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4.务必证空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来源:   作者:善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4.务必证空

   (一)公案本文

  沩山灵佑禅师摘茶次,欲示仰山证入体性之法门。

  (缘起於现象兼带本体界,禅师见仰山终日性用,未得空理,欲与他参究理事体用道理。)

  禅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 闻子声,不见子形。」

  (整日只听汝喋喋不休,未见汝体性显露片刻。)

  仰山撼茶树。

  (振撼茶树,以示其体,及体之用也。)

  禅师曰:「子 得其用,不得其体。」

  (振撼茶树亦仅得其用而已,却不能悟其体性真实!)

  仰山曰:「未审和尚如何?」

  (请和尚垂示,应如何始得?)

  师良久。

  (当下即是,动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将永无了悟体性,证得无上禅定解脱力。)

  仰山曰:「和尚 得体,不得其用。」

  (师父仅会住空守寂,不得其用。)

  禅师曰:「放子叁十棒!」

  (执着有为之法,始终不能真实了悟自性,更未能体会本无自性;体性因缘而生诸法,超现实中吾等体性自应缘之道理。仰山师只逞口舌之能,更不听教导,该放叁十棒!)

  仰山曰:「和尚棒某甲 ,某甲棒教谁 ?」

  (戏骂之间,传承心法,乃禅宗之特质。)

  禅师曰:「放子叁十棒!」

  (再加叁十棒可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中常因境界认知的不同,产生种种的诤论,开悟、见性了没?若不了解,也不诤议,这种修行人还好;就怕没全懂,又强说自己的认知是对的,别人的修证是错的,真若如此,平增造业而已。若能看完《大般若经》并能了解其真实义,当能知道世尊於经文中常提到的般若名相,其名相被提起的前後,大约就是修行者要用到的方法与体证境界的次第,主(真心)、客(内外尘境)、方法等叁者中,若能掌握住,产生的种种境界都能不执,此佛子才能真的体认世尊教法的真实。

  般若名相大约为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四缘、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十八空、卅七道品、四圣谛、四禅、八定、叁叁昧、菩萨十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量心、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相、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境界,当然此其中还有漏掉的名相。

  修行中在本体界的初步认知空体,是在上述十八空中学习到,但经过四禅八定後,尤其在入四空处定的空无边处,初破色身时(开悟),才有真正在叁叁昧(空、无相、无愿)中,体证到真正的空体,也就在此後才有真正的解脱智慧,灵佑禅师与仰山师诤论的地方也就在此。证得实际理地空,才能有大机用,这在禅宗行者是很重要的,灵佑禅师一直要仰山师不要太早妄用此心,免得未证叁叁昧获得理地空时,就迷失在不牢靠的空解上。

  2.释题

  这个公案名为「务必证空」,空的修证义有十八空(或谓廿空),及叁叁昧中的空,如上所述。从般若名相来看,两空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可说从义解悟入,後者则是证解而得,因此才有空叁昧之名相。能悟空叁昧,才能进而证悟无相叁昧,也才能体知无愿叁昧的真实,再往後才能修证菩萨八地後的各境界。其实也就是大菩萨及佛的诸境界,即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量心等等神变法,但这些离我们似太遥远了,但是空理还是要懂。

  我们先从「理地」说起,「理」在讲我们的本体,也就是空体,一切法的生起,从空显现,透过心的应用,来现一切相,如果没有心就没有法,没有心就没有宇宙,所以一切法的六大种性(地、水、火、风、识、空)中,当然一切法是从空性而起,「空」能产生一切的「有」,「空」离不开地、水、火、风四大所现的一切相,从空产生一切有相,成就了一切世间相及万有法相。我们理体是空,虽从空透过心产生一切的相,但一切自然界的万法还是空,只是我们可以讲:空以外的一切相,是空性起用的相而已。

  然诸佛证到实空以後,可以依空产生无量的神变,化一切的相,这相有真、有假。我们凡夫在心用的时候产生一切相,缘灭法灭了,心用完了,法灭了,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在,又归零、归空了。修佛法,懂得这些的话,就能够从空起用,无中生有,像阿弥陀佛从清净的空体之间,化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大家的业力所幻化、所变现的,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众生福德不够的,不能生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心清净的圣者。

  当然依空起一切「用」,这可以用叁个身(法、报、应叁身)来讲,诸佛、菩萨可以依空起用而化身千万亿,并感知一切境如幻化,由空法身变成千万亿个化身;他也可以感知众生的一切识而起用,并跟众生传递消息一样,让他了知其意,有的佛是用心意来化导众生。这些都是用理事体用一语来说明,理跟体是一样的,事跟用是一样的;前者证得,才有後者的能用、善用。没有证到理的行者,他起不了真正的大用,「大用」是依空而起,从空而起的大用,灵佑禅师常说:「如许多人 得大机,不得大用。」意指仰山师未能大用,心无证得真空理地实际。

  另有个公案,有参者问大安禅师说:「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禅师答称:「您用得但用!」。既然是大用,怎麽会不存轨则呢?所以大用定存轨则,但有大机并无大用,才会不存轨则,此种心用即非大用。参问者听了不以为然,禅师说:「向上事何不道取。」参问者真的又要开口,禅师便开打,骂说:「这野狐精出去!」。大用一定要合乎轨则,由自性起者定合乎因果关系的原则。

  依空而感知起的一切相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合乎圆融的,合乎一切因果现象。如果是自己的妄想心,所谓妄想心就是有意志力的妄想,譬如画符、画咒等这些,都是属於有心意而起的法,也就是次等的法,所以依空映现一切缘所化的,那才是无上心法,我们学佛法或是学禅宗,只要是在体会这些依空识用。

  修行第一阶段要能得理体,理体就是证到真空实相,对一切境不执着,你做不到这样的话,就是妄想习气太重了,这件事会放不开,对一个法会一直执着,慢慢磨练,等到练得功夫越来越好的时候,你的体空相就越来越现,妄想习气就慢慢的淡泊。也不会要强出风头,为什麽你会常常有烦恼?就是妄想习气太想出风头,所以常常去抓一切的境及应一切缘,就随你的迁业一直在流转。

  让你的空性现起的时候,空体本来就是不执着一切境,所以依空所现的一切境,空体也不会去抓它,这样慢慢就变成事无碍,所以理事无碍得证到空之後,才有事无碍,证到烦恼灭,就解脱了。

  理事无碍,就OK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空体在,还有一个空在,会妄执空。我们讲的「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如果是落在第五个毛病的话,就是空执,也是理无碍的境界,所以这个空把它空掉,对境不执,事无碍,到最後这个理埋没了,理体不现了,空也就不现了,就进入事事无碍。这个「理」存在的时候,等於我们有一个老师时时在旁告诉你,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这个要这样做,那个要那样做,所以像有个觉知在旁当警察一样,当您把这个扮演警察的「觉」都空掉以後,就没有一个空的体会在你的觉知里面,这个时候起心动念都是从你清净法身所现的,也就是从真正的空体里所现的心,但是没有空的感觉,这样的话就变成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一个心,这个心就是佛心。达这一阶段的行者就可以讲「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心,就没有妄想心,没有意念的心,都是随缘经过潜意识的觉以後,所流露出来的一切法,那就达到事事无碍的心,都没有挂碍的境界。

  3.语体文解

  沩山灵佑禅师摘茶次,欲示仰山证入体性之法门。沩山的灵佑禅师在教导仰山,仰山师常常从空的另一方面「有」入门,所以喜欢去搞些有为法,搞有为法的人就永远见不了我们的空性;灵佑禅师知道仰山的毛病,所以常常教导他,如何守住这个空寂。有一天,灵佑禅师又与仰山去采茶叶,启开了理事体用的论说。灵佑禅师带着徒弟仰山师去摘茶,摘茶这件事是缘起现象界里面的一个事情,但是後来所讨论的是现象界跟本体界里面的两个事情,故按语说:缘起於现象兼带本体界,禅师见仰山终日性用,未得空理,欲与他参究理事体用道理。

  禅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 闻子声,不见子形。」

  现象界兼本体界可是理事体用的事,藉对答之间来让他了悟禅宗佛法的真实。灵佑禅师就对仰山说话了:「终日摘茶, 闻子声,不见子形。」在这里采茶时,整天都听你喋喋不休的在讲话,都没有看到你清净的体及空相现起,也就是说禅师找机会开导他、骂他。

  仰山撼茶树。仰山师听了不以为然地,摇动茶树来示其本性之用,每个人有修、无修都会吃饭、睡觉,会随缘做一切事情,强说这是佛性的性用。很多不知修行层次者,也常讲佛性本自具足,何必修呢?其实这是不知修行的次第,若一直这样下去,永证不到真空实相的体。按语说:振撼茶树,以示其体,及体之用也。仰山想既然师父说只听到我在讲话,那我就去摇动茶树,茶树的树干是它的本体,摇撼它是个因缘,因缘来,起性用,动摇茶树了。

  灵佑禅师更进一步说明:「子 得其用,不得其体。」也就是说仰山你修证到这个境界,只知道如何去用这个心用,却不能够认知心起的那个体是什麽样子,所以不得其真体。

  这前後两段意义是在开示他,一个真正大修行者,如果不能真悟空理,不能证得实体的话,仅在那个知觉上、在心用上,了知部份佛法。用是会用,但不真实,有时候所作的佛事还不圆满,因不能悟空起性用的缘故。

  仰山就回过来问:「未审和尚如何?」你说我这个境界是 知心的用,那你的境界又是怎麽样子呢?你说我天天用这个心,不得其体,那要如何证得其体呢?能否开示给我看看。按语说:请和尚垂示,应如何始得?

  师良久。

  灵佑禅师当下放空,也不说话,更不起心动念,站在那里好久、好久一段时间。禅师这个动作在显示空体当下,即是不起心动念,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一切。空体,每一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本具足佛性,所以有上等智慧的人,一听当下那个清净无为的心,就是佛性,都可以懂。但是我们周遭的事,会让我们面境时起些妄想习气心相应,因心的毛病太重了,所以遇缘就用这个习气毛病去相应,那根本就见不到我们的空体在用。

  当然也不是当下你认知它,好像就能用,没有烦恼也不太可能,都是要面对境界去磨练的,摒弃你心里面的善恶观念,对错、美丑、高下等的分别,这样的去磨练的话,你对以前所造的业慢慢就能面境无所谓了,那怕是善事或是恶事,修後心地就能坦荡荡地,没有罪恶感,也没有一种大善人的心,这样才能解脱,才能自在。

  禅师常说「当下即是,动念即乖」,在修行过程之间,有段要入绝对的空,不入绝对空的话,那你没有定力,坚强业流一来,就常被业转而不知。既然入空是进入圣境的要道,就要有一段时间修「良久、良久」,之时你起心动念的话,就乖离了本体,真悟空体的人,要他起心动念,他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想常住此空境安祥中。

  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麽不讲话会不舒服呢?一般人都是这样,知道了一件事,或了知一事,不讲不痛快,赶快讲给别人听一听,修行到悟个空体时,一切都是多馀的,一切讲话或什麽的都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心慢慢死掉了,心进入真正空的样子。在这时候你强起心动念,那就不舒服了,当然动念就乖离了我们的本体。此处证得空理後,是到六结使的第五位「空」证,也就要从空里面起念,进入生灭法中最後一关的「灭」结使,回心回凡,面境而能真正无碍。如此走一回生灭法,您就懂得修行是要这样走的,仰山师知後应也不会与灵佑禅师起抬 。我们按语说:当下即是,动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将永无了悟体性,证得无上禅定解脱力。

  仰山曰:「和尚 得体,不得其用。」

  灵佑禅师站在那里不动身、不动念良久良久,这个就显示空的佛性一面,理地的佛性。如果真正证到这个境界的话,起心动念都会不舒服,所以动念即乖;在禅宗讲这两句话,是很深的修证的过程境界跟心的状态,若不如此用功的话,永无了悟体性真相。仰山无知又爱辩,便说师父您只得空体,但不会心用。

  修行喜欢有相的、喜欢讲话的,是很难真正悟入空相的,所以要悟入空就要去掉你的习气,以前喜欢讲话,以前喜欢执着一切境的,都要把它们断掉、革除掉,这样才能回到本来的空,这是最基本的理地,理地是这麽来修的。

  仰山师对灵佑禅师站在那里不动的身教,仰山师看懂了。你的体性空也不能用嘴巴讲,只有用身静心止来显示这个境界,所以他就批评灵佑禅师说:「和尚只得体,不得其用。」你只得到那个如如不动的体,但是不会心用,其实灵佑禅师并不是像仰山所讲的,灵佑是一位大禅师,他教出好多的徒弟, 是仰山师无知但有智慧,故灵佑禅师谆谆教诲,要让他懂得修行的次第。

  灵佑禅师看仰山太执着有相,太执着心用的功夫,也就是脚根会站不稳,碰到大障碍,他就没有办法真正能脱黏。仰山师不懂才会说禅师不得其用,反而来质问灵佑禅师。

  修行是有过程的,有阶段的,我们常常讲的,第一个阶段要悟到空,悟到空时,将你的妄想习气转变为淡薄,微细会现在心里面,但不障碍你的空体,一般人不是这样,一般人把你所想的、所要的、所不要的都显现在你的行为上。有修证的行者呢?把这些控制了以後,还会有微细的习气出现在心中,念头还会起,但并不障碍他的空性显露,也就是微细心起不了作用的,他也不会去执着那个境,也就无所谓的烦恼,这样的去磨练。所以必先得体,才能再讲用,仰山就是犯了这个毛病,灵佑禅师才一直跟他开导。

  灵佑禅师回说:「放子叁十棒!」揍你叁十大板,祖师大德在说教之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说要揍他叁十棒,只是嘴巴说说,仅止於怪他不受教诲。我们按语说:「执着有为之法,始终不能悟自性;更未能体知体性自应缘之道理。」体性是我们的空体,它面对外在的一切境,它自己会应一切缘,且能圆融地应缘。我们只要摒弃妄想执着心的话,那一件事情该怎麽做,不透过心念,你就看你的佛性所显示的状态,不从语言文字中说,那你就生活的很自在了。

  譬如说现在有人要求来心中心法第二次灌顶,我也请教了老上师,他目前仍在美国,老上师说:「好呀!就办第二次。」一般人会说上师同意了,也有人要参加,那还缺什麽,怎麽不办呢?但是我就没有想说赶快来办,要不要?那个时候办?你脑筋自然会显露出来,不是用语言文字,自己去体知它。所以该要的时候,就有那种要的行为显现出来,不要的时候,不要用你的妄想去推计,更不能强去做。

  若你相信你的自性佛心,什麽事情做的时机、因缘等随缘会规划得很好,不用你的推计、你的妄想来跟它说要怎麽样做?这就是你悟到体性,跟没悟到体的人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会善观因缘,那个时候该怎麽样就怎麽样,不是用心去想的。所以你自体应一切缘,你能够跟它搭配,并了解它,那你才是悟了自性,明心见性,说见性,性是空的,怎麽见呢?能见的就是说:「依空应缘所现的那个自性」自性本空,没有因缘他没有自性,不管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觉性或者是心性,没有因缘他不起自性,自然起性,你要了知他是什麽因缘,这才是见性,这个就是你已知我们的体性应缘,应缘过程之间,就能见他起自性的功用。按语说:只逞口舌之能,不听教导,该放叁十棒!

  仰山是有点修证,也看过很多的公案,稍能体会个中消息,所以认为禅师是禅师,心里有点说你算老几?有修证的人若是这个样子,这样下去的话,那像什麽?「没大没小!」没有执着,这也是一种解脱的境界,但是太执着这空境的话,那就完蛋了,什麽都不认,修解脱法可以这样,但是你要求圆融,世间的一切法律、规章,祖师大德所设的法规都要去遵从,不然你否定一切的话,永远执着空,那才走一半路,会走入空魔境界中。我们常常讲的,学空是在学什麽功夫?是学解脱的功夫,不是说永远把空玩到底,那就是顽空,顽固的空,那你的佛性会死掉,没有刚刚讲的体性能自应缘的功夫,佛性会死掉,会不认知一切的境、一切因缘,仰山有点这种味道,还是没有究竟。

  仰山又说:「和尚棒某甲 ,某甲棒教谁 ?」你的棒叫我吃了,但是我的棒叫谁来吃呢?就是我要揍人,叫谁来被我揍呢?禅宗师徒间,一问一答之间表示他们悟证的功夫。

  仰山不把灵佑禅师看在眼里,表示他内心空掉一切,很多人若这样都会有罪恶感,打师父那还得了,欺师灭祖,但是祖师大德教导徒弟是众生平等,师父跟我有什麽不一样呢?这其实是在练习内心的自我观念强一点,不要被外在的东西压过去,这样才能彻底的解脱。

  仰山是有这种修证功夫的人,师父加注於他的责备,他可以不受,所以他敢跟灵佑禅师顶嘴,其实是在显示他的境界。按语说:戏骂之间,传承心法,这是禅宗祖师大德传承的特质。

  灵佑禅师又说了:「放子叁十棒!」刚刚叁十棒是对您错误的处罚,表是不听话、不能体悟教导之言,但叁十棒还未做,现在看您这样,还要再加叁十棒。

  我们看每一段公案,个中人物所显示的心态,跟他修证的过程到那个阶段,我们都要能看得懂;此段显现仰山太执着於有相的方面,灵佑禅师所以一直要告诉他认识「体」才是最重要的,悟得了体,你就会用,可惜仰山师一直都不接受这教诲,像这样两位之间的教导公案,还有很多类似的,仰山终究还是证得体,故能为禅宗放一大异彩。

  (86年12月9日讲於龙潭)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