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朝山归来有三思(存润)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存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朝山归来有三思(存润)

   朝山归来有三思

  存润

  2008年秋季,我有幸被任命为寒山书院监学,参与对第四届学僧的教学工作。根据寒山书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学僧们在完成了期中考试后,决定朝拜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驻锡过的道场——灵岩山寺。

  11月17日,在寒山寺方丈、寒山书院常务副院长秋爽大和尚支持下,苏州寒山寺寒山书院第四届学僧一行60多人前往灵岩山圣地朝拜。寒山书院讲师仁涛法师、悟智法师与我具体组织了这次朝拜活动。

  八时整,我们从寒山寺出发,大约九时左右到灵岩山脚下的山门碑坊前,全体人员合影后,穿上海青,整齐地排成两队开始礼拜。我以三步一拜隆重之礼,以虔诚之心感恩大德高僧弘扬佛法发心办道的丰功伟绩。同时希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引学僧们行朝拜之礼,忏悔往昔所造的业障,发菩提心,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

  我迈着坚定的步履,一步、两步、三步,心里默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虔诚地五体投地,拜下去,额头贴着地面;眼不旁顾,一心注视着脚步的前方。此时的心是那么地安详、宁静。美丽的灵岩山,圣洁的灵岩山,净土宗修行的道场,印光大师亲手创办的道场,慕仰已久的佛子们今天终于来到您的身旁。一步、两步、三步,躬身,五体投地礼拜,

  “南无阿弥陀佛”!学僧们也都认真而虔诚地和我一起朝着我们的目标一一灵岩山寺拜去。

  十点多钟,我们已来到印光大师舍利塔院,全体同学列队礼拜祖师舍利。并请塔院院主、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班导师心德法师开示。心德法师强调了解行并重的修学方法,肯定了这次重视发心学习的作用。法师给学僧们开示道:

  “欢迎同学们来朝拜灵岩山寺!朝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你们在学校里只能学到佛学理论,而出来朝山参学是实践,这是解行并修啊。你们三步一拜礼祖庭,这是发大菩提心、发大愿。你们将来都是佛教的龙象,希望这次来能把印祖的精神和思想带回去”。

  礼拜完印祖舍利塔院后,师生们继续往山上拜。大约十一点左右我们终于拜到了山顶。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早已亲自在大雄宝殿门口等待我们的到来,并在灵岩山寺法堂设茶,热情地接待了全体师生,之后还慈悲地对师生们进行了开示。明老现年八十七岁,德高望重。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寒山书院院长、灵岩山寺方丈。学僧列队进入灵岩山大雄宝殿礼佛并顶礼大和尚,之后就随大和尚进了接待室,聆听开示。

  合影留念后,学僧们在大雄宝殿排班礼佛。明老带同学们参观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灵岩山寺念佛堂,最后参观了印祖当年闭关的关房——印光大师纪念堂。

  大约中午12时,明学大和尚送我们一行到山门前,再次与学僧们一一合影并道别,学僧们也再一次顶礼大和尚后,师僧才依依不舍地下山了。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朝山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印祖为榜样好好学习,好好念佛,好好修行,以虔诚之心弘扬佛法,要为佛教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以下三点体会和思考。

  一、学僧教育关系到佛教的未来

  明学大和尚十分重视僧才教育,认为僧伽教育是承担着“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重大使命,关系着佛教的未来。大和尚高兴地说:

  “欢迎同学们来到灵岩山寺朝拜。我看到这么多学僧能够深入研修佛法,如同看到了当今佛教的兴盛。对于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重视与关怀,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和尚又回顾说,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处于比较动荡和不安的年代,佛教也是如此。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百废待兴,灵岩山全部僧众只有56人,大多数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他那时已经五十多岁,还算是年轻的了。佛教僧才青黄不接,成为当时高僧大德的忧虑。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在己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支持下,1980年12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成立了,至今已经为佛教事业培养了500多名合格僧才。他深情地感慨道:

  “这是赵朴初会长的大功德!”最后,他殷切地期望学僧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修学机缘,做到学修并重,为将来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进行了十几届的学僧教育,培养了大批真修行、懂管理、会弘法的佛教人才。从灵岩山分院毕业的学僧,不少学僧已经住持名山寺院,弘化一方,成为弘扬佛法的栋梁之才,为佛教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

  从这些开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僧才教育对于弘扬佛法的重要性。我也认识到承担学僧教育工作岗位的艰巨性、特殊性,也增强了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坚强毅力!

  二、循规蹈矩是佛法弘扬的根本

  明学大和尚认为灵岩山寺能够光大佛法,就是正确地遵守了印祖为灵岩山寺所立的寺规。他在对学僧们的开示中,介绍了灵岩山寺的基本情况和印祖为灵岩山制定的五条寺规。

  这五条寺规是: “1.主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2.主持论次数,不论代数,

  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

  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5.不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大和尚说,灵岩山寺一切规制,至今悉以印公所定五条寺规为据,始终不渝。

  在印光大师纪念堂内,大和尚在赠送我《印光大师纪念画集》时,特意翻到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五日,吴县县政府布告第二四四号,这是以县长令的方式发布的灵岩山寺寺规。

  佛教坚持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树立“以戒为师”,这是佛教能够发扬光大之根本。常言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是一种最考验人毅力与意志的修行,这是学佛之人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的修行。

  三、认识生死才能发菩提心

  在印光大师纪念堂内,吸引人的是关房。关房非常简单朴素:就一张床、一张书桌、一尊佛堂(供奉的是西方三圣)。特别是关房中的那张印祖所题的著名的“死”字条幅:

  “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这幅印祖的题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学僧发心以此当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其实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无常,在《四十二章经》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在呼吸间”,可是有谁把这头等大事念念放在心上呢?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面对眼花缭乱的外界诱惑,人们已经对自己的“生死大事”置若罔闻了。

  “死”字面前,我们或许这样在想:瞧!他(她)们怎么死得这样惨!殊不知世间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字。不管你是富甲天下,贵比天子,还是你贫贱如乞丐,总逃脱不了这个“死”字。

  “死”宇面前,你认真思考过吗?你想过自己“百年以后”是啥样子吗?所以在印祖关房的书桌上还有一副字,是这样写的: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想想我们每天的念头都是些贪、瞠、痴,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只能是三途有份了!

  “死”心念佛,老实念佛,我们要向印祖学习,三年不出关房,好好念佛,一心念佛,了生脱死。

  据了解,印光大师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四年,在灵岩山闭关三年,归西于灵岩山寺。大师以这样的菩提心修行,最终成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到了人天师表。

  正是在这样一位大德高僧德馨双厚的感召下,学僧们才能够如此虔诚地一步、两步、三步,躬身,礼拜。有些同学感冒了,但依然坚持认真地拜;有的同学腿痛脚酸了,也不抱怨继续认真地拜:有的同学拜得出汗了,就脱了外衣继续认真地拜。同学们虔诚地朝拜,感动了路边好多行人注目观看,甚至有一位老大妈也参与到我们拜山的队伍中来。六七十岁的她也跟着我们三步一拜上去。

  我们以出世之心成入世之事,这是大乘佛法所宣扬的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崇高精神,也是教人能够认识生死,激发出菩提心的大好机缘。

  一个学佛之人的修行是什么?历代高僧大德都有开示,烦恼即般若,日常是修行。我们每个人能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以祖师们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从思想上做到了虔诚朝拜,达到受教育,明认识,增智慧的目的。

  从这三点体会和思考之中,我加深了对祖师大德的崇敬与尊重,认识到不仅要用佛教的规范礼仪来护持自己的修行,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够实践这种精神,来了脱生死,发菩提心。我会更加重视自己所从事的佛教教育工作,严格教育学僧,让他们能够做到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这也是佛教教育工作者应尽的神圣职责。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