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韩清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

  戊二、引经说3 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 庚一、出爱王白佛2 辛一、述因缘3 壬一、由观察2 癸一、于过失

  复次,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我于尔时,其心不生悔恼忧戚。何以故?观此过失,于我自身都不见故。

  癸二、于功德

  又有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功德,现前赞劝于我,我于尔时,心亦不生欢喜踊跃。何以故?观此功德,于我自身都不见故。

  壬二、由寻伺

  彼诸沙门及婆罗门既退还已,我便独处空闲静室,生如是心筹量寻伺:我当云何了知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若我知者,当舍其失,当修其德。谁有沙门、或婆罗门,能了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亦能为我广开示者?

  壬三、由作念

  既寻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定当了知诸王所有真实过失、真实功德,我今当往佛世尊所,请问斯义。

  辛二、请问义

  故我今者来至佛所,请决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开示。世尊!云何诸王真实过失?云何诸王真实功德?作是请已。

  庚二、佛告出爱王3 辛一、略标

  尔时,世尊告出爱王曰:大王!大王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

  辛二、别释6 壬一、王之过失2 癸一、征

  云何名为王之过失?

  癸二、释3 子一、标成就

  大王当知!王过失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然不可归仰。

  子二、列种类

  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顺仪则,八、不顾善法,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子三、随别释2 丑一、辨相10 寅一、种姓不高

  云何名王种姓不高?谓有国王,随一下类王家而生,非宿尊贵;或虽于此王家而生,贱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辅相、国师、群官等子。如是名王种姓不高。

  寅二、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谓有国王,为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所制,不随所欲作所应作,锡赉群臣;于妙五欲,亦不如意欢娱游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寅三、立性暴恶2 卯一、征

  云何名王立性暴恶?

  卯二、释3 辰一、辨差别3 巳一、对面暴恶

  谓有国王,诸群臣类或余人等,随于一处现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对面摈黜,发麤恶言,咆勃忿恚,颦蹙而住,时生愤发。

  巳二、背面暴恶

  设不对面,背彼向余而作于前摈辱等事。

  巳三、懊恚暴恶2 午一、暂时暴恶

  设不对面、亦不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然唯内意愤恚郁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然不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

  午二、长久暴恶

  复有内意愤恚郁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亦于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

  辰二、结略义

  由如是相对面暴恶、背面暴恶、懊恚暴恶、暂时暴恶、长久暴恶,如是名王立性暴恶。

  辰三、出大罪

  大王当知!长久暴恶名获大罪,非是余者。

  寅四、猛利愤发

  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有小愆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或以重罚而刑罚之。如是名王猛利愤发。

  寅五、恩惠奢薄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谓有国王,诸群臣等供奉侍卫,虽极清净,善称其心,而以微劣软言慰谕;颁赐爵禄、酬赏勋庸不能圆满,不顺例程。或损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后方与。如是名王恩惠奢薄。

  或推注已或怨恨已者:谓或令彼受大劬劳,及或令彼心生怨恨故。

  寅六、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谓[1]有国王,诸群臣等实非聪叡,有聪叡慢,贪浊偏党,不闲宪式,情怀谋叛,不修善政,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谏议,由此因缘,王务、财宝、名称、善政并皆衰损。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寅七、所作不思不顺仪则3 卯一、征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卯二、释2 辰一、所作不思

  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思择诸群臣辈,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驱役者而不驱役,不堪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赉者而刑罚之,应刑罚者而赏赉之。

  辰二、不顺仪则

  又于群臣,不善安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处大朝会,余论未终发言间绝,不敬不惮而兴谏诤,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

  卯三、结

  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寅八、不顾善法

  云何名王不顾善法?谓有国王,不信他世,亦不晓悟;由于他世不信不悟,便于当来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无有羞耻,随情造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不能时时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不顾善法。

  寅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3 卯一、征

  云何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卯二、释2 辰一、不知差别

  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其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艺[2]、智慧差别。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于忠信[3]所非忠信想;无技艺所生技艺想,有技艺所无技艺想;于恶慧所生善慧想,于善慧所生恶慧想。彼由如是心颠倒故,于非忠信、无有技艺、恶慧臣所敬重爱养,忠信、技艺、善慧臣所反生轻贱。

  辰二、忘所作恩

  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知其无势、无力、无勇,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赏;设被陵懱,舍而不问。

  卯三、结

  如是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寅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云何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一向沉没、耽着嬉戏、爱乐受行,不能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丑二、结摄2 寅一、结前

  若有国王成就如是十种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

  寅二、略摄

  大王当知!此十过失,初一是王种姓过失,余九是王自性过失。

  壬二、王之功德2 癸一、征

  云何名为王之功德?

  癸二、释3 子一、标成就

  大王当知!王功德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

  子二、列种类

  何等为十?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恩,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子三、随别释2 丑一、辨相10 寅一、种姓尊高

  云何名王种姓尊高?谓有国王,处在相似王家而生,宿世尊贵,是相似子。如是名王种姓尊高。

  寅二、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谓有国王,自随所欲作所应作,劳赉群臣,于妙五欲欢娱游戏,于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等所,凡出教命,宣布无碍。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寅三、性不暴恶2 卯一、征

  云何名王性不暴恶?

  卯二、释2 辰一、辨差别

  谓有国王,诸群臣等随于何处,虽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现摈黜,不发麤言,亦不咆勃,广说乃至不生愤发,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内意秘匿忿缠,亦不长夜蓄怨愤心,相续不舍。

  辰二、结略义

  不现暴恶、不背暴恶、不匿暴恶、不久暴恶。如是名王性不暴恶。

  寅四、愤发轻微

  云何名王愤发轻微?谓有国王,诸群臣等虽有大愆、有大违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不以重罚而刑罚之,随过轻重而行黜罚。如是名王愤发轻微。

  寅五、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正直现前供奉侍卫,其心清净、其心调顺,于时时中,以正圆满软言慰谕;具足颁锡爵禄、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恨;易可供奉,不难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寅六、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谓有国王,诸群臣等实有聪叡,无聪叡慢,无浊无偏,善闲宪式,情无违叛,乐修善法,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言议,由此因缘,国务、财宝、名称、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寅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3 卯一、征

  云何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卯二、释2 辰一、所作谛思

  谓有国王,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诸群臣等,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不委任,堪委任者而委任之;不堪役者而不驱役,堪驱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赉者而正赏赉,应刑罚者而正刑罚;凡有所为,审思审择,然后方作,而不卒暴。

  辰二、善顺仪则

  又于群臣,能善安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虽处宴[4]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要待言终,恭敬畏惮而兴谏诤,如其旨教而善奉行,能正安住王之教命。

  卯三、结

  如是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寅八、顾恋善法

  云何名王顾恋善法?谓有国王,信知他世;由信知故,便于当来净不净业、爱非爱果能善信解;由信解故,具足惭耻,而不纵情作身语意三种恶行,时时思择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顾恋善法。

  寅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恩3 卯一、征

  云何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卯二、释2 辰一、善知差别

  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若诸群臣忠信、技艺及与智慧,若有若无并如实知。于其无者轻而远之,于其有者敬而爱之,而正摄受。

  辰二、知所作恩

  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虽知无势、无力、无勇,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爵禄、勋庸分赏无替。

  卯三、结

  如是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寅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而不沉没、耽着嬉戏、爱乐受行,能于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丑二、结摄2 寅一、结前

  若王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

  寅二、略摄

  大王当知!如是十种王之功德,初一名为种姓功德,余九名为自性功德。

  壬三、王衰损门2 癸一、征

  云何名为王衰损门?

  癸二、释3 子一、略说3 丑一、标

  大王当知!王衰损门略有五种。

  丑二、列

  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丑三、结

  如是五种皆悉名为王衰损门。

  子二、广释5 丑一、不善观察而摄羣臣3 寅一、征

  云何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寅二、释2 卯一、明彼摄

  谓有国王,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思择,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加以宠爱,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为慰谕。

  卯二、成衰损

  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若遇怨敌、恶友、军阵,彼先退败,恐惧破散为他所胜,迟留人后,奔北无恋,矫行恶策,动亏王政。

  寅三、结

  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丑二、无恩妙行纵有非时3 寅一、征

  云何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寅二、摄2 卯一、明彼摄2 辰一、无恩妙行

  谓有国王,虽于群臣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而不宠爱,不如其量具赐爵禄,最机密处亦不委任,不数软言现相慰谕。

  辰二、纵有非时

  彼[5]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广说乃至大怖畏事命难现前,尔时于臣方行宠爱,广说乃至数以软言而相慰谕。

  卯二、成衰损

  时群臣等共相谓曰:王于今者危迫因缘,方于我等暂行妙行,非长久心。知此事已,虽有忠信、技艺、智慧,隐而不现。

  寅三、结

  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丑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3 寅一、征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寅二、释2 卯一、举于应和好方便

  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而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

  卯二、例于乖绝方便等

  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摄受强党方便。

  寅三、结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丑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谓有国王,寡营事业、拙营事业、不持事业、不观事业,不禁王门、不禁宫门、不禁府库,或于俳优、伎[6]乐、笑弄、倡逸等所,或复耽乐博弈戏等,非量损费所有财宝。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丑五、专行放逸不修法行3 寅一、征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寅二、释2 卯一、不能请问

  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能数往礼敬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

  卯二、不能修行

  设得闻已,亦不勖励如说修行,不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

  寅三、结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子三、结配2 丑一、结

  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衰损门,当知此王退失现法、后法义利。

  丑二、配

  谓前四门退现法利,最后一门退后法利。

  壬四、王方便门2 癸一、征

  云何名为王方便门?

  癸二、释5 子一、标

  大王当知!王方便门略有五种。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一、善观察摄受群臣;二、能以时行恩妙行;三、无放逸,专思机务;四、无放逸,善守府库;五、无放逸,专修法行。

  子四、释5 丑一、能善观察摄受羣臣

  云何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如是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

  丑二、能善以时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谓有国王,于诸群臣善观察已,摄为亲侍,加以宠爱,随其度量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相慰谕。彼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大怖畏事命难现前,即便罄竭,显示忠信、技艺、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

  丑三、无有放逸专思机务3 寅一、征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

  寅二、释2 卯一、举于和好方便

  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能于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

  卯二、例于乖绝方便

  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能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摄受强党方便。

  寅三、结

  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

  丑四、无有放逸善守府库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谓有国王,广营事业、巧营事业、善持事业、善观事业,善禁王门、善禁宫门、善禁府库,又于俳优、伎[7]乐、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费财宝,亦不耽乐博弈戏等。如是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

  丑五、无有放逸专修法行3 寅一、征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

  寅二、释2 卯一、能请问

  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而能数往礼敬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

  卯二、能修行

  既得闻已,善能勖励如说修行,亦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

  寅三、结

  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

  子五、结配2 寅一、结

  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门,当知此王不退现法、后法义利。

  寅二、配

  谓前四门不退现法所有义利,最后一门不退后法所有义利。

  壬五、王可爱法2 癸一、征

  云何名为王可爱法?

  癸二、释4 子一、标

  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诸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往善趣。

  子四、结

  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壬六、能引王可爱法2 癸一、征

  云何能引王可爱法?

  癸二、释5 子一、标

  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能引诸王可爱之法。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子四、释5 丑一、恩养世间2 寅一、征

  云何名王恩养世间?

  寅二、释2 卯一、举正化2 辰一、辨3 巳一、不贪财宝

  谓有国王,性本知足,于财宝门为性谨慎,不邪贪着,如其所应积集财宝,不广营求。

  巳二、给施贫穷

  又有国王,性无贪吝,成就无贪白净之法,以自所有库藏珍财,随力随能,给施一切贫穷孤露。

  巳三、晓谕赏罚

  又有国王,柔和忍辱,多以软言晓谕国界;于时时间,随其所应分赏爵禄;终不以彼非所能业、恶业、重业役任群臣;诸有违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诸有违犯不可恕罪,以实、以时如理治罚。

  辰二、结

  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养世间。

  卯二、释引果

  由王受行如是恩养世间法故,遂感世间之所敬爱。

  丑二、英勇具足2 寅一、征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

  寅二、释2 卯一、举英勇

  谓有国王,计策无惰,武略圆满;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摄护之;广营事业,如前乃至不甚耽乐博弈戏等;

  广营事业如前等者:前说:寡营事业、拙营事业、不持事业、不观事业,不禁王门、不禁宫门、不禁府库,或于俳优、伎乐、笑弄、倡逸等所,或复耽乐博奕戏等,非量损费所有财宝。今此翻彼应知。

  又善观察应与不应与,勤于僚庶,应刑罚者正刑罚之,应摄养者正摄养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

  卯二、释引果

  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丑三、善权方便2 寅一、征

  云何名王善权方便?

  寅二、释2 卯一、举方便

  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如前乃至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摄受强党方便。如是名王善权方便。

  卯二、释引果

  由王受行如是善权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敌。

  丑四、正受境界2 寅一、征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

  寅二、释2 卯一、举受用2 辰一、辨2 巳一、列种种

  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不奢不吝,平等自处,清正受用、众杂受用、胜妙受用、随其时候所宜受用、与诸臣佐亲属受用、在于胜处而为受用、奏诸伎[8]乐而为受用、无有愆失而为受用。

  巳二、释无愆

  无愆失者,谓疾恼时,应食所宜,避所不宜;于康豫时,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应食。应共食者正现在前,不应独食精妙上味,诡摈余人。

  辰二、结

  如是名王正受境界。

  卯二、释引果

  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丑五、勤修法行2 寅一、征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

  寅二、释2 卯一、举法行3 辰一、标

  谓有国王,具足净信、戒、闻、舍、慧。

  辰二、释5 巳一、具足净信

  云何名王具足净信?谓有国王,信解他世,信解当来净不净业,及爱非爱果与异熟。如是名王具足净信。

  巳二、具足净戒

  云何名王具足净戒?谓有国王,远离杀生及不与取、淫欲邪行、妄语、饮酒诸放逸处。如是名王具足净戒。

  巳三、具足净闻

  云何名王具足净闻?谓有国王,于现法义、于后法义,及于现法后法等义众妙法门,善听善受,习诵通利,专意研究,善见善达。如是名王具足净闻。

  巳四、具足净舍

  云何名王具足净舍?谓有国王,虽在悭垢所缠众中,心恒清净,远离悭垢,而处居家常行弃舍,舒手乐施,好兴祠福,惠舍圆满,于布施时常乐平等。如是名王具足净舍。

  巳五、具足净慧

  云何名王具足净慧?谓有国王,如实了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修与不修[9]、胜劣黑白,于广分别诸缘生法亦如实知;纵令失念,生恶贪欲、瞋恚、忿、恨、覆、恼、悭、嫉、幻诳、谄曲、无惭、无愧、恶欲、恶见,而心觉悟,并不坚住。如是名王具足净慧。

  辰三、结

  如是名王勤修法行。

  卯二、释引果

  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

  子五、结配2 丑一、结

  如是五种能引发王可爱之法,能引诸王现法、后法所有利益。

  丑二、配

  谓初四种能引发王现法利益,最后一种能引发王后法利益。

  辛三、结劝3 壬一、总劝修学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是故大王应当修学。

  壬二、别劝所宜

  王之过失宜当远离,王之功德宜当修习,王衰损门宜当远离,王方便门宜当修学,王可爱法宜当希慕,能引发王可爱之法宜当受行。

  壬三、明获利乐

  大王若能如是修学,当获一切利益安乐。

  己二、决择诸苦谛相差别2 庚一、别辨八苦7 辛一、生苦2 壬一、征

  复次,如说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

  壬二、释2 癸一、标列

  云何生苦?当知此苦由五种相。谓众苦所随故,麤重所随故,众苦所依故,烦恼所依故,不随所欲离别法故。

  癸二、随释5 子一、众苦所随故苦

  云何众苦所随故苦?谓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饿鬼趣中,若于胎生、卵生生时,种种忧苦之所随逐,故名众苦所随故苦。

  子二、麤重所随故苦

  云何麤重所随故苦?谓三界诸行,为烦恼品麤重所随,性不调柔,不自在转,由此随逐三界有情诸行生起,故名麤重所随故苦。

  子三、众苦所依故苦

  云何众苦所依故苦?谓衰老等众苦差别之所依故。

  子四、烦恼所依故苦

  云何烦恼所依故苦?谓受生已,于爱境爱,于瞋境瞋,于痴境痴,由是因缘,住不寂静惛荡身心不安隐苦,故名烦恼所依故苦。

  子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

  云何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谓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殒殁,所有寿命死为边际、死为终极,如是等事非其所爱,由此因缘,唯受众苦,是以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说生为苦。

  辛二、老苦

  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谓于五处衰退故苦等者:此中五相,如本地分说老差别,随应当知。(陵本十卷二页732)

  辛三、病苦

  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辛四、死苦

  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辛五、怨憎会苦

  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者:由怨憎恚引发恶行,当堕恶趣,故说为彼怖畏之所依止。

  辛六、爱别离等苦2 壬一、举爱别离

  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不与彼会生愁恼故,由此因缘生怨[10]叹故,由此因缘身扰恼故,念彼众德思恋因缘意热恼故,应受用等有所阙故。

  应受用等有所阙故者:本地分说:或有所余种类欢乐。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所行事者,谓相执持手臂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呜,或相顾眄,或作余事。(陵本十一卷七页864)此中等言,等取彼彼差别应知。

  壬二、例求不得

  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

  辛七、五取蕴苦

  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依生苦器故者:老死等苦依生故有,故五取蕴亦名依生苦器。

  庚二、广取蕴苦2 辛一、出行苦2 壬一、引经问

  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11]

  壬二、依义答2 癸一、出体性2 子一、显麤重

  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麤重所摄,亦名麤重,是行苦性。

  子二、结取蕴

  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

  于彼彼自体等者:本地分说:一切种子识,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陵本二卷一页102)由是当知,三界自体差别非一,故名彼彼。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及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麤重性。一切遍行麤重所摄,谓彼麤重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故,即此建立为行苦性。

  癸二、辨受俱2 子一、自性显了不显了别3 丑一、标相2 寅一、显了

  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受中,此麤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

  寅二、不显了

  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此麤重苦非易可了。

  丑二、引喻

  譬如热痈,若以冷触封之,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

  丑三、合法

  如是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麤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触封;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自性苦。

  子二、烦恼随增及生苦别2 丑一、别辨相2 寅一、辨随增3 卯一、贪所随增

  又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

  卯二、瞋所随增

  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

  卯三、无明所随增

  于非苦乐之所显现,麤重所摄,所有安立行自体中,于无常性计常颠倒,于众苦性计乐颠倒,于不净性计净颠倒,于无我性计我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

  寅二、辨生苦3 卯一、依乐受2 辰一、出苦因2 巳一、生恶趣

  又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由是因缘,于现法中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广说乃至生那落迦。

  巳二、生余趣

  又由后有爱故,能感当来生等众苦。

  辰二、结贪依

  如是乐受贪所依故,能生当来五趣等苦。

  卯二、依苦受2 辰一、出苦因

  又于苦受多起瞋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诸恶趣。

  辰二、结瞋依

  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现法、后法众苦。

  卯三、依不苦不乐受

  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

  丑二、结建立2 寅一、烦恼随增摄

  是故虽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谓贪瞋痴。

  寅二、生苦差别摄

  依此密意,佛世尊说:应观乐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

  应观乐受是众苦法等者:摄异门分说:云何当观乐受为苦?谓由此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取当来苦,于现法中能生坏苦,如是当观乐受为苦。云何当观苦受如箭?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非苦乐受,体是无常灭坏法者,谓已灭者即是无常,其未灭者是灭坏法。若无常者,从此复生若乐、若苦。灭坏法者,终不解脱苦乐二种。(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页6321)此应准释。

  辛二、明谛摄2 壬一、别辨四谛2 癸一、四谛现观4 子一、苦圣谛2 丑一、标

  若能如实观无常性,渐次能断一切颠倒。

  丑二、释

  如是诸行,是第一义苦圣谛事。一切圣贤圣智观已,于第一有最极寂静诸取蕴中,尚不愿乐,何况弊下那落迦中。

  子二、集圣谛2 丑一、举一切

  复次,即此能生后有诸行业及烦恼,由相道理,是集圣谛。

  丑二、显最胜

  世尊经中,据胜道理唯显示爱。

  由相道理者:谓广建立业及烦恼相故。

  子三、灭圣谛2 丑一、有余依

  复次,此烦恼品麤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

  丑二、无余依

  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

  子四、道圣谛

  复次,若能证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

  癸二、谛建立2 子一、显略

  复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

  子二、指广

  若广建立,当知其相无量无边。

  壬二、施设苦谛

  又令了知苦谛麤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苦。

  己三、决择补特伽罗差别2 庚一、三士建立诸门差别10 辛一、约自他利行辨2 壬一、标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

  壬二、配

  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

  辛二、约行恶乐恶辨4 壬一、标

  复有四种补特伽罗。

  壬二、列

  或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或有行恶亦复乐恶,或非行恶亦非乐恶。

  壬三、释4 癸一、行恶非乐恶

  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恶友故,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非乐恶。

  癸二、乐恶非行恶

  若先世来串习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

  癸三、行恶亦乐恶

  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

  癸四、非行恶非乐恶

  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

  壬四、配

  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

  辛三、约所重差别辨3 壬一、标

  复有三士。

  壬二、列

  一、重爱[12]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

  壬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辛四、约所事差别辨4 壬一、标

  又有三种补特伽罗。

  壬二、列

  一、以非事为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

  壬三、释

  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13]。

  壬四、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辛五、约国王圆满辨3 壬一、标列

  又诸国王有三圆满,谓果报圆满、士用圆满、功德圆满。

  壬二、随释2 癸一、别辨相3 子一、果报圆满

  若诸国王生富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叶,成就俱生聪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

  子二、士用圆满

  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为士用圆满。

  子三、功德圆满

  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名为大王。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惠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

  癸二、显受果3 子一、果报圆满

  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

  子二、士用圆满

  士用圆满者,受用现法可爱之果。

  子三、功德圆满

  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

  壬三、别配

  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具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圆满无不具足,名为上士。

  辛六、约诸臣差别辨2 壬一、标列

  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技能[14]、智慧;二、有忠信、技能,无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

  壬二、别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技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

  辛七、约诸语差别辨3 壬一、标列

  又有四语。一、非爱似爱,二、爱似非爱,三、非爱似非爱,四、爱似爱。

  壬二、随释4 癸一、初语

  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是名初语。

  癸二、第二语

  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语。

  癸三、第三语

  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语。

  癸四、第四语

  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是第四语。

  壬三、别配

  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是下士;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是中士;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是上士。

  辛八、约受用诸欲辨3 壬一、标

  复有三种受诸欲者。

  壬二、列3 癸一、第一人

  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15]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癸二、第二人

  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16]、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癸三、第三人

  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17],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壬三、配

  此三种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辛九、约受用饮食辨3 壬一、标

  复有三人。

  壬二、列3 癸一、第一人

  一者、有人贪染而食,爱着、饕餮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

  癸二、第二人

  二者、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餮、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

  癸三、第三人

  三者、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

  壬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辛十、约施戒修辨3 壬一、施所摄3 癸一、依施物建立3 子一、标

  复依施物说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二、依施田建立2 子一、标列

  又依施田说有三人。一者、有人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

  子二、别配2 丑一、第一义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丑二、第二义

  复有差别。施于所爱名为下士,施于有恩名为中士,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

  癸三、依施心建立3 子一、标

  又依施心说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壬二、戒所摄7 癸一、依福业事建立2 子一、总标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

  子二、列配

  一者、有人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现,是名上士。

  癸二、依禁戒处所建立3 子一、标

  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阙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阙漏。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三、依受持戒心建立3 子一、标

  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为涅槃故,受持禁戒。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四、依别解脱律仪建立3 子一、标

  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仪;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仪;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仪。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五、依苾刍律仪建立3 子一、标

  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无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唯能成就受具足支者:此中四支,如前已说应知。(陵本五十三卷六页4226)

  癸六、依成就三种律仪建立3 子一、标

  又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七、依成就一切所受律仪建立3 子一、标

  又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壬三、修所摄4 癸一、修习思惟方便建立3 子一、标

  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唯得励力运转思惟等者:此中差别,如本地分别释应知。(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2)

  癸二、依已得修差别建立3 子一、标

  又依已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三、依已得定地差别建立3 子一、标

  又有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癸四、依住修差别建立3 子一、标

  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

  子二、列

  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

  子三、配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庚二、十有情众爱乐差别2 辛一、辨差别2 壬一、总标

  复次,有十种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

  壬二、别列2 癸一、十法

  何等十法?一、寿,二、色,三、财,四、友,五、戒,六、闻,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

  癸二、十众

  何等名为有情十众?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闻为命者,七、入证者,八、寻思者,九、勤苦者,十、弃身者。

  辛二、随料简2 壬一、简相违3 癸一、闻相违4 子一、标

  复次,听闻正法者,略有六种烦恼过失。

  子二、列

  谓憍慢过失、不欲过失、不信过失、身心损恼过失、散乱过失、迷惑过失。

  子三、释

  由如是等诸过失故,不能恭敬殷重听法,广说如经。

  子四、广2 丑一、散乱

  散乱烦恼过失复有二种,谓说时散乱、说已散乱。

  丑二、迷惑

  迷惑者,谓颠倒。

  癸二、梵行相违2 子一、略标列

  复次,烦恼发业略有三种。一、相应发,二、亲生发,三、增上发。

  子二、随难释

  引余烦恼而发起故。

  癸三、法相违2 子一、略标列

  复次,非所爱法略有六种。一、怨敌,二、疾病,三、不可爱境,四、生等诸苦,五、苦辛良药,六、非串习善。

  子二、释随应

  前四应远离,后二应修习。

  壬二、辨受欲4 癸一、种类2 子一、标

  复次,受用诸欲略有五种。

  子二、列

  一、领纳受用,二、摄喜受用,三、寻思受用,四、贪彼受用,五、摄自受用。

  癸二、过失2 子一、标

  复次,诸欲过失略有八相。

  子二、列

  一、少味多苦多过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缘相,三、杂染受用胜因缘相,四、堕诸恶趣苦因缘相,五、寻思扰乱苦因缘相,六、受用磨灭胜因缘相,七、丧身磨灭胜因缘相,八、能障善法胜因缘相。

  癸三、变坏2 子一、标

  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

  子二、列

  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

  癸四、异名2 子一、标

  复次,当知诸欲由五种相似法故,得稠林名。

  子二、列

  一、由众多相似法故;二、由杂秽相似法故;三、由养育众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窜相似法故;五、由险难相似法故。

  丁三、略不说余

  我已略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其中处处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

  --------------------------------------------------------------------------------

  [1] 「謂」,大正、陵本作「若」。

  [2] 「技藝」,大正作「伎藝」。後皆同此。

  [3] 「信」,大正作「於」。

  [4] 「宴」,陵本作「讌」。二為同義字。

  [5] 「彼」,大正作「後」。

  [6] 「伎」,陵本作「技」。

  [7] 「伎」,大正、陵本作「妓」。

  [8] 「伎」,陵本作「妓」。

  [9] 「修」,大正作「與」。

  [10] 「怨」,大正作「愁」。

  [11] 編按:加底線之原文,原屬卷六十六,作者韓清淨移至本卷。

  [12] 「愛」,大正作「受」。

  [13] 「自事」,大正作「自事等」。

  [14] 「技能」,大正作「伎能」。後皆同此。

  [15] 「己身」,陵本作「已身」。韓清淨手稿於此加註:『金陵本作「已身」,今改之』

  [16] 「己身」,陵本作「已身」。韓清淨手稿於此加註:『金陵本作「已身」,今改之』

  [17] 「己身」,陵本作「已身」。韓清淨手稿於此加註:『金陵本作「已身」,今改之』

返回目录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