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明发菩提心(道绰)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   作者:道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明发菩提心(道绰)

   明发菩提心

  道绰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华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摘自《安乐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