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体验与感受(陈世明)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1日
来源:   作者:陈世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体验与感受(陈世明)

    体验与感受

  陈世明

  有一个朋友心颇不定,不时觉得定心的必要。每当此时便发起道心,问我如何静坐,学佛法从何入手来。是夜,他借来赖永海先生的《中国佛性论》,读不几页,骂将起来,“什么佛性,佛性不就是体验吗?”……

  “佛性就是体验”也许不错,然而毕竟什么是体验呢?我感到他把体验等同于感受了。如果把佛性作为感受,便存在一个感受什么的问题。因为感受既可能是安祥的受用,也可能是对烦恼的感受。有的人感受到宁静、美好;有的人则感受生活的空虚、无聊,生活的悲壮、忧伤,生活的绝望、无奈……能说后面这种感受是佛性吗?或许于空虚、无聊、忧伤、绝望之时,有所觉受,倒说明其佛性尚未完全为妄心遮覆,但过分沉浸于这种感受,甘于这种感受笼罩自己的心灵,或竟以此为美,没有趋向美好人生的愿望和努力,这种感受倒更趋向于魔。性不即佛,不即魔,须是指悟明性地之后,不染于佛不染于魔。若是未明究竟,学了几句口头禅,妄言无佛无魔,只能说明心地尚处于无明状态。

  “佛性就是体验”则包含有更丰富的含义。一则为“体”,相当于上文的感受。禅宗很强调亲身体会,许多公案破除弟子的口头禅便是要求他要亲身体会,要以心证言,以心验理。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说关键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心里感受到什么。二则为“验”,验,不仅存在谁验的问题,而且存在一个验个什么的问题。佛性要求学子验先德时贤于禅的体会,体禅后的妙用;而不是验什么胜利后的骄气,失败后的绝望,如意时的兴奋,不如意时的烦躁和忧愁……总之,体验,体验,不仅有一个亲自体证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标准问题:是美好,还是邪恶?是安祥还是不安?……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存在一个心之择向问题,即,你是否时刻把人生的美好、善良、安祥,积极的精神放在第一位,是否把去除盲目的妄念放在第一位。(心不为妄念所动、所覆,为去除。非要求不动之死寂也。)

  大抵过分强调感受的人,易于执着消极、懒散的态度,失去生命力。有人说,音乐听多了,人就不想动,说的正是同一道理。古今禅德于执着佛理一病破除得很多,认为佛像,经书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更强调弟子自心的觉受,这自然很对。笔者这篇文章从相反角度破除执着于觉受一病,是因为我觉得,先辈禅德给弟子开悟是建立在佛子一心向佛,多读经书的前提下的,在他们那里,禅师与弟子都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因而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更需要的是入道法门,而不是分别善恶。而当今社会,异说纷起,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很盛行,要使寺门之外的青年学子免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强调积极的美好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的社会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禅悦诗抄

  住山将就度流年,穷汉家私不值钱。

  一领衲衣冬又夏,热来脱却冷来穿。 ──古德破衲诗

  禅刊 1991年度第二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