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秋喇嘛传记·讲记: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六十五讲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秋喇嘛传记·讲记: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六十五讲

 

  蒋阳龙朵加参仁波切   著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六十五讲 2012年7月4日

  【前行要义】

  意乐之重要

      所宣之法分为两种——所闻之法和闻法的方式。之前听闻过的大众都知道这一点,今天有很多新来的弟子,要注意所宣之法的分类。

  闻法不重要,闻法的意乐最重要;修法不重要,修法的意乐最重要。闻法的意乐不如法的话,与所闻之法相违。修法的意乐不如法,也与所修之法相违。

  因意乐重要之故,每天都在提醒和教诫大家其重要性。反复宣讲的缘故在于我认为大家都应知道意乐的重要性,但是大家做得不够。很多人认为自己听到了,也知道了,然若之后放弃的话,也是不如法的。

  闻法重要,闻法的意乐更加重要。这一点大家要认识和明确。仅仅知道闻法的意乐重要,对自己有没有利益呢?是没有利益的。知道以后,如理奉行最为关要。

  闻法的方式分为身语之行为和意之动机两种闻法方式。身和语之闻法方式称之为闻法之行为,这一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即闻法动机更为重要。

  决断轮涅诸法根本为心

      漂流轮回的根本为此心在漂泊,从此轮回中解脱也是此心解脱。心漂泊的话,身和语跟随心而漂泊。心之外,无法安立轮回。开始轮回之时,也是这个心;中间漂泊也是这个心;最后解脱也是以此心而解脱。造作者是谁?仍然是此心。以此心而造作、以此心而修行、以此心而解脱。解脱之关键取决于这个心。

  因此,闻法之时以什么来闻法?以此心来闻法。修法之时以什么来修法?以此心来修法。心之外还有一个闻法者和修法者吗?是没有的。

  下至不清净的地狱,上至有顶之间,都是心来造作。暂时的世间安乐和究竟佛果,也都是心造作一切。因此,一切关键都在于这个心,心是最重要的。大家要如理去认识。

  反观自心之重要

      如果仅仅知道心是最重要的,但知道以后放弃法义,这样有意义吗?无有任何意义。此时就应反观自心。

  反观自心就能知道:轮回三界之根本为自心,自心迷乱之根本为我执。为断除我执,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种种方便法门。对治我执最好的方便是相续中生起的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方便来对治我执和自私自利之心,并清净自私之心。

  同样的道理,在闻思修的时候,要对治我执;念诵、顶礼和转绕等一切修行之方便都是为了对治我执。

  闻法之时是否如理如法,就要反观闻法之时,能否对治我执。如果能对治我执的话,则为如理如法之闻法。同样的道理,修行是否如理如法,也要反观修行能否对治我执。如果能对治我执的话,则为如理如法之修法。

  现今很多人闻思很多,但相续中的我执更重、傲慢心更重,这就说明闻法并未如理如法。有的人修行很多年,但我执更重、傲慢心更重,这就说明修行并未对治我执,反而增长了傲慢心。三界痛苦之种子也来源于我执,也是因为我执而断掉了解脱。什么是法?法就是为了断除我执、消除我执。因此在闻法之前,要明白能都对治我执就称之为法。能够从根本上断除我执、清净贪嗔痴之方便为菩提心。

  菩提心之重要

      什么称之为菩提心?相续中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并断除了我执,心里作意为利他之心,而且身语意如是去做,就称之为菩提心。

  因此今天闻法之时,并非以“我”要安乐、“我”要幸福、来世“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我执而闻法,要以种种方便来对治我执、断除我执。听闻时,愿三界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愿三界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之因,以这样的动机在此处听闻喇嘛仁波切大恩者的自传。哪怕一句偈,都要以菩提心所摄受来听闻,要以菩提心之发心来对治我执和自私自利之心。

  仅仅口中谈论菩提心,能否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呢?是无法生起。大家回去以后,要时常修习菩提心最为关要。

  修行菩提心的方便很多,最关要的方便是要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这样认识以后,就要知道做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具备很多的恩德。如是熏修以后,会生起报恩之心。同样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熏修自己的相续直至生起菩提心。

  修菩提心时,并非仅仅以观察修而修心。观察修至心感疲劳的时候,最后会不思善不思恶,在心的本面中祈祷上师而安住,以此止观交修而修心。

  【传记正文】

  密之义传 第二章 具缘徒众亲见净相

      当时我(阿松上师)见到喇嘛仁波切的能依所依一切身之坛城,如如现量地亲见了与圣尊无别的实相本来智慧,于是对喇嘛仁波切生起不退转的不共之信心。后来我将此呈报给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非常悦意地说:“是我们的活佛,是能干的人。”并且在数百弟子中也这样赞叹。

  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两位尊者称赞了我,从此以后对见解越来越能断定,明现也越来越呈现。

  正确理解传记之引导

      你们是如何认识如何理解这段法义呢?是不是我见到喇嘛仁波切的身坛城,然后呈报给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非常悦意并高兴地赞叹。仅仅是这样理解的吗?还是有其他的理解呢?这样的词句对你们的实修有何意义呢?仅仅是这样理解,是没有意义的。之前讲过法是用来对治我执的。仅仅讲述我见到喇嘛仁波切的身坛城等内容,能对治你们相续中的我执吗?是无法对治的。所以说,闻法的意乐最为重要,取决于此处。

  当我见到喇嘛仁波切的身坛城时,喇嘛仁波切为导师,我为弟子。你们能认识导师与眷属的身份吗?

  此时喇嘛仁波切为法身的导师?报身的导师?还是化身的导师呢?此时的弟子是我,此时为化身的眷属?报身的眷属?还是法身的眷属?你们是如何理解?如何认识的呢?

  闻法时,应如是闻法、如是思惟。仅仅闻不去思,没有意义;仅仅闻思也没有意义,必须要去实修。仅仅听闻我见到喇嘛仁波切身坛城的法义没有意义,要去思惟如何见到喇嘛仁波切身之坛城?如理实修才具有意义。

  如何认识喇嘛仁波切身之坛城?喇嘛仁波切之身本来就是如来之刹土?还是通过闻思修、把庸俗之身改造成如来之刹土呢?当我见到喇嘛仁波切身坛城时,本来如是而现量见到?还是本来不是但通过思惟改造而见到的呢?

  仅仅说见到喇嘛仁波切身坛城没有意义,要思惟如何见到身坛城?以何种方式见到?见到了什么?以什么样的眼识见到身坛城?所见到的身坛城是圆的还是方的?是扁的?是广大的还是细小的?是怎样的呢?这些法义要如是认识、如是思惟。

  当我向法王如意宝呈报自己现量见到的境相,并非是呈报那里有个佛像或者有个鬼,而是与法相应、如理如法地呈报给法王如意宝,如是呈报以后,法王如意宝悦意地赐予赞叹。

  在座的各位都说自己在实修光明大圆满法,但若不能正确理解修行的理趣,此光明大圆满法仅仅是名言之光明大圆满法,并非是如理如法地实修光明大圆满法。

  显密之差异

      显宗和密宗虽有区别,但和密宗一样,所欲求的都是佛的果位。显宗通过无量劫的积资净障而获得佛果,密宗在三世、七世或者十六世都能证得佛的果位,尤其是光明大圆满法,在年月当中能证得金刚持之果位。其间区别就在于光明大圆满法之速道——现量见到喇嘛仁波切之身坛城。因此要在此区别上而认识光明大圆满法。若不认识身之坛城,仅仅说我欲求一生一世得到金刚持之果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显宗和密宗虽然都欲求佛果,但成佛时间长短的区别就在于:密宗修行方便多、根机为上等根机、行为无辛劳、见解不迷惑。关键的区别就在于见解之净观和净相。什么称之为净相呢?净相并非把不净之轮回改造为清净之刹土,而是本来就是清净之刹土,如是观待称之为净相。因此喇嘛仁波切之身坛城本来就是佛之刹土,现量见到此净相之故,喇嘛仁波切的密意迁移到我的相续中。这就是光明大圆满法深道、速道的密意就在此处。你们实修光明大圆满法,关键就要具备净观和净相,净观非常重要。证悟实相以后,会为众生直指心性,因此得到法王如意宝的赞叹:“我们都是活佛,非常好!”

  虽然今天所宣之法只有短短的一个篇章,不能仅限于今天的听闻,要更加深入、更加广大地去理解。收的时候,摄收到喇嘛仁波切之身本来就是如来之坛城之上。

  闻思的时候要广,实修时要把一切法和窍决聚集于上师的教言之上。于无念中安住非是清净之法,仅仅思维也并非是清净之法,仅仅念诵也并非是清净之法。

  修法关键在于不紧不松

      玛吉拉尊所说的断法究竟之密意什么?——“不紧亦不松,具备见解之要点”。闻思修都要不紧不松。大家在修行中都要具备不紧不松,尤其汉族弟子必须要把握不紧不松的尺度。因我和你们是师徒关系,所以应该指出你们的过失所在。

  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精进而过于紧张,有些人满足于自己的修行而过于松散。当我指出你们的过失的时候,应该反观自己修行是否太紧或太松,而不能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些过失。如果不依教奉行的话,依止上师则意义不大。

  在大众当中很多人具足此自私自利之过失。比如有的人在修顿超的时候,我告诉他不要过紧。虽然修行过程中,他会显现顿超的道验,但因过于太紧、过于执着显现之故,最后导致精神病。

  有些人在修行中过于松缓,并不具备修行要点,以自私自利之心满足于自己的修行,会增长自己的傲慢心,认为自己比上师更好。大众当中都具足如是之过失。

  依止上师后,关键要一心一意依靠上师,而且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上师以种种方便令弟子趋入正道,而不会让弟子堕入偏道。

  以前有位来自那曲地区的扎巴,打坐非常精进。因为他的修行太紧了,所以我就告诉他要出去看看传记、修修心,放松一下,不要太紧了。他回答说,看书是迷乱的做法,唯有打坐才是修行。因为他不听话,不能依教奉行,所以最后导致背痛、头痛和心脏痛而无法安住这样一种状况。起先我让他看传记、修修心,他没有听;后来让他心外散,也没有听;最后我告诉他,要到炉霍去看病,从打卦的卦象上看也非常好。去的过程中,沿路的景象令这个修行者心外散。到了炉霍以后,也会让这个修行者心外散而放松下来。最后他又回到了亚青说病好了。其实根本没有治疗,因为心放松后他的病自然就好了。

  因为这个修行者修行过紧导致生病,所以我安排他去炉霍是为了让他的心通过外散而是放松。他能依教奉行,他的病自然不治而愈。但有些人以自私自利之心认为去外地会更散乱,不能依教奉行的话,我也无法利益他们。

  再举个例子。青海玉树囊谦地区的一位觉姆,来到亚青以后打坐中生病。她向我祈请要到甘孜去看病,我没有同意。她要到玉树去看病,我也没有同意。最后她祈请要到青海去看病,我也没有同意。最后我说:“如果你要离开亚青看病的话,就再也不要回到亚青!”最后这个觉姆发愿死也不离开亚青。

  为什么这样宣讲呢?因为这位觉姆生病是因为无法超越修行中气脉明点显现的道验。如果我同意她到甘孜治病,也许她会因业际颠倒而不再做觉姆。为避免此等过失之故,所以我没有让她离开亚青。当她超越修行中的道验,她的病就会痊愈,恢复到原来的身体状况。所以,以此公案来教诫大家。但有些弟子无法听从上师的教言。

  唯有依靠上师才能做得不紧不松

      依止上师以后,当上师教诫弟子不要太紧或者不要太松的时候,一定要依教奉行。否则,依照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后仍然如往昔般漂泊于轮回之中。

  上师具备明亮的双眼,弟子如同盲人一样。当上师指导弟子去往何处,但弟子以自私自利之心随意行走,不听从上师的话,很容易掉下悬崖。因此,依教奉行最为关要。

  修行中能否做到不紧不松,要依止上

  师。上师会根据弟子的根机和修行之量而断定并加以引导。尤其是汉族弟子要知道和认识这一点。

  忠言良药之教言

      在丹哲勇士金刚舞法会期间,我曾和很多堪布讨论过这个情况。让有些汉族弟子入正道,可是他们偏偏走入邪道。尤其当有人引导他们入邪道,他们反而很高兴地跟着别人走。

  比如说,接受没有任何誓言、欺骗性的灌顶,他们就会认为这位上师太慈悲了。如果上师因为他们根机不够而不赐予灌顶的话,他们会认为这位上师没有慈悲心,并加以诽谤,认为上师太低劣了。

  我对于弟子的修法要求是:从前行四厌离心、五加行次第性地修行,最后传窍决。但很多人因为这个要求而不愿意到我这里来求法,而是希望不修五加行马上传窍决和大圆胜慧。如果上师马上传窍决,就会认为上师太慈悲了,而且会有成百上千的弟子闻风而去求法。

  同样的道理,我讲真话,他们不会供养我;但如果我讲很多欺骗的话,他们听了很高兴,不把钱当回事,马上掏出大笔钱来供养。汉族弟子就是这样的。比如说,今天新到的一位弟子,若我对他说,你业障很重,应该次第性地修法。他听了以后会很生气;如果我说:你是某位某位活佛的转世,他听了以后会非常高兴,马上把自己的钱全部掏出来供养。现今这种现象已经流行、已经成为一种陋习,所以你们汉族弟子要聪明一点,一定要学会取舍。

  我并非是轻视或者藐视汉族弟子,也并非轻视和诽谤他人,是因为汉族弟子业力沉重的缘故吧,很多人受到欺骗。我看到这些现象以后,生起悲悯之心。    这些本来就无需隐瞒,也无需讲解。为了让你们认清是非、知道什么为恩德大?什么是没有恩德?为了勉励大家,今天把这些讲解给大家。

  总之,今天所宣之法关键之处为不紧不松,不紧不松之修法状态要完全依靠上师的指导。

  回     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本传记现有汉译本若与大恩阿松上师传讲不同,请以上师传讲为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