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生死学教学和人间净土(释依昱)
人间佛教的生死学教学和人间净土(释依昱)
佛光山丛林学院 释依昱
一、人间佛教的思想源流
佛陀的说法度众四十九年从原始僧团的《阿含经》《律部》到大乘经典的《法华经》《华严经》的全部内容,叙述佛陀的慈悲、智慧、持戒、精进等等的言行。以及指导佛弟子思想上,生活上修行等的记载。四十九年的言行说明,佛陀的教化对象主要是人类,所以佛陀是人间佛教的创始者。人归依佛,修道、弘扬佛法、示涅架、教导弟子们、以托钵行乞的模式让众生种福田;用平等心在传播佛法到每个家庭。四处游行度众,对人们示现一种真实的修道历程。
在《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中,佛对诸比丘说: “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二,694页上)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四意断品”中“我今亦是人数。下”(《大正藏》二,637页中)又说: ‘‘世尊佛眼。观诸世间一切众生。生于世间。增长世间。”(《大正藏》三,806页下)
在《佛行集经》里“尔时世尊。闻梵天王劝请偈已。为众生故。起慈悲心。以佛眼观一切诸世佛眼观已见诸众生。生于世间。增长世间。或有利根或有钝根。诸众生等。或以成就易证于道。”向梵天王。而说偈言:
“大梵天王善谛听,我今欲开甘露门;若有听者欢喜来,至心听我说法味。”(《大正藏》三,806页下)
《佛说众许摩擦诃帝经》卷八: “尔时世尊观诸弟子而告之曰。我从无量劫来勤行精进。乃于今日得成正觉。正为一切众生解诸系缚。汝等今日悉于我处得闻正法。漏尽解脱三明六通皆已具足。天上人间离其系缚。可与众生为最福田。宜行慈愍随缘利乐。”(《大正藏》三,957页上)
透过以上的对话明白,佛陀以慈悲的胸怀积极地开导教化众生。佛陀在人间度众,受到多数的恭敬供养同时也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 《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的十大灾难(《大正藏》四,164—174页)如下:
一孙陀利谤法难、 二奢侈弥谤法难、 三法患头痛难、 四法说梅毒蔓延全身渗透骨髓疼痛不止难、 五法患个子疼难、 六法被木枪刺把难、七法被酒壶婆达多掷石难、想参照八、法被婆罗门女旃砂盆诽谤难、九、佛食马小麦难、十、佛受苦行难
佛陀反对阶级,不重贫富,以平等观视众生。他教弟子们的时候,不论天资习性的善恶。在《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如下: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人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大正藏》四十九,18页中)
佛陀对众生,是一视同仁、以众生平等的性格观之。《六祖坛经》: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大正藏》四十八,351页整个)
发扬人间佛教的台湾高僧星云大师说。“人闲佛教”不是新发明、也不是新的创造、在遥远的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教主佛陀悟道之后,沿着恒河流域的十六个王国弘扬佛法、每日说法无有厌倦、从国王大臣、到贩夫兵卒和学人专家、盗贼,全部皆为其教化的对象。所以说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佛的教化即是“人间佛教”。
二、人间佛教的提倡
佛教在世界的诸大宗教中,历史最长,影响的人口也最多。和其它的世界性的宗教不一样,佛教的传播方式是和平,过去没有发起宗教战争也没有过宗教迫害。全部自觉的发心,自觉的反省,没有外在的强制和暴力。这种反省,自觉、自净的风格也促进佛教,融人不一样的民族群中,和不一样的文化思潮融合共生。
关心现实的人生问题、人生的品格的提升,肯定人心的净化,趋向全体人类的完善、世界和平和佛教的现代化方面进行。和现代社会实际上生活的需要结合、促进人类的进步,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人间净土。我们称为“人间佛教”这是一种时代性、适应性、圆融性的时代思潮。
“人间佛教”的完成和实践符合佛陀教化众生之本怀。此外亦显现佛教的慈悲包容,发挥佛教的应世本质、佛教的包容异己等功能。
《华严经》在“普贤行愿品”中: “修习菩萨一切诸辩。教化众生心无疲厌。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而不乐着。”(《大正藏》九,67页)
菩萨的大悲心、勤修正道、广积福德、成就佛道之兴起。 使得佛法和世间法融合无碍,亦即“华严宗的理事无碍法界”的圆融自在;也是人间佛的旨要所在。
三、人间佛教的语源和意义
‘‘人类’’在中国儒典中,最早,在韩非子、庄子、淮南子们的著作里出现。语义是人世、俗世或世上。汉译佛典里的“人间”是人所居住之处,含有十法界、五趣、六道等等、轮回转生的思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罗酰搜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渐至摩楼国。(T一、三九页)
四、人间佛教的生死学教学
笔者在成功大学开课将近十年,透过远距教学,成就了不少的故事。每一次上课,都会透过远程联机上课跟收播学校的同学对话,修过这堂课的收播学校: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第一科技大学、高雄大学、义守大学等等。有一次有位同学在期中报告上说: “老师,谢谢你的联机对话,让我找到了我失散多年的青梅竹马。”那位同学真的在屏幕上找到了他童年的好友。可能是小学同学或者是隔壁邻居,经过了很多年而失去联络,就因为修了这堂生死学的课而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位侨生,在其面临学业与感情极端困挠时,因为生死学课程的启发而重新找回自信心,不再自暴自弃。
在生死学的课堂里什事都有可能发生。常鼓励同学们用一种欢喜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心境来面对世间上的人生百态。生死学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严肃。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态度来学习这堂生命教育的课,自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凡事都有光明和黑暗两个角度,意志消沉者只看到黑暗面,懂得启用生死密码者当下可以扭转局势,克服困难开启光明的未来。
生死学着重在养生、保健、心灵管理与生涯规划以及分析各宗教的生死观再到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并且事先规划生前契约、遗嘱与告别式之安排。我们应该如何规划生命的宽广度呢?当你生活得非常自在与充实时,面对死亡时就会心安理得。所以若知道怎么生,就会知道怎么死。
五、生死学的起源和研究
生死学是由“死亡学”蜕变而出:死亡学是生死学的前身,生死学在探讨人生,生命的内涵更广更完整。
细究“生死学”这门学问的起源,应是肇始于三十年前美国的“死亡学”(Thanatology)。其探索的核心课题,若以精神医学及死亡学专家Kubler-Ross的语辞来说,就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死亡学的出现乃是因为当时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发现多数的美国人无法正视死亡,平和善终,便起而提倡死亡觉醒运动(Death awareness
movement)。该运动适时地与兴起于英国的临终关怀运动(Hopicemovement)相互呼应,于是开展出死亡学的主要内涵: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但是正由于其所关心的主题环绕在如安宁疗护、死亡教育以及死亡相关现象,明显缺乏“生命的向度”(dimension of life),傅伟勋教授(民82)于是主张结合宗教临终关怀角度及临终精神医学研究以开展死亡学的生命向度。
1994年由星云大师所创办的南华管理学院(现在的南华大学)成立台湾第一所生死学研究所,即强调生死学研究与教育的五大领域为:(1)生命伦理学、(2)养生技艺、(3)生死教育、(4)临终关怀、(5)殡葬管理。
笔者记得曾经与傅伟勋教授在学术会议上讨论有关生死学的研究,当时身体健朗的傅教授,提到这门课程在美国,称为“死亡学”,但在台湾谈死亡是一种禁忌,所以改称为生死学,较易被接受。而笔者在日本留学生涯中,也关注到这门课程被称为“死生学”或“生命学”。
现在台湾的一五八所大学中,只在南华大学设立“生死学研究所”。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所的学生,从2001年开始招收大学部的学生。
六、星云大师和人间净土
南华大学的创始人同时是佛光山创始者的星云大师,创设佛光山以来历经四十二年。由于大师的指导以及佛光山僧众和信徒们的共同努力,佛光山建设现世的人间净土的架构渐趋完成。 这期间历经各种各样的障碍、许多的艰难。且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佛光山的常住大众以佛法信仰的坚定信心作为依靠, 摆脱困难。 不只是文化、教育、慈善等活动的实践;并在国际佛教的发展上,佛光山在国际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星云大师常说:
“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为僧信共守之准则。在佛光教团之中,生命将由肤浅走向深广,由闭塞走向开阔,由灰暗走向缤纷,由残缺走向圆满。在佛光教团之中,大众会推动个人的成长,时间会带来事业的因缘,历史会给予公平的定位,信仰会留下永恒的价值。
关于佛光山的“人间净土”的实践,文化、教育、慈善,实践为主,亦即:
1.以教育培养人才;2.以文化弘扬佛法;
3.以慈善福利社会;4.以共修净化人心。
回想起三十二年前,笔者在宜兰第一次和星云大师相遇时,一个念佛法会中,当时看到很多的信徒,很专注、很虔诚地参加法会,也有很多的青年义工在帮忙。笔者曾问大师: “年青人在佛门,可以做什么?”大师笑着回答: “佛门并非只是出世,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净化人心,改造命运等人世的事业,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希望从出世到人世,让天下都没事……”笔者也因为深受大师度众的慈心悲愿而深受感动,成就了一段出家因缘,而成为星云大师的弟子。因而深信人间佛教的弘传正是人间净土的实践。
本论文主要在将和现代社会实际上生活的需要结合、促进人类的进步,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结合生死学教学的推广理念与实践,来表达佛陀以平等心教化众生之本怀。此外亦显现佛教的慈悲包容,发挥佛教的应世本质、佛教的包容异己等功能。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