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慧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

  一、尊者简介

  摩诃迦叶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译为中文是“饮光”。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它五位。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为了求得一个儿子,向菩提树神祷告,后来生下了迦叶尊者,为了纪念他出世的来历,就替他取名“毕钵罗”。他出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摩诃娑罗陀村,婆罗门种姓的家庭中,父名居拘庐陀竭波,是摩竭陀国著名富豪。八岁起,依婆罗门教规定,从师学习祭祀、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音乐歌舞、天文、气象等知识。由于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自幼即与常儿不同,喜离群独居,厌恶情欲。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有这样的记载:摩诃迦叶尊者的父亲居拘庐陀竭波是摩羯陀国尼拘律城的首富,因为老而无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禀告帝释天主,天主即命一个即将命终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却说:“我有宿愿,于世尊处,专修净行,恐生于彼,为我障碍。”天主便安慰他说:“汝勿忧虑,我当助汝,于一切时,令无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虽然尊者后来与贤妙女结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触”,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后,“遂舍所有产业,告知其妻,自行出家。”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据说,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的技术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哪里有高明的冶金师,可以为佛像装金呢?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合作,一起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伴侣,同心学佛,一起修道。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二、行头陀门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无怨无悔专修苦行的意思。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记载了他出家修道以及与佛的殊缘:

  “虽偶未尝有男女意。终亦恳求出家。其父母从之。即为沙门。入山以杜多行自修。会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尊者即趋于竹林精舍。致礼勤敬。如来乃分座命之坐。而大众皆惊。谓其何以与此。如来知之。乃说其夙缘以断群疑。寻为之说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积修胜德。而智慧高远。故如来尝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以自庄严。而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嘱其相传。无令断绝。复授金缕袈裟。命之转付弥勒。”

  《五灯会元?卷》第一《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中也有如下记载: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

  有关头陀苦行,佛教从衣、食、住三方面,就是穿衣有两种,食有五种,住有五种,共分十二种修行的方法。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了。

  我们先从衣方面来讲,在穿着上首先要:(1)着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令人没有贪心。穿上这种衣服,旁人一看:“啊!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因为这种的影响力,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很好?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一块补丁、右一块补丁的。所以出家人叫“衲子”。(2)除了五衣、七衣和九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它的,也不能多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所谓“三衣钵具”,在拜垫上的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钵”。

  从饮食方面讲:(1)常乞食。自己不立烟炊、不做饭,常去托钵乞食。在暹罗、缅甸、锡兰这些南传佛教的国家,斋主把菜饭都预备在一个碗上,放到一边;哪个出家人来到这儿乞食,斋主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倒到出家人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每一个家庭,都是这样子供养出嫁僧的。为什么每天必要乞食呢?是“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如果街上没有和尚来乞食化饭,一般的人都会发愁;若有和尚来化饭,都欢喜了,因为这个福田给送到家来了。(2)次第行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次第,一家挨着一家,不拣择,驱除你的分别心。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是要求出家人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那这个出家人这一天就不吃饭了。(3)日中一食:真正守头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能再吃了。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时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日中一食,是依照佛制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等过午未时,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鬼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这个原因。(4)节制量:食量要节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这样可以减少贪心的烦恼;(5)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

  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寂静的环境,使人心情宁静,容易用功办道。所以修头陀苦行的,必须离开热闹的城市,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2)树下宿: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净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3)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旷野露地上,与清风明月为侣,跟自然接触,会产生一种清凉自在的感觉,藉此可以获得光明的启示。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月亮到了天中间、风在水面上来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妙处的。在露天来住,真是以天地作房,这种生活非常自然和谐,能念人回归本真。释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觉的。(4)冢间坐:常常到义山、坟墓旁边静坐修行。每天面对白骨,能体会无常的真理,深切感觉到人生几十年,在呼吸间很快就过去了,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因此不能荒废时间,要赶快精进、用功修行。所以在坟墓上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瞋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5)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着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

  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着。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数种,摩诃迦叶虽然年老,可是对这十二种头陀行,都能如法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当时在印度,宗教主张苦行者很盛,以他一个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过苦行的生活,对一般群众的号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当时的印度,即使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地区,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何况迦叶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与大智慧的人呢!

  由于迦叶尊者的号召力大,信众多而且护法之心也很恳切,所以佛陀对他极为器重。他个性倔强,佛陀也慈悲地原谅他,因为迦叶尊者虽还带有少许外道(苦行)的气质,但他对于佛法的实践,是精进行持的,不但对于当时的信众,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即使对于未来的佛教,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最要紧的是他虽然主张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义的,他不是一个盲修瞎练的人,所以佛陀对他也特别优遇,《萨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记载:

  “佛从无始以来未曾呵责,以其德行深厚,无有过咎;又欲令于佛灭后,维持大法,纵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责,欲令后世众生,深心尊重故。”

  以这段文字看来,可知迦叶尊者,虽无过咎,但也不无小缺之处。他的个性──习气,使他很独断,很固执,凡是他所喜欢的事,即使佛陀也劝他也不转(比如苦行)。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去拜望佛陀。释迦佛特别让半座给他坐。试想想,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来了,特地让半座给弟子坐,佛陀对迦叶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时还劝他道:“尊者,你年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服,不要过于疲劳。”虽然佛陀是这样慈悲地劝勉他,可是他并没有听佛的劝导,仍旧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他常说道:“我既然发心修头陀行,就不能因年纪大而不遵守。我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是为了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佛陀赞叹他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说:假使我的弟子能够经常修持这种头陀行,佛法就能够长久住在世间了。佛陀对迦叶的话深有感触,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大迦叶尊者那样行头陀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释迦佛是如何重视头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叶尊者。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避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由于迦叶在修持上过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一次信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映,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及运输等。信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汇报。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这里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贡献自己的,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信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外,在佛教内部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佛常常赞叹他:“头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每遇到无有惭愧的比丘们,佛陀也常示以迦叶尊者的生活行为作榜样。如以末法时代的比丘而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正是今日的比丘们所缺少的,倘若做到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即使不标榜苦行,僧团的生活也不会奢侈的。

  正由于迦叶尊者如此的行持,佛灭度后,空中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赞叹迦叶尊者:“大仙当知,天众增减,阿修罗灭,世尊正法,必当久住,此大声闻,道邻于佛。”此语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

  三、佛为授记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得把意清净得像虚空那样。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实报庄严土的色、声、香、味、触,迦叶尊者本来在那儿入禅定,他一听着,观想起实报庄严土那种美妙的境界,便法喜充满,就欢喜得跳起舞来!

  如来于法华会上,为摩诃迦叶等授记,见《妙法莲华经》卷三“授记品第六”: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徧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所有一切大众,迦叶于未来世,在未成佛之前,他恭敬供养三百万亿的诸佛世尊,尊重赞叹,广为宣说诸佛无量的大法。在他最后这一身报尽、成佛,佛的名号是“光明如来”。因为他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又传持大法普照一切,故号“光明”。

  国名是“光德”,因为国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庄严”。什么大庄严?是大菩萨庄严这个劫;大菩萨很多,没有数量的千亿那么多。这些菩萨的心,也都调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说的大乘经典。这一切的声闻等,也没有数量。

  他的国土非常清净,是以瑠璃为地;因为他因地修清净的苦行,清净的头陀行,所以得到这个果报。又有种种宝树在道的旁边,用金子作的绳来界道。谁看见这种境界,谁就欢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国土也常常放香。在虚空里头,常常有天女散华。这个国,土地非常平正,没有高山、小山、丘坑。为什么?因为摩诃迦叶在因地时,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国土也就平整,没有小山、大坑,也没有瓦砾荆棘,没有秽恶,没有不净的情形。

  他的国土,没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没有烦恼。因为尊者与因地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

  国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禅定,有定力;所以即使有魔事,也变成没有魔事了。一般的魔子、魔孙,他们都护持佛法,就都不破坏佛法。为什么?因为迦叶祖师修种种的头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军都战胜了,虽有魔王波旬这等魔和魔民,也都归服了,变成护法。你看!为什么修道要行头陀行?行头陀行,就把魔王都变成不是魔王了,变成护法。所以修道,若真正修行,最初来“魔”你的人,将来都是你真正的护法。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会变成护法。

  四、拈花微笑

  我们经常听过,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对人天大众宣讲佛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陀一上座,没有开腔,只是拿了这朵梵王献给他的金钵罗华(紫色的金莲花),默默地示给大家看,当时在座有百万听众,看到佛陀没有出声,只拿着花对着大众,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释尊今天在打什么哑谜,只有迦叶尊者会意了,向着佛陀微微地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传心印。释迦佛指明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状的真心。当时他把这佛心印付嘱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受了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远地流传下去。佛陀把心印传下来后,大迦叶成为西天(印度)禅宗的初祖。而后传给阿难(二祖),这样一代一代的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把禅宗传到中国来,成为东土(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禅师。

  从“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叶尊者是释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叶尊者对佛教还有一件很大的贡献。那就是领导众弟子结集经藏。

  五、结集三藏

  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三藏经典是最根本的。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讲的佛法,就是由大迦叶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由阿难照文宣讲,复述一遍,经过僧众加以印证,结集而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有佛经读诵,有佛经可以研究,完全是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的功劳!

  佛灭度后,当时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度后僧团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集工作,在佛灭度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关于佛涅槃及尊者“当务结集”之事有如下记载:

  “及如来般大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阇崛山。是时地震光明照曜。即以天眼知之乃谓众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灭世间空虚。与其徒即趋于拘尸那城。既至乎双树之间。而如来既化已内于金棺。尊者大恸。遂感如来足出于棺以慰其哀慕。寻致栴檀白毡。以资其阇维。既而尊者谓。金刚舍利宜与人天为其福田。吾等比丘当务结集以惠来世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升须弥之顶。而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遂击金钟。其偈因钟声而普闻。故五百应真(或云一千)皆会于毕钵罗岩。唯阿难以漏未尽。不得即预。宿户外终夕思之。及晓乃得正证。遂以之叩户相告。尊者曰。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户钥中入。阿难如其言而至。是时佥议。三藏者宜何为先。尊者曰。乃宜先修多罗。因谓诸圣曰。此阿难比丘。总持第一。而常侍如来。其所闻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宜命以集修多罗藏。次命优波离以集毗尼藏。复命阿难集阿毗昙达磨藏(他部或云命迦旃延)已而尊者即入愿智三昧。观其所集。果无谬者。”

  六、定候弥勒

  佛经说,迦叶尊者还没有圆寂,还住在世间。这怎么说呢?当释迦佛涅槃时,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嘱给大迦叶。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于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保管著这件袈裟。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亲自把释迦佛的衣钵传下去,并协助弥勒佛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入定之山有两种考证:一种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其位置相当于今菩提伽耶(梵Buddha

  -Gaya)之东北三十二公里之处。音译屈屈吒播陀,又作尊足山、狼迹山。《昆奈耶杂事》四十曰:“旧云鸡足,由尊者在中,后人唤为尊足。又岭有佛迹,然鸡足尊足,梵音相滥也。”另外一种就是位于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曾携金缕袈裟于此入定,以待弥勒出世。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关于尊者“结集既毕”、传法阿难、“于鸡足山”“入灭尽定”“以待弥勒”之事有如下记载:

  “然尊者处世方四十五年。终以结集既毕。而说法度人亦无量矣。念自衰老。宜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故命阿难曰。昔如来将般涅槃。预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将隐矣。此复付汝。汝善传持。无使断绝。乃说偈曰。

  法法本来法  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难于是作礼奉命。复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欲往辞之。遽陵虚遍至塔庙。礼已而还。复以夙约必别于阿阇世王。及至其门会王方寝。因谓阍者曰摩诃迦叶将入定于鸡足山。故来相别。王起奏之。遂以此周孝王之世。窅然入其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伽梨。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于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乃语山曰若阿阇世王与阿难偕来。汝当为开去已复合。于是寂然乃入灭尽定。是时大地为之动。而阿阇世王亦梦。其殿梁忽折。及觉而司门者果以尊者之语奏。王闻泣下。为之叹息。即诣竹林精舍。拜阿难命之同往逮至鸡足。而其山果辟。尊者定体而俨在其间。王且哀且礼。命香薪欲为焚之。阿难谓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叶方以禅定持身。而俟弥勒下生。授佛僧伽梨乃般涅槃。王闻此而敬之益勤。及王与阿难引去。而其山合如故。”

  从这些事,再次证明佛是怎样器重迦叶尊者,为念正法久住,尊者又担负了多大的重担!我们了解到摩诃迦叶个人修持的头陀苦行,为法忘躯的愿心悲苦,以及对佛教的卓越贡献,是永远值得我们礼敬与效学的!

  主要参考文献: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

  明黎眉等编《教外别传》。

  《景德传灯录卷一·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第一·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