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八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韩清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八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二

  癸四、第四嗢柁南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邪师住雪山 劝勉系属净 渐次戒圆满 穗成就为后

  子二、长行释8 丑一、邪师住2 寅一、明专自利2 卯一、标

  有诸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专求利养、专求恭敬、专求自利。

  卯二、释2 辰一、举二言2 巳一、外道师

  遇缘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谓曰:汝之与我先无一切资身众具可共受用,汝应为我往诣他处,褒赞我德,掩藏我失,我亦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护,当于诸王若与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边,多获利养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诸外道师名专自利。

  巳二、彼弟子

  然其弟子便发抗言:勿为此见!如是护者,未名自护往恶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护。是故汝应如前自护,我亦当自别为余护。我既不能护汝,汝亦不须护我。

  如前自护者:谓如前说,防恶趣失,乃名自护应知。

  辰二、辨德失

  于此义中,当知弟子是如理语者,是聪慧者,重当来故。应知其师是非理语者,是愚痴者,重现在故。

  寅二、明不护失2 卯一、标失

  复有杂染触恼于他,由杂染故,不能自护;因此恼他,不名护他。

  卯二、释义2 辰一、当自护

  此中如前由亲近等断诸烦恼,名当自护。

  如前由亲近等断诸烦恼者:此说如前,亦谓自护。防恶趣失,唯断烦恼。当知此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其因缘。如是正行,名当自护。

  辰二、当护他2 巳一、标名

  从此已后,由断为因,不恼他等,名当护他。

  巳二、释义2 午一、由无瞋无害

  应知此中,无瞋无害,是无恼义。

  午二、由一切哀愍2 未一、正显此义

  无缘而起利乐二心,无缘而起慈悲二心,当知如此是哀愍义。由哀愍故,不恼于他。

  未二、出彼相违

  是故当知,一切哀愍与彼相违。

  丑二、雪山2 寅一、喻善解脱2 卯一、标列三地

  复次,应知雪山喻佛善说法毗奈耶,此中略有三分可得。一、无学地,二、有学地,三、异生地。

  卯二、配释其相3 辰一、于无学地

  猿猴喻彼非理作意诸相应心,猎人喻魔,于无学地俱不能行。

  辰二、于有学地

  于有学地乃至不还,唯有非理作意相应猿猴喻心独一能往,非猎人喻魔所能行。

  辰三、于异生地

  于异生地二俱能行。

  寅二、出不解脱

  又诸愚夫,要观余境能出余境,追求余境余境所缚,是故于境不得解脱。

  丑三、劝勉2 寅一、出四义

  复次,由于正法听闻、受持、观察义理、法随法行,如其次第,应知劝化安立四义。

  应知劝化安立四义者:劝谓劝导,化谓调伏,安谓安处,立谓建立。菩萨自性利行有此四别,如摄事品说应知。(陵本四十三卷十三页3520)如是四义,如其次第,配属听闻、受持、观察义理、法随法行。

  寅二、广三力3 卯一、标列

  复有三法,尚能断除一切胜妙淫欲贪缠,况乎鄙劣诸欲贪缠。何等为三?一、精进力,二、不放逸力,三、对治力。

  卯二、配释

  由精进力,其已生者令不坚住。由余二力,其未生者令不得生。

  卯三、结显

  如是行者勤修正行,为欲断除已生恶故,及未生者令不生故。

  丑四、系属2 寅一、指修相

  复次,于四念住殷重修习,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寅二、明系属2 卯一、约三界辨2 辰一、系属魔

  系属魔者,谓在欲界,此不还果即能超度。

  辰二、系属死

  系属死者,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此阿罗汉乃能超度。

  卯二、约有情辨2 辰一、出差别3 巳一、不清净

  言不清净诸有情者,谓诸异生。

  巳二、清净

  言清净者,谓诸有学。

  巳三、鲜白

  言鲜白者,谓诸无学。

  辰二、广清净2 巳一、出四证净

  复有四[1]种证净,未清净者能令清净,已清净者能令鲜白。

  巳二、辨其分位

  当知此中,上诸有学说名清净,下诸有学名不清净,彼由修道未清净故。

  当知此中上诸有学等者:谓于四证净中,诸有学位上下有别,依此说名清净及不清净。

  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鲜白名余。唯是无学,名如前说。

  丑五、净渐次2 寅一、标列五种

  复次,修四念住,应知略有五种渐次。一、信增上力,清净出家;二、戒律仪;三、根律仪;四、乐远离;五、盖清净。

  寅二、简非在家

  诸在家者,虽复数数修诸念住,获[2]得净信,诸盖清净,然阙学处,当知所修不得圆满。

  丑六、戒圆满4 寅一、标

  复次,由三因缘,具戒苾刍当知禁戒净命圆满。

  寅二、征

  云何为三?

  寅三、列

  一、所行圆满,二、摄取圆满,三、受用圆满。

  寅四、释3 卯一、所行圆满

  所行圆满者,谓从买卖,乃至害、缚、断截、挝打、揣摩等事,皆悉远离。

  卯二、摄取圆满

  摄取圆满者,谓于摄取象马等事,乃至摄取生谷等事,皆悉远离。

  卯三、受用圆满

  受用圆满者,谓衣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于余长物、非时食等,皆悉远离。

  丑七、穗2 寅一、标差别

  复次,身等四法如四大路,于彼所生非理作意,如邪祈愿稻谷麦穗;于彼所生如理作意,如正祈愿稻谷麦穗。

  寅二、明有漏

  当知欲界是不定地,犹如其皮;色无色界俱是定地,犹如其肉;无明如血。于三界中,由三种漏有淋漏义。

  当知欲界是不定地等者:此中义显,于三界中身等四法,为三种漏之所淋漏。谓在欲界,为彼欲漏之所淋漏,犹如其皮。色无色界,为彼有漏之所淋漏,犹如其肉。通一切界,为无明漏之所淋漏,犹如其血。内外粗细,义有差别,故作是喻。

  丑八、成就3 寅一、总标简

  复次,如先所说所有贪等种种无量恶不善法,由二因缘若成就者,不能修习四种念住,非是一切泛成就者。

  非是一切泛成就者:义显泛成所余因缘,容能修习四种念住故。

  寅二、别列相

  云何为二?一、有贪等缠现前故;二、于此缠不见过故。

  寅三、释所以2 卯一、由杂染心

  缠现在前杂染心故,不能修习。

  卯二、由性染着2 辰一、辨相

  虽暂远离,性染着故,非无恋故,于能随顺贪等诸法,其心散动,常逐漂沦,种种寻思恒随扰乱,是故不能修习念住。

  辰二、遮非

  若不尔者,诸有其性不深染着,皆应不能修习念住。若如是者,无容有能修四念住。

  壬二、正断神足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勇力修等持 异门神通[3]后

  癸二、长行释5 子一、勇2 丑一、指正断

  应知建立四种正断,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丑二、释精进2 寅一、出第五句

  此中宣说勇第五句。

  此中宣说勇第五句者:精进有五。如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今此唯取第五不舍善轭应知。

  寅二、释得勇名

  云何名勇?谓如前说,堪能忍受发勤精进所生众苦、诸淋漏苦、界不平苦、他粗恶言损恼等事所生众苦。

  谓如前说堪能忍受等者:前说:安住能正忍受发勤精进所生疲倦、疏恶不正淋漏等苦,他粗恶言所生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处。(陵本九十五卷四页7133)今指彼义应知。

  非此因缘退舍修习正断加行,故名为勇。

  子二、力2 丑一、指神足

  复次,应知建立四种神足,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丑二、略说力5 寅一、标

  若略说者,由四种力持心令定,是故建立四种神足。

  寅二、征

  云何为四?

  寅三、列

  一、净意乐力,二、勤务力,三、心喜乐力,四、正智力。

  寅四、释4 卯一、由第一力

  当知此中,由第一力,于三摩地发生乐欲,为证得故,修习勤务。

  卯二、由第二力

  由第二力,最初住心令其安定。

  卯三、由第三力

  由第三力,已住定心无复散动,不令于外更复飘转。

  卯四、由第四力

  由第四力,观察等持所治烦恼,于断未断如实了知。又于等持入、住、出相,能善了别。如是复于奢摩他等所有诸相,若奢摩他、毗钵舍那诸随烦恼,及随烦恼能对治等,皆如实知。

  奢摩他等所有诸相者:声闻地说: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各有二。一、所缘相,二、因缘相。如彼别释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3)

  寅五、结

  乐等持者,于等持中,但有尔所等持作事。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子三、修4 丑一、略标列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神足略修习相。一、由远离奢摩他品随烦恼故;二、由远离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三、于毗钵舍那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四、于奢摩他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五、俱于二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

  丑二、别释相2 寅一、初二相2 卯一、出体2 辰一、奢摩他品随烦恼

  应知此中,奢摩他品随烦恼者,谓懈怠俱行欲等,及惛沈睡眠俱行欲等。当知懈怠俱行欲等,是惛沈睡眠俱行欲等所依止性。

  懈怠俱行欲等者:此中义显欲、勤、心、观四三摩地,故置等言。即于彼三摩地堕在慢缓,说名懈怠俱行。

  辰二、毗钵舍那品随烦恼

  毗钵舍那品随烦恼者,谓掉举俱行欲等,及妙欲散动俱行欲等。当知掉举俱行欲等,是妙欲散动俱行欲等所依止[4]性。

  卯二、料简2 辰一、于奢摩他

  又于此中,由懈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然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由惛沈睡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亦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

  辰二、于毗钵舍那

  由掉举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而不能令毗钵舍那一切灭没。妙欲散动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亦令一切毗钵舍那皆悉灭没。

  寅二、后三相3 卯一、毗钵舍那品所缘境

  毗钵舍那品所缘境者,谓前后想。此想分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卯二、奢摩他品所缘境

  奢摩他品所缘境者,谓上下想。此亦如前应知其相。

  卯三、俱品所缘境

  俱品所缘境者,谓光明想。彼于俱品由动摇故,有诸光影俱行心修。

  谓前后想等者:声闻地说:前后想者,谓如有一,于所观相殷勤恳到,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谓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又说:上下想者,谓观察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愿。上从项上,下至足下,种种杂类不净充满。(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2375)如彼释相应知。

  丑三、随难释

  又非如欲等与余懈怠相应,说名懈怠俱行;精进亦尔,得有懈怠共相应义。然即精进堕在慢缓,不正发勤精进相续,说名懈怠俱行。

  与余懈怠相应者:八随烦恼所摄懈怠,名之为余。义显此唯慢缓,说名懈怠。彼望于此,说名余故。

  丑四、结总摄

  又此五相,当知总摄一切种修。乐等持者,由此等持速得成满。

  子四、等持异门2 丑一、出差别2 寅一、总标

  复次,于五解脱处,如其所应,当知欲等增上四种三摩地。

  于五解脱处者:谓如下说,殷重恭敬听闻正法;或正为他宣说开示;或以胜妙音辞读诵;或复于诸贤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或复如所闻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是名五解脱处。集异门论一一分别应知。(集异门论十三卷十三页)

  寅二、别辨2 卯一、第一义4 辰一、欲增上三摩地

  若有苾刍,依净意乐及猛利欲,为欲证得最胜通慧,从诸如来及佛弟子,殷重恭敬听闻正法。从闻无间渐次证得胜三摩地。当知是名欲增上三摩地。

  辰二、精进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如所闻法、如所得法,起大功用,发大精进,或正为他宣说开示,或以胜妙音词读诵。从此无间渐次因缘,能随获得胜三摩地。当知是名精进增上三摩地。

  辰三、心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于诸贤善三摩地相善取思惟,观青瘀等,乃至骨锁以为边际。由此所缘,次第生起胜三摩地。当知是名心增上三摩地。

  辰四、观增上三摩地

  复有苾刍,如所闻法、如所得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由此因缘,渐次生起胜三摩地。当知是名观增上三摩地。

  卯二、第二义2 辰一、总标列

  复有差别,谓由四门起三摩地。一、由如前从他生起猛利乐欲闻正法门。二、由从他获得无倒教授教诫,无间、殷重发起加行,未入根本胜三摩地,为欲趣入正教授门。三、由已入根本胜三摩地,为欲转得所余上位胜三摩地,心喜乐门。四、由多闻闻持,自能于法如理观察平等观门。

  辰二、别配属

  当知此中,由第一门起欲增上三摩地,由第二门起精进增上三摩地,由第三门起心增上三摩地,由第四门起观增上三摩地。

  丑二、指余相

  所余分别义及分别断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所余分别义等者:声闻地中正广分别: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乃至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复广分别:正修习时,有八断行。如彼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九卷五页[5]2421)

  子五、神通2 丑一、总标简

  复次,修诸神足以为依止,能正引发诸圣神通。无有外道修诸神足能正引发诸圣神通。

  丑二、别释相2 寅一、举最胜

  又诸圣者引发所有最胜神通,随所愿乐,延诸寿行,或住一劫,或一劫余,谓过一劫。不定[6]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

  不定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者:决择分说:世尊多分依诸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陵本八十卷二十三页6155)由是此说不定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

  寅二、简无能3 卯一、于四事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卯二、于变性2 辰一、转令改受2 巳一、举乐受望苦受

  又诸圣者变性神通,不能转变顺乐受业,令自性改成顺苦受。

  巳二、例苦受望乐受

  如顺乐受望顺苦受,顺苦受业望顺乐受,应知亦尔。

  辰二、转令无受2 巳一、举顺非苦乐受

  若业能顺非苦乐受,当知毕竟顺非苦乐。又诸圣者住持神通,不能住持顺非苦乐受业,令成无受。

  巳二、例余苦乐受

  余亦如是。

  余亦如是者:顺乐、顺苦受业,说名为余。当知彼亦不能任持,令成无受,名亦如是。

  卯三、于变时

  又诸圣者变时神通,不能转变顺现法受业,令成顺后法受业;及顺后法受业,令成顺现法受业。

  壬三、根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安立所行境 慧根为最胜 当知后安住 外异生品等

  癸二、长行释4 子一、安立3 丑一、标列

  略由六处增上义故,当知建立二十二根。何等为六?一、能取境界增上义故;二、继嗣家族增上义故;三、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增上义故;四、受用先世诸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增上义故;五、趣向世间离欲增上义故;六、趣向出世离欲增上义故。

  丑二、配释6 寅一、眼等六根

  当知此中,眼根最初,意根为后,如是六根,于取境界有增上义。

  寅二、男女二根

  男女二根,于能继嗣家族子孙有增上义。

  寅三、命根

  命根一种,于爱命者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有增上义。

  寅四、乐等五根

  乐最为初,舍为其后,如是五根,于其受用先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有增上义。

  寅五、信等五根

  信为最初,慧为其后,如是五根,于能趣向世间离欲有增上义。

  寅六、三无漏根

  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于能趣向出世离欲最极究竟有增上义。

  丑三、结摄

  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其唯此量。当知是义能究竟者,无出于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摄。

  当知是义能究竟者等者:谓于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唯此二十二根为能究竟证得故。

  子二、所行境3 丑一、出邪分别

  复次,或有一类作是思惟:若无内我托六根门,行六境界,如是六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然此六根唯能领受自所行境,谁能领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当知此由不能了达缘起道理,故于诸行起邪分别。

  丑二、明缘起理2 寅一、辨应修3 卯一、修四念住

  缘起理者,谓若有时,修瑜伽师于内六根如理攀缘,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于尔时,此四念住领受六根所行境性。即此于彼由清净故,名为出离。

  卯二、得七觉支

  又即勤修四念住故,初达谛理得七觉支;即于尔时,此诸觉支真故实故,领受念住所行境性。

  卯三、起于明脱

  又由修习觉支因缘,起于明脱。

  起于明脱者:解脱无明清净智见,是名明脱。此由修习觉支因缘起故。

  即于尔时,如是明脱领受觉支已善修习。

  寅二、显究竟

  从此已后,不复应修所行境性。如实已断一切烦恼,即于尔时,于诸烦恼断灭涅槃,离增上慢。即由远离增上慢故,此现实有究竟明脱,如实领受已得明脱所行境性。由此出离一切所有有为法故,当知明脱亦得出离。

  丑三、辨正施设3 寅一、简非涅槃

  于涅槃中,能取、所取二种施设皆无所有,一切戏论永灭离故。

  寅二、释其差别

  是故乃至诸有为法,可得展转问答施设能取、所取言论差别;究竟涅槃无为法中,一切问答言论差别,皆不如理。

  寅三、结唯染净

  是故当知,于无我中,应正显示唯有杂染、唯有清净。

  子三、慧根最胜2 丑一、辨2 寅一、最初所作

  复次,若有黠慧、诸根猛利种类士夫补特伽罗,由思择力,如理作意思惟诸法,乃于涅槃得正信解。

  寅二、次后所作

  由此增上,发勤精进;此增上故,能于身等所缘境界安住正念;此增上故,能于所缘令心一趣;此增上故,于一切法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由是因缘,能到究竟。

  丑二、结

  是故此慧,若初若后多有所作,故说慧根最为殊胜。

  子四、安住品类3 丑一、外异生品

  复次,若依诸佛无上菩提所得正信乃至正慧,于此世间亦无有者,当知此住外异生品。

  丑二、内异生品

  即于此法唯有世间,无出世者,当知此住内异生品,非外异生。

  丑三、别住余品

  若于此法有出世者,当知一切别住余品,非彼品类。

  当知一切别住余品等者:住圣品类,名住余品。简非异生,名非彼类。前说信乃至慧,世间善根亦无有者,此住外异生品。若彼善根唯有世间,无出世者,此住内异生品。简彼一切,故作是说。

  壬四、力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思择觉慧等 国等及诸王 阿罗汉有学 质直最为后

  癸二、长行释6 子一、思择2 丑一、标得名

  略于一切现法、后法诸恶行中,深见过已,能正思择,息诸恶行,修诸善行,名思择力。

  丑二、辨业用3 寅一、能成二事

  当知此力能成二事。一者、能往人天善趣,二者、能往现法涅槃。

  寅二、能正修习

  又此能与修习力摄修诸念住为所依止,由此为依,能正修习四念住等菩提分法。当知此修名修习力。

  寅三、能伴羞耻3 卯一、标

  又思择力,能与三处羞耻为伴。

  卯二、征

  何等名为三处羞耻?

  卯三、释2 辰一、别辨相3 巳一、他处羞耻

  一者、他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当为世间有他心智诸佛世尊、若圣弟子、若诸天众信佛教者,共所呵毁。是名第一处思择力。

  巳二、自处羞耻

  二者、自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定当为己[7]深所呵毁,何有善人为斯恶行。是名第二处增上力。

  巳三、法处羞耻

  三者、法处羞耻。谓作是思:我若作恶,便为障碍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坏梵行。是名第三处思择力。

  辰二、结略义

  如是羞耻,当知三处以为增上。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子二、觉慧等2 丑一、标列

  复次,由自利行及利他行为增上故,当知建立有四种力。一、觉慧力,二、精进力,三、无罪力,四、摄受力。

  丑二、配释2 寅一、于自义2 卯一、标差别

  能往现法涅槃,名为自义;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义。

  卯二、配建立2 辰一、能起方便

  当知此中,依第一自义,建立觉慧、精进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发起正勤。

  辰二、能得究竟

  依第二自义,立无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义皆得究竟。

  寅二、于他义2 卯一、明建立

  乐利他者,他义有余。由此增上,立摄受力。

  卯二、指摄事

  当知摄事,如菩萨地已辩其相。

  他义有余等者:前三种力不能成办他义,由此当知,更有余力方能成办,即摄受力。如菩萨地摄事品中辩四摄事应知。(陵本四十三卷十页3506)

  子三、国及王等2 丑一、标建立

  复次,依国及王、若男、若女、若夫、若妻、若愚、若智、若处居家、若出家众,当知建立有十种力。

  丑二、指经说

  谓诸国王有自在力。如是等力,广说如经。

  子四、阿罗汉2 丑一、总标

  复次,诸阿罗汉成就八力,如实领受贪瞋痴等永尽无余,不造诸恶,修习诸善。

  丑二、别释2 寅一、不造诸恶2 卯一、由厌后有

  谓心趣向远离、出离、般涅槃故,厌背后有。厌背因缘,不造恶业。

  趣向远离出离般涅槃故者:趣离诸欲恶不善法,是名趣向远离。趣离居家迫迮种种大苦,是名趣向出离。趣无余依妙涅槃界,是名趣般涅槃。

  卯二、由厌诸欲

  又见诸欲犹如一分热炭火故,厌背诸欲。厌背因缘,不造恶业。

  寅二、修习诸善2 卯一、标

  由此二力,不造诸恶。不造恶故,复由六门修习诸善。

  卯二、列

  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

  子五、有学2 丑一、出佛说

  复次,诸佛如来依自利行及利他行,为欲显己与诸弟子有差别故,说如是言:诸有学者成就五力,唯有如来成就十力。

  诸有学者成就五力者:成就信、勤、念、定、慧力,是名五力。由此五种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丑二、显彼义2 寅一、于诸有学

  若有成就有学五力,行自利行诸圣弟子,获得最上阿罗汉果,从此无间,一切自义皆得究竟。

  寅二、于诸如来2 卯一、略辨相2 辰一、成就二行

  如来获得阿罗汉已,成就十力,行利他行,即用利他以为自义。设于是时,一切所化其事究竟,入无余依般涅槃界,当知尔时,于所作事方得圆满。

  辰二、显其殊胜

  若所修行阿罗汉行,若为利他即自义行,此二因缘,于诸弟子皆为殊胜。

  卯二、指广说

  如来十力,如菩萨地已广分别。

  子六、质直3 丑一、标简所依

  复次,若有自爱、无谄无诳、其性质直补特伽罗,为证自义,有四种相。若依恶说法毗奈耶,便有稽留;要依善说法毗奈耶,乃无稽留。

  丑二、别释四相3 寅一、征

  云何四相?

  寅二、列

  一、说正法教,二、教授教诫,三、如理通达,四、得真实证。

  寅三、释3 卯一、说正法教

  所闻正法,是诸胜解所依止处。由能远离无因、恶因,开示称理正因义故。

  卯二、教授教诫

  诸有无倒教授教诫,善能随顺断加行教文义所摄无颠倒法,能令证得如前胜解所依处法。

  卯三、如理通达等2 辰一、总标

  若有自爱诸善男子,已调相续,有所堪能,来入内法毗奈耶中,得正宣说、得正开悟,便能速疾趣向胜进,如理通达所应通达,亦能实证真所应证。

  辰二、别释2 巳一、如理通达

  谓四念住以为依止,于有为法,诸聪慧者共许为有、或许为无,皆正了知。于无为法,乃至有顶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为有上;涅槃无上,如实了知是为无上。如是名为如理通达。

  于无为法乃至有顶等者:此中无为,义显非择灭无为。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离下地欲,诸下地法暂不得生,非永寂灭,由是一切,说名有上。

  巳二、得真实证

  又四念住以为依止,由静定心,于七觉支正修习已,于明解脱究竟作证。如是名为得真实证。

  丑三、简名稽留

  若彼自爱诸善男子,趣入恶说法毗奈耶,于是四处皆不能得,故名稽留。

  壬五、觉支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立差别 食渐次 安乐住 修居后

  癸二、长行释7 子一、立

  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俱品差别,建立觉支。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者:声闻地说: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陵本二十九卷十一页2439)其相应知。

  子二、差别

  复次,自性差别故,及所缘、因缘相差别故,应知七觉支,十四种差别。所缘、因缘相广分别义,如三摩呬多地及声闻地应知其相。

  应知七觉支十四种差别者:谓七觉支,自性差别及相差别各说有七,如是总成十四种差别。

  子三、食2 丑一、举为食3 寅一、标

  复次,于能随顺觉支法中,略有二种无倒作意,当知总与觉支为食。

  寅二、征

  何等为二?

  寅三、列

  一、正作意,二、数作意。

  丑二、翻非食

  与此相违,当知非食。

  子四、渐次2 丑一、标安立

  复次,于初中后随阙一支,令如实觉不得圆满。如其色类所依、能依流转安立,随其生起渐次而说。

  丑二、释相依

  当知此中,念为所依,择法能依;余随所应,当知亦尔。

  念为所依择法能依等者:法蕴足论说:佛告苾刍:若有于身住循身观,安住正念,远离愚痴,尔时便起念觉支,得念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此念,于法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尔时便起择法觉支,得择法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择法,发勤精进,心不下劣,尔时便起精进觉支,得精进觉支,修令圆满。彼由精进,发生胜喜,远离爱味,尔时便起喜觉支,得喜觉支,修令圆满。彼由此喜,身心轻安,远离粗重,尔时便起轻安觉支,得轻安觉支,修令圆满。彼由轻安,便受快乐,乐故心定,尔时便起定觉支,得定觉支,修令圆满。彼由心定,能灭贪忧,住增上舍,尔时便起舍觉支,得舍觉支,修令圆满。于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广说亦尔。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法蕴足论七卷十一页26,491b)此中道理,如彼应知。

  子五、安乐2 丑一、辨安住2 寅一、出因缘2 卯一、简差别2 辰一、举不安住3 巳一、标

  复次,若有苾刍,于诸觉支方便修习,由四因缘,令其不得安隐而住。

  巳二、征

  何等名为四种因缘?

  巳三、列

  一者、一切烦恼品类粗重皆未离故;二者、奢摩他品诸随烦恼现在前故;三者、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现在前故;四者、道未调善而乘驾故。

  辰二、翻得安住

  与此相违,四种因缘,令其获得安隐而住。

  卯二、结正知

  于此二种善巧,苾刍如实了达,正知而住。

  寅二、随难释2 卯一、举不调善

  由诸作意有加行故,精进太过;又由前后[8]有增减故,运转不等。由此二缘,当知名为道不调善。

  卯二、翻名调善

  与此相违,二因缘故,名道调善。

  丑二、喻自在2 寅一、总标

  如转轮王,于四洲渚得大自在,所获七宝;如是心王,于四圣谛得大自在,所获真净七觉支宝,当知亦尔。

  寅二、别辨7 卯一、喻念觉支

  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双品运转,降伏一切烦恼胜怨。由此义故,初念觉支犹如轮宝。

  卯二、喻择法觉支

  所知境相其量无边,能知智体亦随广大。由此义故,择法觉支犹如象宝。

  卯三、喻精进觉支

  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异胜处。由此义故,精进觉支犹如马宝。

  卯四、喻喜觉支

  悦意无罪,最为殊胜。由此义故,其喜觉支犹如女宝。

  卯五、喻轻安觉支

  身心映彻,有所堪能。由此义故,轻安觉支如神珠宝。

  卯六、喻定觉支

  能办一切所欣求事。由此义故,其定觉支如藏臣宝。

  卯七、喻舍觉支

  能摧一切染污法军,能率一切清净法军,能趣无相安隐住处。由此义故,其舍觉支如军将宝。

  子六、住2 丑一、标喻

  复次,诸修行者得七觉支,譬如大王有妙衣箧,三时受用。三分安住彼七觉支,当知亦尔。

  丑二、释相3 寅一、三时

  言三时者,谓初日分时、中日分时、后日分时。

  寅二、三分

  言三分者,谓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及其俱品。

  寅三、安住3 卯一、支具阙

  于初分中住四觉支,第二分中住四觉支,第三分中具足安住七种觉支。诸修行者,未曾安住唯一觉支。

  卯二、无怨等

  又七觉支,于诸外道无怨憎故,无违竞故,恒怀利益意乐转故,一切烦恼皆离系故,说名无怨、无敌、无害、无有灾患。

  卯三、如实知

  若修行者,于七觉分随时现前、随量现前,说名为住。若时退出,说名为灭。于是一切如实了知。彼由如是正知住故,名无罪住,无有爱味,心离味染。

  子七、修3 丑一、标列因缘

  复次,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者,当知略由二因缘故。一、据相应俱行义,二、据无间俱行义。

  二十一种想俱行等者:声闻地中说有十想。一、不净想,二、无常想,三、无常苦想,四、苦无我想,五、厌逆食想,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光明想,八、离欲想,九、灭想,十、死想。(陵本二十八卷五页2341)今不净想别开为九,谓青瘀想乃至空想。所余想中,除离欲想及与死想,依三三摩地总摄为三,名无愿行想,及空行想、无相行想。即此三想,并前十想总摄别开,合共建立二十一想。修诸觉支与此二十一想俱行,或俱时有,是名相应;或次第起,是名无间。

  丑二、配释差别2 寅一、据相应义

  无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据相应义。

  寅二、据无间义2 卯一、举不净等

  不净等想俱行修,乃至观空想俱行修者,据无间义。

  卯二、例修慈等

  慈[9]等俱行修,应知亦尔。

  慈等俱行修等者:谓诸圣者,修习四无量定与觉支俱,是名慈等俱行修。应知此亦据无间义。

  丑三、广明对治2 寅一、修无常等及不净等2 卯一、标列所治

  又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行中,诸行爱染,若懒惰懈怠,若萨迦耶见虽已断灭习气随缚我慢现行,若贪味爱,若于世间种种妙事欲乐贪爱,若有所余烦恼随眠,若希求利养,若希求活命,若诸欲爱,若诸有爱,若随虚妄分别所起四种欲贪。一、美色贪,二、形貌贪,三、细触贪,四、承事贪。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过患,及令其心越路而转。

  又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行中等者:于萨迦耶所摄诸行生起爱着,是名于一切行诸行爱染。不勤方便修习善法,是名懒惰懈怠。依于段食贪着美味,名贪味爱。于诸世间种种戏论,非一众多别别品类所思念中,发欲贪爱,名于世间种种妙事欲乐贪爱。余文易知。于是一切所对治法,修习十想为能对治,修所成地[10]中广辩其相应知。(陵本二十卷六页[11]1723)又声闻地说:有十种违逆学法,及彼对治十种随顺学法。随应当释。(陵本二十八卷四页2336)

  对治彼故,随其所应,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觉支差别。

  卯二、配释修想6 辰一、修无愿行想

  谓为对治四种障故,修无愿行想,从无常想乃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谓为对治四种障故等者:此四种障,谓即前说于一切行诸行爱染,若懒惰懈怠,若贪味爱,若于世间种种妙事欲乐贪爱应知。修无常想,对治诸行爱染。修无常苦想,对治懒惰懈怠。修厌逆食想,对治贪味爱。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对治世间种种妙事欲乐贪爱。如是一切,皆修无愿行想所摄。

  辰二、修空行想

  为欲对治一种障故,修空行想,苦无我想。

  为欲对治一种障故等者:此一种障,谓即前说萨迦耶见。修苦无我想能正对治。此即空行想摄。

  辰三、修无相行想

  为欲断灭所余烦恼随眠障故,修于三界无相行想。

  修于三界无相行想者:谓于断界、离欲界、灭界观见最胜寂静功德,修习断想、离欲想、灭想故。

  辰四、于诸欲中修过患想

  为欲对治希求利养及欲爱故,于诸欲中修过患想。

  辰五、修习死想

  为欲对治希求活命及有爱故,修习死想。

  辰六、修不净等想2 巳一、出差别

  为欲对治随逐虚妄分别所起四欲贪故,修不净想为初,乃至观空想为后。

  巳二、明所摄2 午一、略标

  又此一切从青瘀想乃至观空想,当知皆是不净想摄。

  午二、别辨

  又于此中,青瘀想为初,膨胀想为后,对治美色贪;食噉想、分赤想、分散想,对治形貌贪;骸骨想、骨锁想,对治细触贪;观无心识空有尸想,对治承事贪。

  寅二、修慈最极至遍净等

  又于此中,修慈最极至遍净等,如三摩呬多地应知其相。

  修慈最极至遍净等者:三摩呬多地说:第三静虑,于诸乐中其乐最胜,忆念此乐修习慈心,慈最第一,故说修慈极于遍净。乃至广说。(陵本十二卷十二页1017)如彼应知。

  壬六、道支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初内外力 清净差别 异门沙门 婆罗门后[12]

  癸二、长行释4 子一、内外力2 丑一、标列最胜

  若内若外一切力中,为欲生起八支圣道,有二种力,于所余力最为殊胜。云何为二?一者、于外力中,善知识力最为殊胜;二者、于内力中,正思惟力最为殊胜。

  丑二、随释差别2 寅一、释名所余

  当知此中,离诸障碍,先修福业,于衣食等无匮乏等,名余外力。

  离诸障碍等者:谓离业障、烦恼障、异熟障,是名离诸障碍。于其先世修福业故,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所谓衣、食、病缘医药及余什具。又不积聚造作多疾病业,由是因缘,无诸疾病,故置等言。如是一切,名余外力。

  除正思惟相应想外,余断支分,名余内力。

  余断支分者:谓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悎寤瑜伽、正知而住、爱乐远离、清净诸盖、依三摩地。如是一切皆断支分,说名为余。

  寅二、释其最胜

  外善知识者,谓从彼闻无上正法,由此故名从他闻音。内正思惟者,谓此无间,能发正见为上首道。

  子二、清净差别3 丑一、出异名4 寅一、清净

  复次,彼正见等,若在有学,由无漏故,说名清净。

  寅二、鲜白

  若在无学,相续净故,说名鲜白。

  寅三、无有尘点

  若在世间,远离无量随外道见诸恶邪行,是故说名无有尘点。

  寅四、离随烦恼

  远离尘点所起后有诸业杂染,是故说名离随烦恼。

  丑二、明所摄2 寅一、标列

  略说一切八圣道支,二处所摄。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寅二、随释

  其世间者,三漏、四取所随缚故,不能尽苦;是善性故,能往善趣。出世间者,与彼相违,能尽众苦。

  丑三、指前相

  又正见等八圣道支广分别义,如声闻地及摄异门分应知其相。七种定[13]具,如三摩呬多地已说。

  七种定具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云何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当知善故,及无漏故,说名为圣。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具有三种。所谓正见、正精进、正念。此中薄伽梵总说前七道支,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随其所应,差别当知。谓由前导次第义故,立五为因;于三摩地资助义故,立三为具。(陵本十二卷十八页1042)今此总说,名为定具。

  子三、异门2 丑一、圣道支摄6 寅一、名法

  复次,正见为首八圣道支,会正理故,说名为法。

  寅二、名毗奈耶

  能灭一切诸烦恼故,名毗奈耶。

  寅三、名圣

  去诸恶法极悬远故,一切圣贤共祖习故,说名为圣。

  寅四、名善

  能随顺往诸善趣故,说名为善。

  寅五、名应修

  趣涅槃故,说名应修。

  寅六、名善哉

  诸有智者所称赞故,说名善哉。

  丑二、邪道支摄2 寅一、标相违

  与此相违,应知即是邪见为首八邪道支所有差别。

  寅二、释差别5 卯一、名黑

  堕在无明黑暗品故,说名为黑。

  卯二、名无义

  往恶趣故,说名无义。

  卯三、名下劣

  不善性故,说名下劣。

  卯四、名有罪

  生现法中所有怖畏及怨憎故,说名有罪。

  卯五、名应远离

  诸有智者所讥毁故,所远离故,名应远离。

  子四、沙门婆罗门2 丑一、举沙门2 寅一、略显差别3 卯一、出安立2 辰一、沙门义

  复次,依第一义所有沙门,安立如是八支圣道为沙门义。

  辰二、沙门性

  为此义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假名出家受沙门性。

  为此义故者:为欲证得沙门果义,名为此义。

  卯二、辨胜劣

  又此毕竟无失坏故,名第一义。其假名者即不如是。

  卯三、明胜义2 辰一、标得名

  诸有成就此第一义沙门性者,当知亦名胜义沙门。

  辰二、显永断2 巳一、总标

  又彼追求此沙门果贪瞋痴等毕竟断义,是故说彼名沙门义。

  巳二、别广

  此沙门义复有二种。一、无差别总相建立;二、若有所作、若无所作,行向、住果差别建立。

  此沙门义复有二种等者:谓不分别行向住果,名无差别总相建立。若于向道转,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当知此有所作。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当知此无所作。是名第二有差别建立。

  寅二、结摄一切

  如是一切总有四种。一、沙门性,二、是沙门,三、沙门义,四、沙门果。

  丑二、例婆罗门

  其[14]婆罗门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壬七、息念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障随惑寻等 果欲细身劳 学住及作意 智无执为后

  癸二、长行释8 子一、障随惑寻等3 丑一、指修相

  入出息念修习差别有十六行,广分别义,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有十六行广分别义等者:声闻地说:云何名为十六胜行?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乃至广说。彼差别义应知。(陵本二十七卷九页2276)

  丑二、出障法3 寅一、标

  又勤修行诸瑜伽师,修习如是入出息念,尔时应知五障碍法。

  寅二、列

  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乱;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恶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缠现在前;五者、乐与道俗共相杂住。

  寅三、结

  如是[15]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复增长,当知一切能为障碍。

  丑三、辨对治2 寅一、于奢摩他品

  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习入出息念,身心轻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远离。

  寅二、于毗钵舍那品2 卯一、出所治

  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

  欲寻伺等不正寻伺者:此中等言,等取恚、害寻伺应知。

  卯二、明能治2 辰一、令静息

  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

  辰二、令圆满

  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子二、果2 丑一、能令等持无有间阙

  复次,正勤修习入出息念诸瑜伽师,于缘过去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阙者,速得损减;于缘未来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阙者,速得止息;于缘现在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阙者,速得寂静。

  丑二、能断六结得诸果利3 寅一、标经说

  又若略说,由能永断六种结故,当知建立二种、四种及以七种诸果胜利。如经广说。

  寅二、释六结

  云何六结?谓顺下分、上分二结,见道、修道所断二结,若起、若生二分位结。

  寅三、配建立

  如是别别当知总说有六种结;如其次第,建立二种、四种、七种诸果胜利。

  建立二种四种七种诸果胜利者:永断下分、上分二结,建立二果,谓不还果、阿罗汉果。永断见、修所断二结,建立四果,谓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永断若起、若生二分位结,建立七果,谓预流、一来,及五不还果。五不还果者,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如声闻地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二十六卷五页2185)

  子三、欲2 丑一、标列二种

  复次,入出息念修习差别,略有二种。一者、有上,二者、无上。

  丑二、随释差别2 寅一、有上2 卯一、出观察

  其有上者,谓如有一,独处空闲,以静定心如理观察:命根系属入息出息。若我于入息后无有出息,或出息后无入息者,如是命根即应断灭。而于无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灭已,我命根住,乃复得至出息生时。出息灭已,我命根住,乃复得至入息生时。

  卯二、明修习

  彼由攀缘如是事故,深心厌离,于三世境所发爱恚净修其心,是名有上。

  寅二、无上

  十六行修,当知无上。

  子四、细3 丑一、名微细住

  复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缘细风色为境界故,名微细住。

  丑二、名不流散

  隔绝一切乱寻伺故,名不流散。

  丑三、名不可伏

  发生广大身心所有妙轻安故,名不可伏。

  子五、身劳5 丑一、令身无劳

  复次,修习如是入出息念,令身无劳,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随烦恼故。

  丑二、令眼无劳

  令眼无劳,善能除遣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

  丑三、名随观察

  由随观察涅槃乐故,名随观乐。

  丑四、名领受乐

  由随领受第三静虑地中乐故,名领受乐。

  丑五、名安乐住

  无染住故,无恐畏故,名安乐住。

  子六、学住2 丑一、住无差别

  复次,容有是处,或有一人作如是念:如来与彼最极下劣得慧解脱阿罗汉果无有差别。谓依解脱作是思惟:如来解脱与慧解脱阿罗汉果所有解脱无有差别。

  丑二、住有差别2 寅一、举作念

  颇复有人作如是念:如来所有离诸盖住;居内法中最极下劣若诸有学、若诸异生,由精进力,于其五盖伏断而住,名离盖住。此离盖住、彼离盖住,为如解脱无有差别,为有差别?

  寅二、显正义2 卯一、标差别

  应知如是二离盖住,极大差别。

  卯二、释彼相2 辰一、有学

  谓诸有学,虽现行故,离盖住心与如来等。然彼随眠未永断故,诸盖数数间心相续,数数作意励力除遣。

  辰二、如来

  如来诸盖毕竟断故,离诸盖住。与彼所有离诸盖住,极大差别,非如解脱无有差别。

  子七、作意2 丑一、出依止2 寅一、能了知

  复次,修瑜伽师,入出息念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为依止,于诸未断内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实了知是为非理;于内所有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是为如理。

  寅二、为永断

  既了知已,于内所有非理作意,一向远离;于内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习。为欲令彼永断灭故。

  丑二、举譬喻2 寅一、非理作意

  又于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尘土丘,不坚牢故,不真实故,迷乱心故。

  寅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如四方来舆乘车辇[16],缘身等四境界门转,能损害彼如尘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续清净。

  子八、智无执2 丑一、出无我2 寅一、总标

  复次,精勤修习诸息念者,由正修习四种念住,无我等故,平等平等。

  无我等故平等平等者:前说:修瑜伽师于内六根如理攀缘,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于尔时,此四念住领受六种所行境性。即此于彼由清净故,名为出离。由是当知,无别内我为能领受如是六根所行境性。如六根门,各别领受自所行境,而无有我,其义平等,名无我等。通达谛理,不起能缘、所缘分别,是名平等平等。

  寅二、别释2 卯一、举修身念住

  是身种类,能取于身如理作意。如身无我,作意亦尔。是故说彼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

  是身种类等者:如理作意能取于身,由是说彼是身种类,身一分故。如身自性非我,说无有我,作意自性非我亦尔。除此唯法,无别实我,是故说言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

  卯二、例修余念住

  如身念住,广说乃至修法念住,当知亦尔。

  丑二、结无执

  如是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无所有,是故说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执。

  壬八、学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初尊重尸罗 清净戒圆满 现行学胜利 学差别为后

  癸二、长行释5 子一、尊重尸罗3 丑一、指学相

  学有三种,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建立如是三学差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建立如是三学差别等者:安住具戒等,是名增上戒学。住四静虑等,是名增上心学。于四圣谛等如实智见,是名增上慧学。义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一页2323)

  丑二、辨应知3 寅一、总标二行

  又略于此诸所学中,所有邪行应正了知,所有正行应正了知。

  寅二、别释其相2 卯一、邪行2 辰一、出不尊重2 巳一、举于净戒

  言邪行者,谓如有一,不尊重戒,泛尔出家。虽复出家,不以净戒为其增上。

  巳二、例于定慧

  如于净戒,于定、于慧,应知亦尔。

  辰二、明其毁犯

  彼可容有犯无余罪,于彼世尊说其于诸沙门果证为无能者。是故当知,彼于三学一向毁犯。

  彼可容有犯无余罪者:下说:应知略有五种罪聚摄一切罪。何等为五?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陨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陵本九十九卷二页7409)又说:四种罪聚,名有余罪;他胜罪聚,名无余罪。(陵本一百卷二页7474)此无余罪,应准彼知。

  卯二、正行2 辰一、标列三种

  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谓下中上。

  辰二、别释其相3 巳一、下正行2 午一、辨尊重2 未一、尊重净戒

  下正行者,谓如有一,尊重净戒,亦以净戒为其增上,与前相违。

  未二、非重定慧

  于定、于慧不生尊重,不为增上。

  午二、明毁犯

  此不容有犯无余罪,而容有犯小随小罪。于此如来不说其于沙门果证为无能者。

  巳二、中正行3 午一、辨尊重

  中正行者,谓于戒定皆悉尊重,亦为增上。

  午二、明毁犯

  如尊重戒,毁犯次第,此中亦尔。

  午三、结边际

  是故当知,乃至所有诸异生位。

  巳三、上正行2 午一、辨尊重

  上正行者,谓已见谛,于三种学皆悉尊重。

  午二、出无犯

  此已获得沙门果证,不待思择有能、无能。

  寅三、结明开合

  如是二行开为四种,即此四种合为二行。此二与四平等平等。

  如是二行开为四种等者:邪行、正行,是名二行。邪行唯一,正行有三,谓下中上,是名四种。

  丑三、简所作

  当知此中,若有定学,必有戒学;若有慧学,必有定学;有戒学者,不必定有定学、慧学。若瑜伽师尊重诸学,当知是名所作圆满;其余但名所作一分。

  子二、清净戒圆满2 丑一、第一义3 寅一、净戒圆满

  复次,于性罪处能远离故,当知是名净戒圆满。

  寅二、善法圆满

  于能密护诸根门等摄受净戒所有善法,无间受持相续转故,当知是名善法圆满。

  于能密护诸根门等者:等取所余于食知量等一切善法应知。

  寅三、别解脱圆满

  于遮罪处能远离故,当知是名别解脱圆满。

  丑二、第二义

  又依圣所爱戒,若依蕴等五种善巧,及依别解脱律仪,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随其次第,应知净戒圆满等第二门差别。

  子三、现行2 丑一、出二差别2 寅一、略标列

  复次,依净尸罗略有二种所学差别。一者、受持非止所摄所受尸罗,所有如法身语现行所摄学处;

  受持非止所摄所受尸罗等者:为止息恶,正受具戒,名止所摄所受尸罗。今说如法身语现行,应勤修学正所应作,非唯遮止作不应作,由是说言非止所摄所受尸罗。

  二者、受持是止所摄所受尸罗所摄学处。

  寅二、广后一

  此复二种。谓或有是毗奈耶所说,非别解脱所说;或有是毗奈耶所说,亦是别解脱所说。

  丑二、结三增上

  是故一切总略而言,有三学处。一、增上现行,二、增上毗奈耶,三、增上别解脱。

  子四、学胜利

  复次,学胜利住、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为增上,修习三学速圆满等,如摄释分广辩应知。

  子五、学差别2 丑一、戒学差别2 寅一、辨2 卯一、指前相

  复次,住具戒等,如声闻地应知已辩。

  卯二、释异名7 辰一、名律仪

  又即净戒,对治一切犯戒恶故,密护根门所依处故,说名律仪。

  辰二、名圆满清净

  初善受故,说名圆满。后善守故,说名清净。

  辰三、名善无罪

  感爱果故,说名为善。无染污故,说名无罪。

  辰四、名无害随顺

  于诸有情能善随顺慈心定故,说名无害。于沙门性善随顺故,说名随顺。

  辰五、名顺澄清及不随顺

  趣圣所爱澄清性故,名顺澄清。终不随顺戒禁取故,名不随顺。

  辰六、名同色类及与顺转

  与同法者为同分故,名同色类。于正修习增上心、慧为所依处,随顺转故,名为顺转。

  辰七、名无热恼无烧恼无悔恼

  不恼于他饶益转故,又正远离自苦行故,名无热恼。于所受持无变悔故,名无烧恼。于诸毁犯不现行故,如法悔除已[17]所犯故,名无悔恼。

  寅二、结

  如是名为增上戒学所有差别。

  丑二、心学慧学差别3 寅一、总标

  三住为依,当知增上心学、慧学所有差别。

  寅二、别配

  谓由天住、梵住差别,应知增上心学差别。由诸所有觉分等法圣住差别,应知增上慧学差别。

  寅三、随释3 卯一、天住

  谓四静虑、四无色等,名为天住。

  四静虑四无色等者:等取所余等持、等至应知。

  卯二、梵住

  四无量定,名为梵住。

  卯三、圣住2 辰一、标列一切

  四圣谛智,四种念住,乃至道支,四种行迹,胜奢摩他、毗钵舍那,四法迹等,当知一切皆名圣住。

  四法迹等者:等取四居处及四所依应知。四居处者,谓慧居处、谛居处、舍居处、寂静居处。四所依者,谓依法不依众生、依义不依文、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显扬论中别释其相应知。(显扬论二卷十八页31,490b)

  辰二、广无染法2 巳一、标列四种

  又有四种若行、若住无杂染法,令修观者,或于境界退出游行,或于所缘安心静定,离诸杂染安隐而住。

  或于境界退出游行者:谓于所行境界可意、不可意相,不生贪恚,心无扰动故。

  云何为四?一、于随顺喜受境界诸杂染喜,深心弃舍;二、于随顺忧受境界诸染污忧,深心弃舍;三、于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净修其心;四、于奢摩他品诸随烦恼净修其心。

  巳二、结其所依

  于是四种若行、若住离诸杂染安隐住法,应知四种安足处所所依法迹。如其所应,当知即是无贪、无瞋、正念、正定。

  壬九、证净摄2 癸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证净初安立 有变异为先 天路喻明镜 记别最居后

  癸二、长行释5 子一、安立4 丑一、标列二法

  具足正见如来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摄受澄清性故,应知建立四种证净。

  应知建立四种证净者:谓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是名四种证净。如显扬论别释应知。(显扬论三卷十八页31,496a)

  谓沙门义所摄信、戒。

  丑二、别释其相2 寅一、信澄清性

  于能说者、于沙门义、于同法者、于能证得沙门助伴所有净信,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无虚诳故,名澄清性。

  于能说者等者:此中义显,于佛法僧真觉所生无动心净。于能说者,谓即于佛。于沙门义,谓即于法。前说:依第一义所有沙门,安立如是八支圣道为沙门义故。于同法者,于能证得沙门助伴,谓即于僧。于如是所心生净信,通世出世应知。

  寅二、戒澄清性

  及净尸罗,于其一切能往恶趣恶不善法,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是故亦得名澄清性。

  丑三、明建立义2 寅一、第一义2 卯一、显最胜2 辰一、信澄清性

  应知此中,依止净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净信澄清性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

  辰二、戒澄清性

  又由怖畏诸恶道苦,受持净戒,对治恶行。由此摄受戒澄清性,设[18]在余生,亦不造恶堕诸恶趣,毕竟无退,乃至涅槃。

  卯二、简所说

  由于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所依处故,毕竟不往一切恶趣所依处故,其用最胜,唯说信、戒为澄清性,非余精进、念、定等法非澄清性。

  寅二、第二义

  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学所依止处,由说信、戒是清净故,义显三学皆得清净。由是因缘,唯说此[19]二以为证净。是名第二义门差别。

  丑四、广释异名3 寅一、名滋润福

  如是证净,善能滋润一切堕界白净法故,名滋润福。

  寅二、名滋润善

  能引殊胜诸圣道故,名滋润善。

  寅三、名能引乐

  能引所余烦恼断故,名能引乐。

  子二、有变异为先2 丑一、出有变异3 寅一、标

  复次,一向决定能往善趣,成就证净诸圣弟子,犹有住于善趣三种诸大互违变异所起重苦怖畏,然无恶趣所有怖畏。

  寅二、征

  云何三种重苦怖畏?

  寅三、列

  一者、病苦,二者、老苦,三者、断截末摩死苦。

  丑二、简非变异

  是故说言:其四大种可令变异,非已成就四种证净诸圣弟子可有变异。

  其四大种可令变异等者:谓四大种可令诸圣弟子变异有苦,非圣弟子可令四大有变异故。

  子三、天路2 丑一、出无恼害

  复次,若第一义清净诸天,说名最胜无有恼害,由身语意毕竟无有恼害事故。即依如是清净天性,说四证净名为天路。

  若第一义清净诸天者:前说有二净天,一、不善净天,二、善净天。若唯能入世俗定者,当知是天不善清净,于诸谛中不了达故,其心未得善解脱故。若能证入内法定者,当知是天名善清净,于诸谛中已了达故,其心已得善解脱故。(陵本八十七卷三页6561)今此唯取善清净天,是故说彼名第一义。

  丑二、明修随念2 寅一、总标

  又四证净为所依止,诸圣弟子,依三种门修六随念。

  寅二、别辨3 卯一、辨所为

  一者、为断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起染恼;二者、为断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起染恼;三者、为断虽无染恼,而于未来当可生起二随烦恼。

  卯二、辨随惑

  当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欣乐诸欲俱行掉举、贪等过失所生不善欲寻伺等,令心流散诸杂染法,名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

  卯三、辨差别

  又由胜义谛理所得随念,名义威勇。由世俗谛理所得随念,名法威勇。

  子四、喻明镜

  复次,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为观自面净不净相;如是如来诸圣弟子,执持微妙证净明镜,为如实观自身所有染净诸相。

  子五、记别2 丑一、果证差别2 寅一、辨前三果3 卯一、预流

  复次,若有成就四种证净,唯即依自四种证净为他记别,不依上位能顺欢喜所修随念。由此因缘,当知记别预流果证,未趣上位所修道故。

  卯二、一来2 辰一、标因缘

  若于上位能顺欢喜五种随念,为他记别。由是因缘,当知记别一来果证。

  上位能顺欢喜五种随念者:修所成地说: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谓圣弟子,已见圣谛,已得证净。即以证净为依止故,于佛法僧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己身财宝所证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陵本二十卷二十三页1795)此中有五随念,谓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如次应知。

  辰二、释所由

  由三摩地未成满故,于离欲道未圆满故,于彼诸天未现见故。为求离欲,修习能顺欢喜诸法;由此欢喜为所依故,发生轻安;由轻安故,领受身乐;由受乐故,心得正定,而于静定未得成满。

  卯三、不还

  若于上位六种随念,为他记别。由是因缘,当知记别不还果证。

  若于上位六种随念等者:前五随念及天随念,名六随念。由于上位已能现见诸天众故,是故增天随念为六随念。显扬论说:随念记别,谓不还果,已得根本定,现见诸天众,与梵众等共兴言论,随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圆满故。(显扬论二十卷二页31,578c)其义应知。

  寅二、简最上果

  阿罗汉果唯出世道乃能趣证,所有随念唯是世间,是故不还果证已上,更无如是随念记别。

  丑二、证净差别

  又四证净,预流果中唯说为净,于余学果说圆满净,于最上果说为第一圆满清净。

  戊四、结指余

  如是略引随顺此论境智相应诸经宗要摩怛理迦,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八

  --------------------------------------------------------------------------------

  [1] 「四」,大正、陵本作「三」。

  [2] 「獲」,大正、陵本作「護」。

  [3] 「通」,大正、陵本作「足」。

  [4] 「止」,大正作「正」。

  [5] 「五頁」,披尋記原作「六頁」。

  [6] 「定」,大正、陵本作「淨」。

  [7] 「己」,陵本作「已」。

  [8] 「又由前後」,大正作「又後由前」。

  [9] 「慈」,大正作「悲」。

  [10] 「修所成地」,披尋記原作「三摩呬多地」。

  [11] 「六頁」,披尋記原作「七頁」。

  [12] 「婆羅門後」,大正、陵本作「後婆羅門」。

  [13] 「定」,大正作「定因」。

  [14] 「其」,大正作「有」。

  [15] 「是」,大正作「者」。

  [16] 「輦」,大正、陵本作「車」。

  [17] 「已」,大正、陵本作「己」。

  [18] 「設」,陵本作「說」。

  [19] 「此」,大正作「是」。

返回目录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