶戴,为表虔敬,是佛教最高致敬之礼。而启禀佛陀:先举过去世尊曾在毗尼广律中如五分律第五中,虽非授弥勒记而显龙王事说弥勒出时年数,以及阿含等诸经典中,常常说及阿逸多次当作佛之事,阿逸多为弥勒之字,此云无能胜。弥勒是菩萨名,从果为号。如佛在灵山时说到:『次我后当成佛者名曰弥勒,时有菩萨名曰慈氏,从座而起,白言:世尊,愿我未来作彼弥勒,佛言可尔』。由此往昔种种史实,使令优波离引起了此下启问。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启请文中,已举昔生今问,此处显今征后问。后问中先问生处,后问生处之净秽,此初征问生处。由于优波离本属声闻,以小乘所知,无法推测大深行。依小乘教义说:菩萨于三大阿僧劫中修行,均属凡夫之行,需至菩提树下,证得三十四心,断尽俱生我执方为圣者。因弥勒现今还未断欲、色、无色三界诸烦恼,未出三界生死流转,将来一旦命终,究竟托生欲、色、无色三界中,那一界?五趣中生那一趣?胎、卵、湿、化四生中那一生?乃至九有中那一有?从因验果,有疑未决,故请示佛陀,说明弥勒未来生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此问国土净秽。优波离说弥勒虽已剃除须发,而披法服,随佛出家,现比丘相。但是不修四禅八定,未获灭尽定,未得无漏慧,断诸烦恼。有一次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供养佛陀一袭金迭衣,佛陀未收下,展转供奉迦叶,阿难等人,大家皆不敢接受此一名贵衣,当送到弥勒前,弥勒欣然接收,优波离看到,证明弥勒身虽出家,未除贪欲。殊不知菩萨能以不起灭尽定而显现威仪,自知将绍法王之位,于是欣然接收金迭之衣。此一深行,优波离不知,以为弥勒不修禅定,烦恼十足,同时佛却为此人授记作佛在先,上生兜率,为一生补处大士,怎能不生疑虑?

  丙二解说

  丁一总答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偏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以下解说分为三大科,初总答,次别说,后结成正观,此为总答。佛允许弟子说法以前,多有「谛听!善思念之!」之语,主要是大乘深义若不谛审察理,无法解了。同时听后,还需极善作意思惟其意,否则听后又忘记!此处约佛之十号中仅取三种德号,不说十号或一号,表示不广亦不略。如来的梵语是多陀阿伽多,因佛已能证得诸法如如妙理,以大悲心来三界救济众生,不同二乘圣者虽已证悟诸法毕竟空性,但缺乏悲愿,视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狱,不来世间,故二乘「如而不来」。又不同凡夫颠倒,随业轮转,虽来三界受生,不能证得妙理,故凡夫是「来而不如」。诸佛是断德圆满,不畏生死,纯以愿力来三界教化众生,故第一名号称为如来。第二德号是应供,梵语阿罗诃,此名可通于二乘圣者,应有三义:一、应已永除诸烦恼贼,无见、思、无明诸惑之困扰。二、应不复受分段生死痛苦,以声闻证四果,菩萨七地以后均能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再不受三界分段生死所缚,仅有微细无明尘沙惑,尚有变异生死。三、应受人天世间诸妙供养,由于圣贤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养恭敬,此约圣贤恩德说。第三名号为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简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简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简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满知,此约佛之智德说。此三种德号唯有诸佛才能圆满成就。佛先自称具有三德圆满,唯有佛才能验证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之事。当此因缘时会,现今希望预会大众亦能了知这一胜事。弥勒本为大菩萨,佛特为记识将来证得无上正觉,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一一解说,阿是无义,耨多罗是上义,三是正义,藐是等义,三亦是正义,菩提是觉悟义。合释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诸佛智慧圆满究竟,无有一人能够超越,故称无上,以此智慧遍知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离妄,绝待故名正觉。诸佛智慧简非菩萨分证之缺智故名无上,简非二乘偏证之分智故曰等觉,简非凡、外未证之邪智故名正觉。唯佛与佛乃能获得此一全衔尊称。

  菩提此云觉,菩提亦有浅、深之不同。从凡夫发心,依佛教化,对佛果心生向往,虽在生死海中名发心菩提。因有信、愿、修持,从十信位后,渐能制伏烦恼,不使作乱,名伏心菩提,此时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只劫。菩萨在七地以前,以无漏慧现前,断诸粗惑,名明心菩提。从八地以上,超越有、无对待,不为细惑所动,得无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尘沙惑尽,证如来果,名无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转依:即毕竟转依,权时转依,前者称为实菩提,后者为权菩提。今释尊为弥勒授菩提记者是应菩提记,是权时转依,说明当来弥勒下生成佛是应化人间之应化佛并非真正之法佛。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总答中,除为弥勒授记外,先总答菩萨生处。释尊说上生经后之十二年,弥勒即当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宫。此后十二年中,佛又说了什么经教?依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三种解说:一、佛说弥勒经后,又说维摩经四年(维摩经属方等),法华七年,涅槃一年,共为十二年。由此得知,当说维摩经第一年时,佛即说此弥勒上生经了。二、佛此后又说维摩经五年,法华经七年,共十二年,此当佛说般若经第二十五年时,说此上生经。三、佛说维摩经第三年时才说此经,此种解说是根据结集经典传记而来。据说:当如来灭度之时,文殊、弘广、弥勒三位菩萨曾参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灭,于当年夏天三月,由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初次结集三藏于七叶窟。结集时,三位菩萨均在会,但当弘说经教时,唯有弘广,文殊二位菩萨,弥勒已不在人间了。初次结集三藏从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结集圆满。若从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弘说经教之时期推算,则当佛说维摩经之第三年时说弥勒上生经。由此得一结论,佛此后又说了维摩经二年,法华经七年,涅槃经一年,结集经一年,弘经一年,共为十二年。以上三种解说,到底谁为正确,无法作一定论,因印度一向不重视历史记载,仅备录于此,作为探讨佛说弥勒上生经年代线索之参考。

  至于弥勒命终之年代,据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二种解说:一、佛陀灭后,弥勒才去世,如前文说。因初次结集三藏时有三位菩萨在会中。二、佛说法华经时,弥勒亦曾听闻,到了涅槃会上,则无弥勒之名,证知弥勒已先佛上生。或因当结集三藏时,弥勒为了悦取大众而化现人间。否则有违长阿含之说,长阿含经中阿难曾说:「弥勤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时,下结集阇毘故」。憬法师取第二说为准,此可贯通大、小乘之经义。又在大集经第四中,佛告大众,我灭度,谁令我法久住?乃至下说言:「佛世尊灭度,彼兜率天上,广宣如是无上经典﹂。其次,大集经第一说:「得佛道始十六年说此经。」由此故知,弥勒菩萨于佛成道第十六年时已生兜率天了。菩萨处胎经第二说:「佛告弥勒,如是天中未得神通」?弥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增一阿含经第一说:「辨结集法时,众集之,梵天、帝释、四王诸天下降,弥勒兜率来集」。以上诸种经典证明,弥勒是先佛而入涅槃上生兜率天。亦可证知第二说较为合理。

  最后有一问题,为何一切最后身补处菩萨,都要先升兜率陀天然后再来人间成佛?有关此一解答,以智度论所说颇为详确。智论第三十八卷说:「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染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下三欲天(四王、忉利、夜摩)深厚结使故。上二天(化乐、他化)结使厚而心软不利故。故第四天结使薄心软利故。菩萨于中住也。又若从人成佛者,人则起慢,诸天不信。若从人生天成佛者,不得教化人故,故唯从兜率耳」。此是说明弥勒上升欲界第四天之主要原因。

  丁二别说

  戊一广详

  己一诸天造外宫殿

  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

  以上总答文中,只说明弥勒后生所去的处所,以下详说兜率天宫清净庄严。净土有十方净土,兜率净土或称弥勒净土,为天国之净化,其依报之庄严与十方净土并无二样。十方清净庄严净土无不是佛,菩萨过去生中福慧善业所感,作为摄受十方众生修学佛法的理想乐园。本经说由三种大力,或由天子或由天神之力量创造了兜率净土。其实,均由弥勒菩萨过去殊胜出世善根所感召,而有如此严丽校饰之胜妙报土!最初先由五百万亿天子造外众宝宫殿,次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造善法堂,后又由五位大神庄严内外二院种种严饰。此中兜率清净庄严依报,说由诸天子,大神所造,不是自然而有,这显示了知足天之福德不同于其它诸天。依报若由他人、诸天、天神所作,则诸天生起敬重之心,进而也能发愿修福集因。亦如人王之宫殿辉煌华丽,内苑楼阁亭榭之美妙,不说自己过去福报,而说由国库拨款,人力所成,同一道理。

  欲界诸天,其天国制度亦如人间政府行政之实施,有总领的天主,亦有无数天子天女为他所统治。当时有五百万亿天子所修布施善因,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并以天福力量,建造宫殿。诸天子因弥勒菩萨尽此一生必定成佛,若能布施,福田最胜。以布施为因,发愿相助为缘,加之、天之福力。有此因缘二力,天福旁资,变作天宫。此五百亿天子,若约法说,以弥勒过去身中,因修信、进、念、定、慧五根因缘,现今内证内院法乐,以五根为主,修余六度万行,资此五根,因此,外感得五百万亿天子为造华丽宫殿。

  或者说此五百万亿诸天子是由菩萨之所变化,预先庄严报土。据实而言,菩萨具修十善,而受天福。又以布施殊胜,故先说布施度。

  一生补处菩萨的名义,根据玄奘大师解说:菩萨命终后,上生兜率天,过多数死生,还生彼天,最后死而生人间方得成佛,名为一生补处。今有怀疑者,生在彼天即有众多生死,为何称为一生补处?若依小乘解说,菩萨虽在兜率天中有众多死生,而降生到阎浮提世界,只有一生即能成佛,故名一生,并不说天中一生,名一生补处。依大乘义有三种解说:一、天身名为一生,生到人间名为后身,故又称最后身菩萨。如大般若经第七说:「一生所系,都史天菩萨。」二、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如解说经说:「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三、人天多身,合为一生,如极七反(天上人间往来七次)。但此中以第一所说比较合理,以一生在天上,最后身到人间成佛。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诸百亿天子各人为对弥勒菩萨表示尊敬,各人脱下由旃檀香摩尼宝珠所做的宝冠作为供养之物。旃檀是一种名贵香木,有白色及赤色的不同,传说一枝六铢重的栴檀香,其价值即等同娑婆世界。摩尼是如意宝珠,随众色而影现,有此一如意珠,即能称心而求,故又称神珠。现在诸天子脱下此无价摩尼宝天冠欲供养菩萨,希求将来获得无量智慧圆明,而能如意解脱自在。

  长跪,是将两膝着地,直身而住,最恭敬之身业,表示有定有慧。合掌,亦是恭敬之礼,表示心冥于境,智合于理。皆表示身业修行,并异口同音发愿说:「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称弥勒为大心众生者,以弥勒虽以慈悲运济众生,离苦得乐,但尚在因位,亦同众生,因具上求佛智之宏愿,而称发大心之众生。弥勒天宫之殊胜内院,是否永久的存在,不会变迁?这有二说:一、不是恒有,若说恒常存在,则有违本经所说:由五百万亿天子更为弥勒建造宫殿!二、认为菩萨天宫,贤劫常有,万古不变,因有千尊菩萨都上生到这一宫殿。但以第一所说为胜,亦符合本经之意。又若兜率内院不是恒有,释迦菩萨生天宫之时,由谁人建造宫殿?答:虽无人造作宫殿,但能庄严,因菩萨神妙应物。如佛本行集经第五说:「护明菩萨生兜率时,诸天宫殿自然庄严。」即是此意。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

  正说发愿。此人指弥勒菩萨,因尚在人间佛陀座下听法,故说来世不久当成正觉。诸位天子预兴此愿说:「当弥勒成佛时,我等能跟随于彼佛下生人间,庄严国界,得受记作佛。则能令我宝冠,变化成为四事供养之资具。」四事供养资具,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若约法说,变化宝冠而为供养之资具,表示能由凡夫而修持成为圣贤。此中只说宝冠,未说宝珠,因所祈求之愿相同。或者「宝」指如意宝,「冠」是天冠,合而并论。

  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诸位天子所供养之物皆同发愿,也一一同等,将来皆希望能亲近弥勒,授记作佛。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上说诸天众因发愿,以下述明诸天所获愿果。诸天子发愿以后,以天福善根功德,而能随愿所成,变化所作,共有十种功德庄严校饰。因有五百万亿天子各各供养奉献宝冠,故能化作五百万亿宝宫。十重严饰:一、宫殿,二、重垣,三、七宝,四、光明,五、莲华,六、行树,七、宝色,八、金光,九、天女,十、音乐。此是菩萨福力十善报应。第一天堂宫殿庄严成就:菩萨从凡夫修行,从初地渐次修行到达十地。现约初地菩萨之感召功德说。初地是见道位,法喜充满,见真实理,错误见解顿时消除,名欢喜地菩萨。一证真理后,不但法喜无量,内心一切怖畏皆悉消除。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大众威德畏,四、死畏,五、恶道畏。远离凡夫心,得出世心,与圣人同流。大乘修行法门很多,但不外先修五根:信根,信三宝功德,信业果不爽,信有三世轮迥,信有凡夫,圣贤。奠定此信心后,则能精进不懈,修念之法门,如念佛圣号,持咒,观想,由此令心得到安定,清净,此是修念后之静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则慧解自然锐利,能见法性真理。由此五根而得五力。菩萨由初发心以此修学不退,所以一证初地,则能感召五百万亿天子之所庄严宫殿。

  一一宝宫有七重垣。

  第二是重垣庄严:垣是围墙,有庄严,防护宝宫之用。此一庄严说明二地菩萨持戒清净,秋亳无犯,长养善法,守护六根,名离垢地菩萨,已能成就最胜真如,远离邪行戒垢之障。有七重垣,以菩萨身三支净戒,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有四支净戒: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因中七支具得清净,果位自然感得依报中之七重围垣庄严。

  一一垣七宝所成。

  第三是宝垣庄严:七重围垣的建筑材料,悉由金、银、琉璃、玻璃、(左石右车)渠、赤珠、玛瑙而严饰。三地菩萨名发光地,得胜流真如,离阇钝障,对三乘教、理、行果、从闻、思、修后不会忘失,得闻持陀罗尼门。又三地菩萨忍辱波罗蜜圆满究竟,能观三种忍辱法:一、安受苦忍,二、耐怨害忍,三、谛察法忍。修此耐怨害忍,先起五种观想:亲善想,准法想,无常想,有苦想,摄受想,方能修此耐怨害忍。

  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

  第四光明严饰:四地菩萨名焰慧地,因修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以智慧力灭除一切诸障碍。由于百行助成,故能感召五百亿光明。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第五莲华庄严:五地菩萨名极难胜地,从初地至四地,真智与世智难以同时并观。至五地时能于同时并观二谛,真、俗圆融无碍,但需要加行力才能成观。由于内解五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智慧高超,故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出现。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

  第六宝树庄严:六地菩萨名现前地,以般若慧观十二因缘,厌生死苦,但能即有而空,离一切染净之相,观缘起性空,得七十七种智观,故感一一莲华中有七宝行树之严饰。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第七宝色庄严:七地菩萨名远行地,修行时间已到第二大阿僧祇劫,此时位等四果阿罗汉,永断生死苦厄,离凡夫已很辽远,能于真俗二智平衡观察,到不加功用行之边际,此纯作真无相观,证法性色,故能于一一树叶上感得微妙宝色之庄严。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第八金色庄严:八地菩萨名不动地,菩萨至此能任运修无相观门,不为烦恼所动,得寿、心、相、土、身五大自在,故能现起阎浮檀金光,此即黄色金光。因阎浮提洲以黄色为第一殊胜,此色能蔽遮其它诸种光明。

  一一阎浮檀金色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第九天女严饰:九地菩萨名善慧地,菩萨至此得四无碍解智:或称法、义、词、乐说四无碍辩才。以此四无碍智,教化十方众生,获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之显现。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第十音乐庄严:一一宝女站在七宝所成行树之下,每人手拿百亿宝所成璎珞,如同宝铃和鸣,发出微妙天乐。十地菩萨名法云地,法身圆满自在,以一切法智,合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神通,如大云能盖覆大地,又如大云兴起,法雨普洽,降洒甘露,使十方众生,皆得法益!因有法雨利生,故能感召天女微妙音乐和鸣。以上十地菩萨以内在的种种功德,如十善,十力等,故今能召感外在的微妙庄严妙果。亦说明国土依报之净秽,皆由吾人内心善、恶业因而来。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即是此一道理。弥勒内院与诸天不同,是一特殊化区,为天宫之净化理想国土,此一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往昔从初地至十地之中,勤修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业。又能证得十力、十智,自在无碍而有如此超越境界。

  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以下将前文十种庄严再加以分别引申说明,此有四重,先说第十音乐说法。此诸宝璎珞中所出妙音,不是靡靡之音,令人激动情爱,儿女情长世间音乐;而是宣演不退转地法轮之音,听闻此种音声,则由闻而思而修,超凡入圣,而证佛果。不退转有五种:一信不退,菩萨由凡夫发心修行有很多阶段,未证悟前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发心皈依后,对三宝、施、戒因果,圣贤毫无怀疑,信心不退者需到十信位之第六信不退位,才称为真正信心坚固。小乘名为四不坏信,亦即对佛、法、僧、戒无有怀疑,因为至此位时,已能真实见到三宝,戒之功德,并非由他人或经本中听闻阅读而来。第二位不退,向上修习到十住位之第七住位,能不退凡夫外道,是第二位不退。第三证不退,菩萨一进入初地,证悟法性理体,断三界见所断惑,离异生障。四行不退,从初地再向上修行,渐次从二地至七地,此时断三界思所断惑,除分段生死,得不退二乘之行,故称远行地。第五断不退,菩萨一登八地不动地菩萨,断一切粗惑,不为生死所动,任运向无上佛果进行,广利一切众生。此五种不退位,三乘共证之法门。法轮,喻佛法如车轮,可运载行人从生死此岸达涅槃彼岸。又轮有辗碎之用,将凡夫烦恼一一辗磨消除至澈底清净!法轮为能诠之理,诠说三乘之行门,亦即此妙音,纯为演说出世佛法之妙义。令人听后,启信,实行而证果。

  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

  第二广说前文第六宝树庄严之功德。其宝树能生果实,其色如玻璃,玻璃是红色,以红色为根本,为中心,一切众色又摄入此一红色之玻璃色中,彼此相摄相入,互为映现,皆成红色。说明菩萨发心教化众生以佛果为究竟。如弥勒于龙华树下,三座说法,无非是使令众生皆得作佛。如法华经说:「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众生根性虽有无量差别,但诸佛出世本怀,无非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亦如宝树所生之果实虽各各差别,但其果色皆同一色,平等无异。

  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第三广说前文第四光明庄严功德。光明右旋,宛转,说明内院七宝所成,垣墙上放射无量光明,此宝光有一种特殊作用,不但能右旋宛转,而且能宣演众多音声。随顺法性理体,故诸光明右绕,如旋火轮。光明中又能流出众多音声,专门演说大慈大悲法门。光明代表菩萨所行不离智慧,以智慧之行能引发菩萨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弥勒法门无他,即修慈悲法,从初发心及至成佛,一以贯之。有智有悲,表示大乘佛法精神。中国佛徒们均能修行不食肉之戒行,这与弥勒法门正为吻合。慈悲法门可从三方面去观察:一有情缘慈:如见一切有情遭逢颠沛苦难生活之时,缺少衣食资具,所谓饥渴寒冷,菩萨见之不忍于心,而兴起悲悯,施以种种衣食资具救济,俾能身心安乐。此是临时救济。第二法缘慈:衣食生活资具固然重要,依宗教立场说,吾人出没于六道轮回,纯是一大苦聚,若求真正的离苦得乐,必须获得究竟解脱。菩萨以智慧视察,唯有通达十二缘起真理,从根本无明拔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触灭?及至生老病死灭。」如此反观十二因缘,则能解脱生死大患。菩萨不见实有众生,唯见于缘起法,此是法缘慈。第三无缘慈:菩萨体悟法性空寂,无人、我相,无能、所相,但悲心深切,所谓冤亲平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度众生,是心内众生,起慈悲,是理应如此,不能如此,则不名菩萨。所以菩萨终日度生而无众生可度,终日行慈悲法,无一法可取,法性如此,理应如是,则能做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佛道誓愿成」。弥勒菩萨以慈悲法门为导化无量众生,从始至终,从浅到深,皆以此一法门摄化一切,虽不断烦恼(菩萨留惑润生),不坐禅定(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随缘度化,大乘伟大处即在于此。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第四广说前文第二垣墙高厚。垣是围墙,有防护,庄饰二种作用。一一重垣高度均有六十二由旬,若以一小由旬二十华里计算,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此一天然高大重垣,非人间科技工程所能建筑,实由菩萨慧业所感。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六十二见。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六十二见。六十二见为印度凡夫,外道所固执的错误妄计。此中以身、边二见为根本。身见是从五阴(色、受、想、行、识)之法而来。凡、外执有实我,但我在何处?从五阴法有,因此执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但是五阴之法,经过数十年之生老病死,终归消灭,所谓四大分离,各归一处,但我人死后能上升天堂,下堕地狱,不受此有限五阴法所囿限,故又生起「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之错觉。因此另执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为「离阴之我」。但死后又要再来受生,只是换了一个五阴身而已,不可说离开五阴外有一实我,事实上,离开五阴之法就根本没有我之存在,故又妄计有一「即阴之我」。以上四种妄执再以五阴相乘:即每一阴中皆有此四种错见,则共为二十见执。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相乘,则成六十见。再加上断见(人死如灯灭)、常见(人永为人,畜永为畜)共成六十二见。

  墙垣厚度有十四由旬,以一中由旬四十华里计算,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度。约法说,喻外道有种种戏论,如中国人说宇宙来源,如鸡与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若说先有蛋,则此蛋从何处来?因此计执先有鸡,但鸡是从蛋而来。所以最后无法解决这一困难问题。佛在世时,外道亦有如此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是无边?亦有亦无边等?人死后是有是无?佛陀出世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之事,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增加见执,共有十四种,不可记事故称十四不可记,此是对外道而说。以上共有四种庄严引申说明:第一,第二是说明弥勒佛下生之世,众生在龙华树下三会闻法。发心,证果虽有差别,但最后皆归于一佛乘。第三说弥勒以慈悲济度众生为本,内心无瞋无痴,智慧光明永远随行。第四是菩萨永断凡、外之邪执,故能超越生死圈套。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五百亿天子造宝宫,而又现起重重庄严校饰,最后又于墙垣上得有天龙王之保护,由五百亿天子每人得一天龙之守护。龙有海龙,天龙之别,此五百亿龙王是属空间龙王一类,龙类有龙王,龙民之分,龙王是有大福报者,有些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今有法王应世,不但获得诸天子供养宝宫,龙王亦随处示现守护宝垣,不使非人得以乘隙逼害。因菩萨久远劫来,内持五戒善行,不作诸恶,故能外感五百亿龙王卫护,一切灾厄自然消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龙王有大神通,除了兴大云,降甘霖外,亦能雨七宝行树,每一龙王各各雨一七宝所成行树,庄严墙垣。由于菩萨内具五力---信、进、念、定、慧。出生七种财宝--信、戒、闻、舍、慧、惭、愧。感召龙王雨七宝所成之行树,庄严净土,成熟有情。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七宝行树,不只是庄严宝垣,并且经过微风吹动,彼此树叶互相碰触,演说佛法之妙音。此宝树亦能说法,显示净土之依报殊胜,花香树动,皆能演微妙声,令人行道,警策精进不使懈怠,早获不退转地。此处说自然有风,喻菩萨能任运兴起大悲之风,激起真、俗二种智树,演扬厌离生死,欣往涅槃之法音。诸佛出世,欲度众生,无非使人先需了解世间真实相。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落于时间三际之内为「世」,落于空间十方之中为「间」,生存于此时,空中之一切存在现象,无论是有情、无情,皆不出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性法则。佛说「有漏皆苦」,因其自性本为烦恼感召。所执诸法,无论内身外物,无不是假名,故说是「空」无实体。落于生住异灭有为法中,无永久性,故说是「无常」住之永存。但凡夫执为有一实我,殊不知我身我心,非一、非常、非实,五蕴假合,四大暂聚,求其不变,普遍存在是不可能,故说「无我」。若能从身、心、受,法上去观察此一普遍真理而无丝毫疑虑,则能越诸生死苦海,到达究竟彼岸了。故称此四法印,是真波罗密。净土之特胜,在在令人超凡入圣,此一方便,实是菩萨悲心所运,表示欲生净土,他力增上之殊胜!以上诸天造宫殿一段已完。以下第二段,说大神为菩萨建善法堂。

  己二大神建善法堂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

  广说依报庄严中有三大段,第一是诸天子造外宫殿,已如上说,现说第二大神建善法堂。有了宫殿,行树庄严,必有说法的讲堂,今由牢度跋提大神发心为弥勒菩萨自己所住及说法的处所建一法堂---弥勒内院。牢度跋提,此云恶主,以彼能对治一切恶暴之人,即天上之夜叉神,因彼冥潜难测,名为神,又于诸神中为最殊胜,故称大。若约法说,表弥勒菩萨以无漏根本妙智,能现妙土,摄授一般具有无漏性功德之有缘众生,同生此妙土。如佛地经说:「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故有神用故;亦是凡夫发菩提心加行智感。」即是此意。大神为欲庄严弥勒内院,先礼佛发愿,仗十方诸佛威力加持,能使愿遂。大神遍礼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现前诸佛后,而后志诚发愿。因有凡圣同感,内院方得成就。

  「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

  正说发愿,愿是志愿,理想。大神为造内院,作为菩萨宣说妙义之堂舍。表法堂尊胜,此宝珠先从额出。至于庄严内院,宫宇、园林、宝座、宝柱等尚在次要。

  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玻璃,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暎彻。

  以下说明大愿达成:天神以无比威德,能思物得物,思宝得宝。下有五种庄严成就,第一宫殿成就,首先出众宝珠,其次宝宫庄严。从大神额上自然出现无量宝珠,有碧色之琉璃,有红色之玻璃,以额上之珠是以红色,碧色为主,其它众色亦能具足。如同紫而发绀青的如意摩尼神珠,莹晶透明,表里暎彻!

  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宝宫庄严,共有八种庄严成就:一、宝宫。由宝珠光明映彻,照回空中,旋绕无尽,重重宝宫,每重又有七重,七七共成四十九重宝宫,映现于空中。显示弥勒菩萨,从最初发心,经过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之四十心,及至初地以去到达九地(善慧地)菩萨,今?在十地,而于修行中皆能持戒坚牢,故感召宫殿亦重重密牢坚固。

  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

  二、栏楯。此四十九重宫殿之旁,各各均有由万亿清净摩尼宝合成之栏杆,作为经行,游履之用。

  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

  三、化生天子天女,在内院宫殿旁之栏楯之间,又能化生出九亿天子,诸天人皆由化生而有,非由父母所生,以天报业力不可思议,自然而生。九亿天子,显弥勒佛出世能化度九法界众生(天、人、地狱、鬼、畜生、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或者说弥勒已能超越九种因位众生。又能感召五百亿天女,以弥勒具有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之功德。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

  四、手生莲华,九亿天子,每人手中又能变现出无量数由七宝所成之莲华。莲华表示圣洁,出生于污泥中,不被所染,显弥勒菩萨,虽生欲界第四天之知足天,却不为天福所诱,精进于法,画夜恒说妙法,能使同愿大众,皆不退转道心。

  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

  五、无量光明。莲花上发出无量亿光明。光明说明天宫无有黑暗,一望无际光明。菩萨智慧照彻每一众生,希望众生皆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尤其上生兜率内院有情,均蒙菩萨智光加被,无有弃舍。

  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

  六、光有乐器。在无量光明中又具有种种乐器,乐器是奏乐之工具,东方与西方文化不同,乐器也有异,但在天宫之乐器与我们人间更加不同,最为精巧,细致。如是诸乐器能自己发出天乐,不需人为吹、击、敲、打、故说「不鼓自鸣」此是天宫福乐,一切自然而有,不靠人工作为!

  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

  七、乐响起舞。当天乐和鸣之时,五百亿天女又各各自然执众多乐器,如琵琶、箫、琴、笛子等乐器,彼此相竞而歌唱跳舞。人间歌舞,有娱乐性,诸天宫歌舞亦有此一功用,但是唯有兜率内院众多天女歌唱舞蹈,妙声皆是法音,引发天人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共鸣。

  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八、演佛法音。诸天女执诸乐器歌舞婆娑。但所唱歌曲不外十善:十善是五乘法门根本功德,若不具此十种功德,则人生亦难保持不失,何况生天?十善反面是十恶。一个人生存世间,若以恶业为谋生方便,以身业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获得生活资具来源。这不但违背了佛法的律仪,也有损自己的人格和世间法律。从口业上说有四种恶业: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容易发生的口角,也是最难以控制的罪行。通常说:「祸从口出」,一个人要能牢口如瓶,实在不易。小之一个家庭,团体社会,大之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组织,彼此成员若能每人均能严守此口边上的清净,则能和谐相处,融洽无间,否则尔诈我虞,明枪暗箭,冷讽热嘲,则人间即成为修罗世界,乃至家庭亦成为欺诳乌合之处所。人间净土之实现,从身业上,必须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因为这三种业力最大,给人影响力亦最深重。因杀生是夺取他人宝贵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条,只要被人侵害剥夺一次,则不能活命下去。其它众生生命也是一样,一旦被杀,则无复活希望,所以杀生罪恶极重。一般人为贪口福,美味,每天不知杀害多少飞禽走兽,水陆、空中之动物,造成无边杀业。所以弥勤法门是提倡素食,不但表现了大乘佛法的慈悲,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之悲悯众生平等一体精神,也是儒家忠恕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良知。

  二偷盗,是造成社会不安最大主力,一个人不以自己知识,技能去谋生,而以强夺,暗窃为业,则此人不但是害群之马,亦是人格堕落,自寻末路。有人说「饥寒生盗心」,为了不饿死、冻死,只有出此下策。但是只为自己生存而罔顾他人生活保障(佛法称财产,资具为外命,能维持生活无有匮乏),去明夺暗偷,这也是不道德,不名誉的,所以偷盗为国家法律所制裁,亦为佛教戒律所禁止。

  三邪淫,合法的夫妻,是正淫,因家庭和乐,建立在夫妇感情恩爱基础上,若其中有一人或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金屋藏娇,或妻子红杏出墙,暗通私交,则此家庭不能成为一个美满理想幸福的家庭了。邪淫就是不经过正大光明法律证明,而见色心狂,不但破坏了自己家庭和乐,亦破坏他人的家庭幸福!

  四种口业有轻有重,如恶口、两舌、妄语较重,绮语较轻。今综合来说:恶口是破口大骂。两舌是挑拨是非。妄语是一种欺骗、哄诈,不达目的不止。较重的大妄语,在佛教中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获取他人利益供养。绮语是花言巧语,令人听后心起邪念恶行。如一般的黄色小说,电影,歌曲等,大凡能引人邪思,走上自毁,堕落的语言、文字,皆属绮语范围之内。此一种语言文字,表面看不出有何罪恶,但久之令人迷执不悟,则法身,慧命从此断送,趋于颓废、消极、无药可救的深坑下去。因此,说话有点幽默,诙谐不伤大雅,若成绮语,自害害人不浅。

  烦恼很多,最重要,具有力的是贪欲、瞋恚、愚痴三毒,此三烦恼为一切烦恼根本。吾人修十善业,身三、口四,如前文所说,已经表现出来之身业,口业,但主要能发动此身、口二业的原动力是内心的三种烦恼,如杀生中有贪、瞋、痴三毒的等分。偷盗由贪、痴二烦恼促成,邪淫由贪爱烦恼的推动。口业中恶口、有瞋、痴成分,两舌有贪、痴的成分,妄语和绮语有贪、痴的成分。所以身、口二业的犯罪,内心的三毒应是罪根。菩萨发心受戒,除去身、口二业保持清净不犯,主要是能够降伏心内的不贪、不瞋、不痴。不贪、不瞋才能修慈悲法门,不痴才能随智慧行。菩萨的心戒,不但不使身口二业违犯以上七种不善行,而能使内心清净,充满悲智,则十善业道之行自然容易修持了。

  十善功德是人天法门,将来弥勒下生,轮王治世,人民多以十善为业,则世界和平,国界安宁,人民幸福自在。今兜率内院,天女手执乐器所咏法音,必先以此十善而教化,希望上生的天众,听闻法音而修真实行,当来随弥勒下生,于龙华树下而悟道。

  诸种天乐中除了歌咏十善功德法音外,并有四弘誓愿法门。四种大愿为三世菩萨,大、小菩萨所共发的通愿,欲想成佛,无不从四方面勤修。一愿未离苦者离苦,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以自己作为桥梁,为船舶,使一切众生皆能得度苦海,未度苦谛者令度。二愿未得乐者愿得乐,亦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有苦是果,其因是从烦恼而来,菩萨以智慧找出众苦之因是在烦恼,故发愿要断除众生烦恼的集谛,使未解脱者能得解脱,解脱了烦恼系缚,则能获得究竟妙乐。三愿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早发心断恶修善。菩萨不但自己发广大菩提心愿,上求下化,亦愿一切众生皆能上求下化,上求下化必需具有种种方便,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勤学灭苦之道|八圣道支,或持八种斋戒等皆能断恶修善,直往佛道。第四愿未成佛早得成佛。即「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希求早成佛道度尽恒沙众生。但是以地藏菩萨大愿说,宁可众生先成佛而后成佛。『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表示菩萨,深愿如大海,弘誓似虚空。四大愿是发菩提心之理想,为大乘行门总枢杻,离此则无菩萨行可修,离此亦无法上求与下化。弥勒净土以直趋大乘佛道而先依人天法门为阶梯,所以说十善后,即示四弘誓愿,表示依人天法门进趋大乘,不必从声闻乘迂迥大乘。

  十善,四弘誓愿之妙音,使令听者皆能发无上道心,此无上道心即成佛之心。成佛为无上之道路,为九法界众生之尊,故称无上。即发大乘心,如何发大乘心,必有种种内因外缘。依法印经说有种种因缘:一众生接收诸佛教化,佛以善巧智慧,说三乘是方便,大乘是究竟,佛道遥远,但行远必自迩,只要发心正确,终得有成。二眼见佛法行将欲灭,此不忍圣教衰亦能激发菩萨悲心,发心欲使正法久住,牺牲一切在所不惜!三于苦恼众生中心起大悲,不忍众生苦,故能上求佛道。四因受菩萨教化,亦能发上求菩提之心,如释尊因受文殊师利菩萨教化而发心修学大乘,故菩萨是诸佛之母。此诸天子天女,凡生兜率陀天内院众生,也因受菩萨教化而能发上求佛道之心。

  时诸垣中有八色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

  牢度跋提大神发愿建造善法堂第一作宫殿大愿已经完成,此下第二大神又造垣墙,诸垣墙有七种严饰:第一是八色水渠溪流,八色是指青、黄、赤、白、红、紫、碧、绿。弥勒菩萨于因位中能修八种清净律仪,果位中感召垣园之水渠亦有八色具足。第二此中每一垣坝,并非泥土,砖石,钢铁所成,而是由种种宝珠综合所成,所以无比庄严美妙。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

  第三庄严是每一水渠中之水具有八种功德:一清、二轻、三冷、四柔、五香、六美、七不损喉、八不伤腹。此水中具有八种功用,形容水质澄清,味美甘柔,饮者亦能除诸疾?,这与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相似。但八味水是说每一色中具有八种滋味,或者于此功德渠中第四味中之柔味中具有八味,因为第一至第三中之清、轻、冷三种功德,并非属于味尘,而属于色尘。

  其水上涌,绕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流华。

  第四庄严是味具足之八色水:并非向下流出是向上涌起,如同有色彩之喷泉,其高度达至宫殿之梁栋之间,于东西南北四门外,出生青、黄、赤、白四种颜色之华。八色水从华流出,同时四色华又从水而生,水、色交映,相激而成,如宝华流,天宫严丽非凡,奇景壮观,令人叹为观止!人间天上唯有此处才有此境,令人向往,希求上生。

  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

  第五庄严是于四门外生四华:每一华上又出现二十四位天女,身相、肤色极为微妙娴雅,如诸大菩萨,身有宝衣、宝饰物之端严身相。令人见之,肃然起敬。此中感有二十四位天女出现者,因菩萨修持身三、口四之七支净戒,可以防止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罪恶,再加离去三种心而受戒,即不执着有能受之人,所受之戒法,人法以外之对象。故成二十四种功德。

  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诸天甘露,自然盈满。

  第六手出宝器功德:二十四位天女手中,自然变化出有五百亿宝器。宝器是由众宝所成的器皿,如瓶、壸等,能盛液体之物,此中宝器贮满诸天所饮用甘露水,甘露是饮料中最为贵重之物,饮用后能治百病,古人称为不死之药,是一种灵丹妙药,饮用可以长生不老,能疗治老病死之苦痛。此表示弥勒上生时,诸众天人皆得佛法妙味,由信而行,将能脱离生死大患。

  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第七天女自佩璎珞:诸位天女除手中捧着百亿宝器盛满甘露外,左肩又能负佩了无量璎珞。璎珞是一种庄饰品,如同宝铃,能发微妙音乐,天女右肩又挂荷了种种乐器,诸位天女身负无量乐器,从八色水上现出,如同瑞云安住在虚空之中,不动不摇,异口同音,赞叹菩萨所修六度法门。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此三种属于福德门,换言之,若想有大福德(报)应修持以上三种功德。布施是一种喜舍,一种自我牺牲,自他皆得利益。持戒是不作众恶,唯行诸善,菩萨的持戒,不但不作恶业,且能积极的广作利生善业,从内心到身口活动无不以利生为前提,这是大乘的戒行。忍辱是慈悲的流露,瞋恚的降伏,菩萨能随智慧行,观察众生苦难无边,兴起悲悯,不忍生起瞋恚,恼害有情。菩萨救济众生唯恐不及,何有害心,瞋心去远离他们,逼迫他们?禅定,智慧二度属于智慧门,要想获得较深智能,必以禅定为工具,定是净心功夫,妄心如渗杂泥土之浊水,定如明矾,有沉淀泥沙作用。内心一旦获得安定、清净,则对一切问题才能澈底的认识,究竟豁通。所以禅定不但是出世间甚深难解之佛法需要它,作为工具与方便,对世间的透视,亦不能疏忽它。智慧是对人生宇宙的一种观察妙用,经过禅定静虑的智慧,有它的不共世俗观念的看法,圣贤的伟大,除福德外,是着重在智慧的增上。求智慧,除去多闻熏习外,主要是能由闻而思而修。进而获得现证慧,再得无漏慧,勘破无始无明,豁然大悟,洞察宇宙实相。这五度之福德,智慧二门,都应以精进度作为推动力,在不断的警策向上向善,为法为人的菩萨无有暂时放下、休息,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休,因此值得天女们赞叹!

  以上由大神牢度跋提发心为菩萨所建之善法堂有此七种殊胜庄严,这表示菩萨内德,由于勤修身三、口四七支净戒而得七种圣财(信、戒、闻、舍、慧、惭、愧)。又得七菩提分,破除七使烦恼(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弥勒位?十地,一生成佛,位邻大觉,所感召依报庄严无有比匹,摄受有缘众生同往此土。由菩萨德力、智力而变现天女庄严道场。或者由于诸位天女宿缘深厚,持戒、精进功德所能感现,这些希有功德,吾人决不能以凡情去测度。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这是结劝上文。吾人对弥勒善法堂--弥勒内院,清净庄严,殊胜功德已有初步认识,应当生信、发愿,愿生彼土--兜率净土。一生彼土,由于现世所修三皈、五戒、十善功德,自然获得诸位天女的殷(勤下加心)侍御左右,享受佛法净乐!

  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净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

  牢度跋提大神为庄严兜率净土,以大神力造了宫殿、林园后,又发心建造弥勒菩萨说法的师子宝座。这种师子宝座由十种严饰成就:第一是法座量度高大,宝座非由木石所造,而由金、银、?璃、颇梨、赤珠、玛瑙、(左石右车)渠七宝所成,庄严华丽。以大师子为名者,师与狮二字相通。因狮子为百兽之王,常说:狮子一吼,百兽皆奔。在众兽中,狮子有大威力。智度论说:「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坐。佛有大智慧,大威力,说法能降伏魔王,外道,世人。所以佛所住坐的地方皆名师子座。佛教中对说法能摄伏他人者称为「作师子吼」。

  法座高广有四由旬,依中由旬算,有壹佰陆拾华里,说有四由旬之高广,约法身内含常乐我净四德说,菩萨位登等觉,法身圆满显现,超越时间,无始无终,坚穷三际所以说是「常」。法身是离一切苦,得究竟自在解脱乐。法身超越空间,横遍十方,无所不在,所谓「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之普遍存在之法界性,故称为「我」。法身清净,离诸障染,绝诸戏论,如晴空廓朗。此弥勒宝座约化身所生,仅有四由旬,四德与四由旬名数相同,法身是体,能显应化身大用,教化群迷,越诸苦海。

  第二金宝庄严,此大宝座由黄色(阎浮檀)金,无量众宝而庄严成就。菩萨身、口、意活动皆能随智慧行,清净无诸瑕玼,所以所坐宝座,皆由无量众宝之所严饰,如大富长者,所用家具皆由珍宝制成。福德无量,享用也是无尽。

  座四角头,生四莲华。

  宝座中含有四种庄严,此说明第三庄严能生四色莲华。四角能生青色四莲华,以菩萨能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已如前文中说。喜是随喜功德,弥勒菩萨除以慈悲为修行宗旨外,亦多修随喜功德,喜是自己无能力广作布施等六度法门,但是,见到他人修六度时,内心不生障碍,嫉妒,而生随喜赞叹,恭敬,羡慕之心。经说:「人有一毫之善,我皆随喜﹂。常以鼓励、赞叹、劝人为善。自己不能作到,只有自我惭疚!如此心量才能逐渐宽大。舍心不是布施心,而是不执着心,正当自己修行慈、悲、喜心时,内心不生能修慈、悲、喜心之执着,或者对于亲人生起慈悲心,对冤家则生可厌心,皆非舍心。菩萨能够冤亲平等,自、他不二,无贪、无瞋,如此才能称为舍心圆满,这需要有大智慧才能成办。

  一一莲华,百宝所成。

  第四莲华由百宝庄饰。法座之四角生四莲华,每一朵莲花皆由百宝之所庄严。菩萨因中广修十善功德,果位能感百宝庄严。十善即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善业: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善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此十善业道为上生兜率之正因。菩萨修十善法门,每一善又具十种不同功德:一自己作,二教他作,三赞叹作,四欢喜作,以上四种从修持方法说。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此三种是约持十善业多、少之不同说。八少时作,九多时作,此二约修持十善的时间长、短之差别说。十尽喜行作。就内心的尽力而欢喜的去作,有此十种差别不同,以十乘十共成百行,菩萨因位修十善百行,果中所感外境皆由百宝庄严。

  一一宝,出百亿光明。

  第五放大光明。百宝莲华,每一宝,皆能放出百亿光明,如阳光普照。菩萨智慧无量,能破除众生无量黑暗愚痴。象征菩萨证入等觉、妙觉。悲,智双运,说法利生,广度群迷!

  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华,庄严宝帐。

  第六杂华庄严。由一一宝中放出光明,这种光明非常微妙,不可异议,又能变化五百亿众宝所成之杂色华,此诸杂华庄严高悬在宝座上的宝帐上,宝帐犹如宝幢,为庄饰法堂之用,菩萨高坐于宝帐下说法利生,恒转不退法轮。

  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

  第七梵王悬铃。当时有十方来的上百成千的梵王,每人手拿一个梵天所有妙宝所成的宝铃,悬系在宝帐之上,庄严法座。一生补处菩萨上生兜率内院---的诸天的净化特区。就能感召诸天的礼敬,尤其是梵王一向修诸清净梵行,发愿护持三宝,今见内院法堂宝座微妙庄严,为赞礼弥勒菩萨上升内院度生之功德,各人不约而同从十方来,以诸宝铃,悬于宝帐之上,发出微妙天乐,显示菩萨内修四无碍辩才---法、义、词、乐说,而得诸天敬重。

  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

  第八小梵持网。又有小梵王手持天上多为妙宝,作为罗网,盖覆于帐上,庄严宝帐。罗网是重重宝网,脉胳相连,为一种装饰品。菩萨内修总持法门,所谓」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能外感小梵王持宝网来庄严法座了。

  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

  第九天子天女持华布座。天宫有天王,也有天子,天女乃至他们的眷属,如人间一样,但是其生活舒适,福力所感,实非人间所能想象。当时就有上百成千无数的天人为庄严法座,每人手拿天宫宝华,散布于法座上,祝祷弥勒上生。华有种种不同样式,有些可以散洒,有的可以插瓶,大凡无茎之华只可作散布。现今诸天人散华是同无茎之华布散以法座之上,以求多福,增慧。

  是诸莲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

  第十宝女执白拂侍立帐内。最后于法座四角莲华上,自然各皆出现有五百亿多之宝女,每人手拿一种白色拂尘,奉侍于宝帐之内。宝女手执白色拂尘,作菩萨的侍者。这显示菩萨内心本来清净,无诸惑染。拂尘本有去污尘之用,菩萨在因位广修净戒,故无需除垢,但为庄严法座,侍奉弥勒左右,如同古代皇宫之内,有众多宫女云集,为国王之呼唤,照料一切。

  以上七宝所成大师子座有十种的微妙庄严,重重无尽。象征菩萨今欲成佛,皆由因感果。在因位中能修十种戒善,除去十恶不善法,当然果位中的依报功德亦以十数而得,这表示十十无尽,不可思议!

  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交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牢度跋提大神为了庄严内院,先造宫殿,次建园林宝座,现今又造宝柱,一一皆能遂愿。此处造柱亦有四种庄严:一于善法堂之四角之处各有一个圆形宝柱。二每一宝柱之上,现起百千楼台宝阁,以清净摩尼宝(梵王如意宝,随各人所欲者而显现、种种无量宝,故称如意宝),以为交络。天堂的殊胜希有,即是由此推知。以如意宝珠来庄严,一个一个相连串起来,交接如脉络,庄严宝柱,真是辉煌碧丽,令人目眩。三楼阁之间又有百千天女,容色相貌美妙,天女福大,所感身体肤色美妙,身披轻纱飘缈,各持乐器,四由乐器中,演奏出苦、空、无常、无我之四念处之佛法。本来欲界有情,无论是天上或人间,多重五欲之快乐,歌舞为色声享受,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贪着,尤其靡靡之音,****的歌舞,往往使人意志消沉,易于堕落!兜率陀天译为知足天,弥勒内院又是天堂之净化,对天上歌唱舞蹈已不生贪着。因此由诸天女所演奏法音,不外观受是苦,观色是空,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激发内院同愿同行者皆能增长智能,降伏贪,痴之妄执。又能进一步演出大乘六度波罗蜜法门,令诸天众,发大乘菩萨道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所以兜率内院与他方净土诸佛摄化众生方便,本无差别,多以声音作佛事,多闻熏习,久成道种,自能圆成佛道。

  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

  此是大神造宫殿后之第五种遂愿。从前面有了宫殿、园林、法座、宝柱中均由众宝庄严,由众宝中影现有无量无数宝色,千紫万红,光华灿烂,天堂辉煌庄严,又能使令每一位天女之身皆同于宝色。若约法说,菩萨本愿为使天众同入佛慧。如法华经说:「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下生经说:弥勒下生虽有三座说法,无非令众生皆当受记作佛。大乘佛土,虽广说五乘法门,摄化不同根性有情,但到最后,希望能回小向大,咸趋佛道。这是诸佛出世本怀,亦是众生本觉智明之极致。

  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

  由于大神造宫殿,妙宝庄严,希有之极。故初由大神发愿造殿,接着有五种大愿均能一一实现于眼前。最后诸天众睹此殊胜妙境,十方无量诸天,希望五衰现相命终之后,皆能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闻法除疑,了脱一切生死苦患!

  己三五大神庄严内外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

  广详兜率天依报庄严中有三大段,第一明诸天造外宫殿,第二大神建善法堂,今第三五大神庄严内外。此一段中分二:初标,后释。此为初标。当牢度跋提造善法堂之当时,兜率陀天宫中即有五位大神同样发心要庄严兜率内院之清净佛土。不但希望弥勒上生后生此净土,亦愿人天大众发愿上生此土。神有妙用难测,不可思议之义。不论人间,天上,依佛法说,有很多神祗,如护法神,专门护持善人,责罚恶人。释尊在世,有天龙八部鬼神护法,所以每次遇难,皆能逢凶化吉。今兜率陀天有一生补处菩萨将要上生,当然亦有诸位天神护持,庄严国土。得此五大神之庄严内外宫殿,主要是弥勒菩萨内修五蕴,蕴是集聚之义。菩萨之法身,非凡夫之烦恼,业报血肉之躯---苦果(色---四大。受,想,行,识之集身心和合体),全由修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成就清净果报体。因为菩萨因中具足一切戒行,所以称为戒蕴,一切禅定,故称定蕴,具足一切慧,此慧专约了解世间法差别而说。不但对世俗法洞察无遗,且能起殊胜了知,故得第四解脱蕴,第五解脱知见,是能缘无为法之出世间的智慧,亦可说通达一切法平等无差别真理的智慧,或称根本智。这五种蕴,又名五分法身,一切圣贤皆已获得此清净功德,所以无诸障难,以此功德所集聚而感召的正报是殊胜庄严法身,无诸分段生死,所感召的依报也是清净微妙,绝诸浊染。弥勒位邻大觉,内证清净五蕴法身,所以外感五位大神庄严内外宫殿。

  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

  以下广释五大神:第一位大神名曰宝幢,诸神亦以德立名,幢是一种高显庄饰品,此处名宝幢者,说明菩萨的戒德尊高,如宝幢高显,令大众得见。菩萨戒香馥郁,普闻十方。宝幢大神能以神通威力,身雨七种妙宝:金、银、琉璃、玻璃、(左石右车)渠、赤珠、玛瑙,散布于宫殿之墙内。菩萨因修身、口七支净戒成就,自然外感七宝编布宫殿墙内之庄严。同时每一宝珠又能变化成无量琵琶、弦、萧种种乐器,悬于虚空之中,不需人去敲击,自然奏出无量音声,使人听了,非常悦适心怀。这显示菩萨持清净戒,心不恼害众生,身不杀生,进而且能放生。不偷盗,而能布施周济、协助他人。口不恶言、欺骗,且能以柔软语、安慰语,劝化他人,使人获得慰藉。菩萨内心不但无瞋恚心,且具有大慈悲心,令人无畏惧之感。所以具有戒德的人,身口所表现活动令人诚服,心悦!这唯有菩萨才能当之无愧了。

  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华盖,一一华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

  第二,菩萨因内修定蕴,外感大神,名曰华德。禅定能够澄静内心,凡夫妄心如污水,因散乱心多,不能引发智慧。圣贤心境静谥如澄清之水,能出诸妙华,以戒德庄严感华德大神能身雨众华,弥覆于宫墙之上,旦能于一一华上,化成华盖,每一华盖有百千幢幡以为导引。因菩萨内心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摄化无量众生感得众华弥覆宫墙。又能化成华盖。菩萨有无量众多福德行门,资助禅定,又感得百千幢幡以为导引有缘诸天人众,往生兜率,亲近弥勒。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微妙海此岸栴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

  第三,菩萨内具种种智慧,能说法利益群生,度脱迷津。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无边生死,无由得出,主要是愚痴黑暗,菩萨自己已破无明痴暗,又能令众生出无明壳,如出粪坑,故外感香音大神,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海此岸栴檀香,名贵无比,传说六铢即有整个婆娑世界之价值。大神有如此威德,证明菩萨的智慧甚深希有,能令人趋向解脱大道。栴檀香经过梵烧时结成香云,冉冉而升,化作百宝颜色,光华灿烂,围绕宫殿七匝。香云缭绕着宫殿。不多不少而有七重者,此表现菩萨有大智慧已能断除七种漏,凡夫位中有此七种过患,漏落在三界生死中,无法超出。漏是烦恼的别名,有烦恼,就如器皿有孔隙,不能盛装甘露,成为无用之物。若想成为圣贤道器,必须先除此七漏:一见漏:此是漏之自性,自性即是自体。见是固执,成见。本有身、边、邪、禁、戒五种见。有分别所起,俱生所起两种,前者是后天,由邪师邪教而来,后者是先天的,无始以来本能的,菩萨至初地才能顿除无余。二根漏,根是凡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此六根门头能造众恶,逐使凡夫堕落下去,所以六根是漏的相应。三妄漏,妄是妄想分别,俗说思惟、推究,分别、固执,愈执愈深,如钻牛角,不能突破,所以说妄想是漏的所依处。四恶漏,恶是不善法,是烦恼漏所引,引导吾人下沉生死苦海。五亲近漏,因有恶法的所引,能令吾人逐渐的接近痛苦的生死渊坑。六爱漏,爱是贪欲,它是漏落三界的情执,有爱就有系缚,如胶似漆,难切难解。七念漏,是所知障,不能放下偏见,念念不舍,则不能接收新知,世智聪辩者,皆是此种念漏在作崇。有此七漏,当然不能透见真理,则永远漏落在六道轮回中了。菩萨需在六道中度生,随类示现,但无七漏之弊,故能随愿而往,不受七漏之紧缚。

  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

  第四,菩萨因具解脱蕴,故能外感喜乐大神雨珠说法。此大神已离凡外邪见忧苦,内心喜悦自在解脱,身得殊胜安乐。如菩萨一证初地名欢喜地,由此能随心所欲但不逾矩。所以身得自在能雨如意珠,此珠有大殊胜作用,心中欲得甚么,即显甚么,此即如心之意欲,皆得随愿所成。菩萨能决定内心所修皆得成就,故感大神雨如意宝珠。同时、菩萨能将心安住于诸法毕竟空性真如理体上,能外感一一宝珠自然绽住在百千幢幡之上。此诸神珠不祗是庄严宝幡,宝幢,并且还能显说种种法音,利益人天。显示菩萨能不动寂灭道场,而能身遍十方世界,说法利益群生。佛法虽广,从修人天法门以至佛果,不外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乃至六度万行。从小乘到大乘,无不以此诸多善法功德为修持要目。本经属大乘法门,但未舍弃人天,声闻,是「三根普被,五性广摄」之简易殊胜法门,最后希望人人皆发无上道心,将来个个证得无上菩提。所以神珠说法,第一是庄严内院,第二劝导见者、闻者发上求佛果心,不可自暴!自弃!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第五,菩萨因内具解脱知见蕴,故能外感正音声大神身流众水而演说天乐,解说知见是五分法身之第五种,此约能悟诸法平等真理智慧说,圣贤已经自知证悟真理,决定无疑,不需他人印证、说明。第五大神名正音声,以大神智慧亦能随顺正理,今大神之智顺于理体,则所表达语言音声,皆顺于理性,故称正音声,所说之法皆是纯善净妙之正理法音。

  大神以大神力能使身上所有毛孔流出众水,说明菩萨以身业不思议轮,显示种种神通妙用,度化众生,能使众生生正信,除疑惑,得正解,发智慧。菩萨能以心不思议轮流出智慧之水,润泽众生形将枯槁之菩提正觉之芽。一一水上又能出生五百亿华,庄严众德,此一殊胜妙境非凡夫所能想象。每一华上又出现二十五位玉女,显示菩萨成佛广度无量众生。众生无量,约生态学说,不外胎、卵、湿、化四生。约种类说,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多。有是存在义,或说有因有果。众生在三界中造因受果,具有二十五种之多。二十五有是名数,其内容是四洲: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欲天: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界之梵天。四禅:色界有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无色界的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天,色界之那含天,属色界中,为三果不还果所住,为断上二界思所断惑而居住的,共有五处,故又称五不还天。此上所说三界之内有情之种类,古德有一偈说:「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共为二十五处。此诸二十五女能于毛孔中发出种种音声,使二十五有诸类众生一一皆能归向三宝,忆念诸佛法功德,此种导引众生出世间微妙法音,实在超越诸天宫魔王后所有音乐,因为魔后音乐,不外是靡靡之音,引人邪思,贪、瞋、痴、慢、悲离合欢,情欲之声,不能使人心得清净安定自在!

  此五大神能为菩萨庄严内外宫殿,可说是菩萨五戒功德所成,或者说是由菩萨的五种神通─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其一一次第而所感现。总之,菩萨欲成佛,虽差佛一级,但他的智慧,神通妙用,已经超越诸地,感召诸天神外护是理所当然,凡夫,小乘之智,无法猜测。

  戊二终结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本经正宗分先说外果,于外果中广详诸天、大神,五神庄严天宫,至此得一结论。佛又提示优波离,此兜率陀天并非自然天生而有,而是由同住者,上生者过去生中修持十善业报之因,今日应该上生到此殊胜微妙福之天宫,如是善因当感如是妙果,应无怀疑。十善报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言。意不起贪、瞋、邪见。此十善因,为生兜率之主要条件,其实、即人乘法门---五戒之扩大说明而已。

  十善报应,即十善因果,凡夫多作十恶,故召感恶趣果报,或畜生,或地狱,或饿鬼。菩萨圣贤广行十善,故升人天善趣,或超凡入圣,凡圣无不是受着因果业力支配。关于因果法则丝毫无差。此处所说是十善报应,即所感之果。果有五种:一、离系果:离是远离,系是烦恼系缚,菩萨因中作十善功德,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所得果报自然清净、微妙。离诸缚着,如虚空、明镜,一尘不染。如下文说:『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约离系果说。二、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类,此即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定律,由于因法上有善恶,所受果报上必定是有苦乐,顺逆的差别。如在人间能行十善,八关斋戒,修诸净业,发愿往生。本经说:『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人间的四百年,相等于兜率陀天一昼夜,感召如此的长寿相,均是因位中戒德清净行而感召。三、异熟果:上生内院诸人天大众,每人皆有正报内身,在人间作诸善业,一旦命终,即得上生,受天人身,此即异时而成熟。往生中又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往生众之不同,此是异类而成熟。从善因到善果经过诸缘的促成,因与果是有差别的,所谓「因是善恶,果唯无记」,所感的人,天的身命果报体均是无记性,所以说它为变异而成熟,此是异熟果上的特别定义,较一般所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大有差别。四、增上果:是从外界众缘而说,如上生内院,清净庄严国土、宫殿、宝垣、行树、宝女、天乐演出微妙法音,皆属增上果,令上生人天大众身住其境,激发, 无上道心。五、士用果:是上生人天大众各人所造善因有差别,所享用外在境遇受用上亦有不同了。

  有漏十恶业感果仅有四种果,除去离系果。无漏善业感得四果,除异熟果,兜率属于天乘法门是有漏善法,果报应有五种之差别。十善为一切善法根本,今兜率净土为清净依报,但依报随各人正报而来,所以、十善业可以感召上生此一清净国土。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

  前文叙说诸天神庄严兜率净土,种种无量清净微妙功德,仅略而解说而已,若欲广说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德智慧果报以及上生的菩萨人天大众的十善果德,即使释尊住世一小劫之久远时日,也不能穷尽无余。因为凡是修集善因,如同农夫播种,种子少,收获必大。今释尊或因听众根器浅薄不能接收净土无边深义,只有略而解说了。以上于别说中广详外果一大段文,到此得一结论。以下为另一段劝导发愿上生人天大众如何修持,才得上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座下。

  丁三结劝正观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

  佛又对优波离说,兜率内院如此庄严清净,微妙殊胜,凡有三种人可以上生彼国。第一类人:无论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众及一切在家菩萨大众,真能发菩提心者,为救众生生死苦,宁可不厌生死,在三界中利乐有情。或者愿生兜率天中,因彼国土清净庄严,有菩萨说法,闻法修持易于获得解脱。不同声闻行者,「视生死如冤家,观三界似牢狱」,急求出离三界,沉空滞寂,灰身泯智,独享法乐。又恐天宫快乐无比,令人陶醉,而生放逸。智增上的声闻乘者多不愿往生彼国。第二类人:为一般爱敬无上菩提心者,爱敬无上菩提心即希望将来成佛,佛是无上菩提果。需要悲、智、愿、行具足,广集胜德,求大菩提者才能有此抱负。因弥勒净土为大乘法门,一旦上生兜率,闻弥勒演说大乘佛法,即得不退转无上道心而欣往兜率净土。第三类人:愿为弥勒菩萨作弟子者,十方净土有十方诸佛,人人皆可发愿、修行,欲往彼佛国土,亲近、闻法,作为弟子,奉侍座下。但是他方净土皆无苦难众生可以济度,则不能表现菩萨心行。愿作弥勒弟子者,随弥勒下生,再返娑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同时释迦世尊再三嘱咐,于释迦法中未能得度者,无论持戒,犯戒;有定,无定;具慧,不具慧者,皆请弥勒菩萨方便度脱。或因自觉三学不具足,烦恼业障缚着,不能一生成就往生资粮者,皆可发愿上生,作为弥勒菩萨弟子。不过、作弥勒弟子不仅是意愿心想而已,必需要修诸观察行门,以下列说五种观行,为生兜率净土的方便。

  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维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五种修持方法:第一是受持五戒。一般信佛弟子,只是受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认为学佛功德已经圆满,殊不知皈依三宝,只是对三宝功德有了信心,而不生疑,此是感情上的信任,但三宝功德属于外在的,与我们本身并无深切的关连,必须进一步,依法修持。法门虽多,做一个正人君子,依儒家说:第一、必需具有五种伦常道德。佛教说此为五戒,一不杀生是仁,二不偷盗是义,三不邪淫是礼,四不妄语是信,五不饮酒是智。此五戒为人天善法根本。希望今生能保持人格完整,不会堕落沉沦,固然以此五戒为基础,希望来生保持人生不失,亦不能缺少此五种善法。明白说,人生的家庭和乐幸福,社会的安宁繁荣,乃至国家强富,世界和平,除了政治清明,法律保障外,此五戒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佛说:「世间一切善法,无非佛法」。

  以五戒为根本,第二约信佛的升进资格说,再进修第二种在家居士所应受持的八关斋戒。此处简称「八斋」。斋有洗心除垢之意,佛法说斋,不一定是专指吃素而言,如说常年持斋,为吃长素,每月六日为吃花斋。八戒有斋限之意。儒家说:「修斋之时必有所戒」。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又称此八戒本为关戒,「关」是关闭之意,修此八戒能关闭恶趣之门。经中说:「以八戒水,洗浣身心,令得清净。断除无量贪、瞋、痴垢,于人天路作资粮」。此戒是在家二众居士为修身进德之增上戒,由此八戒能接近佛法,进而亦可过出家生活,故又称近住戒。此八戒较易于受持。约时间说:每月有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可以受持,且每次仅有一日一夜。约戒支说只有八条,以五戒为主(但不邪淫戒改为不淫戒,即正常的夫妇于受戒之一日一夜亦不可行淫)。另加第六不着香花鬘,歌舞观听,第七不坐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何以佛陀欲为在家居士制定此八种近住戒?根据智度论卷十三说『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以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人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此是为何要于六斋日持八关斋戒来源。此中说到六斋日有「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之事。佛法说:帝释天主,住忉利天须弥山顶善见城之善法堂,有太子,有大臣,每月六斋日下伺人间善恶诸事。月逢初八,二十三日派遣使者下凡人间,十四、二十九勒令太子下来人间,十五、三十,帝释本人降人间伺巡善恶,然后集聚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作善即以神力拥护之,见造恶者即以神力嫌毁之。因此佛法重视此六斋日的戒行清净。菩萨处胎经说:「八关斋戒是诸佛父母」,要想成佛,亦从此八戒修学开始。

  此八戒之前五戒是放逸支,后三戒属于远离支。五戒已如上说。第六不着香、华鬘是离香、触二尘,凡夫的贪欲心向外驰求,不外五尘境界,香有很多种类,此处特指涂香,如香水、香粉、发油、口红等,为了装饰身体,一般人多用化装品抹涂身肢,站在香能迷人乱心副作用说,应当远离。歌舞是跳舞唱歌,自己参加娱乐阵容。观听是看戏听戏,此是欣赏他人表演,无论是自作或看他人作,均能导欲生悲,荒芜正当道业,因此受清净戒行佛徒应该远离它。第七不坐高广大床是远离触尘,高、广,大是说床高不能超高一点六尺,广阔不超四尺,长度不超过八尺,越过此数,即是高、广、大床。现代人讲究舒适,什么席似梦之类精致柔软,美国副总统洛克菲鲁买一张床,价格要八万美元之高,可说是世界最华丽之床了。文明人之享受无穷,但引发人的贪欲尤来尤深。第八不非时食,是离味尘之贪欲。「时食」指每晨明相出至日中为诸天,圣贤所食,若日影过中一发、一线乃至翌晨而食为非时食,此时是鬼,畜食,故「如来欲断六趣因,故制令同三世佛食」。此非时食戒,不但为印度佛教徒所重视,一般印度宗教无不强调此戒重要性。依卫生学说,过午不食有种种利益:午后不食有少淫欲,少睡眠,得一心,无下风,身安少病之裨益。否则多食,大便多,小便多,多睡眠,身体重,内心惛沉,不堪修行,并且多患消化不良症,所以佛制此戒。以上说明在家八戒功德。

  第三种具足戒:约出家四众: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圆满授受为具足戒。

  第四要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精进有身、心二种精进,恭敬三宝心不放逸,礼敬圣贤身不造恶,是消极的防非,但精进的定义,应是极积的心不懈不退,存慈悲利他之心,身作种种有利众生的善业,但是不为个人孳孳断诸烦恼,若精勤断诸三有之烦恼,为声闻乘者,速离欲界,超越三界,则不生兜率天了。烦恼有三界所系之不同,此处不但不断上二界之烦恼,即欲界的见、思二惑也不需断除,才可往生兜率净土。

  第五修十善业道:十善为上生内外二院增上业因,凡夫所修十善业因是散心所修因行。菩萨十善能与定心相应。虽是散心十善,主要是常与善心相应,自然能感生天因缘。欲生其它净土,若无定心,很少能够往生,唯有上生兜率,可以散心而生,此上第四、第五两种法门,可说是方便之方便,快捷方式中之快捷方式了。

  除了上文五种戒善功德外,还需对前面所说的兜率陀天微妙清净,殊胜法喜之乐,一一如实思惟而生欣羡,引发欲求上生兜率之本愿,如此观照才有上生之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总结正观。末法时代,邪见蛊生,旦行者多重讲说,疏于观行,佛于此特别重视观行,同时要随顺正理观行---以戒、善为主。否则缘木求鱼,背道而驰,是为邪观。到此,正宗分中述说外果功德一大段文已完。

  乙二明内果

  丙一启请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

  本经正宗分有二大科,第一明外果,广说兜率净土依报庄严,已如上文。以下第二明内果,叙说弥勒上生内院,色身殊胜及上生人天大众有九品不同之差别。初由优波离启请,后由佛解答。弥勒上生中先说弥勒于此世界没,今先启问。

  优波离听闻释尊宣说兜率净土之清净庄严及上生兜率所应修行方法以后,当时即从法座起来,拜佛如仪后,禀白世尊:赞叹兜率陀天宫之上,确有如是极净微妙的希有快乐之事。

  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现正式启请佛陀解答两个问题:一、今此大士,指弥勒菩萨,称菩萨为大士,因登地菩萨皆具智慧,神通,威德,悲愿等功德。弥勒菩萨,甚么时候在我们这一阎浮提---娑婆世界将要涅槃,通俗说何时去世?二、去世后弥勒将要往生于那一类天上受生?这是问到弥勒此界没后,生到何趣的问题。唯愿佛陀慈悲开示。

  丙二解说

  丁一正说弥勒上生

  戊一此没

  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佛先解答第一问题,说明弥勒菩萨何时上生。弥勒菩萨本来生于波罗奈国。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然后到鹿野苑初转法轮,鹿野苑是位于波罗奈国。波罗捺此云江绕城,城的四围因有很多河流大川,以此得名。劫波利村,此云捉髑髅鬼,或许此一村庄原来本属公墓或坟冢,人死后骷髅骨发生磷火,有人前去捕捉此火,以为是鬼火,此城以此而得名。其父本是一位大婆罗门,名波婆利,此云大护。婆罗门为印度四种阶级:一婆罗门,为当时四姓中第一等人物之宗教师,传说其祖先从大梵天口中出生,所以清净无比,操纵一切。第二刹帝利族,传说其祖先从梵天两肩出生,为国王大臣,处理国家政治、军事,保卫疆土。第三吠陀,祖先从梵天肚脐生,为社会上工、农、商人,能做社会种种资生事业。第四首陀族,祖先从梵天脚下出生,所以种姓下劣卑贱,为人们作奴隶。阶级非常森严,彼此不相通婚,为释尊极力反对,全力推翻此一不平等传统恶例。释尊出生于刹帝利族,根据下生经说:何以弥勒生于善净婆罗门家?因为释尊出生于五浊恶世,众生皆喜欲于荣华富贵,眼见王太子出家,深受感动,愿放弃世间五欲之乐而志求解脱。弥佛生于增劫,众生福报大,并且乐于修行,故生于婆罗门家。以上所说是弥勒菩萨在印度出生处及其种族。

  当释尊说弥勒上生经为弥勒授记作佛后之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就要涅槃。此处说十二年后,表示佛为他授记,已证明弥勒得度十二缘起生死流转门。十二缘起或十二因缘为凡夫生死之恶性循环,以无明、爱、取三种烦恼,而造成,行,有二支业道,去感召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忧悲一大苦聚。此是凡夫流转相,弥勒反此流转而超凡入圣,得清净还灭。弥勒选定在春季二月十五日这一天入灭,是为了众生执着常、乐之妄想。涅槃经第三十卷说:「二月名春阳,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裁,华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此常,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弥勒于春阳之季入灭,令人见到万物荣枯无常,生命亦是无常。于二月间入灭,表示弥勒已能证得自性清净身及智慧法界身。又于十五日入灭者,表示是日为满月日,月亮盈满无亏,象征菩萨功圆果满,入大涅槃。弥勒预知时至,于涅槃前返回家乡入灭,与舍利弗不忍见世尊入灭,愿先佛而入灭,还到本生乡里,正意系心,入灭尽定。亦与国人相似,愿寿终于家乡,所谓「叶落归根」。不过,释尊生于迦毘罗卫国,入灭于俱尸那城,表示于此世界化缘已毕,将去他方国土教化。如菩萨处胎经说:「我身今灭,不复更生于阎浮提,于十方面三十二垓诸佛刹中遍施佛事」。弥勒上生后,还来人间,化缘未尽,发愿利益此界众生。

  弥勒入灭是以盘腿结跏趺坐而化。常人都不能生死自由,最后命终四大分散众苦交迫,悲苦万分,菩萨有大功行,入灭时如同入定,身躯不卧。又不同于释尊入灭,释迦涅槃时头朝北向,右胁枕手,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卧为最安适,表明释迦于此世界化缘已尽。弥勒但以坐势入灭,证知弥勒将欲利乐此土众生,当成佛果,化事尚未究竟,如入灭定,如同佛菩萨,声闻等,内心暂时不起受,想二心心所,一切情绪,联想,分别心均不起活动,唯端坐不动,好似涅槃,入灭定作止息想,但未真实涅槃。真是虽然万缘俱寂,而能了了常照。

  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现说明菩萨寿终身相庄严。一般人死相现前,非常难看。首先身体发生青瘀,继而膨胀乃至溃烂,令人惨不忍睹。但菩萨命终之后,身发紫磨金色,栩栩如生,并且身放光明,鲜艳无比,表明菩萨当来受生时是世间上第一位值得尊贵者。明赫耀如百千太阳,表菩萨智慧高超,将要破除众生愚痴黑暗。

  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此说舍利之形状。舍利此云坚固子,即人死后的骨骸尸体。人死后有种种葬法,如火葬、水葬、土葬、还有鸟葬(给鸟兽吃)。释尊入灭是用火葬,而得八万舍利,小如稻谷、芥子之碎粒,以便分给八王供养,建塔礼拜。所以释尊是碎身舍利,主要将此最后骨骸,火烧为碎粒,分身十方,度化有缘。弥勒命终不用火化,是全身舍利,如铸金的菩萨像,并且不摇不动。全身舍利表示弥勒上升兜率是以一佛教化众生,不动不摇表示法身常在,本不动摇,本无来去,本无生灭诸多动作。

  关于全身舍利,近代,在台湾前有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现有清严法师的全身舍利,慈航菩萨在世,修慈悲喜舍行,热心为佛教,为僧伽,是一位近代革新佛教大德,今日台湾佛教有如此蓬勃新生气象,慈航菩萨为教为法的功劳是有相当贡献的。慈航菩萨效弥勒之慈行,自称慈氏,专弘唯识,远绍弥勒之宗风,并发愿死后不以火化,端坐缸中,厝于台湾汐止秀峰后山五年后开缸,全身不朽,栩栩如生。当时教界震动,中外人士,前往瞻礼,不绝于途。今年二月间,台湾第二位全身舍利的清严法师出现,又是轰动一时,令人叹为希有!此不但证明佛法信、愿、戒、定法力不可思议,同时为佛教带来无比希望。因为佛教式微,为一般知识界,訾为迷信,今以全身舍利示现人间,不能不令人心服。全身舍利出缸后,当然要建堂供养,留为后人恭敬礼拜,此二大德在世不但能以言教度化众生,死后又以全身舍利度无量有缘众生,令人生信,种福,使佛法的信心种子普洒大地,法水的甘露洗涤人类的邪念妄执,这是菩萨化世又一方便。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

  菩萨身有定慧圆光,神异无比。释尊在世身有八尺之圆光,表示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弥勒入灭后,其身亦有定、慧圆光。首楞严三昧,是一切定之最高、最上、最尊之妙定故称首,楞严,此云健行。三昧,此云等持,定之异名。大乘定以楞严定为摧伏一切烦恼魔外之妙定,唯等觉菩萨或佛果方可证明。由妙定而发妙慧---根本智---般若波罗蜜,以此般若妙慧之名字,能显其妙用─义境---能摧伏一切烦恼。菩萨身虽入灭,禅定,智慧本来不灭,法身不灭,永远然,炳显灿耀!

  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最后由天人供养。因为菩萨全身舍利不坏,由于福德智慧感召,很快地得到天人大众用无量珍宝而建造一座庄严妙塔,作为供养舍利之用。塔是一种高显建筑物,用来纪念有大功德之人,近代是用纪念馆,或纪念堂,来追念先觉之丰功伟业。佛教以塔波来供养先觉的舍利,无论是全身舍利或碎身舍利。表示对一代大德,见其舍利而缅怀他一生为法为人的不朽功行,永作后人模楷。菩萨全身舍利,令诸天人供养,表示将度人天无量大众。

  戊二彼生

  己一明上生殊胜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跏趺坐。

  以下第二段说明菩萨离此世界,往生兜率种种情形,共有六种殊胜功德:第一、上生内院殊胜。菩萨一俟离此世界,当时神识即能上生兜率陀天,于善法堂之七宝所成的台内,摩尼宝庄饰的宫殿之师子座,忽然化生。菩萨因位中,修七种法财,今感得七宝所成之宝台,上文依报庄严中已有详说。菩萨于师子座上化生,证明菩萨于最后一生即当成佛。佛为法王,得法自在。得大无畏,如师子为百兽之王,无畏一切,佛出世后,能摧伏邪外,今感师子床座中化生。化生是众生受生的形态之一,常说有胎生,如人,牛羊猪狗等畜;卵生如鸡、鸭、鸟、鱼虾等;湿生如水边之最低等动物,不依父母,唯靠潮湿之水份,能出现生命。化生是指净土,天上及地狱、饿鬼趣之有情,以业力不可思议而感召。今菩萨于天宫受生虽属化生,又不同于诸天,诸天是从父亲膝盖上生,菩萨乃于师子座上忽然化生。说明凡---天、人,圣---菩萨化生之不同,证知菩萨已离贪欲生。于师子床中莲华上结跏趺座,一切佛座,皆以莲华为座,莲花有五种功德,已在序文中提及。一切众花中,因果同时只有莲花,花开莲现,菩萨修因,果已具足。弥勤菩萨多劫修因,今至最后身,即当圆成佛果。将来下生成佛,亦如莲花,出生死污泥而不染,喻菩萨不着二乘空寂常住涅槃。在生死中又有不同凡夫着欲不舍。如莲花处淤泥而不染。结跏趺坐即俗说两膝盘坐,以左足放于右足上坐为降伏坐,以右足放于左足上坐为吉祥坐,此二种坐势,能使身稳不动不摇,而感舒适,内心易于镇定。佛法打坐,初步条件调身功夫,即在如何使身体先得轻安。菩萨上生于莲花上作跏趺吉祥坐,即将说法,度诸天人,降大吉祥。

  己二明色身殊胜

  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

  阎浮檀金色即黄金色,阎浮提是我们这一世界的音译,此一世界以黄金为最贵重,以菩萨为世出世间之(左王部右褱)宝。无量光三昧经说:「弥勒白银色者,其体阎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银色也」。一切智光仙人经说:「弥勒金色,而白银光校饰,如白银山也」,皆证实了弥勒的身色是金黄色。

  菩萨身量有十六由旬,一大由旬相当于我国六十里,十六由旬,合为九百六十华里,如此无比高大巨人,见之不免令人惧怕!此约天人身量说,不能以人之常情衡量。因为天人福德大,故所感寿命长,身量亦大。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举例说:若以蚂蚁的立场来看人类身体,则人类身量显得巨大无比,如同以人的心境来看天人身量一样。菩萨身量具有十六由旬,不多不少,约佛法说,象征弥勒已超十地,位至等觉大士,又能永超六道生死轮回之苦。一生补处大士法相庄严,圆满具足,除身体高大外,并且具有三十二大人相。依印度传说,唯佛与转轮圣王具足此大人相,阿难尊者仅有三十一相。菩萨即将成佛,应有此大人相。相是粗相,好是细相,有三十二相又具八十种随形好。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当在下文中详说。

  菩萨顶上有肉髻,髻是头发的庄饰,但此处是菩萨的肉髻,说明菩萨具有无见顶相。平常见观音菩萨顶有肉髻,髻中供有阿弥陀佛。一般女士有时亦时尚以人工烫发而成发髻,高耸于头顶,犹如鸟窠,但此是人工,不是天成。

  肉髻之发呈绀琉璃色,绀是青碧之色,琉璃与玻璃本来都是透明的,菩萨的发色是绀青碧琉璃色,不同于人类黑色,棕色或白银色。菩萨所戴的天冠,由二种宝所庄严,一为释迦毗楞伽摩尼宝,释迦此云能,毗楞伽此云现,摩尼此云如意珠,合译为「能现种种物的如意珠」。此一摩尼珠能随人心所欲而现出种种宝物。一为甄叔迦宝,此宝形同延珪,色如赤色琉璃,有百千万亿之数,嵌饰于菩萨的宝冠之上,华丽夺目,叹为希有!

  己三明冠现化佛

  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

  菩萨天冠中能现无量化佛及诸化菩萨,表明菩萨内心常与十方诸佛大菩萨同为伴侣,如观音菩萨天冠中顶戴阿弥陀佛一样。诸佛诸大菩萨均有神通妙用,能随众生之心意而显现,此中无量化佛,化菩萨为证明弥勒菩萨将成佛,为众生作大皈依处,且有不可思议功德,故皆现出化身(非真身),影现于弥勒宝冠之上,作为侍卫者。同时另有他方诸大菩萨各显神通威力作十八种的变化,随化菩萨的心意,住在弥勒的天冠中。这种圣贤神变,并非吾人心境所能了解。初地菩萨(或说七地菩萨)断分段生死皆得意生身,随自己心意而变现无量身,这是圣贤以戒,定为体的化身妙用。

  十八变是菩萨的大神通游戏三昧,俱解脱的大阿罗亦有种种神变,但不及菩萨的神通。中国通俗小说西游记中所说孙悟空,能吹一根毫毛变成无量数的孙悟空,这是一能变多,一个跟斗能跳十万八千里,这也表示罗汉有随心所欲之超生理机能的速度。当然这种意境非凡夫外道们所能得知。菩萨十八变:一振动变:依于禅定功夫,以心理影响生理,再以生理影响物理,菩萨可以震动无量世界。二炽然变:吾人身体以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不能分开,菩萨的甚深禅定,可以使四大分开,各聚一处,炽然是指其身上发火,但身下又可向上灌注冷水,使全身能够洞然照烛,出种种火焰,但又不会焚死。三流布变:举身既能出生熊熊火焰,从火焰中流布出无量光明,遍照无量世界,如同电灯由热体而发射光用,照耀世间黑暗。四示现变:菩萨悲愿无尽,为度六趣众生,可以随众生类而示现,或现天人相,或现饿鬼相,或现地狱相,或现畜生相,作同类中之领导,使令五趣众生能去恶行善,趣于善道。五转变变:菩萨得色自在,能点石成金,指水为地,转变一切外物的形相,令起种种变化作用。六往来变:来去自由,不受空间制限,身遍十方而又能同时存在。七卷收变:能将须弥山收缩为一最小微尘,此是大能缩小。八舒放变:又能使最小微尘舒放成一最大须弥山,此是小能变大。九众像入身变:能将一切外在色像摄入自己身内,然后又令大众色像出生,此是一能变多。十同类变:能随众生一类,但又不同彼类。此是同中有异变。十一隐变:能于大众之前,百千变化后,隐后不现,令人不知去处。十二显变:又于大众中,忽然显现出来。十三所作自在变:能于一切有情往来所作事中,随意皆得自在成就,不费心力,时间,随愿所成。十四制伏神通变:一生补处之等觉菩萨所有神通,除佛之神通外,能制服其余之神通,使彼等诚服。十五施辩变:能给予众生的无量辩才论议,冥中加持,能令人聪明。十六施念变:若众生于失正念时,菩萨能以神力令人住于正念,或忆念往昔诸事。十七施乐变:菩萨说法时,能使听者获得身心轻安乐与法喜。十八放光变:身放光明,使无量众生息灭众苦。此上十八种变化自在,是菩萨多生久劫以来,广修福德、戒定慧、悲愿所成,所以身心发挥最大妙用,神异莫测,但又令人赞叹悦服。宗教超常人之经验,有其特殊境界,吾人深信佛法因果定律,承认圣贤之伟大超人处,除智慧之深邃外,身心中另有不可思议的妙用,以作度生之方便。此诸十八变现之诸化菩萨,皆能随意自在住于弥勒菩萨的天冠中,为菩萨的法侣,协助菩萨教化众生离苦得乐。

  己四明相好光明

  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

  成佛后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于中第三十一相是眉间白毫相,在面部两眉之间毫毛能放出光明,右旋柔软,鲜白光净,如都罗绵。毫相在面部,表此相光,极端庄严尊贵。又在两眉之间,显示佛陀恒住中道,不偏有、无、断、常,空、有,一、异诸种偏执。毫光可舒可卷,舒则能长无量之边际,卷则如秋月,圆明皎洁,白如雪珂,晖映众景。白色眉间相光,表示白色为一切色之根本色,佛为一切有情之所依归。可以说:成佛后纯属白业,断诸烦恼结缚。由弥勒菩萨眉间白毫相光中,流出众光,显示菩萨能随缘示现,说法利生,观众生机,为说三乘、五乘之圣教,作百宝色,形容此白毫光中能映焕众色,说明五乘、三乘诸法门中具足无量种种功德法财。

  佛有三十二相,轮王亦有三十二相,在印度称为大人相,这是百劫以来勤修六度万行而成,并非偶然,天生。佛法重因果之法则,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三十二相依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一、世尊足下有平满相,犹如瓮底,地虽有高低,随足所蹈,无不坦平。二、世尊足下有千幅轮相,辋毂众相,纹相圆满。三、世尊手足柔软如睹罗绵,胜过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间,如鹰王,皆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五、世尊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七、世尊足趺修高宛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八、世尊双(『瑞』去王部换月部)渐次纤圆,如鹿王(『瑞』去王部换月部)。九、世尊双臂修直(月+庸)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如龙马,亦如象王。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十二、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十三、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耀,如妙金台。十五、世尊两足,二手掌中,头及双肩,七处充满。十六、世尊肩项,圆满殊妙。十七、世尊髆(骨+夜),悉皆充实。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月+永)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永,所有上味,风热痰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永离沉浮,延续坏损,拥曲等过,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适,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犹如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饬,皎洁分明。三十、世尊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都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三十二、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菩萨在因位中修诸功德净行,果上感得三十二大人相,同时当因位修时又能做到五种修:一、内心要发愿修此三十二相,此为发心修。第二在时间上有长时不断修和第三无间隔的修。第四在修行时,内心殷重诚恳的修。第五就所修的行门说是无有保留的修。如此感召到三十二相中,每一相中又能具有五百亿种微妙宝色。

  三十二相是粗分的相,若细分又有八十种细好,菩萨以智慧勤修六度,又感得八十随形好。八十种好,依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八十随好?善现!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华赤铜,是为第一。世尊手足,指圆纤长,(月+庸)直柔软,节会不现,是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是为第四。世尊筋(月+永),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世尊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世尊行步,直进庠序,如龙象王,是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是为第九。世尊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是为第十。世尊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世尊支节,渐次(月+庸)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节,交结无隙,犹如龙盘,是第十三。世尊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世尊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世尊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圆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是二十七。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世尊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世尊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澈,是三十一。世尊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世尊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世尊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世尊眼睛,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双眉,长而不曲,致而细软,是三十九。是尊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是第四十。世尊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第四十一。世尊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是四十三。世尊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世尊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世尊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世尊首发,坚固不断,永无褫落,是第五十。世尊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是五十二。世尊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诸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如天盖,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世尊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网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随诸有情类言音音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各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世尊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世尊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善现!是名八十随好。』

  菩萨八十种好中,每一种好,有五百亿宝色,也如前文三十二相中,经过发心修,长时修,无间修,殷重修,无余修而感得此五百亿宝色。同时于一一相好中又能荫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此显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即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而对治。菩萨多生以来,持戒清净,秋毫无犯,能持八万四千律仪,故今感得八万四千光明云。八万四千名数是说明菩萨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各有二百五十戒行,共成一千数,菩萨具有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各具一千成三千数,再以身三净戒: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净戒: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言七支戒相乘共为二万一,同时又以四烦恼(贪、嗔、痴、等分)相乘,如此共得八万四千律仪。菩萨在因中有如此净因,则能除一切众生的重重无尽的烦恼。云本有盖覆意,众生心中有无量烦恼,菩萨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为除众生心中无量烦恼。但需依菩萨的教化,持戒清净,当得净化身心,超凡入圣。

  己五明说法利益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说弥勒菩萨个人的正报清净庄严,无量相好光明。此处正说明菩萨堂在善法中说法度生情形。当弥勒上生后,兜率天中的无量诸天人,大家各各宴坐于莲花座上。兜率天众福报很大,亲近弥勒菩萨的人亦属有大智慧者,他们虽然生到天上还有烦恼未断,但能升到兜率净土,已不是普通天人了。内心清净不着物欲享受,如同莲花不着污泥,才能宴坐于莲花之上,听菩萨于昼夜六时恒常说法。印度风俗将日夜分为六时,昼三时:金刚经说: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每一分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中国古代将日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十二时辰,古今中外计算时间名称尽管不同,但其时分并无差异。菩萨于昼夜六时中,恒常不断的为诸天子众演说不退转小乘,人天之大乘法门。法轮是一譬喻,佛法如大车轮,能将外道邪见一一辗碎,转变为正知正见。又此不退地法轮能将行者载往究竟佛果之境界。此中六时恒转法轮,显示菩萨具足六种神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通,恒演六度法门,破除众生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超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贪染而出离六道轮回之苦。

  经一时中,指弥勒菩萨一座说法,从最初开始到最后圆满结束,能够使令五百亿天子众获得究竟法乐,不退转于阿耨(无)多罗(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换言之,使每一位天子皆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佛果为最高理想的境界,中途决不退心,耽着人天福报,或者声闻缘觉解脱。此中能成就五百亿天子,依窥基大师疏说:菩萨以说法善巧,能令诸多天子勤修五根:信、进、念、定、慧,而得五力,以此圆证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超越五道轮回,究竟解脱。佛法虽然无量无边,无论任何法门,必先对三宝要有信心,毫无怀疑。进而才能精进不退,不论念佛、持咒、静坐,无不以念为下手方便,由念而定,使心安定清净,才能引发深邃智慧。由此五根发出五力,久之自能圆证五眼。眼是智慧的别名,人类只有肉眼,所见有限,见表不见里,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具足天眼的天人或圣贤(由修禅定而得)能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到的,所以无论表里、粗细、前后、远近、明暗,没有不了了分明。肉眼与天眼都是由清净四大(地水火风)色法所成。不过天眼的质量比较极其精微。另外,慧眼、法眼、佛眼,都是约智慧的心法说。声闻有慧眼,能通达一切法空。法眼是菩萨所有,不但能通达法空,并且能从空出假,体悟一切如幻缘起法相,以无量法门教化众生。佛眼是唯佛与佛乃能证得,是即空假不二而圆见中道。佛一人能具五眼,菩萨有四眼,声闻有三眼,天有二眼,人只有一眼。学佛的目的是在证得最后的佛眼。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不退转法轮,度诸天子。

  根据上文所说,菩萨在我们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欲界共有六天,唯有此天的天众皆感知足,故称知足天,菩萨处在此天的特别化区之内院善法堂,昼夜不断恒常说法,度诸天子,这说明菩萨的度生事业。人间是昼明夜暗,天上是一片光明,本无昼明夜暗之分。当天人精神疲倦,眼睛闭合时就是夜间,经过闭目养神,精神充满时,即是白昼。菩萨以悲心,精进心,教化无量天子,能于昼夜恒说不退转之无上菩提大法。

  己六明下生年代

  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目前台湾一贯道的邪说非常流行,他们说:「弥勒菩萨快要下生,人间浩劫将临,快信一贯道,否则,即将遭劫」!这是一般外道邪门,利用鸾坛,假借弥勒转世,惑乱人心,不但一般愚夫愚妇深信无疑,一般知识分子也趋之苦鹜,真是怪事。今读此弥勒上生经文,确知弥勒下生尚早,而在此世界五十六亿万岁以后才能下生人间,出家、成佛、说法度生,同时弥勒下生之世是一太平盛世,人民安乐自在,丰衣足食,国界清净安宁。那里如外道所说,浩劫将临,所以外道的附会邪说,不足为信。

  经说阎浮提,梵云赡部,本是印度树名,即指这一世界,依印度古代哲学说明这一世界形态犹如树形,佛教随顺世间说:我们所住的世界为南赡部洲,位于须弥山之南边。另有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分位于须弥山之西、东、北部。此四大部洲本为古代印度宗教哲学之传说,佛陀出世,为顺从世间学,亦采用此说,而称此世界为南赡部洲,或称阎浮提洲。

  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后,他的寿量是四千岁,换言之,弥勒住于兜率天中四千年后才能下生人间。天上的四千岁等于我们这一世界五十七亿六万岁,此一比率,相当有趣!根据佛经说:欲界有六重天,在须弥山腰有四天王天,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这四天是欲界初重天,主领天龙八部,人间五十岁,四天只有一昼夜。天寿五百岁,相当于人间九百万年,从此向上,居须弥山顶欲界第二重的忉利天一昼夜是人间一百岁,天寿一千岁,相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年。再向上欲界第三重天是夜摩天,人间二百岁是夜摩天一昼夜,天寿二千岁,相等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年。欲界第四重天即是儿率陀天,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一昼夜,天寿四千岁,相等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这是根据贤劫定意经说。若依本经说,以万万为一亿,故成五亿。本经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七千者为七亿,六百万者六万。)窥基上生经疏卷下对此有详尽解说:『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复若数以一百而为一类,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四十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百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年,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亿字之上「六」字,应改为「七」字,万字前应加上「六」字。只恐梵诵本,有参差过,译家自成谬算。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窥基疏此说较为合理,特附录于此。总之,弥勒下生于此世间,时间尚早,需人寿八万岁之增劫时才能出世。此时众生的福报大;乐修净行。众生根机成熟,而弥勒菩萨天寿四千岁已尽,加之天上利益众生事业已毕,于此时下生人间。菩萨在天上四千岁,中无夭亡。下生之事,详载于弥勒下生经,大成佛经,此处从略。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此是总结上文,弥勒于此世界化缘已毕,决定上生兜率陀天一大因缘,上生亦为度生,所以亦是有因有缘。

  丁二详说往生修行法门

  戊一别明三品往生

  己一弟子修六事上品生

  庚一修行

  我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在正报庄严一大科中,正说弥勒菩萨内果种种殊胜,此下第二大科说明发愿上生内院诸行者如何修行兜率净土资粮。净土法门,多以九类品位来叙述上生的等级差别。本经亦以上、中、下三品的不同来设立往生的品位高下。换言之,所修的功德大、多,品位自然高上。不过本经约所修的人有三类,(所修的法门不同,故列为上、中、下三品。)第一类是菩萨根性者:从初发心,经过胜解行地至第九地远行地菩萨,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或者为了闻法,种诸善根,彼等发愿往生兜率陀天。此一类大心众生所修之因,本经称为六事行法。第一持戒行:行者能坚持清净戒行,行住坐卧四威仪皆能如法,尤其身口律仪,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将生活纳于正轨,不但保持人身不失,进而才能生天。第二敬塔行:佛塔是供养佛陀的舍利,佛教的寺庙,供奉佛像,无论是扫塔、洗地,修饰塔寺能使清净庄严,卫护道场,使人见之能生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自己定能增长福业。第三供养行:以种种名香,妙花供养三宝,或以衣、食、卧具、医药供养僧众,是福田中之敬田,亦获无量福报。以上三种福行属于戒行,第一,是止恶戒,或说是止持。次二是作善行,或说是作持,或可说为舍施因,如扫塔、涂地、香花供养。若发愿欲生,即得往生。又第一是防非因,即于四威仪中,恒常安住如法律仪中。第四等持行:经说修行众三昧,行众三昧,三昧很多,世间定有四禅八定,佛教加一灭尽定为九次第定,这是从凡入圣必经过程,但此处不一定要修如此高深禅定,只要心内无妄想,无烦恼困扰。如看经,念佛,久之自然获得内心清净安定,所以凡夫修闻、思、修诸行门,圣者能入正受,随各所得三昧正受。行众三昧又名离散行,因离诸散乱之心。三昧又称三摩地,或正定,能使心念专一,或念佛观像,发愿皆得往生。由于三昧定力,获得正受,凡夫向外贪求五欲,有顺逆境,就有苦乐感受,行者修内观,不随境转,内心始终保持轻安、法喜,无烦恼困扰,纯一无杂,安定自在,名等持行。第五诵经行:即诵持经文,思维经义,多闻熏习,启发慧业。第六读经行:读经,念经,或大声朗诵,或默念,随文观义,皆能引发智慧。法华经中有十法行,书写,受持,读诵,演说,听讲,礼拜,流通等,今举偏胜而说读诵。知道经义,则能知善恶、邪正、是非。此处约读诵弥勒三经说,能知兜率内院依、正庄严修持方法,则能增长信心、智能,愿力。在修行中只要能读诵经典,称念弥勒名号,以此增益信心愿力亦得往生。此中若能修六行或五行,为上上品生因,若修三、四行,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为上下品生因。约所修满分、多分、少分的不同,则有九品的差别。

  庚二发愿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发愿是将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于兜率净土,其实一切净土皆重于信愿。如是等人是指上面修六事行法的人,要以至诚恳切之心发愿回向才得往生。但是修兜率净土法门,不同小乘声闻行者,克期断诸烦恼结缚,了脱生死。所以说虽然尚是凡夫境界,具诸结使,但是只要修此六事法行,犹如得神用广大的六种神通,如同圣贤一样,自在往生。

  神是不可思议,通是自在无碍。佛教说有六通,外道只有五通,缺少漏尽通。神通有修得,报得二类,前者由修禅定而得,后者由生天后,自然获得这一殊胜根用,普通凡夫肉眼,见明不见暗,见近不见远,见外不见里,见着不见微,见粗不见细。俗说隔一张纸,眼即不能见。可是天眼通是一种特殊微细四大净色所造,经过修练光明观的眼根,见明亦见暗,见近亦见远,乃至着、微、细、粗、小、大无有不见。凡夫肉耳,所听声音,只能听近不听远,听大不听细,但是具有天耳通者,能听千里以外之声,这需要修练静定功夫。如俗说「宁静而致远」,当万籁俱寂的深夜,吾人能听闻很远的声音。如金山寺的禅师,能在禅堂内远听到隔江的镇江市内信徒家床上跳蚤在吵架。听来好像是神话,这是修持静定功夫,宗教的超常人之经验,吾人未能实修,不能否认说是一切虚诞。其它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所缘的境界,此并非观言察色,事实是深知他人心理活动。如唐代印度长耳三藏法师能探知南阳忠国师的心,一会儿在洛阳桥端看龙舟,一会儿又到长安街头看下棋,南阳忠国师只要心一动,长耳三藏皆能知道,但当南阳忠国师心一住空无的境界时,长耳三藏也就无法找到南国师心的去向了。吾人举心动念都有对象,当然也就逃不了有他心通者的观察。宿命通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同时也能知道他人过去生中的历史。神足通是能变化自在,大能变小,小能变大,一能变多,多能变一,能够来无影,去无踪,这是意生身罗汉及菩萨的妙用,凡夫很少能获得此种神妙境界。最后漏尽通是由贤圣们,伏断烦恼以后所证的智慧境地。凡夫,外道的世间禅定,不能达到此一妙境。

  发愿求生兜率的行者,虽未断烦恼,但能行六事法,必定往生,如得六通,与圣者一样,来去自在。

  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易行道的修行方法,多以持名观像为方便。此处系念是将心想念弥勒的形像,念兹在兹,而不舍离,久之,观想成就,自然见到弥勒现前。同时口中恒常称念弥勒名号,久之亦得三昧。世亲着净土往生论中有五门修行法:一、礼拜门:供奉弥勒圣像,恭敬礼拜,希求能生兜率陀天,亲觐弥勒。二、赞叹门:至心称赞一生补处菩萨,希菩萨智光加被,能生彼天。此中赞叹门即是说明持名修行法。三、作愿门:发深切之愿,愿生彼天,修习菩萨曾经所修法门,所成就的功德。即下文所说,发愿于『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四、观察门:观察兜率天上依报庄严,及彼弥勒菩萨,天众正报庄严。今系念菩萨形像,亦属观察门,观察菩萨圣相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人爱敬。五、回向门:不舍一切众生,所作功德,回向众生皆得往生兜率天宫,亲近弥勒,若修此五门,并资以前文所说六法行事,决定往生彼天无疑了。

  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

  正明发愿。如是修行六事法诸位行者,进而若于短时期中受持在家居士所修的八关斋戒,信乐受持,于一念中,至心不犯,加之、修诸清净功德,发愿资助,决定可以往生。八斋戒已如前文说。发愿是一种立志,将此一切戒德,净业回向,作为往生资粮。若能发一念心,清净持戒,尚可往生,何况多时,常修八关斋戒,集诸净业功德?

  庚三往生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

  往生是上生的同义语,平常修净土行者多着重于来生的利益,希望后一生中比今生更为理想幸福,所谓后世乐。本经特重视往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故释尊作证说明,倘若能如前文所说修六事法,持八关斋,乃至一念顷,同时发愿往生,当吾人一旦命终,很快的时间,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举喻说,如同一位有大力的壮士,将弯屈的手臂伸直地一样迅速。修西方净土回向中亦有「屈伸臂顷到莲池」之说。本经中特别说明往生之迅速,证明兜率净业成就后,一旦命终,随即往生,只要将此人间业报身一放下,不需经过中有身(死有到生有的桥梁)出现,当下即能往生兜率。普通常人从死后到生前,由于没有极重的善业和恶业,依部份佛法说,均须经过中有身的阶段才能投胎,或称结生,作极恶业者,为五逆十恶之人,此间生命崩溃,当下即堕三途。往生净土者,因善业淳熟,愿力强大,或仗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当下往生,此约往生时速说。往生后,即以莲华化生,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这证明生于彼天,住清净行,离诸胞胎之浊染,又能于莲华上跏趺而坐,表示将亲近弥勒,闻法悟道,伏除烦恼,决定能出生死之苦海。

  庚四天赞

  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

  一俟修持兜率行者上生,当时天上的天人为了祝贺上生者的来临,大家集聚一处,奏起天乐,跳舞迎接。天乐是一种殊胜微妙音乐,其音悦耳,令心清净、安定。众多天人各人持曼陀罗华,此花白色,译云适意华,见之令心喜悦,畅怀!有大小二类,小者名曼陀罗花,大者名摩诃曼陀罗华,将此小白花和大白花散于上生者的身上,表示无限的祝福!根据法华经说:行者必须对佛法已有甚深胜解,证得十住的行者,开佛知见,才能感召天人散洒曼陀罗华。进一步由胜解而修行,证得十行位行者,能够修持甚深佛法,对佛法有所启示,示佛知见,得到天子的散洒摩诃曼陀罗华。总之,天人有大福报,但往生彼天者亦需对弥勒法门已有深切信愿和修持,方能生彼内院。

  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

  此是众天子们以口业赞叹上生行者。善哉是说:很好!很好!上生的善男子,你们已经在娑婆世界的释迦世尊法中广修诸多福业,如布施三宝,持戒功德,忍辱,精进诸善法,现在能够感召上天之胜果,非常难得,值得欣慰!

  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

  此是劝请归依。诸天子劝告新上生者说:「此处名曰兜率天,天主名曰弥勒,应当归依﹂。兜率此云知足,其它诸天享受天福五欲之乐,无有满足,唯有生此天的天众,由于有福慧,又有菩萨的法化,故能满足五欲,而无贪欲,因此不耽着于生死。此天中内院又有法主弥勒菩萨,慈心广大,悲愍一切,应当归投依靠,闻法除疑,将来龙华三会,早得授记。

  庚五生彼利益

  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上品上生者一俟皈依菩萨后即能获得皈依灭罪之利益。上生行者听到诸天子的劝请皈依,当下就毫无怀疑地虔诚礼拜,礼毕,仔细用心地观察弥勒菩萨两眉之间所放的白毫相光。眉间白毫相光是菩萨的第三十一相,白如雪珂,此光由两眉之间放射出,表示菩萨智慧,不执空、有,断、常,一,异第二边,契合中道。上生者一方面由于修行六事、观像、持名、信、愿、行具足故得生天。同时,今得亲见弥勒菩萨白亮相光,仗菩萨威力加被,无始罪障,皆得顿除,如同千年暗室,只要灯光一照,顿时朗耀无遗。因能破除我见,分别我执,不起贪痴,即不造罪,当下知见正确,断诸疑根,依法修行,痛改前非,罪障从此消除。有人问:佛具有三十二相,随观一相,均能灭罪,何以偏说白毫相?答:白毫相光是由诸功德而成。如大集经第三十七卷说:『一切众生三世功德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佛始成时,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展转三十二相聚集百倍,成如来眉间白毫相故』。由此证明白毫相的功德最大,并且容易谛观,所以约偏胜而说。同时,说超越九十亿劫罪,或者不止此数,随观者心胜劣不同,多劫少劫亦不决定,今是随宜而说。

  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此约闻法获得利益说,即于此时弥勒菩萨以宿命通力,说明行者过去生中种种宿缘,令知因识果,佛即随其根机而说应机妙法,使其不退,信心坚固,随各人的位次,成就无上道心。诸佛出世因缘,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尊如此,弥勒菩萨为释尊补处佛位,当然,同佛悲愿,希望每一众生皆能坚固无上道心,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将来下生时三会说法,亦使每人皆要成佛。

  庚六结成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总结上文共有四小段说明值遇诸佛圣众,获得法益。一、现在上生兜率值遇弥勒得闻法益:菩萨已在内院说法度生,吾人只要能清净三业,本经说以身礼拜佛像,口称叹佛的功德,心观想、系念佛的相好庄严,自然能使三业清净。加之前文所说六事法门齐修,命终后决定可以生天,见佛闻法,随修六法,少净三业,只要上生,自然获得不退。

  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

  二、将来随弥勒下生得闻法益:菩萨在天宫说法四千岁后,下生人间,只要六事齐修,三业清净,上品上生者,行者当随菩萨下生人间,初会闻法开悟证果。成佛是一件很难的事,先上生亲近弥勒菩萨,菩萨下生又跟随下生,听闻佛法。同时,以此因缘善根,将来可亲近未来无量诸佛,承事供养,要深植此菩提善根,待福慧圆满具足,才能成办佛果。

  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

  三、未来世值贤劫一切佛闻法益:因行者具备善业及正见,不但亲近弥勒佛,亦得值遇贤劫诸佛。贤劫是说吾人所住婆婆五浊恶世,修行甚难,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众生,故称贤劫。

  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四、后后生中值遇诸佛获得法益:星宿劫说明贤劫千佛以后又有星宿劫,无量诸佛如列星罗布,形容诸佛无量无边,依大乘涅槃经说: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所亲近诸佛,无量无边,共有四依,依是依靠,如幼儿依靠父母。『初依:在地前,逢遇五恒沙佛。二依:在前六地,逢遇六恒沙佛。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沙佛。四依:在十地,逢遇八恒沙佛。』此四依菩萨共需亲近二十六恒沙诸佛,才能获得无上智慧福德,最后自己成佛。依小乘说:一人若能成佛,必需修三大阿僧祇劫,福慧圆满,才能圆满佛果。第一大劫值逢七万五千佛,第二大劫逢遇七万六千佛,第三大劫值遇七万七千佛,行者必需于每一佛前亲近承事,供养植福。而蒙一一诸佛亲自授菩提记,将来才得成佛。

  此中有贤劫诸佛,星宿劫诸佛,未说到庄严劫,因为庄严劫已成过去。此三劫的成立,是依据观乐上菩萨经说:『尔时释迦佛告大众云:「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后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深心敬礼,则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罪。其千人者,华光佛为首,至毗舍佛,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至楼至,贤劫中得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当得作佛。」』此上说明三劫中至少有三千佛出世。修弥勒净土行者,将于未来贤劫,星宿劫中值遇诸佛而获法益,并蒙授记。此中授记有二:现在得弥勒授记,如下文说:「若皈依弥勒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即得授记」。后世蒙诸佛授记,即前文所说:「于星宿劫… 于诸佛前,受菩提记。」事实上亦于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前,皆蒙授记作佛。

  授记作佛在佛法中有何特殊义意?何故诸佛要为修行者授记?授记本是一种印证,或者说是佛的方便鼓励行者向上,给予行者无穷希望。诸佛皆获宿命,天眼诸神通妙用,得知行者功行,所得果报。这是诸佛的高见远瞩。同时证实有因必得其果。如国王为太子举行灌顶之大典,将来有资格继承王位。蒙佛授记亦有如此鼓励之意,能令他人起敬仰之心。这证明佛之慈悲不舍众生。主要是行者行位已高,必得诸佛之授记证明。

  诸佛有三身,现以何身为众生授记?一说若为二乘或地前菩萨授记,唯是化身;若为地上菩萨授记,通于报身。今说化身佛亦为地上菩萨,应身亦为二乘,凡夫授记。如佛地论说:「神力加持而令暂见故。法身虽说法,说法与授记,义有异故,可言授记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也」。他受用身是为地上菩萨所示现,亦称报身。

  其次,佛为何人授记?有五种人不同,如菩提资粮论说:『未发心,共发心,三隐覆,四现前,五密意。』前四种为大乘人,后一种为小乘人。未发心者应是无始以来未发菩提心者,如首楞严经说:「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菩提心。」即指为未发心者所授记。二共发心者,指十信,十住位菩萨,彼等已能发心向佛道进行。三隐覆者:指十回向及至七地菩萨,彼等若闻佛已授记,于六度不起精进,若自己知道未蒙授记,则能精进不懈,但为除他人之疑念,佛即为有疑念者而授记,某人何时成无上菩提。四现前授记:若菩萨已能成就出世五根,证无生法忍,住不动地时,诸佛即于此菩萨授记作佛。五密意者:如法华经说:「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说,授记舍利弗,我等亦当得」,即指此说。

  己二众部生善敬中品生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是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此下说明中品往生:憬法师经疏说:往生兜率者有三类修因之人:一、菩萨从胜解行地至远行地,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或为种善根故生兜率。二、二乘人为发心求二乘道,而资粮未备。于现在身中听闻兜率天中极为妙乐,及闻弥勒名号,敬仰欢喜,故发愿求往生。三、凡夫之人,虽受禁戒,不能护持,造诸恶业,但闻弥勒之名,悔过发愿,亦得往生。此中品上生者,应包括了二乘圣者,本经只说四众,八部,但需恭敬弥勒发愿往生,同时修持五戒,十善功德才得中品上生。

  世尊对优波离尊者说:当佛灭度以后,灭是灭除一切烦恼,度是度脱二种生死,亦即说世尊证入涅槃以后,这世间上的出家众有男众比丘,女众比丘尼,在家的男众优婆塞,女众优婆夷,此是四部众,以及非人(类)的诸天、龙众、夜叉鬼神、干闼婆(乐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大鹏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伽(大腹畜生,如田鸡、虾蟆、蟒蛇等)。是诸四众八部,未犯大罪,只要得闻弥勒菩萨的名号,而心生欢喜,心中发愿往生。在行持上,口业恭敬称念名号,赞叹功德,身业则顶礼膜拜,由此三业清净殊胜之因,一旦此一生命结束,很迅速的,如一弹指之顷,即得中品往生,如前上品上生者,为诸天所赞,众罪消灭。得不退心,并且将来亲近无量诸佛。若能口业念菩萨,身业礼菩萨,心业想菩萨,具足无有缺少,则中上品生。只有二业或口念身拜不观念(想),中中品生。或只有口念,身不拜,心不观想者唯具一业者,中下品生。因为修因有胜劣,往生品位自然有高下了。

  前面上品上生,必修六事法门,比较难修,此处中品上生,只要闻名欢喜,恭敬礼拜,即得往生。这种易行道的方便快捷方式,与西方净土持名念佛往生亦无不同,但是一般人只知西方易修,不知兜率亦易上生。只要信心具足,三业清净,决定上生。

  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三类九品往生中,上品需修六事法,中品应修清净三业,恭敬、赞叹、发愿往生。中品生中另有一类众生虽然不能发愿往生,只要闻弥勒菩萨名,亦能得益。此中先就除恶说有四种利益:一、不堕黑闇处,黑闇处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涂说,若生无佛法处,亦属于黑闇。佛法是圣贤所开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人、天是光明处,四圣是光明处,吾人若能深信佛法,不造众恶,自然渐趋光明。此处仗弥勒圣号威德加被,自然能远离黑闇趋向光明。二、不堕边地,边地是无文化、道德的野蛮民族地区,佛法称为八难,如佛前佛后,盲、聋、咽哑,皆属此类。三、不堕邪见,邪见是不信三宝功德,不信因果业报,不信有凡夫、圣贤,不信有六道轮回。因此广造众恶。所谓:「无恶不作,无善不废﹂。由此,永无解脱之分。学佛者是求正见,由正见起正行,自然不会造恶业了。四、不堕诸恶律仪:恶律仪是专以杀生害命,偷、盗、欺诈为职业的人。对法论第八卷中说有十四种不律仪:『谓屠羊、养鸡、养猪(为图利故养、肥已转买。)、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等』。这十四种皆属于恶法。以此十四种恶的方法去谋生,属于三涂之因。若能听闻弥勒名号,自然不会生到不善之家。眷属和合,幸福愉快!

  上说去恶,下说得善,有三类:一、恒生正见,正见即正当的见解,若见解一有错误,则所说所行皆是颠倒恶行,害人害己。正见增上者,即使现生遇种种苦难,这是过去的恶业所感,果报酬毕,自能离苦!学佛重在正见。如大智度论说:有一屠夫生一独生子,年纪长大后,父母想他承继父业,以屠羊为生。有一天,其父牵一只羊,拿一把刀,要他学杀羊,儿子不肯杀,父亲即生怒,将他禁闭在一间房子里,限定他三日内非将羊杀死不可,否则不准走出房间,并且不给饭食。儿子被父亲幽关在房里,第一天未见儿子杀羊,第二天未见动静,第三天儿子没有杀羊,将自己杀死了。羊还是活活的,在儿子身旁。父母打开门一看,心焦如焚,悲痛不已!但是已晚矣,回生乏术。儿子为甚么不杀羊?要将自已杀死?他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若依顺父母的意见,杀了第一只羊,成为屠夫,一生当中,将要杀尽上千上万只羊,如此杀罪,无量无边,血债何时可了?但不杀此羊,父母又放不过他,因此只有自杀。有此正见缘故,正当生命结束时,随即证得了初果。当然此儿是多生以来深具正见,否则没有这样的勇气!这说明正见重要。此处恒生正见,是修学智慧,即使由于过去种种恶业,今生一切不能顺利、如意,恶业果报酬尽以后。自然否极泰来,深信业果不爽。则身心泰然,积极为善,不作众恶了。二、眷属成就,约佛法果报说,由于不作种种杀生害命之杀业,不使其它动物家庭拆散,母子离别,因此今生感召眷属和乐,不相舍离!社会上一些家庭不和谐,常生口角,打骂者,都由过去杀业太重。今生遭遇种种恶的眷属,弄得家庭乌烟瘴气,痛苦无边!若信仰弥勒行,修慈悲门,自然不杀生,则亲近善士,学法精进,家庭幸福了。三、不谤三宝,听闻弥勒名,不生厌恶,自然对佛法僧三宝心生恭敬,由此善缘,自不会堕落三涂,乃至边地。常遇三宝,求福增慧!

  又此中品往生不但具有此三种善果,消除上文所说四种恶业,即使上品,下品之人,亦应有此功德。不过此处的闻名生喜之天龙八部,能以此闻名功德,可改变八部之异类形态,故于此中品特别说明之。

  己三犯戒者忏悔下品生

  庚一明忏净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此说下品生,是从悔过得生说,因众生虽受禁戒,不能护持清净戒品而造众恶,但是只要闻弥勒菩萨而悔过,恶业消除,亦得下品往生。犯诸禁戒者有两类:一类是信佛弟子已受持五戒,或菩萨戒者,由于一时烦恼冲动,无法控制自己而犯了禁戒。一类是从未皈信三宝,亦未受持戒品而犯了杀、盗、淫、妄,这两类人犯了禁戒皆得忏悔。所谓:「有罪即忏悔,忏悔则清净」。佛教有种种修持法,忏悔是修持法门之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罪则改,功莫大焉。作诸恶业由身、口、意,忏悔恶业亦由身、口、意。众生无始以来恶业重重,若不忏除,就无法修行,如同器皿,要盛美馔,必先清洁一番,否则器皿不净,所盛美馔,亦成有毒之物。何况已知犯了禁戒,更要志诚忏悔了。罪业是由众恶缘所生,今以众善缘来忏除之,自得清净,不如耶教所说,人有「原罪」,有「原罪」即无法忏悔了。因此佛教不同于耶教之忏悔。佛教忏悔,意业重于诚心发露。身业要两手、二足以及头首五体投地之忏悔拜佛。此处忏悔又重于闻弥勒菩萨之名。菩萨具有大悲愿力,摄受犯罪众生,只要志诚忏悔,从此改忏修善,悔往修来。当得蒙佛接引。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旛,礼拜,系念。

  以下说修十种下品之行,未来世中,即指现在末法时代,因众生根劣,难行道不易修,并且修行者多,得道者少,佛陀慈悲只有劝修此易行道。本经列出十种行门:一闻菩萨名,二造立菩萨形像,或雕刻,或书画,或出功德请人塑刻,三供养香,四供养华,五供养衣服,庄严佛身之正报。六供养绘盖,七供养幢,八供养幡,以上三种庄严,是庄饰弥勒菩萨的依报,令人见了种种庄严,心生欢喜,清净,恭敬种福。九身恒礼拜,表示行者身业清净。十心系口念菩萨,表示心、口二业清净。能依此十法修行,决定下品往生。

  庚二明往生

  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正说往生之瑞相现前。此人是指以上忏悔及修十种行者,当他临命终时,弥勒菩萨即能放光接引,往生兜率。菩萨以眉间白毫相光灭除众生罪障,今因此人欲从黑暗走向光明,必由菩萨慈光加被。西方弥陀净土,以手放光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此均表示佛菩萨的悲愿无穷,仗他力之加被。同时兜率天中诸天子亦运以福德力使天上散下曼陀罗华(小白花)来迎接此人,很快的即得上生。净土法门一方面仗他力,但是亦需自力,这里的自力即是上文所说十种行,自力、他力,加之功德善法力,汇合成一股强大力,自然即得往生。

  衡量修行功夫的高低,中国佛法多着重于临命终时,若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镇静、泰然、正念提起,这是不容易的功夫,但这需要平时功夫。所以不要只注重在临命终时,平时常忆佛,念佛,修积种种善根福德,到了紧要关头,只要回忆到平时的功德,心中自然不会恐怖了。

  下品往生中亦有三类往生不同:若能忏悔,造立菩萨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菩萨名像者,下品上生;但能忏悔、造像、供养、礼拜而不能恒常系念,下品中生;或仅能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能恒常礼拜又不常常系念菩萨名号者,下品下生。又兜率净土方便极方便,快捷方式又快捷方式,只要能忏悔除罪,虽不能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者但造形像,或只是供养,或但礼拜,或只系念,或者称名,均可下品下生,虽然不能与菩萨当来下生,三会闻法,受记作佛,只要上生,皆可度脱。

  庚三明得益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此说下品往生的法益。修学任何净土法门,其目的是能于命终之后,得蒙佛,菩萨的慈悲接引,当下能够面见佛,菩萨的亲自开示,除疑生信,而得智慧,断诸烦恼,悟无生忍。兜率净土亦不例外!下品行者由于能在生前广修十行,或多或少,至此,善根成熟,因缘时会,命终即得菩萨放光接引,诸天欢迎,一刹那中而得往生,值遇弥勒,当面礼拜,恭敬。此时却是真正睹见菩萨真身,并非吾人见佛、菩萨木像,铜像或画像了。行者久远以来,念菩萨名,观菩萨像,作种种供养礼敬,今日才是获得理想实现,面见菩萨慈容,当下礼拜,由于信诚所感,礼拜之时,头尚未举起,即蒙菩萨开示而得闻法,除诸疑网,增长智能,于无上佛道而不退心。有说此不退是下品行者,一生彼天,闻菩萨说法,则入十信位。憬法师说:此已「得不退之因,故说不退,而非已得不退」地。常说不退有五:一信不退,在六信位。二位不退,在七住位。三证不退,在初地。四行不退,从二地至七地。五断不退,八地以上。下品生者,是约修因不退说,并非已至果位上说不退,闻法是因,断烦恼才是果。或说此不退,对无上佛道生起无比信心,发愿上求,再也不畏佛道长远,法门难修。因为此时已确实得蒙菩萨当面开示,闻法生信,无始疑虑,顿时消除了。

  此上,下品往生众生,得见弥勒,此是现前法益,同时亦于未来得见恒河沙无量诸佛,以值遇弥勒为最初因缘,由此亲近菩萨闻法生善,功德增长,对未来恒沙诸佛生大信乐,亲近承事,供养。虽然未来诸佛有无量无数,但是已经有了开始,所以得见弥勒,不但有现在益,还有值未来佛之莫大利益,未来有恒沙诸佛,涅槃经说有四依:初依菩萨在地前值逢五恒沙佛,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恒沙佛,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沙佛,四依在十地逢八恒沙佛。如此无量无数诸佛,均能亲近,无不是因最初亲近弥勒菩萨善根而来。憬法师说:修兜率净土行者,『遇圣得益,此中有三:一、现值圣益,如经云:「值弥勒故」。二、生值圣益,如经云:「遇贤劫一切诸佛」。三、后值圣益,如经云:「于未来得值恒沙诸佛」』。此即第三后值圣益之说。

  戊二举德普劝往生

  己一明普作归依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皈依处。若有皈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前文详说往生法门分二大段,第一段说明三类九品往生,此下第二段,举弥勒圣德,普劝众生发心往生。此中又有三小节,一说明勒为末法众生之大皈依处,佛慈广大,再三叮咛,要以弥勒菩萨作末世众生皈依处。因为释迦正法中所未能得度的众生,皆需要弥勒来完成度化的任务。吾人不能生逢佛世,闻法、修行、证果。现在唯有皈投,依靠于弥勒菩萨,如游子寻找到慈母,从此有了归宿,依怙!佛陀为吾人授记「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吾人学佛,要信心具足,虽在此生死茫茫大海中,头出头没,若能皈依弥勒,即如盲龟遇到浮木,找到了救命圈,给予吾人一颗定心丸,只要皈依弥勒,不要再彷徨,空虚,应该充满无限希望,亲近弥勒。于无上佛果,自然不会退转信心了。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将来成佛,得佛之具足尊称,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约恩德说,此简非众生来而不如,来三界而不能证如如理(开悟)。又非二乘圣者如而不来,二乘圣者虽然已证真理,但视三界如牢狱,生死似冤家,悲心薄弱再也不来三界了。唯有佛陀悲智双运,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故称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约断德说佛有大福德,应受人天供养。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约智德说,佛智圆明,澈悟一切,如杲日丽天,光照大千。修弥勒之行者,只要见到弥勒智光之照瞩,即得蒙弥勒佛之授记作佛。憬法师上生经疏说:授记得益,此中有二:初弥勒授记,如经云:「若归依弥勒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则得授记。」即指此说。

  己二示观行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

  佛再次告诉优波离,指示修弥勒净土的方法,奉劝大众系念菩萨名号,形像,乃至修十善行,发愿上生。西方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资粮,今亦相似,对弥勒有信心后,就要发愿起行。此处行门在系念思维,希望出家,在家二众四部弟子,乃至天龙八部鬼神,若愿生兜率内院者,第一勤修系念菩萨名像,这如西方净土之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念是一切法门最初方便,如小乘佛法,修六念法门。由念得定,自然见佛,菩萨,所谓念佛三昧。「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欲生兜率净土之行者,亦循此方便,对兜率陀天依正庄严,已有深切体念认识,但需由知而起观想,久之,功夫纯熟,不待命终,于现生中亦能亲见兜率殊胜庄严及见弥勒说法,而能除疑,如无着菩萨,能于现生中觐见弥勒为说瑜伽师地论之大法。吾人若能常修系念思维兜率陀天依报庄严,能系念弥勒正报庄严,皆得往生兜率无疑。

  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此劝吾人要能持佛所制戒行。生天要修三法,一、持戒,二布施,三禅定,生上二界需修禅定,兜率天属欲界六天中第四天,虽然生此天不要禅定,但戒善不能缺少。修布施,有大福报,故可生天。戒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需尽形寿受持,但此处有一方便,只要能持此禁戒一日乃至七日,亦得往生,何况吾人能发心修持尽形寿而不犯?所以很多信佛弟子只受三皈,不能持五戒,偏重于情感上的信仰三宝功德,不能在自己身体力行中去受持禁戒,变化气质,消除多生杀生等罪业。如此,如何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同时进一步要广行众善,十善能摄一切善法,所以求上生者必须常思念十善功德,而修持十善,身业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则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则不贪,不瞋,不痴。行此十善业道自然得蒙弥勒菩萨接引,但需以此功德回向,所以、经中接着说:

  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此为发愿回向。窥基集注说:「有行无愿而行必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有愿无行而愿必虚,前既无因,果不生故。」回向也是修行方法之一种,如普贤十大愿王中,最后也有普皆回向。回向本有四种:此为第一回因向果:求上生者,于现在生中受持禁戒,广行十善是因,以此因中所修的功德,不作其它用处,专为回向愿生弥勒佛前,此称为回因向果。有行有愿,因果具足,自然事理圆成了。其它三种四向,第二是回自向他:将自己的功德回向于他人,希望他人也能获得利益。第三是回小向大:此约先修小乘功德,后来舍小乘趣大乘,但小乘功德一样有用,并非徒劳,不过将此功德移向于大乘而已。第四是回事向理:事修是千差万别,因缘所生,如幻而有,约诸法理体说,无实在性,能够以此般若慧,体悟到一切所修皆是如幻如化,不实有,不属个己,其功德则能与法性相应,所修一切功德皆成为出世善根,不是人天福报了。

  己三灭罪业

  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念佛能灭罪业,消灾障,这是净土的共通法门,本经另开一灭罪业的修持法,共有三种特殊法门:第一逢缘驻想法。吾人生于世间,终日见色闻声,被色、声所迷所着,心不能安定,而造罪业。现今要利用见色之时而起观想,可以消除业障。外境可分有情,无情两类,当吾人见到有生命的天,或人时,即能随念一弥勒名,若此人身心有痛苦。希弥勒为他拔若,此人身心无快乐,希念弥勒名,给予他之快乐,若见凶恶之人,念弥勒名,为他除恶业,若见一位善良的人,念弥勒名号能够摄受此人,若见一善友,念弥勒名对他崇敬,若见恶友念弥勒名加被与他,使能拒绝恶法。约无情说:见到一朵莲花,或一切诸法时,心中随念弥勒名,若见到能染污吾人身心之外境时,希望仗弥勒威力能够断除,不使身心染污。若见到清净外境时,念弥勒名,希能修得清净法。若遇到恶法,念弥勒名,希下次不再遇到恶事,念弥勒名,常不舍离。这种随见一人、一法,均能逢缘思念弥勒,于一切时,无不暂休,亦为求上,中二品行者所行。若能如此,则能仗弥勒之悲愿,可以除却无始以来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业。憬法师经疏说为「闻名得益﹂,如经中说:「若一念顷,称弥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即指此说。

  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上文说有三种特殊法门,此是第二闻名起敬法。只要听到弥勒之名称,内心生起恭敬心,身业合掌,但未顶礼膜拜,以此功德,仗弥勒愿力,可以灭除行者五十劫生死之罪。憬法师经疏说,此为「灭罪得益」。

  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第三礼拜投诚法。进而以身心恭敬礼拜,并且昼夜相续不断,恭敬礼拜,灭罪功能更大,以身、心精勤不懈,能除百亿劫罪。憬法师说此为「礼敬得益」。总结上文所说,灭罪功力之轻重,端在各人修持功夫之深浅。因此,礼敬得益,能灭除百亿劫罪业,此为第一。前文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只能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为第二。一念顷称念弥勒名,能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为第三。但闻名合掌恭敬,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为第四。

  窥基经疏说灭罪较量功德。「问:何故见身毫相,不如遥念(应是礼敬)?答:见佛身相(毫光),灭罪实多,良以遥念(礼敬)之行而难生,见归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劝作难修,后劝作易行。又人间苦重,欣意殊深,天上乐多,厌心诚浅。」为何遥念敬礼灭罪者多,见毫光者灭罪少,因遥念敬礼,时间较长,以意业想念;见毫光相,时间很短,以眼根见。因此灭罪亦有多少之差别。又问造弥勒形相之功德,供养弥勒之功德如何?答塑像与供养之功德更大,因为塑像与供养是长时间之事,念念不忘菩萨,功德自然很大。本经说明三类九品往生之修持法门,特重于说明作福利益,普劝往生,重在说明不退利益,最后说明灭罪多少,无非希望众生欣求兜率,归依灭罪。

  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

  最后,因未能依据本经所说的法门而修,于来生即得往生兜率天中亲近弥勒,听法除疑。但是于未来世中,可在龙华树下听闻弥勒如来三座说法,获得度脱。菩萨处胎经说:弥勒将来于龙华树下成正觉时,初会转法轮时,所度众生有九十六亿人,此诸众生,皆是过去于释迦法中受持五戒者。二会转法轮时度生九十四亿人,此诸人等于释迦法中仅能受三归依者。三会转法轮时度九十二亿人,此等诸人,仅是于释迦法中一称南无佛者。所以即使不能于当生成就,佛即为当来授记,龙华会上再相逢,皆可得度,早迟均蒙法益。此因发心不同,而有速缓之差别。

  丁三闻法发愿往生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

  这是说明闻法大众,发愿希求上生之实际情形。预会闻法大众,亲闻释迦世尊详述往生修行法门中,首先别说上、中、下三品往生行门,次又举弥勒菩萨放光接引,普作归依,以及教导大众如何修观行,灭罪业之方法。大众听闻释尊说是语时而获法益,即发心求愿上生兜率。为了表示内心的至诚,在会无量大众,有四众,有八部,各各皆从自己的座位而起,虔诚的顶礼佛足,以清净身业感谢释尊仁慈,不舍众生,对上生弥勒净土法门,作了详尽的介绍,使在会大众听闻后,生信发愿而希求归依弥勒,将来闻菩萨说法,亦得授记作佛,了脱无量生死之苦痛!为舍生死,为断烦恼,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同时在会无量大众又向弥勒菩萨顶礼,赞叹菩萨久远旷劫修行,今日已登一生补处佛位,即将上生兜率,说法利益人天,欣逢释尊推介,内心欢喜无量。大众顶礼毕,即围绕释尊及弥勒菩萨百千匝。因为佛说法时,听法大众皆在佛的四围周,一方面大众可以见到佛,同时亦能听闻清楚,闻法后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表示闻法大众,愿生生世世,不离佛,菩萨,永久在佛、菩萨座下闻法除疑,修行,伏惑,乃至断尽一切烦恼。同时常亲近诸佛,菩萨,亲自承事供养,增长福业,福、慧具足,才能成佛。

  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正明诸闻法大众发愿往生。在会大众有无量无边,其中因福慧缺少者,尚未证悟真理,换言之,很多还是具足烦恼的天众,凡夫,八部鬼神等众,当绕佛,菩萨后,即各各于佛,菩萨前,发宏誓愿:我等天、人、八部大众,因听佛说此「弥勒上生经」,赞扬弥勒功德,而且以弥勒法门,易修,易证。因此、今于佛前,发诚实愿,希望舍此形秽之业报身,于未来世中,能够逢遇弥勒菩萨,只要舍此身已,大家皆得上生弥勒菩萨所住的天国净化的兜率陀天。听闻佛法,将来亦随弥勒下生,龙华三会,授记作佛。

  此中只说未得道者求愿上生,其中还有已得道者未说,因既已得道之三乘,四果,可以神通愿力,随愿所往。同时,为鼓励末代凡夫修行尚未证果者,所以唯举凡夫,不说圣者。

  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得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此是说明佛为大众正式授记作证:汝等指今未得道者,以及未来世中之信佛弟子们,只要能修诸福业,如前文所说布施供养香、花、幔、幢之修集种种福德。同时又能自己受持禁戒,严护威仪。只要能发愿往生,乃至一念称名,皆得上生,何况持戒修福?只要修福,持戒,虽不坐禅定,不断烦恼,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因菩萨慈悲,超过父母,欲令苦恼众生早日离苦得乐,不受轮回。

  丙三结成正观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最后总结劝导预会大众,并劝导末世众生修行,应具慧眼,不可误入歧途。根据本经所说,作观,修行,如此去修行,即是纯正的修弥勒法门,否则,不依此经所说去行,即成为不正之邪修,邪行。台湾省现正流行龙华,先天,一贯道,假藉释迦已经去世,弥勒今已下生,妖言惑众,一派胡言,不依经说,此处正是予以有力一大棒喝。这是释尊早有预言,不幸今日而得言中,实在可悲可叹!

  甲三流通分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

  此下为本经的流通分。一部经典大分为三,初序起分,如人之首,次正说分,如人之身,后流通分,如人之双足。此首、身、足为人之全体,缺一即不能成为有用之人。经典亦然,流通分是为了要使大法,不但流通于当世,且要宏传于未来!

  流通分中有四段,初问,又分二,第一赞说随喜。当时,阿难尊者听佛陀说本经后,即从自己座位而起,先叉手合掌,然后长跪,赞叹随喜,向佛说:「世尊呀!太好了!能够直截了当的宣说弥勒菩萨所修的功德。同时亦为未来末世修持兜率净土众生,以布施供养菩萨,称名恭敬,持戒修福等功德,作证授记将来当可得生兜率天中,亲近弥勒获大利益果报,我今随喜赞叹,欢喜,圣凡、业果功德无量,实在难得!」

  唯然!世尊。此经之要,云何受持?当何此名经?」

  第二,正问持名。唯然是敬语词,世尊能以无比智慧,宣说兜率净土为等觉大士弥勒菩萨之所示现,为三界无依的芸芸众生之皈依处,只要修福,持戒,即使闻名,一生即得不退,所以若欲上生天界众生,应以兜率为归依,但此净土法门,云何受持?此经如何安立名称?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

  次答有二,先答受持。佛告阿难云:「汝应受持佛所说的正法,谨慎小心,不要忘记,使大法散失湮没。不但是为了现在众生获得法益,同时也是为了未来末世众生能够打开生天之大路,此生天之路,不外前文所说布施,持戒,有此方法,当得蒙弥勒菩萨接引,享受兜率天中之法乐,即能舍离畜生,地狱,饿鬼,阿修罗之沉沦。由于得见菩萨,证得不退,经过修持,于未来世,能证菩提,如此方得超脱生死,不受轮回。」同时,佛又嘱咐阿难,若此经在世流行,令人读诵受持,依法修行,则佛种不断,慧命永续。

  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

  正答经名。世尊在解说总答优波离请问弥勒菩萨,『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答优波离,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就本经经义说,应名弥勒菩萨般涅槃。弥勒涅槃后又即上生兜率陀天,说法利益天人。据实而说,每一位最后身菩萨于灭度后,均上生兜率陀天,一方面成就最后功德,同时为等待应得度众生根机之成熟,三世诸佛无不如此。经中所说上生无非劝导众生,应发无上菩提心,不可只发人天增上心或二乘厌离心,应该如此去修学而领受任持,才不辜负释尊一番化导之苦心。

  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

  三时众获益,先说圣益。佛答复经名后,当时由他方预会者有十万菩萨众,皆得到首楞严三昧,首是王义,为三昧之王,楞严此云健行,此定为等觉大士所得,得此王三昧后,不为一切外道天魔所转,亦不为一分烦恼所缚。诸大菩萨神通自在,诸惑殆尽,能伏诸魔,皆由此禅定力。

  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

  凡夫得益,无量诸天听闻世尊说此经后,以佛之神通妙用,发无上道心,舍去天宫福乐,希望将来天寿尽时,随从弥勒菩萨下生人间,闻法授记。

  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四喜退流通。在家的二众弟子,出家的二众弟子,以及诸天,龙,神,八部等众,大家听了本经,明白弥勒菩萨上生兜率依、正清净庄严,同时指示如何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闻法开悟而证不退的道理。大家感到佛法的希有,无不法喜充满,皆大欢喜,而自庆幸!希望能将此兜率净土法门,不但自已深切信解,如理修行,同时将此深义,教化他人,自利利他,佛法永传,慧灯常明。

  东禅寺住持浩霖法师为提倡兜率净土法门,俾能将此大法传播于西方,邀我讲说本经,现已功德圆满。希望大家既闻此法,也应生欢喜心,信受奉行,这才不负释迦如来当初宣说本经的苦心,同时亦不负浩霖法师的发愿宏通弥勒法门的愿心!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古历四月四日慈航菩萨上生二十一周年脱稿于纽约东禅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