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戒晟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来源:   作者:戒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戒晟法师)

 

  慈善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扇大门是佛教的弘法之路,宣教之道。佛教慈善文化植根于佛教文化的沃土,吸取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融合众缘的顽强生命力,慈悲利他的观念,不但可以去除我等贪执之念,无形中也与大众广结善缘,是以推动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当以教化人心利济群生为前提,行慈善,布施之行,来为众生谋求福祉,以臻身、心、灵之和谐。

  大般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佛教慈悲于众生,利他而放下我执的佛法精义。大慈善家熊希龄曾经这样说过:“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济众,耶教言博爱,又曰爱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曰普渡众生。”佛法的大意与济世情怀不言而喻。佛教慈悲之心,以己之力,悲悯众生,布恩施惠,是代代佛教徒人间修行的不二法门。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也是佛教一个基本理念。《观无量寿经》上讲“佛心者大慈悲是”就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根本。《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七也说:“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皆慈悲心以为根本。”可见慈悲能使人发菩提心修诸善行,能出生,长养一切诸善根,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力量之一。佛教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慈悲思想的具体实践主要是慈善布施,放生等等。观音菩萨是佛教慈悲思想具体形象化的代表。福田思想和报恩思想则是佛教慈悲思想的扩展。以慈悲、福田、报恩理念为基础,佛教经论大力提倡慈善义举,提倡广行诸善。我国佛教有着以慈善济世的思想传统和兴办慈善事业的历史传统。在古代,中国佛教建立了“悲田坊”“福田院”“安乐坊”“养病坊”“义仓”“粥厂”等慈善机构。用以救济贫病孤寡,在佛教传统慈善济世思想和现代慈善理念的共同指引下,香港佛学会成立以来,一直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换言之,此正是香港佛学会坚强的志愿与光明的灯塔!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要靠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并非完全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智的培养及道德的养成。这正是佛教的宗旨,佛教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香港佛学会(以下简称我会)深深体悟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发扬佛陀慈悲済世的本怀及秉承创会宗旨下,组织并进行慈善教育活动。

  我会的一群义工们,他们默默地无私奉献,资助一批批学子完成学业,为国家造就了更多未来的栋梁。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十三年来,他们坚毅不屈,紧握理想,以“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承担责任”的工作原则,不怕路途遥远,地方偏僻而深入考察了解实情,力求施主所施的每一分每一毫都能用得其所。我会不设行政费用,所有资金都用于慈善教育事业方面,先后在国内资助重建学校167所,分布于山西、陕西、甘粛、宁夏、四川、重庆、河北、江西、河南、辽宁及浙江等省市,另外还有10所医疗卫生室,13所学校图书馆,并于多所高校中如福建师范大学,浙江省台州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学设立了香港佛学会助学金等,总共资助的大、中、小学生超过二仟多人,投入国内的慈善教育总额超过人民币三千多万元。我们所实践的正是佛陀所教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正如《无量义经·德行品》云:“菩萨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安稳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

  我会积极开展“崇文重教,与学育才”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慈善事业的逐步发展和慈善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并形成了扶贫済困,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融合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股不可低估和忽视的力量。

  二、慈善事业平等、友爱、团结及互助的民族精神可以潜移默化青少年,对他们起到培养教育的作用,使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傅统文明,感受到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形成利于他人的人生观。

  三、捐资助学的过程中,齐心协力。我会带动当地的政府,号召当地村民们齐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兴起了人人关心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许多因为家庭贫困即将辍学的孩子,受到我会资助后,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如生在陕西长武生理残障人家庭的郭敏女生,读小学时,在我会的关心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现已顺利考取了研究生。我们认为对贫困女高中生的资助,意义更加深远。今天的女生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母亲,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五、港澳地区这种来自远方的救助犹如温暖的春风,传递给人的不仅仅是经済上的救助,更多的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许多以前对女孩教育不太重视的村民,纷纷转变了思想的并且表示:“港澳同胞都这样惦记咱们的难处,咱们自己更应该好好努力,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为贫困人群点燃了希望,为当地人口素质的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我会在践行慈善教育的过程中,对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正面形象,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践行慈善教育之所以是我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由于菩萨是不能脱离众生而得解脱的,菩萨只有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就正覚。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大日经》卷一中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正是大乘的菩萨精神。慈悲为万善之基,众德之藏,慈悲是佛道的根本精神“慈悲喜舍”在佛教中称为四无量心,是每一个众生皆具有的德性。慈是给与他人快乐,包括与自己无缘众生,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悲是拨除他人痛苦,帮助其它众生离苦得乐,喜是欢喜,随喜他人的成就及福德,不起嫉妒障碍;舍是能够住于平等心态,顺境不贪,逆境不嗔,同时冤亲平等,无怨无嗔,这是舍的精神。能慈自然能悲,能悲必然能舍,舍去悭贪,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何乐而不为呢?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对学佛的人来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我们的心中充满慈悲和善良,才能把广博无私的爱尽力地挥洒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使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如果大家认同“众生平等,施比受更有福,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理念,那么请让我们一起关注教育,让更多贫困的人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改变人生,共同创建人间净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